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战国征途》
战国征途

第七七五章 制度 下

正三品上资德大夫下资善大夫

从三品上正奉大夫下通奉大夫

正四品上正议大夫下通议大夫

尽管淳于博和张良都知道。不存在绝对完美的制度。更多更快章节请到。因为再好的制度也是有空子可钻。同时也需要由人來执行。如果执行不到位。再好的制度也沒有用。

但从制度上來说。高原制定的这一套內阁制度。确实是相对最完善的行政管理制度。那怕是一个才智平庸的君主。只要不是完全弱智。依照着这一套制度进行实施下去。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題。而如果是遇到有为之君。则可以充份的发挥这一套制度的优势。充份放权。到是能够有一番大做为。

虽然淳于博和张良都是见多识广的人。但对这样的一套制度。两人也找不出一点问題來。因此淳于博点了点头。道:“武安君。我看这内阁制度完全可行。”

从五品上朝请大夫下朝散大夫

正六品上奉政大夫下奉议大夫

从六品上奉直大夫下奉训大夫

正七品上承德仕下承直仕

从七品上承务仕下承务仕

正八品上文林仕下翰林仕

从八品上从事仕下承事仕

正九品上授职仕下修职仕

从九品上登佐仕下议佐仕

武散官

正一品上龙虎卫上将军下金吾卫上将军

从一品上奉国上将军下辅国上将军

正二品上骠骑大将军下车骑大将军

从二品上骁骑大将军下飞骑大将军

正三品上征东将军下征西将军

从三品上征南将军下征北将军

正四品上卫国将军下安国将军

从四品上镇国将军下定国将军

正五品上广威将军下明威将军

从五品上宣威将军下信威将军

正六品上前将军下后将军

从六品上左将军下右将军

正七品上承信校尉下昭信校尉

从七品上忠武校尉下忠显校尉

正八品上忠勇校尉下忠翊校尉

从八品上修武尉下敦武尉

正九品上保义尉下进义尉

从九品上进勇尉下进威尉

因此以后一般的官员通常都会有两个官名。。。更多更快章节请到。。。一个职官。为官员的俱体职责;一个阶官。为官员的级别高低。官职和官阶都是不能世袭的

“爵”则是一种荣誊称号。并无实权。但可以和官阶相对应。而爵位既可以授与官员。做为对官员额外的加封。当然也加一份俸碌。或者是在官员离休之后的恩赐封号;也可以授与普通百姓。商人。世族。以奖励他们对国家做出的贡献。相当于提高了他们的政治地位。并享有一定的特权;而且爵位还分为两种。一种是可以世袭。另一种是不能世袭的。

“爵”分为五级。即:公候伯子男。而每级又毎为三等。其中候伯子男四爵。分为亭、乡、县三等。以候爵为例。即为分亭候、乡候、县候;而公爵则分为县、郡、国三等。共计是十五级爵位。最高的国公为正一品。最低的亭男为从五品下。

虽然爵位沒有实权。也不算阶官。但由于公候伯子男这五爵的称号深入人心。因此还是有相当大的吸引力的。而这也是高原称王的好处。如果高原还是武安君。肯定不能使用“公候伯子男”做为爵位的称号。

将官员的职、阶、爵分开。是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一项重大进步。使官员的职权利更为完善和分明。要比以前的职、阶、爵一体要好的多。虽然在另一时空里。这一制度是到汉朝中期才完成。不过高原现在也毫不客气的先使用出來。

在地方上。仍然是主要釆用郡县制度。不过在一些重要的地区。还设立州一级。比郡小。比县大。更多更快章节请到。但不直接管辖县。因此实际是分为郡、州、县三级。郡的最高官员为郡守。正三品;州的最高官员为太守。正四品;县的最高官员为县令。正五品。

各郡、州、县的官员付责各地区的军政财事务。本來高原也考虑过。把地方的军政财事务分开。削弱地方的权力。但现在并不是天下统一的太平时节。而是四足鼎立。因此为了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高原决定还是釆用军政财一体化的地方制度。

而相对于官职制度。军事方面的制度改变就要小得多。因为高原入主代郡以后。就建立了一套新的军事体系。这套体系到现在还基本能够使用。用不着做太大的改变。只要进行一些局部调整就可以了。主要的改变在两点。一是军队的编制进行重新代分;二是军队的官职級别要和新设立的官职级别相适应。

不过首先设置的还是中央的军事管理机构。以前实际是由高原直接付责军务。而现在要设立一个正式的机构了。因此高原在朝中设置大将军府。级别与六部并列。平时归为内阁管理。和兵部一起管理军政军务。但在战争时期。大将军府则直接对高原付责。由经验丰富的老将出任大将军。平时付责选拔将领。考核训练军队。军队换防等事务;战时付责制定战术、调派兵力。征集编制军队等事务。

军队的编制仍然是以军团为主。但军团的名称不在使用地名。而是使用数字。而且每个军团下设军级编制。每个军团下辖五到七个军。每个军的人数在五千到八千人。以下再分为千长、五佰长、佰长、五什长。什长、伍长等。军团的最高官员称为主将。为正三品;军的最高官员为正将。为正四品;以下次依次类推。

以前编制的几个军团中。代郡军团将分拆为第一、二军团。驻守灵寿地区。保卫都城的安全。上谷军团改为第三军团。驻守东阳郡;雁门军团改为第四军团。驻守雁门、云中;云中军团改为第五军团。驻守渔阳、巨鹿。另外再扩编第六军团。驻守代郡。

平时各军团分别驻守各地。在战争时期则由几个军团联合组成军队。由大将军府派遣主帅统领。或是由一个军团为主。从其他军团中抽调部份军队。

另外在新都灵寿还设立禁卫军、护卫军、威宁军三军。禁卫军付责保卫王宫、王城的安全;护卫军付责保卫各部、司官署安全;威宁军付责灵寿城內的其他地区。以及周边的村镇安全。

整个官职制度。高原足足写了三大册。可以说基本包含了所有的方面。仅仅只是沒有包括王宫里的制度。其实高原对王宫制度也有一些考虑。只是王宫制度不可能和外臣商议。因此高原才沒有拿出來。等着回到后宅之后。再和妻妾们商议。

但就是这样。淳于博和张良还是足花了近半个时辰。才把所有的制度完全看完。而在看完之后。两人除了对高原设计的内阁制度十分佩服以后。而对其他的制度也都沒有异议。也可以看得出來。高原确实是花了相当的心血。才制定了这样一套相对十分完善的官职制度。两人基本沒有什么异议。认为完全可以施行。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

...

张良也道:“是啊。想不到主公竟然能够想出这样一套制度來。实在是令人佩服。”

高原笑了一笑。。。內阁制度可是中国古代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发展。并且不断的完善才制定出來的行政管理制度。从明初就开始。到明中期基本完善。然后一直运行到淸末。又不断的修补完善。前后接近五百年。是中国古代持续最长的政治官职制度。而明淸两代。都沒有出现过能够架空皇帝。撑控朝中大权的权臣存在。无论是明朝的严嵩、张居政。还是淸朝的和坤。都沒能够真正的架空皇帝。撑控住实权。实行了内阁制度。自然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正二品上金紫光禄大夫下银青荣禄大夫

从二品上光禄大夫下荣禄大夫

“阶”则是表示官员的等级高低。也就是衡量官员大小的标准和俸碌高底。但并无俱实职责。在这里高原引入了九品官阶制度。将官员的等级分为九品。而毎品又分正从两级。每级又分上下两等。因此实际是将官员的等级扩大为三十六级。而每一级都还有相应的官阶名称。更多更快章节请到。并分为文阶官和武阶官。

而高原所设计的内阁制度。[燃^文^书库]从理论上说。确实是解决君相之争的最好办法。一來是明确划分了君相的权力。各付其责。各司其权。互不干涉;二來取消了国相开府治事的权力。以内阁取代了国相府。但内阁是直接对国君付责。内阁首相仅仅只是內阁的最高官员。并不能決定內阁官员。或六部官员的任免权。从而也就无法控制內阁和六部。失去了掌控朝中大权的机会。但国相仍然有**处理军国大事。并监督官员们实施的权力。可以说行政权力并沒有被削弱。当然那些一心想独掌大权的野心家是除外的;三來国君用不着过多的干涉国相行政。只要控制好了最后的行政批阅权和人事任免权。就能够牢牢的控制权力。不必担心被权臣架空。因此可以说是各得其所。

而在这个时代。內阁制度虽然是一个极为先进的政治制度。不过仍然在这个时代的社会发展范围以內。

不过实行內阁制度。仅仅只是高原制定的新的官职制度的一部份。还有其他的很多内容。

这些机构有些是现在各国己有。有些则是新设立。未必都要马上建立起來。高原只是将机构的名称和职能先确定下來。等到需要的时候。再逐步建立。六部加上这些机构。基本可以覆盖一个国家的所有事务。

文阶官

正一品上太师下太博

从一品上司徒下司空

设立监察机构。是每个国家都会做的。因此高原设立这样一个机构。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另外高原还设立了一些其他机构。做为对六部工能不足的补充。分别是太仆。掌管宗庙祭祀;宗正。掌管王室宗族事务;内府。掌管王宫的财政;大鸿胪。掌管外交事务;大理寺。掌管审问官员的刑审;中郎将。付责王宫、王城的警卫;卫尉。付责各部、司官署守卫。锦衣卫。付责情报收集。

从四品上大中大夫下少中大夫

正五品上中议大夫下中顺大夫

而另外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将官职分为职、阶、爵三种。

“职”也就是官员俱体付责的事务。掌握的实际权力。向内阁、六部、其他机构。均属于“职”的范围。

在内阁以外。。。设置御史台。付责监督、监查文武官员的行为、施政。御史台的官员由君主直接任免。并只对君主负责。设御史大夫一名。为御史台的最高官员;下设巡察御史。每郡设一名巡察御史。主要付责主管巡察地方政务。官员行为;另设御史若干。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