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孝经》
《孝经

第55章 多行恕道 克己复礼

这段文字是邢昺对唐玄宗《御注》中“君行博爱广敬之道,使人皆不慢恶其亲,则德教加被天下,当为四夷之所法则也”的注解。天子,就是国家领导人,不仅要自己做一个德行的榜样,“因心内恕,克己复礼,自行爱敬”,就是讲自己要有德行,而且还要施教于百姓。

“因心”,“因”底下一个“心”,就是“恩”,这是讲天子要懂得施恩于百姓。“内恕”是指心内,内心要存有恕道。“恕道”就是懂得原谅别人,懂得包容别人,懂得体贴别人,懂得爱护别人。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过夫子,有没有一言而可以终生奉行的,夫子告之就一个字,是“恕”,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心”就是如其心。人家心里怎么想的,我们能否体贴到、体会到?接着孔子进一步解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恕道。

自己不想得到的恶语、坏事,不好的遭遇,那么,就不可以把这些强加给别人。在国际上各个宗教都有类似的教诲,所以这句话,联合国把它奉为“黄金法则”。不管是什么样的宗教、什么样的民族、什么样的文化,这个法则都适用,这就是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但“因心内恕”,而且要懂得“克己复礼”。“克”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努力、尽力去遵循“礼”,“礼”是圣人的教诲,遵循圣人教诲来生活工作,这叫“克己复礼”;另外,这个“克”,也有克服自己烦恼习气的意思,就是《三字经》上讲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本性都是纯善的,都是平等的,所以“性相近”;可是有了习性,有了烦恼习气,跟本性就偏差了,就远离了,所以“习相远”。要知道习性本来没有,本来有的是本性本善,我们要回归本性本善,做圣人,就是把自己的烦恼习性克服掉,把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贪嗔痴慢、贪图享受、骄奢淫逸、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这些后天污染导致的习性,尽力克服掉。“克己”的“己”是自己的习性,遵循着“礼”,“克己复礼”,能够帮助我们回归本性本善,成就圣贤之道。

邢昺《正义》:“言天子岂唯因心内恕,克己复礼,自行爱敬而已,亦当设教施令,使天下之人不慢恶于其父母。如此,则至德要道之教,加被天下,亦当使四海蛮夷,慕化而法则之,此盖是天子之行孝也。”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