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孝经》
《孝经

第122章 邢昺正义总结御注

这段文字可以作为我们刚才学习的一个总结。

“先王见因天地之常,不肃不严之政教”。先王见到,用教育可以转化民心,而教育要随顺天地恒常不变的道。“道”在佛家称为“自性”,自性是不生不灭的,是真常。所以随顺着“道”而行就是“德”。用道德教育可以“其政不严而治,其教不肃而成”,所以叫“不肃不严之政教”。古代教育和政治是联系在一起,分不开的。古时的政治部门,宰相,像现代总理的位置,下设六部,第一个就是礼部。礼部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教育部,教育摆在最先,古代君王都知道,要搞好政治,首先要注重教育。教育要起到好的效果,最关键的是教育者本身要做出好样子,才“可以率先化下人也”。“率”是表率,要先自己做一个表率,才能够教化下人。教育是上行而下效,上面怎么做,下面就跟着怎么学。所以父母假如抱怨孩子很难教,首先问问自己做得如何?如果自己都不孝父母,怎么去要求孩子孝顺?如果自己不能够大公无私,不能够奉献,不能够以博爱的存心待人,孩子当然也会自私自利,甚至“遗其亲”,“遗”是遗弃。所以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的习气,是教育者本身没有做到位。这里讲“故须身行博爱之道”,自己做到博爱,没有自私自利,“以率先之”,领导人先自己做到好的样子、好的表率,“则人渐其风教”,人民受到你的德行的感化,渐渐的也就转化了,就没有遗弃父母的了。遗弃父母的人,连父母都容不下,自私自利到了极点。

所以要改变这种状况,领导人要做一个好样子,要以博爱来化解自私自利。

邢昺《正义》曰:“言先王见因天地之常,不肃不严之政教,可以率先化下人也。故须身行博爱之道,以率先之,则人渐其风教,无有遗其亲者。于是陈说德义之美,以顺教诲人,则人起心而行之也。先王又以身行敬让之道,以率先之,则人渐其德而不争竞也。又导之以礼乐之教,正其心迹,则人被其教,自和睦也。又示之以好者必爱之,恶者必讨之,则人见之,而知国有禁也。”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