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孝经》
《孝经

第125章 上行下效 贵在力行

一个父亲,知道孩子要准备期末考试,督促自己的孩子说:“你赶快上楼去学习,不准看电视。”这个孩子上楼了,父亲就在下面把电视打开,电视的声音传到楼上,孩子边准备功课,边听着电视情节,他的心怎么能安住得下来,可能忍不住还会偷偷打开门,下楼瞄几眼。所以当父母的,首先要学《弟子规》,要把《弟子规》做出来给孩子看,孩子才能够学到真实的《弟子规》。《弟子规》不是让孩子背的,而是让父母做的,它好比是一个剧本,父母把这个剧本演出来,孩子就学到了。

孔子说:“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孝经》是孔子的行门。孔子说的很多,这六经都是孔子述说的。真正落实,就在《孝经》。所以,《孝经》就是孔子的行门。《弟子规》又是《孝经》的落实,这真是落到了实处。《弟子规》虽然是个蒙学教材,讲的都是日常生活小事,但是小事当中有大道理。把这些德行都落实了,《孝经》就自然能够做到,圣贤也能够成就。

《正义》的“先王又以身行敬让之道,以率先之”,都是要自己做个好榜样,做出表率,先自己做到,自己“行敬让”,“则人渐其德而不争竞也”。“敬让”是德,当我们看到领导能够行敬让之德,自然就不争了。领导都不争,我们还争什么?“争竞”就是竞争,不搞竞争了。

“又导之以礼乐之教,正其心迹。”是指用礼乐来教化,用乐正其心,用礼正其迹。这“心”、“迹”是分别对“乐”和“礼”而言的。以礼治身,以乐治心,“则人被其教,自和睦也”。这个“被”是念pi,通“披”字,“被其教”就是蒙、接受这种教化,接受礼乐的教化,自自然然就和睦。对自身而言,身心和睦,乃至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

“又示之以好者必爱之。”“好”,这是喜好,但也可以当“好(音郝)”字讲。我们对善的、好的方面,表现出喜爱,愿意去行好事、说好话、存好心、做好人。“恶者必讨之”,“恶者”就是不好的,它念“恶(音饿)”念“恶(音悟)”都可以,两个意思都具有。“恶(音饿)”是不好的,“恶(音悟)”是厌恶,不好的我们就厌恶。“讨”,是讨伐、批评。通过褒贬善恶,表现出自己的喜好和厌恶,让人见到以后,“则人见之,而知国有禁也”,人民百姓见到领导不喜欢,知道不好,自然就会收敛,就不肯去做、不敢去做,这是自自然然的禁令,比法律更有效果,这是让人在心地上建起一道防火墙,人民知道不符合礼法,自己就能禁止恶行、恶的心念。所以礼乐之治,比法治高明。当然,法治还是要作为辅助,礼治作为主要的治理天下的方法。

大舜终生都敬慕父母,这是一种至孝的心。而我们要养成这种至孝的心,这种纯净、纯善的心,这种真挚的爱心,然后以这颗心对待一切人,就能够起到感化大众的效果。正所谓“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因此,教育的成败,关键就在于教育者、领导者自己有没有做到,做到之后再说。所以这里是讲,要先行“博爱”,然后才能“陈说德义”。如果先“陈说德义”,没有去行博爱,大家怎么可能敬服?就像父母让孩子学习《弟子规》,自己没有学,更做不到,孩子怎么可能服气。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