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孝经》
《孝经

第133章 圣治

我们要修养品德,从哪里学起?学孝顺,从孝敬父母开始。可以说《孝经》的落实就在《弟子规》,《弟子规》开篇就说:“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圣人训导,就是圣人的教诲,首重孝悌。如何落实孝道,整部《弟子规》都是,一条一条圆满落实了,孝道也就圆满了。

本章的经文当中,孔老夫子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来讲孝治天下,也是圣人的治理,他用了周公祭祀祖先、天地这个例子。

三、万物天生人伦父始

经文: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做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解释章题综述主旨

唐玄宗注解:“万物资始于乾,人伦资父为天。故孝行之大,莫过尊严其父也。”唐玄宗是一位了不起的皇帝,他在中年以前,在中国传统文化上钻研很深,而且治理国家出现了“开元盛世”。他讲“万物资始于乾”,是天生万物,“乾”就是天,意即万物由天而生。“人伦资父为天”,人伦关系上,所谓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这五伦关系,最重要的就是父子。父是作为天的角色,为什么?因为只有父母才能生育儿女,没有父母就没有儿女,也就没有其余的四伦关系。所以这里讲“人伦资父为天”,天是能生、起始的意思。

《尚书》曰:“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是异于万物也。这是讲到人为什么为贵,因为他异于万物。天地就如同父母一样,它是万物之父母,而人又是万物之灵,所以人为贵。父母又是我们人伦之始,所以夫子才讲“孝莫大于严父”。唐玄宗的“万物资始于乾”,出自《易经》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就是讲到天,“乾元”是天,“大哉”是称赞,即赞叹天的功劳,能滋养万物,生养万物,万物从兹而起。玄宗继续解释“故孝行之大,莫过尊严其父也。”这个逻辑关系一层一层下来。万物是由天地所生,人又是万物之灵,人为最贵。而人伦当中又以父母这一伦为起始,我们要行孝,莫过于尊严其父。所以夫子才讲“孝莫大于严父”,是这个意思。那么如何来尊严其父?尊严其父,即像古人对天那样尊重。

四、严父配天落实孝道

夫子下面讲:【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

要把我们的父亲推到最尊严的地位,莫过于让我们的父亲跟天配在一起,这是讲到祭祀,这种做法是周公首先开始,“周公其人也”。

唐玄宗注解:“谓父为天,虽无贵贱,然以父配天之礼始自周公,故曰其人也。”这是讲到在人伦当中,这个关系里面,父亲好比是天,所以我们要尊严父亲,不分贵贱,我们都要尊严其父,不是说天子的父亲是最尊严的,一个老百姓、平民的父亲就没那么尊严,不是。对于每个人不分贵贱,都是将父亲摆在最尊严的位置,这就是孝道。但是把父亲的尊严地位跟天配起来这种做法,这种礼是始于周公。

我们都知道,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也是周文王的儿子,武王是大,周公是老二。所以,王位就由文王传给武王,周公辅佐武王。可是后来武王驾崩,武王的儿子周成王即位,成王年纪很小,所以周公摄政,他辅佐成王来治理天下。周公在摄政期间用配天的方法设立了这种祭礼,夏商两代这种礼是没有的。这两种祭礼:一种叫郊祭,就是在郊外祭祀、祭天;一种在明堂祭上帝,都以祖先来跟天、跟上帝相配。这种做法,可以说是把人伦当中的父亲摆在最尊严的地位了。

所以人没有分贵贱,都把父亲称为是天,这是唐玄宗讲的“人伦资父为天”的意思。

五、郊祀配天尊崇始祖

经文:【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

唐玄宗注解:“后稷,周之始祖也”,他是周朝文王、武王的始祖,周家的祖先。

这章经文较长,道理也很深,我们来细细地学习。

邢昺《正义》首先将章题以及本章的大意,用简单的一句话给我们提出来,我们先看他对这一段的解释,“此言曾子闻明王孝治以致和平。因问圣人之德,更有大于孝否?夫子因问而说圣人之治,故以名章,次‘孝治’之后。”

邢昺《正义》解释“天地之性”的“性”,是“生”的意思,即天地生养万物,天地所生的万物当中以人为最贵。

经文也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天地所生的万物,以人为最贵,人异于其余的万物,因为人之所行,能够把伦理道德行出来,人能够彰显天地的性德。性德当中什么为最大?这里讲“人之行,莫大于孝”,孝道是最高的德行、最大的德行。为什么?唐玄宗用《孝经》原文来讲“夫孝,德之本也”,德的根本就是孝。就好像一棵大树,大树有根本,它才能够枝繁叶茂,可能它长得很大,但是根断了之后很快就会枯死,孝是最重要的德行,它是德之根。

唐玄宗他注解得很简单,这句话也点出了意思,他说:“参问明王孝理以致和平,又问圣人德教更有大于孝不?”“参”就是曾参;明王,前面也讲到是圣明的君王,是像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这一类的圣人,他们都是以孝来礼顺天下,达至天下和平。曾子就问,圣人德教有没有比孝更大的?这里讲到两个字“德”和“教”。夫子在开宗明义章里就说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德是对自己而言,自行的;教是对别人,化他,自行化他。圣人要推行大道,像《大学》里讲的“明明德于天下”,首先自己要修身,以修身为本。正己而后化人,化人就是教。德也好,教也好,有没有说大于孝的?没有。开宗明义章就说得很明白,孝是“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谓百善孝为先,德也是以孝为本,教化也是以教孝为先。

天性人贵人性孝大顺性敦教垂拱太平

这段话表明了章节之间承上启下的逻辑关系,这是曾子(曾参)听到孝治章,夫子讲明王以孝治理天下,达至和平,即赞叹孝道的伟大,其作用真正能够使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相当不可思议。因此曾子在此请问夫子,圣人之德有没有超过孝这个道德的?换言之,孝道是不是圣人全部的德行,圣人之德还有没有高于孝道的?夫子在这一章中回答:“人之行莫大于孝。”圣人的德行,没有超过孝道之上的。圣人的德行是什么?其实就是孝德。

古圣先王、圣人,他们的圣贤之道是什么?就是孝悌而已。真能把孝做得圆满了,就是圣人了。这章是曾子发问开头,孔老夫子因曾子的询问回答他的问题,就给他说出圣人之治,圣人能够自己力行孝道,把孝德推广至天下,能够使天下和睦,风调雨顺,灾罹不起,祸乱不生。所以在孝治章之后,为我们说出圣治章,“治”就是治理的意思,即圣人治理天下,就是用孝道而已。

先看经文第一句:【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二、天地之间人贵孝行

夫子对曾子的回答:【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玄宗注解:“贵其异于万物也。”所谓贵,是人和万物不同,不同之处在哪?后面接着讲“人之行,莫大于孝”。

我们以唐玄宗的注为主,同时也采用北宋邢昺对唐玄宗《御注》的注解,用它们来做重要的参考,来一起研习经文。

一、曾子请益引入下文

经文:【孝莫大于严父。】

孝行要落实,最大的孝莫过于尊严其父,“严”就是尊严,做父亲有父亲的尊严,儿女要尊重父母,尤其是做父亲,他要有那种尊严和威严。母亲还多一些温柔关怀,但是做父亲的往往是尊严比较多。所以古人把父亲比喻为天,母亲比喻为地。在《易经》当中天地是用乾坤来讲的,所以也可以把父亲称为乾,乾坤的乾,把母亲称为坤,乾父坤母。

孔老夫子假借曾子为他的应机者,述作了这部《孝经》。古来有人认为《孝经》是曾子所作,实际上邢昺在《正义》当中给我们做了澄清,《孝经》作者并非曾子,而是孔老夫子,就好像《春秋》这部书一样,都是孔老夫子亲自著作。在《孝经》当中是假借学生曾子为当机者,以师生之间对话为体例写出的文章。我们可以想象到,曾子是个大孝子,所以孔老夫子将曾子作为《孝经》的当机者,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把《孝经》深刻的道理,为我们开解出来。

所以这章一开头,曾子问曰,也是孔老夫子假借曾子之口,实际上他要讲出一个大道理。曾子问:“敢问圣人之德,”这个“敢问”,我们可以看到,曾子是非常谦虚的,对老师是非常恭敬的。“敢问”用我们现在话说,“我很冒昧地向老师请教”,自己是诚惶诚恐、恭恭敬敬、战战兢兢地来问老师,显出老师的尊严,这是师生之道。曾子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他问得很好,圣人的德行有没有超过孝的?因为前面一章,孝治章当中,夫子给我们开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把孝作为跟天地相齐的一种德行。所以曾子才会发问,圣人的德行还有没有比孝道更高的?

依循注疏解析章句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