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孝经》
《孝经

第142章 亲而有礼 爱渐成敬

十三、违背性德民无法则

经文:【以顺则逆,民无则焉。】

如果不是顺着自己本性,这种德叫“凶德”,后文会说到的“皆在于凶德”。“凶”是凶悍,凶德就是对性德的损害,违背了我们的本性,那么结果也必定是凶的,招致凶灾。

刚才讲到《论语》那段给我们启示很深,孔子是怎么教导他孩子的?保持一定距离,反而有好处。不能够没有礼数,要及时提醒,该批评教育的时候,就要拿出家长的威严来,孔子就是这样对他孩子的。问有没有学礼,教诫“不学礼无以立”,等于是对儿子的批评,这是显示出了父亲的尊严。一个父亲,也是君,君是领导,也是师,是老师,即父亲兼有领导和老师的角色,所谓君亲师,这样才能把儿女教好,这是教敬。

唐玄宗注解:“抑搔痒痛,悬衾箧枕,以教爱也。”这是父母跟儿女那种亲情,在生活当中照顾着儿女,帮助儿女搔痒。儿女小的时候,甚至到五六岁还可能尿床,父母常常洗衣服、洗衣被。“悬衾”就是挂,把衣服挂起来,把被子挂起来,在生活上点点滴滴照顾儿女,教爱。儿女对父母有一种爱意,不会舍离父母,他知道世间对他最亲最爱的人就是父母,自己也应该如此对待父母。圣人教儿女的敬,“趋而过庭”,也有敬的意思,儿女见到父母“进必趋,退必迟”,这也是教敬。儿女也应该帮父母搔痒抚摩、洗衣服、洗衣被,这也是体现他的爱心、孝心。父母与儿女的爱和敬这种教法是双向的。

十、天性施教政教和顺

十四、谨守善道免致灾祸

经文:【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

邢昺《正义》:“不在于善”即“心之所在”,人心就不在善道了,就变恶了。当人心从善转成恶了,那就“皆在于凶德”,“凶”就是凶害,损害了德行。结果必定会招致国家的灾难,或者是天灾,或者是,甚至可能国家政权都不稳固。历史朝代的更替,皆是因为最后的国君昏庸,不知道行善,荒淫无度,出现种种问题,政权就被推翻,所谓“皆在于凶德”。

唐玄宗解释:“善,谓身行爱敬也。凶,谓悖其德礼也。”这是扣紧前面经文“不在于善”讲的,善是身能行爱敬之道,爱父母、敬父母,这是百善之先的孝道。行善,包括身,也包括心。身,要懂得敬,照顾关怀父母;心,是爱着父母。能够如此的尽孝,必定是吉祥。如果不能够这样去行孝,就叫做凶德,“悖其德礼”,违背了道德礼法。如果百姓都违背道德礼法,这个国家、社会就不太平了,必定会有灾难。所以善的果报,就是吉祥;不善的果报,那就是凶灾。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推行孝治、仁政,用教育引导百姓,来行爱敬之道,能够“事亲”,到“事君”,再到“立身”,这样去学、去做,社会自然太平,天子“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

十五、不义富贵视之浮云

经文:【虽得之,君子不贵也。】

“得之”,得到权位,这是说得志了。如果是有损道德礼法,违背爱敬之道,君子“不贵”权位。“君子”,指古圣先贤,也包括社会上真正的仁人君子,他们淡泊名利,对权位、名利,都看得非常淡。如孔子所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义”是不应该做的事情,如果是行不义而达到富贵,在孔子看来,这种富贵像浮云一样。浮云,不仅是看得淡,而且知道这种富贵是虚幻的,像云彩一样昙花一现,不能够长久,而后来的果报,还常常会很凄惨。正如《易经》所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行不义的、不善的家族,即使是富贵,也不过三代,后来必定是家破人亡。

现今社会,行不义之家,富不了三代那么久,是富不过十年、二十年。当今世界五百强企业的名单,十年之中一直在换,有的公司甚至破产、倒闭,十年就起了这么多的变化。所以要想事业、家业长久,必须要行善,而行善最重要的是行孝,用孝心来爱敬所有的人。一个企业想要长久,最重要的就是德,如果是靠一些不仁不义,甚至不合法的手段而发达的企业,必定是发得快,败得也快。企图用卑劣的手段谋取暴利,结果是报应也非常的快速。

经文:【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圣人根据人的天性来施教,“因亲以教爱,因严以教敬”,就能够达到教化的效果,“圣人之教,不肃而成”,“肃”是严肃,不需要很严厉的、严肃的教学方式也能成就人。“其政不严而治”,执政者不用很严厉的法律、政治、酷刑,就能够使社会安定、天下和平,因为人人都懂得孝亲,懂得尊师,懂得爱人,懂得敬人,社会就和睦了。

唐玄宗注解:“言尽爱敬之道,然后施教于人,违此则于德礼为悖也。”是说爱敬之道,我们要自己先做到。对自己的父母,我们要有真诚的爱心,能够恭敬父母,这是“德之本”。自己能够把爱敬之道行出来,才能够帮助别人行爱敬之道。如果一个人自己不能够去行爱敬之道,而想要让天下人去行爱敬之道,这叫做“悖德”、“悖礼”,即违背道德和礼义。所以一个君子,他必定是正己而后化人,能够自己尽孝了,然后才可以教化别人去尽孝。所以德行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教育者自己要先做到,只有做到了,这个德行教育才有真正的效果。比如,父母教导孩子孝道,如果儿女看到父母给他表演出孝敬父母、孝敬老人,儿女自自然然就能够学到、做到。如果父母自己不能够尽孝,那么他也不可能教得好自己的儿女。所以,教育要懂得,我们教育者自己要先受教育。

爱敬,是一种性德。人要把这种性德彰显出来,最好的方式是在家里去落实孝道,将自己的爱敬之心向父母来显现。爱敬之心培养出来以后,就能够在社会,对所有的人都行爱敬之道,这就叫顺德顺礼,而不是悖德悖礼。所以,不爱敬自己的父母双亲,而爱敬别人,那就叫做悖德悖礼。即能够爱敬自己的父母双亲,而后才爱敬别人,这就是顺德顺礼,顺着自己的性德,与本性本善相应。

唐玄宗注解“君亲临之,厚莫重焉”。“谓父为君,以临于己。恩义之厚,莫重于斯。”父亲的角色有君的成分,他有尊严。“临于己”,就是上对下,我们对父亲就要尊重,这也是在传续天性之道,传爱和敬,所以“恩义之厚,莫重于斯”,这是讲“厚莫重焉”。君亲也就是讲父亲像君、领导一样,对臣下就有恩义,这种厚重的恩义,在父子之间得以体现。用这种爱敬的心,和在父母那里学得的孝心,来对待日后的君上、领导,自然能够做到忠诚。

邢昺曰:“狎则怠慢生焉。”“狎”就是太亲近了,儿女跟父母太亲近了,没有礼数了,儿女对父母也就怠慢了。我们看到很多父母没有教导儿女任何的礼数,一味的溺爱。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儿女变成了小皇帝、小公主,怠慢父母,稍有不顺,就会耍脾气,甚至会大发雷霆,怠慢父母到极点。原因是什么?父母跟儿女太亲近了,没有一点距离,没有一点礼数,在儿女面前没有尊严,就变成这么个结果。

唐玄宗注解:“圣人顺群心以行爱敬,制礼则以施政教,亦不待严肃而成理也。”这是讲到圣人是顺着群心,“群”就是群众、百姓;人的本心,本心是什么?就是本性本善。爱敬是性德,本性本善,顺着这种性德来行爱敬之道,这当然就很容易了。顺民心,所以能够顺天下。圣人“制礼则”,“礼”就是礼度,制礼作乐;“则”就是规则,我们讲的法则、法律这一类的。不管是用礼还是用法律,目的都是为了让百姓能够回归本善,制定这些礼法来施政、施教,都是顺着人的性德的。所以“不待严肃而成理也”,不需要很严厉的方式、严肃的方式,他也能达到目的,什么目的?天下和顺,和谐世界。为什么?经文讲的“其所因者本也”,“因”就是根据、依据。依据什么?依据的是本,根本,“本谓孝也”,根本就是孝道。所以以孝治天下,就能达到“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天下和谐,垂拱而治。

十一、父子君臣生续临重

下面经文讲道:“父母生之,续莫大焉。”父子之道这种天性,怎么样显现出来?因为是父母所生,才能让天性得以彰显。“续莫大焉”,续是什么?继续,也就是能够发扬下去,能够延续下去。父母生什么?生我们的身体,父精母血形成我们最初的身体。如果没有父精母血,即使我们有灵魂,也没办法投胎,它要有一个载体,载体就是身体。所以投胎就是我们的灵入到父母的受精卵当中,然后逐渐长大。“父母生之”,我们的??体这样由父母生了出来。所以我们的身体来自于父母,跟父母的身体没有两样,因此我们要懂得爱惜自己的身体。《开宗明义章》就说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爱惜自己的身体,这是孝的开始,因为这个身体其实是父母的身体。虽然它逐渐长大了,但确实是父母的身体,还是父母的一部分。通过爱自己的身体来敬父母,更要爱自己的人格,自爱自重,修养德行,这样才是敬重父母、孝敬父母。父母生了我们的身体,让我们的灵性得以延续下去,有个载体了,投胎以后做了父母的儿女,长大后对父母尽孝,把这种父子之道的天性彰显出来,称作“续莫大焉”。假借这个身体行天地之德,行圣人之道,所以“续莫大焉”。

十二、爱敬其亲身教化众

经文:【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这两句话,意义很深刻。如果我们对父母双亲都不能够尽孝道,不能够爱父母,这就叫做“悖德”,违背了道德。如果对自己父母亲都不能够敬,而去敬别人,这就叫做“悖礼”。所以,首先要对自己父母能爱能敬,然后才可能爱敬别人。

这是进一步的为我们阐明父子之道、君臣之义都是天性。

唐玄宗注解:“父子之道,天性之常,加以尊严,又有君臣之义。”父子之道是人的天性,“天性之常”,常是长久,长久是什么?是不变的,在时间空间上都不变。时间上讲,过去几千年前的人也有父子之道,天性,父子有亲,几千年之后的人,也是父子有亲;在空间上讲,中国人父子有亲,外国人也是父子有亲。所以父子之道这种天性是超越时空的,这就是人的本性本善。这种爱心的原点就在父子有亲,这是“其所因者本也”,圣人教化百姓,他就是用这个根本,以爱心为原点来教爱。加之以尊严,就成为君臣之义,君就是领导,臣是被领导,上下级之间跟父子之间有相似之处,相似之处是什么?是爱,君对臣要仁爱、要关怀,臣对君自然也就尽忠。但是君臣之间的关系跟父子之间的关系又不同,君臣之间多了些尊严。因为有尊严了,所以不能像父子那么亲近,臣对君以敬为主,恭敬、忠诚;君对臣的那种关怀、照顾、体贴、爱护,当然也要尊重,就是义,所谓君臣之义。这样才能达到君仁臣忠、上下和睦。

和谐社会,实际就是性德彰显,本来社会就应该和谐。人人都顺着本性本善而行事,社会就必定和谐,这叫顺着本性、天性。如果对父母双亲不能爱敬,而去爱敬别人,这就是逆着性德、逆着天下的人心了。所以百姓就无所适从,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搞不清楚顺逆,就“无所法则”,“则”是效法,不知道应该学什么人。这说明天下所行的是逆道,不是顺道。天下之所以行逆道,是因为天子行逆道,百姓都是在看着天子,天子能顺着性德行事,百姓也就顺了,民心也就顺了。如果反之,那么必定会有灾难。

唐玄宗注解:“行教以顺人心,今自逆之,则下无所法则也。”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就是推行教化。《礼记·学记》讲:“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个国家建立政权了,最重要的是教育,伦理道德的教育,使人民在政权建立以后,开始进入正常的轨道,安居乐业。所以教育是要顺人心,人心本善,也就是说,教化要懂得顺着本性本善。如果是逆了,“今自逆之”,自己逆着人心,也就逆着本善了,百姓就“无所法则”,即无所适从了,不知道该怎么做,甚至会做错误的事情。

唐玄宗注解得很简单:“父母生子,传体相续。”就是传一个身体给你,我们身体就是从父母那里来的。相续什么?让我们的父子之道,这种天性得以相续,当然也包括世俗所说的香火的延续。

“人伦之道,莫大于斯”。是讲五伦关系当中最大、最重要的就是父子。

经文:【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