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孝经》
《孝经

第208章 谦益满损 受谏养德

“闻誉恐,闻过欣”,听到别人赞叹,自己感到很惶恐,因为德行学问不够,很害怕担负不起别人的赞誉,如果名过其实,就会有灾害发生,所以会非常的谦虚,只有谦虚才能有福分,如果自满必定遭到损害,所谓“谦受益,满招损”;听到别人讲我们的过失,反而很高兴,自己没有发现,别人帮助、提醒我们改过,要有感恩心,庆幸有朋友直言相劝。真有这样的态度,所招感的必定是“直谅士,渐相亲”,这个“直”是正直,“谅”是宽容,“直谅士”是有包容心的朋友。其实真正有德行的人,不仅正直,而且包容,他知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还没有成圣贤之前,必定会有过失,所以他也必定会包容,但是包容不是纵容,他会提醒、劝谏我们改过,而听到别人讲我们的过失,马上能改,“过能改”,就“归于无”,就又恢复我们的本善。这样“闻过则喜”,自然就会有益友跟我们亲近。所以益友、损友实际上都是自己招感的,不能够抱怨自己怎么都没有益友,身边好像都是损友,实际上是自己没有具备招感益友的这些品德。

所以不要怕过失被人知道,过失被人知道是好事情,我们内心中的习气、障碍就容易断除。子路能够“闻过则喜”,他必定会有争友,也就“身不离于令名”。

有直言相劝的人在身边,确实会对我们进德修业有莫大帮助。

七、君父不义不可不争

经文:【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益友,远离损友,这需要我们自己有品德。《弟子规》讲“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这是告诉我们益友和损友是如何招感来的。如果别人劝谏我们,讲我们的过失,我们就会生气、发怒,“闻过怒”;如果喜欢听人奉承,听到别人表扬、赞叹我们,就快乐、高兴,“闻誉乐”,就容易招感损友。损友都来了,真正益友就都退却了,这种人不可与他相交,不能受谏,最后就会导致自己受到损害。

“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如果父母有一个“争子”,就不会陷于不义。争子,不是抗逆父母、跟父母争吵、顶撞的那些儿女,而是看到父母有过失,能够劝谏父母改过,这种儿女才叫争子。真正的争子劝谏父母,也必定懂得“怡吾色,柔吾声”。

唐玄宗注解:“父失则谏,故免陷于不义。”言父母有过,儿女应当劝谏,避免父母陷于不义。

经文:【故当不义,则争之。】

唐玄宗注解:“不争则非忠孝。”看到父母有过,不能够劝谏,一味顺从,就陷父母于不义,这是不孝。臣子见领导有过失,不能够劝谏,是不忠,是陷领导于不义。

八、推而广之不义当争

即看到父母、领导、朋友有过失,应该去劝谏。如果是盲目的遵从,“从父之令”,对于父母不正确的命令还是盲目听从,“又焉得为孝乎?”这怎么能够称为是孝?反问加强语气,强调这不是真正的孝。

假如做父母的有不义的行为,或者是不义的念头,这个“义”是当宜字来解,不宜就是不应该。不应该做的去做了,不应该想的想了,不应该说的说了,这都叫“不义”。所以“子”,做儿女的,遇到父母有不义的心行就不可以不劝谏,这个“争”也是劝谏的意思,为人臣的也不可以不劝谏领导,这都是让做父母的、做领导的改过。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