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细讲论语》
细讲论语

第19章 2

汉文帝当了皇帝后,对母亲的孝心没有丝毫改变,还是纯孝,他的母亲是薄太后,他做了皇帝,当然先把母亲立作太后。有一次,薄太后生病,一病就三年不起,汉文帝天天在床前侍候,煎好的药他自己先尝一尝,看看是冷了、热了、苦不苦,有没有到火候?再给母亲喝。

一代帝王在母亲床前衣不解带,随时听候呼唤。薄太后看到儿子一天天消瘦,于心不忍,跟他讲,“宫里这么多人服侍我,你就不用亲自来了”。结果汉文帝跪在母亲面前说,“孩儿如果现在不能好好地奉养你,就怕将来没有机会报答您的养育之恩”。他这样孝顺母亲,三年不容易,这种孝德感动了朝野,百官没有不敬服的。这就是有德此有人,他真正有这样的德行,大家都能归顺他,都能效法他孝敬父母。孝心产生之后,为国家朝廷服务,就有忠心,所谓“忠臣出孝子之门”。所以帝王以孝治天下,不用很费力气,自己行得正,“己身正,不令而从”,大家都敬服,都会尽心尽力地为这位帝王服务。

汉文帝继位的时候,国家财力严重不足,人民的生活非常困难,当时的局面是“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一个农民耕作,十个人都吃他的,这是什么?农民遭受严重的剥削,社会风气非常不好,社会矛盾很深。怎样来发展经济?这是摆在汉文帝面前的难题。汉文帝采纳了贾谊的治国方针,以“安民为本”,让民众得到安宁,首先得要身安,然后才能心安。

汉文帝采取了多种治国的措施。他减轻赋税,把农民耕田缴的田税,减了一半,使得农民的压力大大减轻,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他减轻徭役,原来壮年男子每年都要服徭役,汉文帝改为每三年服役一次,这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另外,他还鼓励开发矿产资源、渔盐资源,促进副业生产,促进商贸。汉文帝自己躬修节俭,把自己的生活用度降到最低的程度。他在位二十三年,车骑服御,这些物资没有增添过。而且下诏所有的郡国,就是附属国,也禁止贡献奇珍异宝。文帝平时只穿戴粗糙的衣服,给自己预修的陵墓也非常简单。在中国历代帝王当中,文帝是难得的一生注重简朴的皇帝。

文帝能以孝心安亲,就能以孝心安民,这就是以孝治天下。他用的心,是一个心,如何对母亲,就如何对百姓,《孝经》里讲,“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文帝养成了尽心尽力奉养母亲的爱心和敬心,再用同样的心对待万民,以自己崇高的道德,来教化百姓。教化重在身教,其次才是言教。“刑于四海”,为四海万民做一个模型典范,大家都效仿他,也孝敬父母,社会就和谐了,正所谓“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我们希望人民百姓能相亲相爱,社会和谐,怎么做?教民以孝,这叫无为而治。

蕅益大师引李卓吾的话,李卓吾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号温陵居士,李卓吾说,“下学而上达,便是不器”。我们求学,要先从基础学起,从形而下学起,因为形而上很难下手,我们无从下手,看不见、摸不着,怎么下手?只有上上根人能下手。《圆觉经》里讲“知幻即觉”,我们立刻就觉悟,立刻就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证道了,那是上上根人。但是一般人要先学下学,从形而下入手,从这个门进入,然后锲而不舍,一直通到上面,证得自性,叫上达,那才叫不器。

蕅益大师讲“此言得之”,说李卓吾真正明白了君子不器的意思。可见得,圣学其深无底、其广无边,我们不可以得少为足,要锲而不舍,直至证得自性,那才叫圆满。下手处就是下学,我们要从学《弟子规》开始,这是最好的入手处。《弟子规》学通了,也能通到自性,这叫下学上达。

蕅益大师讲的器,范围太广了,君子不器的意思太深了,非到离言绝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那个时刻,才能够离开所有的器,就是离相、离见了。《金刚经》里讲,“离我相,离人相,离众生相,离寿者相”,就是离相。《金刚经》的上半部教我们离相,离相之后还有见,见也得离,所以下半部教我们离见,“离我见,离人见,离众生见,离寿者见”,我们才能大彻大悟,证得道了。道即是法身、法性。君子不器的理论境界太深太广了,如果不是蕅益大师这样的解释,我们真的把它看浅了,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见,都属于器,“况瑚琏斗筲,而非器哉”,这些就更不用说了,肯定都是器。

譬如,“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汉文帝就做到了,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他不是正室所生,他不是太子。汉文帝生性纯孝,他孝养母亲尽心尽力,这种孝德令大家都很感佩。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吕氏家族被推翻之后,大臣们想来想去,想到汉文帝,就把他请到皇宫里,让他继位,这是他的德行招感。

孔子讲“为政以德”,用德来修身,从而带动整个国家都修德行孝,天下大治。汉文帝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第一个治世,所谓“文景之治”,这里的“文”就是指文帝,这是讲汉文帝的功业。

所以君子不器,大事、小事都能做得好。“亲有疾,药先尝”,这是小事,谁都会做,尝药谁不会?但是汉文帝??尽心尽力地做,他是发自真诚的孝心。小事他做得好,做得圆满,用同样的心做大事,也是圆满,大事是治国、平天下。所以,大学之道,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件事情,不是四件事情,四而一,一而四。我们的身修好了,家也齐了,国也治了,天下也都太平了。

所谓用,大用无方,用无不周,所以君子不器。器是形而下,有形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实际上,德以下都叫器,因为它有相,有特定的用途,乃至“乾坤太极”,这是大的方面,都是器。乾坤是讲宇宙,乾坤是相,它是物质。太极是讲宇宙的缘起、起源,现代的天文学家讲宇宙是大爆炸而来,大爆炸之前是一个原点,这个原点非常非常渺小,直径是十的负三十三次方厘米,真是太小了。

瑚琏,出自于《论语》。有一天,子贡问孔子,“赐也何如?”子贡问老师,“我是个什么样的人?”“子曰:汝器也”,孔子说,“你就是一个器”。在孔子眼中,子贡还没有达到君子的标准,因为君子不器。子贡可能有点不服,“何器也?”“我是什么器?”“曰:瑚琏也”,孔子告诉他,“你是瑚琏”。什么是瑚琏?瑚琏是过去宗庙祭祀时,盛粮食的器皿。祭祀用的器皿是很洁净、很贵重的,这是孔子给他说真话。虽然子贡是器,可是也是很贵重的器,他的用是很高的,很有作用。子贡确实是这样的人,子贡是孔门四科里言语最好的,他是外交家,辩才无碍,能够说动诸侯停止战争,可是在孔子眼里还是个器,所以圣人的标准非常高。为什么子贡是器?他没证得道,还是形而下。

斗筲这个器就比较浅陋了,也是子贡问孔子,“什么叫士人?”孔子讲,“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这样的人称为士,标准很高。子贡又问,“再其次是什么样的?”孔子说,“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这个人很孝悌,大家都称赞他,也称为士。子贡可能觉得这也挺难做到,“敢问其次”,再往下一等呢?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这个人很诚信,行为很果决,但是他的心量不够大,还是属于小人。小人不是贬义词,是指心量狭小,只能想到一身、一家,或者一国,心量不大,只有心怀天下、心装万世的人,才叫大人,也能称为士人。

子贡继续问,“现在的从政者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这种人谈不上。斗筲是什么?都是容器,斗是用来称量的,容量很小的器皿;筲的容量也很少。这是指什么?器识浅陋的人,何足算也,谈不上。孔子对当时的那些士大夫,朝廷官员看不上。这种器是什么?斗筲之器,小器量,统统都是器。唯有证得道,才叫不器。

下学上达大用不周

蕅益大师的注解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乾坤太极,皆器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无非器也。况瑚琏斗筲,而非器哉。李卓吾云:下学而上达,便是不器。此言得之”。蕅益大师说,形而上的叫道,大道无形。道可道非常道,说不出、看不见、摸不着,想也想不到,道超乎了我们的眼见、耳闻、言语、思想,叫形而上。君子所求的是道,道得到了,自然德具足。道无形,德有相,“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都是德,都是道的形象化。

举一个简单的比喻,我们拔一根头发,假如这根头发的直径是零点零一毫米,宇宙最初的那个原点,能在这根头发的直径上排列多少个?一百万亿亿亿个,三个亿,能排这么多个原点。所以,宇宙最初的状态是多么的微细,这是太极,瞬间爆炸,逐步形成现前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中国古人讲,“盘古开天辟地”,这是讲宇宙的缘起,这是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大概就是科学家所说的大爆炸。

这些都属于形而下,都是器,都是相。我们能够观察、思维到的,说得出来的,都称为器,非常广泛。不仅眼前所见所闻的叫器,乃至“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见是我们的观念,观念还是器,“无非器也”。见仁见智都是我们的观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念,观念是见,真正的道是离相离见,不能用语言去说,不能用思维去想,叫离言绝虑。离开言语,断掉思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非得到不起心、不动念的时候,才有见道的机会。

君子之学,是通心性的学问。君子只是修身而已,身修圆满了,家、国、天下都和谐了。现在我们提倡和谐世界,从哪做起?从我做起,君子之学,但反求诸己。自己的身修好了,这是不器,就能有各种各样的才艺。才艺哪来的?都是从德而生成的。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