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毛泽东与陈云》
毛泽东与陈云

第37章 后记:本书的缘起与相关问题说明

自20世纪30年代初起,陈云就一直担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文革”后期至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的几年除外),长达50余年,这在党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担任这一重要领导职务的漫长岁月里,陈云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但由于多种原因,学术界和宣传理论部门对陈云所做的研究和宣传工作,这种情况正如一位美国学者大卫·M·贝奇曼所指出的那样:“陈的地位、资历与学者们对他的研究力度”“显着不符”。

众所周知,在党内,和陈云的领导风格差异很大,所熟悉的领域也不尽相同。比较而言,更善于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统揽全局,是当之无愧的战略家和军事统帅,陈云更善于做具体工作;对军事和政治工作非常熟悉且得心应手,陈云则更注重经济工作。因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两人的具体作用是不尽相同的。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对他们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全方位的详细描述和深入探讨,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怀着研究的浓厚兴趣和宏大抱负,我于1989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政治系党史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但事不凑巧,当年思想研究方向不招生。虽经努力,终未成功。不过三年时间也没有白过,在导师孙友葵教授的悉心指导下,我基本摸索到了学术研究的一些门径。如果说这些年来,我对自己的一些成果还稍感满意的话,应完全归功于孙老师当年的无私教诲;而对于仍然存在的问题,只后悔当年的努力还很不够。仍然是出于对研究的兴趣,在三年的研究生生涯中,我在完成本专业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学习之余,自学并选修了思想方向的所有课程。但在报考该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时,厄运再次降临到我的头上。我虽然在笔试中考了第一名,但却未曾想到因面试成绩“不理想”而未能被录取。这次挫折使我彻底地破灭了在思想专业内进行深造的梦想。但我研究的热情,却并未由此而减弱,甚至可以说反而有所加强。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当初的选择并没有错。

参加工作后,我在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坚持从中国特别是其领袖人物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探寻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兴衰成败的深层原因。可以这么说,当中国的领导集体之间比较团结时,特别是主要领导人的作风比较民主时,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就比较顺利,取得的成就也就比较明显;当领导集体之间的分歧较大且不能通过正常的途径加以解决时,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就会遇到严重挫折。这是由中国的政党特征及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决定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在时代的中国,情况就更是如此。因此,自然地,我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来研究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先后发表了数十篇学术研究论文。其中有多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相关专题文献资料集所转载。

在研究过程中,我逐渐把重点转到领袖人物的相互关系上来。我发现,在探索中国式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过程中,领袖们的认识并不相同,毋宁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正是这些差别最终导致了和中央一线领导多数成员的矛盾的产生并不断加剧,也给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劫难。

和陈云作为中国内第一代领导集体中的两位杰出领导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岁月中,他们相互合作,相互支持,共同为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越来越对和陈云的相互关系这一个案进行了更多的关注。本书就是在这种长期关注的过程中产生的。从最初构思到最终成书,经历了10多年时间。这期间,学术界对陈云的研究越来越重视,公布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同时也取得了越来越多的高质量的研究成就,这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书也可算是对我前一个时期研究的一个小结,同时,就我个人而言,也算是完成了一项重要任务。

本书从陈云诞辰90周年之际开始构思,到2000年时,已陆续写成20多万字的稿子。其间,先后写了10多篇系列学术论文,其中近半数已经或即将公开发表。

还要说明的是,本书原准备在2005年陈云诞辰100周年时出版的,但因初稿结稿较晚,等与出版社联系时,已无法及时安排出版,中间又因其他原因,一再推迟。这样也好,在对原稿进行补充修改过程中,又参考了不少新近出版的陈云研究成果,使本书的叙述更为丰满和准确。

由于和陈云是党史上的两个重要领袖人物,要实事求是地写好二者间的相互关系,既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又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好的事情。笔者虽然做了长时间的准备,也尽了很大的努力,但限于资料及自身水平,不足之处是难以避免的。在具体写作中,为慎重起见,所有叙述均以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研究成果特别是权威部门的出版物为依据。其中重点参考了朱佳木、孙业礼和熊亮华以及迟爱萍、赵士刚等着名学者的研究成果,为了不掠他人之美,更是为了尊重前人的劳动成果,同时也为了便于查对原文,凡直接引用前人成果的地方都作了注释。本人郑重承诺:所有引文都有明确出处,并认真仔细地查对了原文。

本书在总体上,以时间为经,以传主的相关活动和事件为纬,只有少数几个章节无法遵循上述原则而未强求形式上的一致;在行文上,既力求表述准确,又尽量考虑到读者的阅读需求,严谨而不死板,顺畅、活泼但谈不上精彩。第一、二、三章,传主间的直接联系虽然不多,但仍从比较的角度进行了叙述。

王玉贵

2005年5月

2000年以来,学术界出现了许多研究陈云的高质量成果,特别是出版了《陈云年谱》,极大地方便了学者们对陈云的研究工作。同时,出版界先后出版了一系列研究领袖人物相互关系的图书。于是,我决心抓紧时间把剩下的内容赶快写完,并对已经写好的内容进行了重要修改。原准备在2004年底以前完稿的,但由于工作十分繁忙,又有其他科研任务不容分身,只好将自选的这一课题的写作进度再次放慢下来。直至陈云诞辰100周年前夕才完稿。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