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揭秘取经门》
揭秘取经门

第102章 英雄逐鹿 1

1974年2月22日,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世界”的理论。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这一战略思想,超越了传统观念,突出了力量矛盾,打破了狂妄计划,改善了国际环境,加强了友好关系,树立了大国形象,是主席他老人家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新格局的深刻认识,有效地指导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的内政外交政策。其实,“三个世界”这一伟大战略思想的理论意义远不止于此,它还为我们就如何分析任何历史时期的复杂国际关系的问题提供了方法论意义上的示范作用,启迪了我们的智慧。

鉴于《西游记》中所描述的仙魔人三族争雄的局面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国际关系格局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在此我们郑重引入“三个世界”的理论以指导我们《西游记》的解读分析工作,以便大家能够对《西游记》世界中那波澜壮阔的军事政治斗争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依照“三个世界”的划分方法,《西游记》中的各派势力当作如下划分:玉皇大帝和如来佛祖是第一世界;以太上老君为代表的道教教派势力,以弥勒佛为代表的佛教内部的在野势力,以镇元大仙为代表的散仙势力是第二世界;以牛魔王为代表的野妖精势力和以唐王李世民为代表的人族势力是第三世界。在作了如上划分之后,《西游记》中错综复杂的派系斗争就会一目了然。原来,一切的纷争都只源于玉皇大帝和如来佛祖的两极争霸,而唐僧师徒西天取经就具体展现了这一争霸过程。一直以来,我们一再强调取经的真实含义就是谈判。此刻我们也不难明白,这场万众瞩目、旷日持久、艰苦卓绝的谈判的实质就是一场争霸战。正因为这场争霸战争是发生在有着天子与诸侯这层上下级关系的两位帝尊之间的,所以我们才说有关如来佛祖的定位问题是理解《西游记》全书的一把钥匙。如果不是因为如来佛祖碍于自己的诸侯身份,这场争霸战不会打得这么悄无声息,取经也完全没有必要。

东扩博弈

为什么如来这么在乎自己的这个诸侯身份呢?他不能抛弃掉这个身份和玉帝彻底决裂吗?不能。因为如来需要蟠桃,佛教更需要蟠桃。而且,如来佛祖的这个诸侯身份来之不易!如来佛祖之所以能有今时今日之“五方五老”的崇高地位,完全是因为在他之前的若干代佛祖前仆后继式的苦心经营。当然,玉皇大帝之所以最终能够接受佛教,其原因不过是玉帝欲以和平的手段来招安佛教罢了。统治者的招安向来是有着险恶用心的。其结果,自然是好景不长!如来佛祖自受命以来就为佛教的身份危机而殚精竭虑,对于玉皇大帝的心思他也了如指掌。在被玉帝踢出“蟠桃大会”之后,要保住佛教势力在天庭的名分,保住这先祖们不懈努力才得来的经营成果,如来就不能与玉帝彻底决裂。同时,强敌当前,如来没有自甘堕落,在受到玉帝的致命打击之后,他立即展开了战略反攻。凭借着自己不断壮大的实力,再巧妙地利用天庭的内部矛盾,如来把玉帝逼到了谈判桌前。在谈判桌上,如来与玉帝边打边谈,以打促谈。

www.youxs.org:“三教并立”。为什么说“三教并立”是如来的一种扩张模式呢?这里有两个分析范畴:宗教和政治。宗教方面,“三教并立”实质上就是指佛道两家的发展并行不悖。一方面,原本道教的信众也开始信奉佛教,那么佛教势力扩张,但是因为并行不悖的教导的存在,道教势力也并未受损;另一方面,因为并行不悖的教导的存在,原本佛教的信众也开始信奉道教,那么道教势力扩张,但是佛教势力也未受损。如此一来,“双赢”的局面出现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说“信众分层理论”给佛教的扩张提供了可能性,那么“三教并立”就为佛教的扩张带来了必然性。事实上,“三教并立”的策略是非常成功的。在天竺也出现了道士,在东土也有了和尚。

www.youxs.org:扫除区域盲点。关于这一点的案例,西天路上数不胜数。比如,灭法国、祭赛国、比丘国等国国王都从不信佛甚至谤佛毁佛的无神论者一改而为虔诚忠实的佛教信众。如来的这一“利己不损人”的策略虽然没有令玉帝受益,但是也没有让玉帝受损,因此不会受到玉帝的激烈反对。其实,从取经队伍在灭法国的传道过程来看,悟空并不提倡罢黜百家,独尊佛家,而是主张“三教并立”的宗教政策。由此可见,在如来开拓宗教新市场的过程中玉帝也是受益者之一。只不过,在地域扩张之中如来的收益要远远超过玉帝。

三个世界

当然,任何一场谈判都需要有一个谈判诸方共同认可的前提。否则,这场谈判是没有办法展开的。这就好比“台湾问题”,国共谈判的共同前提就是“一个中国”。也只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台湾问题才可以通过谈判来解决。否则,“台湾问题”的解决还得另觅良策。如来发起的这一场取经谈判丝毫也不例外。那么,取经这场谈判得以展开的前提究竟是什么呢?是天庭的统一领导吗?不是。如来从来也不曾否认过天庭的统一领导。否则,佛教也不会积极谋求天庭的认可了。如来的战略意图是在坚持天庭的统一领导下佛教利益的最大化。

换句话说,如来认可天庭的统治,玉帝的权威,但是如来不认可天庭和佛教之间的势力范围的划分。也就是说,如来对玉帝开出的招安条件不满意,他要重新划分天庭和佛教之间的势力版图。因此,要想取经谈判能够取得最后的成功,共同的前提必须是如来的版图要求不能伤及玉帝的根本利益。这是取经谈判得以展开的最根本的逻辑起点。否则,这场谈判没办法展开,即使展开了也不会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收获。任何企图断人财路、扼人命脉、毁人根基的谈判都是不会成功的!换句话说,谈判只有在双赢或多赢的情况下才会成功。否则,即使是达成了协议,也会有下一轮谈判来推翻这一协议。记住,这一点很重要。

刚才说过,谈判必须是在双赢或者多赢的情况下才能获得成功,否则谈判结果缺乏稳定性。“零和博弈”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那就是赌博。不管是何种方式的赌博,虽然财富在不同的赌徒之间流动,但是在总量上财富却是守恒的,变化的只是财富结构。在“零和博弈”下,想要实现双方的合作关系是不可能的。这也就是说,在这种机械式的扩张道路之下,如来和玉帝的谈判必定会失败。所以,如来想要谈判成功,就一定要走总量扩张的道路。只有如来和玉帝都能从这场谈判结果中获益,才能确保这场谈判最终成功。谈判双方都获益,这样财富总量势必会增加,这种谈判在博弈论上被称为“正向博弈”。我们常说,收入分配改革首先要从如何做大蛋糕上着手,而不应该首先是在如何切分现有蛋糕上纠缠。这正是“正向博弈”这一理论的生动体现。

www.youxs.org:扫除市场盲点。第五十回《情乱性从因爱欲神昏心动遇魔头》中,【行者见他关了门,心中暗想:“这老贼才说淘米下锅,不知是虚是实。常言道:‘道化贤良释化愚。’且等老孙进去看看。”】此处可见,佛道两家的客户群其实并不一样。看来,道教势力不光存在着特殊的区域盲点,同时就一般社会情况而言也存在着市场盲点。所谓【道化贤良】,正反映出了道教的中高端市场的定位初衷。因此,道教是面向知识层的,它的客户群是以社会中上层人士为主力的。毫无疑问,道教的客户群都是极为优质的。与此同时,佛教的市场定位却恰恰相反。所谓【释化愚】,正说明了佛教的市场开拓更看重低端市场的发展。因此,这市场定位的差异是佛道两家根本利益不构成冲突的根本性原因,也是如来毕其功于谈判之一役的信心源头。

但是,佛道两家的这种市场定位的差异究竟是天然生成的,还是人为造就的呢?应该说两者兼而有之。相信除了佛道两家之外,世上还存有过很多另外的宗教体系。只不过,凡是与道教争抢市场份额的宗教势力一个也不可能存活下来。唯有以“性灵轮回”为基本理论基础的佛教在苦于轮回挣扎的社会底层中慢慢成长起来。也正因为佛教的起步是在轮回之中,所以终日于长生殿中度春秋的玉帝根本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和发展。当佛教的势力壮大到进入玉帝法眼的时候,一切都不可挽回了。所以,草根性对于佛教的存在来说是天生的,而对于佛教的发展来说又是人为的。当如来拿着这种市场定位的差异来与玉帝谈判时,这种人为的因素又被显著地放大了。

其实,我们不难发现如来的这种差异化经营方式实际上是现代营销学的基本理念之一。佛道两家的这种市场定位的差异是经营者对市场进一步细分的结果。而这种市场细分是建立在市场需求的差异之上的。因此,如来的这种营销理论可以称之为“需求分层理论”。又因为这些需求差异均源于客户差异,所以这“需求分层理论”又可称之为“客户分层理论”。结合到如来的身份和地位,这种“客户分层理论”可进一步改称为“信众分层理论”。可见,伟大的时代诞生伟大的理论,而伟大的理论造就伟大的领袖。

在成长过程中,这股急剧发展的扩张势力渐渐产生了理论上的诉求,于是大乘真经应运而生了。如来就是大乘真经理论上的集大成者,而观音菩萨则是大乘真经的忠实追随者。因此,虽然取经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但是观音却要唐僧取大乘真经的缘由正在于此。这大乘真经正是点出了佛教急于扩张的内在冲动。不过,大乘佛教徒内部,意见也并不统一。大鹏雕和如来显然都是主张东扩的,但是在战略路线上两者差别巨大,以至于大鹏雕被政敌所利用了。在如来的努力下,大乘佛教开始慢慢形成了。那些不赞成扩张或者不支持扩张的教众,不管他们是出于何种动机,全部都被划归为小乘佛教。虽然其中有不少人一直并不承认自己小乘佛教的身份,但是这些由不得他们,历史从来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既然取经谈判的共同前提必须是如来的版图要求不能伤及玉帝的根本利益,那么这个前提是如何达成的呢?四大部洲的版图是固定的,如来的版图扩张了,那么玉帝的版图势必将缩小。这个结果玉帝会接受吗?绝对不会。因此,如来的版图要求不能是这种机械式的扩张道路。否则,这场谈判如来必败无疑。那么,如来到底应该怎么做呢?这种机械式的扩张道路本质上是固定存量的重新划分,这种划分的结果是一方受一分益,另一方则受一分损。为这种划分而进行的谈判,在博弈论上被称为“零和博弈”。也就是说,不管你怎么划分,一方所失去的正是其他方所得到的,因此总量是不变的。

可是,四大部洲的版图是固定不变的。如来如何能够实现自己和玉帝势力总量上的扩张呢?1929年底,“东北易帜”之后国民党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但是,为什么在全国一片白化的情况下红色政权却能够继续存在呢?因为国民党统治有盲区。那些穷苦山区和边远地区正是国民党统治中的薄弱环节,也就是国民党的统治盲区。红色政权能够在这些统治盲区中生存并发展壮大起来。其实,四大部洲之中就有许多佛道势力的盲区。远的不说,西天路上的许多国家其实就没有几个是信奉宗教的。因此,扫除区域盲点是如来实现“正向博弈”的一个有效途径。但是,如来的“东扩大计”志在必得,不可能仅仅寄希望于一个个零碎的区域盲点。

全面理解如来的“东扩大计”,其势必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当初为了蟠桃,是佛教自己一心一意要加入天庭的,因此在那一场加盟谈判中佛教手中没有什么可以用的筹码,谈判是在“佛祖为鱼肉,玉帝为刀俎”的情况下展开的。因此,那一场谈判的结局可想而知。虽然佛教最终也得偿所愿加入了天庭,得到了蟠桃,但是那毕竟是佛教委曲求全的结果。如果说早先的佛教对这一妥协退让外交政策下形成的势力版图还能够基本接受的话,那么随着佛教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原有的版图和现实的实力渐渐失去了平衡,佛教内部对于自身的处境也有了不同的思考。因此,在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佛教自身谋求版图扩张的冲动也越来越明显了。在佛教内部,这种扩张冲动渐渐成了气候,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