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中华无敌前传》
中华无敌前传

第一百九十八章:乌亚尔战役(上)

火箭弹的重新装填,大概需要十分钟的时间,被炸晕了头的苏军也终于借此空隙清醒了过来,进行紧急疏散。马斯连尼科夫虽然有些急躁,但并不代表他就很莽撞。看到后方的炮兵部队地断发出巨大的火光和爆炸声,他明白铁木辛哥的顾虑是正确的,立即指挥苏军向树林里疏散,同时下令撤退。近一个小时的炮击让苏军付出了极高昂的代价,三个坦克师的近千辆坦克中,有二百多辆被完全摧毁,一百余辆被炸伤,失去战斗力或需要更换履带。更重要的是摩托化步兵,被整卡车整卡车地炸死在路上,伤亡数字高达万人。

天亮后,疏散到道路两侧密林里的苏军士兵倒是躲过了中国飞机的轰炸,但许多无法进入密林的坦克和车辆则遭受了“灭顶之灾”。一上午的空中轰炸,使马斯连尼科夫丢掉了绝大部分的重装备和车辆,坦克师和摩托化步兵师变成了纯粹的步兵师。炮兵部队更惨,因为枪枝奇缺,苏军的炮兵基本上不配备枪枝(士官等阶层除外),损失了火炮后,连步兵都不如。马斯连尼科夫只好下令全军在晚上占领过的山头上修建工事,就地防御。

铁木辛哥得知进攻部队的“遭遇”后,气得差点下令将马斯连尼科夫就地枪决,好不容易才被旁边的参谋们劝了下来。中国重炮群的这次炮击,并没有造成多大的人员杀伤,但却使本就对重型或技术装备非常重视的苏军高层心痛不已。苏军的士兵人数众多,死伤几万并不能引起上方的重视,但装备的损失则重要得多。虽然苏联拥有世界第三大的工业力量,但其技术层次严重不足。苏联的工业能够生产足够的钢铁、煤炭等,但却无法大量生产汽车、坦克、飞机等技术产品,甚至连石油产品都只能进行初加工。

于是数千发照明弹被发射到了河两岸,为夜间起飞的中国飞机提供了显著的目标。轰炸机立即在低空投下一枚枚高爆炸弹,攻击机则用火箭弹进行打击,而战斗机则用机炮和机枪对地面的苏军进行扫射。苏军持续不断地渡河进攻,而中国飞机则不断地在苏军中制造无数的杀戮。虽然如此,但从叶尼塞斯克到萨亚诺戈尔斯克长达数百公里的河面上,中国飞机也是不可能全部兼顾到的。因此,苏军以每小时渡河2万左右兵力的速度向东岸逐步增加着兵力。而苏军防空部队的探照灯也几乎尽数打开,防空炮火激烈地射击。当然这种在夜空中,仅靠探照灯来指引高炮,其效果也确实差得让苏军指挥官伤心。

到了6月6日凌晨5时30分,苏军已经有近15万兵力登上了东岸,其以坦克部队为主的主力向几个桥头堡集结。其它近10万兵力则不得不分散到沿岸的各个地方,寻找地下工事的出入口,并与中国守军激烈交战。天亮后,苏军已经占据了河东岸纵深1至3公里的表面阵地。而在这个地域下的地下工事群,也20%被优势的苏军兵力占领。而占领了表面阵地的苏军,虽然没有中国军队的阻击,也因为天亮后,中国飞机的狂轰乱炸,使其丢失大量的技术装备,伤亡惨重。

对于数量庞大,拥有牺牲精神的苏军士兵,中国军队并没有放在眼里,毕竟,手中没有武器或武器不足,根本不会对中国军队产生多少威胁。但苏军大量装备的各型坦克则是一支令人恐惧的力量,虽然绝大多数坦克都存在着装甲薄弱、火力微弱,故障繁多的缺点,但坦克始终是坦克,始终是步兵和各类战壕、工事的克星。所以,中国飞机将攻击力量全部用在了对苏军坦克部队的打击上。仅仅开战两天,苏军就被中国飞机击毁了上千辆坦克,另有数百辆被中国步兵的反坦克武器击毁。集结在桥头堡的苏军坦克部队不得不紧急要求第二梯队大量运送坦克上前。

鉴于中国空军和陆军航空兵主要以苏军的各种坦克等技术装备为打击目标,铁木辛哥明白,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继续派遣这些“宝贝”,只能自取其辱,遭到更加惨痛的损失。所以他决定用苏军最大的优势,采用“人海”战术,去淹灭中国军队的阵地。沿着道路两旁的密林前进,虽然进度慢了点,却能有效地避开中国的空中打击。在与中国军队几经酷战,夺取了几处重要的山头后,终于出现在乌亚尔面前。不过,苏军的运气似乎也不是很好。

在乌亚尔以西的铁路和公路线上,由于中国移民在这里进行大量的开垦及生产工作,将小镇周边五公里范围内的森林、灌木丛等烧毁,并将地势险峻的一些山头推平,种植了大量的农作物。而这在战争时期,就意味着小镇周边数公里没有一处可供隐蔽的地方。虽然苏军以最快的速度从密林中冲了出来,但仍被中国的重炮群和空中轰炸轻易阻断,只留下上万具尸体。茫然无措的苏军只好退了回去,等待援军的到来,当然,更重要的是等待炮兵及坦克部队的到来。

失去坦克的支撑,苏军向前的推进速度一下子就停顿了下来。除了6月5日白天攻入表面阵地的三个坦克师外,6月6日登上岸的5个坦克师、2个摩托化步兵师,整整10万的兵力却只能就地挖掘防空工事或寻找中国军队的地下工事,以躲避中国飞机的轰炸,任由中国飞机将这些轻型坦克、快速坦克或中型坦克一辆一辆地摧毁。长期以来对防空作战的不重视,以及对航空兵力使用的无头绪,终于使苏军尝到了恶果。

但是令铁木辛哥大将最感不安的,并不是渡河部队遭到的损失,而是一直没有露面的中国重炮集团。在先前的战斗中,中国军队甚至只动用了迫击炮、无后坐力炮及单兵火箭筒等轻型面杀伤武器;而师属炮兵部队的105毫米炮未发一炮,更何况集团军属炮兵部队的155毫米、203毫米炮及各种口径、型号的火箭炮。最初还未察觉过来的铁木辛哥在得到炮兵少将戈沃罗夫的报告后,才猛然觉得情况诡异。

7日凌晨5时,中国5个榴弹炮团计300门105毫米榴弹炮和200门155毫米榴弹炮、2个火箭炮团计100门40管130毫米火箭炮和100门20管203毫米火箭炮开始了开战以来的第一次怒吼。由于苏军炮兵部队正在行军阵形中,因此,中国的重炮部队并不担心苏军的火炮反击,前观的第一任务也是将苏军炮兵部队的坐标传回部队,使得专门攻击苏军炮兵的5个榴弹炮团能够很准确地将这些还拖在卡车后面的大炮摧毁。大量的弹药也跟着殉爆,绽放出耀眼的火团,并向四周倾泄着无数的碎片。强大的气浪将炸点附近的一切物体吹走,成百上千的人体或肢体碎片四处抛撒。

虽然苏军紧急疏散,保留了部分装备,但仍有近400门火炮被摧毁。而专门攻击坦克和摩托化步兵的2个火箭炮团的战果也不小,第一次齐射,就将6000枚各种火箭弹砸在了苏军的头上。没有装甲防护的摩托化步兵伤亡惨重,许多坦克被就近爆炸的大口径火箭弹掀翻,甚至遭到直接命中后,被炸回到了“零件状态”。

现在苏军已经渡过叶尼塞河,并在河对岸建立了桥头堡,虽然离乌亚尔并不太远,但在航空兵的打击下,寸步难行。铁木辛哥明白只有在晚上行军,才能有效地减少伤亡,但令人头痛的是,中国的重炮集团会放过他们吗?但只有拿下乌亚尔,苏军才有足够的能力进行下一场战斗,否则,突破就只能到此为止,然后静待中国军队的犀利反击。

6月5日晚21时,苏军开始了大规模的渡河行动。但这次渡河除了浮桥外,还动用了数百艘机动船,并用砍伐的木材制作了数百艘简易的木船。炮兵部队在对白天暴露出来的火力点进行了重点炮击后,开始向纵深方向延伸炮击。4个集团军约50万苏军士兵集结在叶尼塞河沿岸,大局井然有序,局部混乱不堪地登上各种船只。而浮桥则主要供坦克、车辆、炮兵部队使用。这样的场面自然会被中国军队轻易发现,而这样的机会自然也不会被中国军队轻易放弃。

中国军队在坑道作战方面很有“心得”,大量的地下工事群结构坚固。地表阵地虽然构筑了大量的战壕、交通壕、防炮洞、防空洞、永固火力点、堑壕、铁丝网、阻止坦克用的三角水泥墪等,但在苏军炮兵发射的几百万发炮弹的打击下,被摧毁大半。而中国军队也很干脆地完全放弃了表面阵地的争夺和守卫,全部撤离到地下工事群中。坚固和隐蔽的地下工事群在这次大规模炮击中,几乎没有什么损失,这让戈沃罗夫少将感到非常沮丧。

铁木辛哥对炮兵部队的战果根本无法接受,他不能想象,经过长达数个月的集结,征用大量的车皮、人力、畜力运输,积累了上千万发炮弹准备此次战役,而且在第一天就发射了四百万发炮弹,结果什么也没有得到。他也完全不能想象,在西伯利亚近乎全是永久性冻土地带的地方,中国还能在地下构筑如此庞大的地下工事群。要知道,情报显示中国军队在与苏军第一线对峙的兵力就有40万人以上,这些人不在表面阵地上,就只能在坑道中。而现在更让人感到害怕的是,中国的重炮集团在什么地方?如果也在地下工事群里,那这个工事群该有多大?

但这只是中国军队部署在第一线的兵力,为了形成梯次防御,以及逐步削弱苏军进攻势能,中国在镇西县以东集结了强大的装甲力量,整个西北战区的装甲部队几乎都集结在此。当苏军筋疲力尽地突破中国的第一线防御时,就会面对补给线被掐断,装甲部队大规模反击的境地。而在第一线的重炮部队,则可以充分利用铁路和公路网进行机动,始终保持在苏军炮兵射程之外。

所以,铁木辛哥不得不下令让苏军在夜色来临之际,立即沿着铁路和公路向乌亚尔进攻。出于对中国重炮集团的顾虑,他还下令2个炮兵师携带500多门各型火炮跟随进攻部队前进。同时,他还命令苏军在南路的阿巴坎也发动进攻,必须在今晚拿下平西县(米努辛斯克)。苏军的新一轮攻势开始了。

6月6日晚23时,用了近三个小时,付出近二万人的代价,苏军终于将铁路及公路沿线的地下工事群肃清。3个坦克师、2个摩托化步兵师和2个炮兵师拉开长长的队形,向乌亚尔扑来。苏军的行动非常小心,每碰到一个山头,便会让炮兵部队先行炮击一段时间,再用坦克部队进行冲击,最后才让步兵上前占领。这样的战术动作,虽然让苏军的损失减少,但却使其进攻速度极为缓慢。到了7日凌晨3时,苏军才离开桥头堡不到15公里。

铁木辛哥担心的中国重炮集团一直没有出现,这让前线指挥官马斯连尼科夫中将觉得铁木辛哥过于谨慎,于是下令加快行军及攻击速度,他可不想到了白天后,被中国空军炸毁在路上。但他显然没有铁木辛哥老道,埋伏在道路两旁山头上的中国炮兵前观,一直在寻找着机会。一开始,苏军尚未进入火炮射程,然后苏军的坦克部队没有更密集地集结,加上苏军谨慎,对每一个山头都用炮火轰炸一遍,再用坦克冲击,所以前观一直没有通报坐标。而马斯连尼科夫下令加速行军后,苏军的炮兵部队只能逐渐掉在后面,而坦克和摩托化步兵则逐渐汇拢起来。

但事实往往并不象人们所想的那样,按照主观意愿去发展。中国军队确实构筑了庞大的地下工事群,但这个工事群主要构筑在东萨彦岭和西萨彦岭的山体内,而在沿岸的地下工事群也不如苏军所想象的那样庞大。毕竟,在冻土地带建设这样的工事群,还不是中国一个西北战区所能承担的。因此,在叶尼塞河沿岸地区更多的是前沿地下永固炮兵阵地、藏兵洞、防炮洞、小型地下仓库以及密密麻麻的交通道。本来这些不太大的地下工事群,在传统的工事建筑构造条件下,是无法抵御数百万发炮弹的打击的,但中国军队则在主要的人员及装备所在地,用厚厚的钢板及钢筋水泥构筑起永固工事。而且在沿岸地下工事群里,并没有太多的兵力。

在西萨彦岭和东萨彦岭的山体内,则藏有总数达到30万的强大兵力,而且这些兵力还以机械化步兵和炮兵为主。这两处山脉的北麓就是铁路线,苏军要维持庞大数量的军队继续进攻,就只能通过铁路运输补给。而在两处山脉内的中国军队就可以很轻松地切断这条至关重要的补给线。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往东,直到镇西县(泰谢特),则是山脉的余脉,也就是一些丘陵地带,比较适合坦克部队的攻击,同时还是从托木斯克往东的铁路必经之地。再往北就是更加寒冷的平原沼泽和森林地带,而且没有铁路,因此双方在这里投入的兵力都不太多。

好在经过数天数夜的激战,苏军逐渐将中国军队从临河的地下工事群在驱逐出去,在叶尼塞河东岸的有效控制区越来越大。河面上的浮桥、往返的船只虽然在白天没有什么作为,但在晚上,却能源源不断地将无数的士兵和装备送到河对岸。足够的数量优势在很多时候能够发挥有力地影响,甚至能够忽略技术上的差距。虽然每消灭一个中国士兵,就要付出三到五名苏军,但战场上总的态势开始明显偏向苏军。到6月7日晨,渡过河的苏军就达到了五十万人。而在南路则有15万,北路为10万,而中路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5万。乌亚尔方向上的压力陡增。

与中路苏军的惨败相比,南路和北路苏军的进攻要稍显顺利一些。南路苏军已经攻入了平西县城(近两万中国平民早在开战前数月就已经撤离),与固守于此的中国军队一个团进行了长时间的巷战,最终凭借着人数优势占领了县城。接着沿着铁路和公路向北方的胜西农场(阿尔乔莫夫斯克)推进,但在清晨时分,被中国空军在南路的第一波进攻击溃。

铁木辛哥再一次仔细地查看了地图,从华西列夫斯基少将制订的作战计划来看,苏军必须要在正面突破中国军队的防线,抢占乌亚尔镇,夺取南北两条铁路的汇聚点,以便为苏军后来的军事行动提供完善的铁路供给线路。在北面的铁路,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铁路可以直接通往泰谢特;在南面的铁路,从阿巴坎也可通往泰谢特。两条铁路的交汇处乌亚尔,确实是一个战略要地。抢占了这里,苏军在以后的进攻中,就可以从南北两条铁路来运输各种作战物资。

铁木辛哥越来越觉得华西列夫斯基的计划非常精典,这个计划中最重要或称为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夺占乌亚尔。为此,计划中要求在中路,以克拉斯诺亚尔斯克为主攻点,集结了至少3个集团军近40万兵力。而在南路,以阿巴坎为主攻点,集结了2个半集团军30万兵力。至于北路,仅有一个集团军,以列索西比尔斯克为主攻点,更多的是起着牵制作用。而且这位少将军衔的作战部部长,似乎还特别精通战场欺骗,硬是将一个集团军的兵力通过增加无线电信号、增加伪装器材,让对面的中国人相信在北路也有两个集团军,而相应地增加了在此地的兵力。

苏军的侦察力量还不足以穿透中国的前沿阵地,而航空侦察则更是想也不要想,中国空军已经完全掌握了战场的制空权,凡是天上能飞的都是中国人的。这让铁木辛哥感到一丝无力,双眼一抹黑,正是军事指挥官们最大的忌讳。好在他手中还有700万人可供驱使,他不相信凭借这样强大的兵力还不能冲破中国军队的防线。想到这里,他才觉得心安一些。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