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中华无敌前传》
中华无敌前传

第一百四十七章:如何对付超级战列舰

而无线制导的火箭弹的研制就要困难得多。主要是当时的无线设备太容易受到干扰,最初的无线制导火箭弹,即使是民用频率的无线电波也能使其失控。后来调整了频率和波段后,效果要好一些,但机上的通信系统也几乎会使火箭弹完全失效。经过改进,情况有所好转,但制导指令的频率却很容易被敌方的无线侦察系统获取,并随即实施干扰,就可使火箭弹失效。解决办法就是采用无线编码指令和随机跳频,但这项工作直到1940年印刷电路技术成熟才得以成功。

本来,有线制导的火箭弹按照现在的标准,完全可以称之为导弹,但我仍称之为制导火箭弹,直到1940年7月,无线制导的火箭弹正式定型,我才将第一种被称为导弹的荣誉给了出去。被命名为KD-1型的世界第一种空地导弹研制成功后,出于保密需要,很少在战场上使用,同时还有个原因,就是其性能一直不太稳定,直到1943年才开始大规模使用,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当然,这些专门用来对付战列舰及超级战列舰的武器系统,其价格也非常惊人。HKCZD-1是普通的HKZD-34型炸弹价格的2倍,空鱼-2型航空鱼雷的价格是空鱼-www.youxs.org,鱼-4型重型鱼雷的价格是鱼-3型的2倍,有线制导的XDHJD-1型火箭弹是标准火箭弹的6倍,而KD-1型导弹的价格则是标准火箭弹的20倍!高昂的价格直接制约着高性能武器系统的装备数量,因此,在整个战争期间,中国军队仍然大量使用较为价廉的武器系统,直到战争后期,电子工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各种制导系统元件价格下降,才开始逐渐加大了高性能武器的装备量。

加拿大也有较丰富的煤铁资源,因此,加拿大人也通过大量的资源出口获得了英国退役的“豪”号战列舰,美国为了表示同盟关系的重要性,也向加拿大赠送了一艘“田纳西”号战列舰。这样,整个加拿大海军就有了2艘战列舰,其实力甚至超过了澳大利亚。斯大林现在也处于亢奋状态,其出口的矿产资源有80%以上输送到了美国和英国,当然,获得的好处也是明显的:美国通向其赠送了“科罗拉多”号、“加利福尼亚”号战列舰,英国也向其赠送了4艘重巡洋舰。而斯大林仍不满足,亲自下令建造2艘“苏联”级超级战列舰。

一时间,全球海洋阴云密布,所有的海洋国家出于种种原因,都不断地加强了对自身海军的建设。虽然从计划上来看,美英日等国的建造规模远大于欧洲宪章及中国,但令三国不安的是,欧洲宪章及中国拥有的巨大工业力量和近乎于0的关税水平,使得各国能够非常有效地调整各自的资源,在最短的时间里建造出更多,质量更好的战列舰。而美英日三国则因为彼此独立成不同的经济圈,各国资源不能进行合理调配,使得各国虽然貌似拥有更大规模的计划,但真正能够付诸建造的,只有预定日程计划的一半左右。实际上,各国还是不能在战列舰竞赛中取得对欧洲宪章及中国的优势。

为此,罗斯福于39年3月在华盛顿邀约了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日本首相平沼琪一郎,讨论三国组建类似于欧洲宪章一类的政治、军事、经济共同组织。对这一建议,张伯伦没有太大的兴趣,毕竟英联邦拥有自己遍布全球的自治领、殖民地等这个巨大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地,不是十分迫切地需要建立这种组织。而日本则全力支持,要知道,日本现在的资源供应几乎全部被美国人垄断,现在已经逐渐成为美国名符其实的附属国,如果有新的原料供应渠道以及突然打开的国际市场,对于日本来说,无疑是梦寐以求的。

当这些专门针对战列舰及超级战列舰的武器系统全面开花,并结出硕果后,我终于说服了陈海等人(其实也包括我自己),摒弃战列舰及超级战列舰的装备,全力发展新型的海空力量。正因为如此,中国在未来的大战中,终于获得了海洋的控制权。

但英国现在的海外利益甚至连近在呎尺的地中海都需要美国的军事力量来保护,所以,尽管英国人从内心深处来说,不愿意被这类组织束缚,但形势迫人,也不由得英国人不答应。当然,正由于英国人不断地设置障碍,经各方妥协使得这个组织最终只成为一种准政治、经济共同组织,而军事上,虽然英国要求形成军事同盟,但却因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与美日两国的分歧而未能实现。但英国人没有想到的是,英国人的小器也给英国带来了灾难,正因为没有达成军事同盟,使得大战开始前的战争中,英国尝尽了苦头,也直接促使英国战败。

这个被称为“自由世界同盟”的组织,最初的想法已经无法实现,只能达成一种“缩了水”的国际同盟。同盟规定,在政治上,美日两国及所有英联邦成员在国际事务上始终保持一致,不得单独与其他国家或组织达成政治协议;在经济上,实现同盟内部15%的平均关税(本来英国想提高到20%以上,而日本则想完全取消关税),使用美元作为各国流通货币;在军事上,只是加强了各方的军事交流,并没有达成军事同盟。39年4月2日,三国与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新西兰、冰岛、墨西哥、波兰等国签订了《自由世界同盟宪章》。于是,“自由世界同盟”正式成立了。

鱼-3型重型鱼雷拥有280公斤重的战斗部,其装药结构与空鱼-1型相同,因此,对拥有重型水下防护的战列舰的毁伤能力一般。不过其航速45节,航程超过7000米的性能在当时也算是相当先进的。而鱼-4型重型鱼雷则要完善得多,50节的航速和8000米的航程是当时绝大多数鱼雷不有比拟的。320公斤重的战斗部,采用了最新的半穿甲聚能装药,可以轻易击穿500毫米厚的装甲。难怪陈海会说:“这是专为超级战列舰准备的。”

除此之外,还有前面提到的机载火箭弹和舰载火箭弹。军备研究中心召集了全国的电子技术人才,专门集中力量对我所说的线导火箭弹及无线指令制导的火箭弹进行攻关。之所以要发展线导火箭弹,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电子工业水平有限,无线制导容易受到各种干扰。而且装备线导火箭弹的是水平轰炸机,在距敌舰10公里处开始发射火箭弹,机上的操作员用手柄控制火箭弹的飞行,直至命中目标。线导火箭弹的研制工作非常顺利,在1938年年初就基本具备了作战能力。海军航空兵的300枚订货也于当年全部完成,最后,这种制导火箭弹被命名为XDHJD-1型。

有了武器,还需要有能够携带武器的优秀的平台。除了原有的CBA-1和CBD-1系列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外,沈阳飞机公司和南昌飞机公司又分别开发成功了CBA-2型俯冲轰炸机和CBD-2型鱼雷机。两型飞机分别于1938年3月和7月试飞成功。CBA-2型装备有1800马力的液冷活塞发动机,带动一具4叶变矩螺旋桨。最大平飞速度可达480km/h,实用升限为9700米,航程也达到了2000公里。除了拥有与CBA-1相当的飞行性能外,其俯冲时稳定性也非常优秀,更引人注目的是其多达1100公斤的载弹量。

全球性的战列舰建造狂潮席卷了每一个工业化国家。澳大利亚虽然没有发达的造船工业,但其有发达的采矿业,加之隶属于英联邦,所以,每年都有大量的铁矿石及其它重要金属矿产输送到英国。而英国也向澳大利亚出售了退役的“纳尔逊”号战列舰和“反击”号战列巡洋舰。由于地中海有欧洲宪章强大的舰队,虽然美国的第6舰队也巡逻在地中海,但涉及到战略资源的输送问题,英国人还是不敢掉以轻心,从澳大利亚输送的矿产资源全都走南非的航线。

同盟成立后,各国的力量虽然仅进行了部分的整合,但给各国带来的效益还是明显的。英国的4“狮”级超级战列舰在当年便全部下水,虽然为了赶进度,造成其中的一艘“维多利亚”号在下水后发生漏水现象,不得不重新返回船坞。但其明显加快的进度让欧洲宪章国感到了威胁。日本则在当年完成了最后一艘“大和”级超级战列舰“日光”号的建造工作,并立即同时开工了两艘“东京”级装备9门508毫米巨炮的超级战列舰。美国更夸张,当年就同时在东西海岸的4家大型海军船厂开工建造了4艘“华盛顿”级超级战列舰,这种装备9门533毫米巨炮的巨舰一经上马,便再次引起欧洲宪章各国的恐惧。

当然,我们中国可不会傻乎乎地跑去跟他们进行这种毫无意义的竞争,新一代带斜角飞行甲板的攻击航母“昆仑”级航空母舰已经设计完成,并由设在秦皇岛及防城的秘密海军船厂进行建造。但现在的问题上,我们中国不装备新的超级战列舰,但总要找到击沉这种战舰的方法吧。而且,从海军及军事装备研究中心的专家们反馈的信息来看:除了超级战列舰本身,超级战列舰是无法被其它舰种击沉的!

为此,军备研究中心又开始在HKZD-34型的基础上研制两种不同类型的航空穿甲炸弹。这就是HKCZD-1和HKCZD-2系列炸弹。前者采用的是带高密度重金属弹头的炸弹,弹体内装有高能炸药,靠炸弹自身的速度依靠弹头穿透装甲后爆炸。而后者则采用了我的建议,采用两级战斗部,第一级战斗部为破甲战斗部,靠金属射流撕开装甲后,主弹体进入装甲再爆炸。从试验的效果来看,2型的穿甲能力远远优于1型。在垂直俯冲至350米处投弹后,500公斤的2型炸弹可以穿透320毫米厚的装甲,而1型只能穿透230毫米。当然,1型航空穿甲炸弹的成本要比2型便宜得多,只有后者的30%。

CBD-2型鱼雷机也拥有出色的性能,其发动机与CBA-2相同,都是贵州航空动力公司研制的YHSF-3型24缸发动机。其最大外挂重量可以达到1300公斤,也就是说,除了携带航空鱼雷外,还可在翼下挂载副油箱,使其航程达到2500公里。最大平飞速度虽然不超过460km/h,但其低空速度惊人,达到了400km/h。座舱、发动机舱和燃油舱均装有最新式的复合装甲,www.youxs.org。

潜艇也是军备研究中心的重点课题,自从1930年世界第一艘带有通气管装置的潜艇在中国建成后,中国就开始大力发展这种非常有前途的武器系统。1934年,被称为033型的大型远洋潜艇研制成功后,中国立即将这种带通气管的潜艇作为海军的主要潜艇力量来发展,以平均每年20艘的速度持续生产了4年,到1938年初,就有82艘该型潜艇服役。033型潜艇采用更新的潜艇高强度钢,可以达到110米的工作下潜深度和135米的最大下潜深度。而从1937年开始建造的035型潜艇,则更进一步,达到120米的工作下潜深度和150米的最大下潜深度。而且按照海军的计划,035型将以每年25艘的速度持续生产5年以上,也就是说,到1942年年底,将要达到125艘的装备数量。

033型潜艇的水下排水量为1268吨,水面航速为17节,水下航速为8节,通气管状态时的航速为12节。035型潜艇的水下排水量为1520吨,水面航速为18节,水下航速10节,通气管状态时的航速为14节。但两者的航程都非常接近,均为7800海里左右,不过035型的水下航程要高于033型的80海里,达到了120海里。033型潜艇在舰艏装有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艇艉装2具,总共可携带12枚鱼-3型重型鱼雷。035型潜艇的发射装置与033型相同,但却装备有16枚鱼-4型重型鱼雷。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航空兵器攻击水面目标主要依靠航空炸弹和航空鱼雷。所以,国家军事装备研究中心也就将航空兵器的研究重心放在这两种武器上。从当时中国所拥有和正在研制及预研的俯冲轰炸机的性能出发,军备研究中心主要开发了HKZD-34及35型系列航空炸弹。这两种航空炸弹采用不同的弹体,前一种弹体粗壮,完全靠内装的高能黑索金炸药的爆炸威力来摧毁目标。后一种弹体呈流线型,阻力小,下落速度较快,主要靠聚能装药的杀伤力来摧毁目标。这两个系列中,又都分为带触发引信和延时引信的型号。而每个型号又分为250kg、500kg、1000kg三种型别。

由于HKZD-35型系列航空炸弹是一种聚能装药炸弹,其带延迟引信的型号能够非常有效地打击地/海面坚固目标。当俯冲轰炸机从4500米空中进行垂直俯冲,至350米处投弹时,250公斤级的HKZD-35型炸弹能够击穿105毫米厚的装甲;500公斤级炸弹则能击穿180毫米厚的装甲;而1000公斤级的炸弹则可以击穿270毫米厚的装甲。但这种“击穿”仅是靠爆炸后的能量聚集作用撕开装甲,因此,其对装甲下的毁伤能力不是十分理想。

不过,聪明的中国人仍然有很多办法来提升自己的武器性能。在无线指令制导的舰载火箭弹还没有完善之前,中国海军便使用了一种简化了的制导火箭弹。这种火箭弹利用舰载雷达的架束电磁波,使火箭弹的飞行轨迹基本处于这个波束的范围内,而载舰则需要人工调节雷达的扫描方向,将其波束始终对准目标。当然,由于距离越远,波束到达目标时的宽度越大,使火箭弹在40公里处时的命中精度只有5%左右。但这并不妨碍轻型战舰对敌方主力战舰的打击。一艘巡洋舰一次齐射能够发射出12枚火箭弹,两次齐射就始终有一枚能够击中目标。

当然,目前最受我钟爱的火箭武器也存在着较大的麻烦。主要是因为固体火箭燃料药柱的浇注工艺过于复杂,成功率不高。要知道所谓的固体火箭燃料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炸药的一种。不过,在我提出用极小直径的铝粉末掺入到固体燃料中的建议后,才勉强解决了这个问题。

同时,为了给水平轰炸机扩大任务范围,还研制了两种专门攻击战列舰和其它重要目标的重型航空炸弹。这就是DHD-35I型和II型重型航空炸弹。前者重2500公斤,内装高能炸药1480公斤,命中一枚,足以使一艘战列舰失去战斗力。后者重3500公斤,内装高能炸药2200公斤,可以摧毁任何一种战舰。当然,由于这两种炸弹尺寸巨大,不可能装在已有的任何一种轰炸机的弹舱内,只能挂在机身外。但是鉴于水平轰炸对战舰这一类型目标的命中精度不是很好,所以一般被用来执行攻击敌方重要战略目标的任务。

除了航空炸弹,航空鱼雷也是打击水面舰艇最好的武器之一。原先的空鱼-1型航空鱼雷,虽然性能在当时来说非常先进,但其较小的战斗部和普通装药的弱点也非常突出。用于打击重巡洋舰以下的水面目标还很不错,但用来打击战列巡洋舰或战列舰时,就显得有些无力了,更何况水下防御能力更强的超级战列舰。于是军备研究中心在空鱼-1的基础上,改进了其动力装置,并换装了带有聚能装药的半穿甲新型战斗部。这种新型战斗部爆炸后,除了能量聚集外,还带有相当的金属射流。改进后的航空鱼雷被称为空鱼-2型,其雷径为450毫米,航速达到了50节,航程5000米,战雷头重187公斤,内装药98公斤。可以击穿300毫米厚的装甲,这个数据虽然不能对新型主力战舰造成致命伤害,但也能给予重创。

其实早在几年前,超级战列舰概念刚出来时,我就在考虑如何击沉它们的问题。因为,我很清楚,中国海军的装备重心肯定会转向航空母舰,那么,如何击沉超级战列舰也是中国海军需要考虑的头等大事。在1934年,我就召集发计委的军事专家们开会研究此事,会上总结出:击沉一艘水面战斗舰只一般来说有四种方法。第一、直接用更强大的或数量占优的水面战斗舰只;第二、用岸炮部队的大口径火炮和密集的数量;第三、用飞机投掷炸弹和鱼雷等武器;第四、用潜艇攻击。中国海军已经基本放弃装备战列舰和超级战列舰,那么第一项就被我们排除了。由于中国有强大的海军力量,敌方舰队抵近海岸线进行炮击的可能性近乎为零,所以,第二项也被排除。于是就只剩下飞机和潜艇了。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