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秘方验方妙治疑难病》
秘方验方妙治疑难病

第46章 皮肤科 3

【方名与主治】祛斑煎,主治黄褐斑。

【组成与用法】菊花、僵蚕、蚕蛹各15克,玉竹30克,薄荷12克。每日1剂,轻者当茶泡饮,重者煎服,长期服用,直至痊愈。

【方解】皮肤黄褐斑,中医认为由肝郁气滞,瘀血内停,风邪客于皮肤,痰饮渍于脏腑,湿热内蕴,阴虚火旺等所致。方中菊花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平肝阳;薄荷疏散风热兼疏肝解郁;蚕蛹与僵蚕的作用相仿;玉竹质柔而润,长于养阴,补而不腻,适于内热燔灼,耗伤肺胃阴液的证候。全方具有疏肝解郁,平肝阳,疏散风热,化痰散结、养阴生津之功。若加桃仁、红花则兼有活血化瘀之力,治皮肤黄褐斑药证合拍而收效。

【典型病例】刘某,男,20岁。染疥疮3个月,曾分别用过硫黄药皂洗澡,市售疥疮膏外涂,但终不得愈,时轻时重,缠绵不已。诊见指缝、指侧,腕肘、关节屈侧、腋窝前后、**、脐周、大腿内侧针头大小丘疹及水疱遍布,并见搔抓后的血痂、抓痕,瘙痒无度,入夜或遇热更甚,往往导致夜不能眠,给予一涂消外涂,连用2天,诸证大减,夜能安睡,继用4天,诸证皆愈,随访5年未见复发。(处方来源:河南省汝南县中医院郭延赞)

斑秃

斑秃为一种骤然发生的斑状秃发,俗称“鬼剃头”。中医称为“油风”。多发于青壮年,病因不完全清楚,可能与精神过度紧张、遗传、自身免疫或内分泌功能障碍有关。

结节性红斑

结节性红斑系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结节性皮肤病,是发生于皮下组织的非特异性炎症,

绕胫(小腿)而发,红斑排成一条条索状,形如瓜藤缠绕在树干上,故中医称为“瓜藤缠”。好发于青年女性,其病因不明,可能由于多种因素激发机体自身免疫系统而发生的一种皮肤免疫反应。

方一

【方名与主治】活血利湿汤,主治结节性红斑。

【组成与用法】当归、红花、穿山甲(代)、车前子、木香、陈皮、牛膝各10克,皂角刺、地肤子各15克,苦参20克,土茯苓、鸡血藤各30克。上药加水煎成汤剂。每日1剂,分2次口服,7剂为1个疗程。

【辨证加减】结节初起,焮红赤肿,溲黄便秘者,加生大黄、忍冬藤;发热恶寒,咽痛者,加牛蒡子、麻黄;结节融合成较大斑块,色紫暗者,加三棱、莪术;结节坚实,久而不散者,加昆布、山慈菇;足踝肿盛者,加防己、茯苓;关节疼痛者,加豨莶草、秦艽、木瓜。

【方解】结节性红斑,为发于小腿伸侧的淡红色结节,好发于青年女性,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本病属中医学“梅核丹”“湿毒流注”“瓜藤缠”范畴。《外科大成》载瓜藤缠“生于足胫,结核数枚……属足阳明经湿热”。由素体血分有热,外受湿邪,湿热蕴结,导致脉络阻塞,气血瘀滞,发为本病。本方中采用当归、红花、穿山甲(代)、皂角刺活血化瘀;苦参、地肤子、车前子、土茯苓清利湿热;陈皮、木香理气散滞;鸡血藤通络散结;牛膝引药下行。诸药合用,共奏散瘀血,清湿热,通经络,消结节之功效。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避免潮湿环境生活,忌服猪头肉、鹅肉、羊肉类食物。

【典型病例】王某,女,34岁。两小腿反复起红斑、结节已2年余,每次发作持续约2周,诊断为结节性红斑,予以活血利湿汤,6剂后结节缩小,色转暗,疼痛减轻。未见新结节。继用6剂,药后大部分结节消退,疼痛轻微,纳食增加,苔薄白,续原方投6剂,告愈,改用本方制成丸剂调治半个月。随访1年未复发。(处方来源:浙江杭州司在和)

方二

【方名与主治】化瘀祛斑汤,主治结节性红斑。

【组成与用法】桃仁、制、制没药、王不留行、皂角刺、牛膝、赤芍、香附、黄柏各10克,红花6克,穿山甲(代)、当归各12克,生地黄15克。上药混合加水煎成汤剂。每日1剂,分早、晚2次口服,5剂为1个疗程。

【方解】结节性红斑属中医学“梅核火丹”之范畴,病因多有湿热下注,流窜经络,气血凝滞致使下肢结节绕胫缠生,瘀久化热,结节焮红漫肿。气滞血凝,不通则痛,则下肢痛楚颇剧,步履艰难。治当以活血化瘀通络为则,佐以清热凉血燥湿。方中采用桃仁、红花、、没药、牛膝、王不留行、赤芍、穿山甲(代)活血化瘀通络;更兼、没药、香附有理气止痛之功;穿山甲(代)、皂角刺通经透络而散结;当归、生地黄、赤芍凉血活血;黄柏苦寒清热燥湿;牛膝载药下行,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清热利湿,通络消斑之功效。

【注意事项】孕妇及行经期禁用。治疗期间生活及工作环境必须干燥、通风、保暖。

【典型病例】韩某,女,58岁。两下肢皮疹反复发作18年。症见两足胫部伸侧面有对称性淡红、暗红色的黄豆或蚕豆大结节14枚,略高于皮面,孤立、散在。结节压痛明显,按之灼热,两膝关节稍肿胀,皮温较高。血沉:34毫米/小时。诊断:慢性结节性红斑。给予化瘀祛斑汤,3剂疼痛悉减,5剂下肢结节消退仅有紫红色斑片。血沉:20毫米/小时。再进原方5剂,告愈。随访2年,未见复发。(处方来源:浙江省上虞县百官俞友根等)。

方三

【方名与主治】疏风清热凉营汤,主治传染性红斑。

【方名与主治】生发擦剂,主治斑秃。

【组成与用法】补骨脂、土荆皮、骨碎补、生大黄、川楝子各10克,白鲜皮、百部、川花椒、老姜、紫荆皮各6克。上药加醋浸泡1周后即可应用。取上述浸出液外擦患处,每日3次,直至痊愈。

【典型病例】张某,女,35岁。2年前见面部出现米粒大小黄褐色斑点数处,后见斑点增大色泽加深,数量增多,曾行中西医治疗罔效,证见舌红苔薄白,脉细弦。以消斑汤加夏枯草15克,柴胡9克,每日1剂,连用2个疗程后面部褐斑明显减退。上方去夏枯草、柴胡,续服2个疗程,病愈斑去,随访1年未见复发。(处方来源:浙江省杭州邬成霖等)

方二

【组成与用法】珍珠母30克,鸡血藤、青葙子各21克,丹参、茵陈各15克,浙贝母、白菊、茯苓各12克,红花、杭白芍各9克。上药加水煎成汤剂。每日1剂,分2次口服,半个月为1个疗程,应用4~5个疗程。

第8章皮肤科(3)

【方解】斑秃是一种常见的局限性脱发而无其他异常的疾病,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中医学称之为“鬼剃头”“油风”。本方中采用补骨脂外用能促使皮肤色素新生;土荆皮有杀虫止痒的作用;骨碎补在试管内能抑制葡萄球菌生长,临床用酒浸汁,外擦治秃发;生大黄泻火解毒;川楝子对铁锈小芽胞癣菌有抑制作用;白鲜皮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属中医清热燥湿,祛风解毒之品;百部对人型结核杆菌、致病性皮肤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川花椒为辛热之物,外用不仅能促使局部血液循环,同时具有抑制细菌的作用;生姜有发汗解表,解毒之功,姜中含有挥发油,姜辣素及树脂,淀粉等,药理证实,生姜能增强血液循环;紫荆皮有活血行气、解毒消肿之功;醋性酸,外用具有杀菌收涩之效。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祛风活血之功用。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需解除思想顾虑,避免精神刺激。

黄褐斑又称蝴蝶斑、肝斑,呈现淡褐色,呈片状,班片大小不一,边界清晰,形状不规则,不高出皮肤,常见于面部,对称于两颊,主要原因与内分泌、女性荷尔蒙失调有关。

【辨证加减】热象明显者,加牡丹皮9克,赤芍12克;肝郁气滞明显者,加夏枯草15克,柴胡9克;心烦失眠者,加夜交藤20克,莲子心10克;月经不调者,加益母草15克;四肢倦怠者,加薏苡仁18克,当归12克;胸肋胀闷者,加郁金12克,柴胡9克。

【方解】黄褐斑中医学认为是由肝气郁结,气血失和,痰湿内滞、血不荣颜所致。治宜泻热和阴,化痰通络,养血活血。方中珍珠母、青葙子、茵陈、白菊花、杭白芍泻热和阴;丹参、鸡血藤、红花活血养血;茯苓、浙贝母化痰和络。诸药合用,共奏调理脏腑气血,荣颜祛斑之功效。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需情志舒达,忌食含色素类食物。

2个椭圆形的斑状脱块,约5分钱币大小,局部皮肤光滑发亮,周缘毛发尚粗黑牢固,遂用生发擦剂1日3次外搽,40余天后,脱发部位开始长出细而柔软的灰发。2个月后,新长出之毛发逐渐变粗、变硬、变黑,恢复正常,随访1年半,未见复发。(处方来源:浙江省安吉县报福医院丁峰平)

黄褐斑

【注意事项】本方无明显不良反应,治疗期间避免精神刺激。

【典型病例】王某,女,22岁。面颧部生黄褐斑2年余,曾求治数间医院未效。来诊见面部黄褐斑,伴胁胀,舌苔微黄,脉弦。取上方各药一半于大茶杯中,沸水冲泡,当茶饮,每日1剂,换药时将剩余一半重新冲泡,共服34剂,黄褐斑消除,今随访9年未见复发。(处方来源:北京市徐树棠)

方一

【方名与主治】消斑汤,主治黄褐斑。

【典型病例】汪某,男,22岁。2个月来头部有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