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水浒之巅:从方腊开始》
水浒之巅:从方腊开始

第619章 641续二帝王将相071.狗屁不懂

种谔要城横山,徐禧要城永乐,俩份奏章摆到宋神宗赵顼的御案之上。

此时的王安石已经早都不是宰相了。有空闲的时间,他心爱的小女儿也就是蔡卞的老婆七夫人会陪着他到汴水河边放放风筝什么的,国事一概不问。

说实话,就是王安石想过问,也轮不到他过问。谁让真理现在掌握在人家手里呢。

现在来说说给事中这个官。

在神宗一朝给事中是个四品京官,与谏议大夫合称“给谏”。号称“两大省官”。

这个官有个很特别的权力,就是“封驳”不当的制诰。什么意思呢?就是可以封还他认为皇帝有错误的诏令,驳正他认为大臣们有错误的奏章。

俩个曾经为了共同的目标变法——并肩战斗过的老战友,最后的下场竟然是“你不管我、我不管你。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

当时,固执的赵顼,对西北军事最相信的一个人其实是王韶。消灭西夏就是按着王韶的步骤进行的。可惜的是“三奇副使”王韶刚好去世了,这让赵顼顿时眼前一黑。

除了王韶,赵顼还相信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李宪。

李宪,字子范,开封祥符人。是有宋以来当时最著名的一位宦官。在皇宫里边他做过供奉官,入内副都知。在西北当过监军,指挥并参加了无数战役,西北重镇兰州就是他亲手打下来的。

李宪当时的官是以泾原路经略安抚制置使的身份知兰州。

赵顼虽然信任徐禧和种谔,不过,在西北他更信任的那个人却是李宪。

在永乐建城和横山建城这个问题上,李宪毫不犹豫的支持了徐禧。因为,他和徐禧一样,讨厌西北军众将,原因很简单,西北军众将也同样的讨厌他。

于是,赵顼最后定下来要在永乐建城。

种谔听到这个消息后是怒不可遏。

眼看着西夏就要灭亡,革命就要成功。这可是百年都难遇、可遇不可求的建功立业好机会,对于一位武将来说,简直就是天赐良机!此时,却被两个狗屁不懂,稀屎两桶的文官徐禧和宦官李宪给全搅和了。他能不生气吗!

种谔骑着一匹日行千里的宝马,亲自跑到京城去见赵顼去讨说法。

“徐禧狗屁不懂,李宪更是稀屎俩桶!永乐城距银州城不远,三面绝崖,没有水源。陛下,永乐筑城必然以失败告终,而且是不败则已,一败涂地!”种谔毫不隐瞒他自己的看法。

赵顼听了当时就不高兴了。“你骂徐禧狗屁不懂,骂李宪稀屎俩桶,如果骂朕会用什么词呢?”他不悦的说道:“种卿,你对一个同志有意见、有看法,可以提嘛。用不着这样低俗的言辞抵毁大家都认为非常优秀的同志嘛。”赵顼批评完种谔又解释了一句:“地势险要才便于防守吗。再说,无定河离永乐城又不太远,怎么说没有水源呢?”

“陛下,一旦大军围城,就是有条江,也取不到水。看着水都能渴死人,就是说永乐城呢。到时只有死路一条。”

赵顼更不高兴了,他脸有怒色。说道:“永乐城附近有二十万守军,难道一座城随随便便说包围就让人包围了?二十万人,他们都在干嘛?都在睡觉吗?”

“他们比睡觉还可怕,他们全在永乐城等死呢!”种师道见赵顼处处替徐禧说话,五内俱焚,口不择言。

这种官和前线打仗八杆子也沾不到边,可赵顼就是把这么一个官派到前线去指挥打仗去了。你说要命不要命呢?

赵顼除了固执以外,其它各方面还算是一位比较优秀的人,他怎么会这么信任徐禧呢?

他先是指出种谔那个方案的缺陷。“修建横山城,就是一个错误!银、夏、宥三州,陷没西夏超过百年,要花多少钱,和多少时间才能修复?有这么长的时间,西夏早就让我给灭了。”之后,徐禧才提出自己不凡的方案。“我发现一个好地方,在夏、银、宥三州交界之地,修建一座永乐城。那地方高屋建瓴、形势险厄,花钱不多,用的时间又短,效果当然也是最好的。”

这完全是要和种谔唱对台戏。不过,谁让种谔他们这些西北拿着枪的军人在人家眼里是那么的胆小呢。被徐禧瞧不起也是正常的。

赵顼就相信了。并且马上派他到西北去主持军事了。

第641章641续二《帝王将相》www.youxs.org

这还得从徐禧这个人的特点说起。徐禧和种谔有个共同点,就是:志大,胆子也大!

那句“人有多大志,就有多大胆。”就是说像种谔和徐禧这种人呢。

有宰相王安石的垂青,徐禧没有任何出身,进入了大宋政坛。从这个层面上来分析,徐禧就是大宋官场一个另类。

那么,给事中徐禧是怎么来实现他的大志并且完成“消灭西夏”这关键的第二步呢?

修建永乐城。

这个时候,徐禧也给赵顼上了一道奏章。

徐禧不参加科举考试就是一个例子。他认为一个人的才干和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像他这种才干和能力都特别与众不同的人,是不用去求出身的,出身会来求他的。

果然,王安石就来求徐禧了,求他做官。徐禧自然是一点也不客气的就答应了。

王安石是这么想的。“你不用我,我还懒得管呢。”

赵顼当然懒得去问王安石,赵顼是这么想的。“你不拽我,我还不理你呢。”

徐禧胆子也大。他曾经对赵顼说过:“前线的将帅一个比一个胆小。我是一个连枪都拿不起来的文化人,胆子都比他们要大。我真的很为那些拿着枪胆子又小的人臊得慌。如果我去西北,西夏唾手可得。”

他的这一席话,一下把整个西北军全得罪了。不过,还就有人相信。

徐禧志大。不过,他还算不上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他也是个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的人。像他这种人,自视相当高的。他不屑于走别人走过的那条路,他喜欢另辟蹊径。当时流行的说法,徐禧就是一位“弄潮儿”。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