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第31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1

三品阶勋爵品——古代把职官分为若干等级,通称为品。汉代以禄石多寡作为官位高低的标志,例如九卿是中二千石,刺史、太守之类是二千石,县令是千石到六百石,禄石不同,月俸收入不同。曹魏时职官分为九品,一品最高,九品最低。隋唐时九品又分正从,自正四品起,每品又分上下二阶,共有三十级。明清加以简化,九品只各分正从,共十八级。隋唐时九品以内的职官称为流内,九品以外的职官称为流外。流外官经过考铨转授流内官,唐代称为入流。清代不列入九品之内的官称为未入流。

考铨就是铨选考试,其内容是身、言、书、判四科:身:相貌要端正;言:言词要清楚;书:字要写得端正美观;判:要有审断案牍疑议的能力。

如果铨选通不过,只好先到地方大员节度使处作幕僚,再争取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就是从节度使的幕僚入手进入官场的。

阶——隋代把有职务的官称为职事官,没有职务的官称为散官。唐代把前代散官官号加以整理和补充,并从新规定品级,作为标志官员身份级别的称号,称为阶,通称为阶官。例如文官阶是:从一品称开府仪同三司,正二品称特进,从二品称光禄大夫,等等。六品以下的文官阶称郎,例如正六品上称朝议郎,正六品下称承议郎,等等。唐代又采取前代各种将军和校尉的官号作为武官阶,这里不再叙述。后来宋元明清都有阶官,只是名称和品级不尽相同而已。

唐宋时一个人在某一时期的阶官品级和当时所任的职事官的品级不一定相同。阶官高于职事官,则在职事官上加”行”字,阶官低于职事官,则在职事官上加”守”字,阶官比职事官低二品则加”试”字。

明清一省分为数道,道下有府有州。府州的长官称为知府、知州。其佐贰,府有同知、通判等,州有州同(同知)、州判等。有两种州:直隶州略等于府;散州隶属于府,和县相当。

赵宋王朝把中华大地从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中统一了起来,却并没有把同样混乱的制度也统一起来。这一事实的直接结果是直至今天学术界也没有把宋朝的官制、兵制、赋役制度搞个明白,不是没有可信的资料,而是可信的资料太多了,彼此之间的矛盾也太多了。

学术前沿尚且如此,在普遍的国学爱好者眼中,宋代官制就更是乱七八糟了。有人曾介绍说:宋朝政府各单位首长与其所主持的单位竟可以完全不发生关系,中书省名义上的首长是中书令,但中书令却不能去中书省行权,而中书省行权者实际上是尚书省副首长尚书省右仆射,而他要先兼任了中书省副首长中书侍郎之职,然后再代理中书省首长之权,这叫”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判省事”。地方政府的情况完全相同,各州不设正式州长,所有州长都是临时性的,叫”知州事”或”判某州”,他们的本职都在中央,州长不过是兼任或临时代理。即令他不是中央官员,有时也故意加上中央官员的官衔,表示地方职务只是暂兼暂代而已。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