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第35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35

唐代中央主持科举考试的机关是礼部,考官通常由礼部侍郎担任,称为知贡举[7]。唐人有关科举考试的文章常常讲到有司、主司等,都指考官而言。参加进士科考试要请当世显人向考官推荐奖誉,才有及第(及格)的希望。及第以后称考官为座主、为恩门,对座主则自称门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称为同年。

这一时期,门生座主、同科同年之间常常结成派系,排挤那些出身于门阀世族未经科举的官僚。世族官僚讨厌进士的浮华,看不起由科举途径进入官场的官僚;而科举出身的官僚讨厌世族的傲慢,也不大看得起依靠门阀得官的官僚。这就形成了两大派系。两大派系分别勾结权贵、宦官,争权夺势,互为进退。

党争前后经历了几个皇帝,时间有四十年之久,最终双方俱伤于宦官之手,但是科举制度却被后世继承了下来。

唐人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为题名会。宴会于曲江亭子,称为曲江会。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为”探花使”,探采名花。

唐人进士及第后尚未授官称为前进士,还要参加吏部”博学宏词”或”拔萃”的考选,取中后才授予官职[8]。韩愈《柳子厚墓志铭》说,柳宗元”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其后以博学宏辞,授集贤殿正字”[9]。白居易进士及第后,因为取中”拔萃”,所以授秘书省校书郎。韩愈虽然进士及第,但是由于应吏部考选未中,未能得官。为此,韩愈以”前乡贡进士”的名义三次上书宰相求仕。

唐代取士由地方举送中央考试,称为乡贡。被举送应试的人通称为举人。唐人常说”举进士”,例如韩愈《讳辩》说”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意思是应举参加进士科的考试,这种人在唐代就称为进士。韩愈《送孟秀才序》说”京师之进士以千数,其人靡所不有”,就是指当时应举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说的。唐初设有秀才科,不久即废,但是唐人后来仍通称应进士科考试的人为秀才[6]。由此可见,唐代进士、举人和秀才的概念与后世不同(参看下文清代的科举制度)。

以上所说的进士、明经等科通常每年都举行考试。此外唐代还有所谓制举,这是由皇帝特诏举行的考试,据说是要选拔特殊的人才。无论取中进士、明经等科与否,都可以应制举。考期不固定,科目由皇帝临时决定,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文辞秀逸科,风雅古调科,等等,前后不下百十种,这些称为制科。唐代博学宏词科本来也是制科,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以后改为吏部选人的科目,每年举行考试[10]。宋代制举恢复博学鸿词科,直到清代还有博学鸿词科。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