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第40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40

第四,后世有非汉族的复姓。例如长孙、万俟、宇文、慕容、贺兰、独孤、拓跋、尉迟、呼延、秃发、乞伏、仆固、歌舒,等等。

汉族人口众多,来源复杂,故而古有”百姓”之称,其他人口少、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姓的种类和名目就少得多了。鲜卑是北方大族,但也只有宇文、慕容、拓跋、乞伏……十姓;至于小族,如契丹,则全其民族也只有萧、耶律二姓而已。

古人有名有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结发加冠)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结发加笄)时取字。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例如屈原,名平,字原。(《尔雅·释地》:”广平曰原。”)又如颜回,字子渊。(《说文》:”渊,回水也。”回是旋转的意思。)有的名和字是同义词,例如宰予,字子我;樊须,字子迟。(须和迟都有待的意思。)有的名和字是反义词,例如曾点,字皙。(《说文》:”点,小黑也。”引申为污的意思。又:”皙,人色白也。”)有时候我们看不出名和字的联系,这主要是因为语义变迁的缘故。

周代贵族男子字的前面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性别,这样构成男子字的全称。例如:伯禽父仲山甫仲尼父叔兴父有时候省去”父”(甫)字,例如:伯禽仲尼叔向季路有时候省去排行,例如:禽父尼父羽父有时候以排行为字,例如管夷吾字仲,范雎字叔,鲁公子友字季,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实际上,这一传统一直保留到了现代社会,今日,我们依然习惯于称呼自己父亲的兄长为”伯”,而称呼父亲的弟弟为”叔”,这正说明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早熟性。相比较英文中uncle一词,不仅thebrotherofonesfatherormother(叔父、伯父、舅父)不分,而且还可以指thehusbandofonesaunt(姑丈、姨丈),其早熟性一目了然。

第三,战国以后,人们以氏为姓,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汉代则通谓之姓[3],并且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就都能有姓了。

周代贵族女子字的前面加姓,姓的前面加孟(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母”或”女”字表示性别,这样构成女子字的全称。例如孟妊车母[4],中义母[5],等等。有时候省去”母”字,例如季姬牙[6];有时候省去排行,例如姬原母[7];有时候单称”某母”或”某女”,例如寿母[8],帛女[9]。但是最常见的是在姓上冠以排行,例如孟姜、叔姬、季芈,等等(见前)。

春秋时男子取字最普通的方式是在字的前面加上”子”字,这是因为”子”是男子的尊称。例如:子产(公孙侨)子犯(狐偃)子胥(伍员)子渊(颜回)子有(冉求)子夏(卜商)子我(宰予)子贡(端木赐)这个”子”字常常省去,直接称颜渊、冉有、宰我,等等。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