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第44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44

[13]嗣君也有称世祖、太祖的,这有别的原因,这里没有必要叙述。又,汉代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的,要”有功””有德”的才被称为”祖””宗”。南北朝时称”宗”已滥,到唐代就无帝不”宗”了。

以上说的是避讳改字,至于避讳缺笔,则是到唐代才有的。例如避唐太宗李世民讳,”世”字作””;避宋真宗赵恒讳,”恒”字作””;避清世宗讳,”胤”字作””;避清宣宗讳,”宁”字作””;避孔子讳,”丘”字作””,等等。

现代的人类社会学研究认为,避讳是一种”仪式样”的社会稳定机制。它对社会所起的作用非常复杂,至少可以举出以下几点:

一、有近乎于今天注册一个公司,名称不能与已有公司犯重之作用。

二、行避讳是对被避讳者一种特殊意义上的心理认可。尤其是避家讳,可以说纯粹是出于自愿。这种心理认可保证了固有秩序的稳定性。

三、在每一次行避讳之时,都是对社会固有秩序的一次巩固与加强。

[11]称字不是最尊敬的方式,最尊敬的方式是不称名也不称字。例如孔子,在《论语》二十篇中只有《子张》篇称孔子为仲尼。

[12]”灵”是无道昏君的谥号,所谓”乱而不损”,只是带着隐讳的说法。晋灵公不君,所以谥为灵公。

[7]见《应侯簋》。

由于避讳,甚至改变别人的名或姓。汉文帝名恒,春秋时的田恒被改称田常;汉景帝名启,微子启被改称微子开;汉武帝名彻,蒯彻被改称蒯通;汉明帝名庄,庄助被改称严助。刘知几著《史通》,后人因避唐玄宗李隆基讳(基几同音),改为刘子玄所著(子玄是刘知几的字)。到了清代,为了避清圣祖讳,又恢复刘知几著,但是当提到刘子玄的时候,则改称刘子元,地名官名等也有不少由于避讳而改变的,这里不一一举例了。

总之,历史学家建议我们,应该从当时人、当时社会的角度出发,多考虑那些当时社会的现象中合理性的一面,而不应以一种”现代人的傲慢”,率意批评否定。

注释:

[4]见《铸公》。

[8]见《鲁生鼎》。

[9]见《帛女鬲》。

[10]汉代以后,也可以名在前,字在后。例如《汉书》卷七十二有唐林(名)子高(字)、唐尊(名)伯高(字);又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有萧君圭(名)君玉(字)等。

[2]此从旧说。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一《原姓》篇认为国君无氏,不称氏,称国。

[3]参看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三。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二”姓氏”条则认为”盖三代以前,姓与氏分;汉魏以后,姓与氏合”。

[5]见《仲》,中即仲字。

[6]见《鲁大宰原父盘》。

[1]谥号,下文就要讲到。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