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解读百年沉沦:马骏晚清军事揭秘》
解读百年沉沦:马骏晚清军事揭秘

第27节:晚清军事衰亡,根本原因在于国家生命力5

第四,清军的训练水平仍然落后。首先,在训练内容上徒具形式,不切实战。一个外国军官认为清军根本没有彻底地操练,他辛辣地讽刺道:“至操练的方式,与其说是训练一支军队,毋宁说是在发展运动员的肌肉。”袁世凯也认为:“中国兵制,徒守湘淮成规,间有改习洋操,大抵袭其皮毛,未能得其奥妙。”其次,清军缺乏协调作战的演习,“中国不举行正式的军事演习”。

种种情况表明,清军距离一支合格的近代军队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些军队虽然大多采用了西方的武器装备,并用西式操典训练,但仍然只是徒具形式。对于近代军事的真正内涵,无论是指导改革的规划者还是普通的士兵都所知甚少,而高级军官尤甚。在军队体制改革上的滞后严重制约了军队战斗力的发挥。长久存在于清军中的弊端也仍然存在。1899年,在中国军队中当过多年教习的瑞辛格少校就对中国军队作出了一写列的批评,他指出:“中国的军队领导弱,号令不统一、武器不划一、缺乏有效率的后方勤务系统、物资保管马虎……除了这些不健全之处以外,还要加上已令人不满的贪污、徇私、吃空额和饷银过薄。”这些弊端并不是无人指出,然而,清政府长期以来所采取的中体西用、只重器物、不重制度的改革方式使这些问题迟迟无法解决。装备新式武器,排出整齐的队列并不代表就已经成为现代军队。在庚子国难后,遭到沉重打击和羞辱的清政府终于认识到:“零星的军事改革,决不能使中国强大到足以承担一个十分艰巨任务的地步”。中国的军事改革,逐渐开始走上了真正的现代化道路。

(五)谁烧了圆明园,八国联军为什么没有去烧紫禁城呢?

大家都知道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那为什么八国联军侵华时不烧紫禁城呢?其实圆明园的第一把火是中国人放的,带着他们去圆明园的就是中国的汉奸冯宝等。参与八国联军蹂躏北京城的还有两股势力:一个是义和团,一个是甘军。董福祥的甘军坏呀,退入北京后,大肆抢掠,甚至把大学士孙家鼐的家也给抢了。一年后,荣禄想起这件事儿时,还直后悔自己不该让董福祥的甘军防守北京城。《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是内外交困,这个时候就把预备立宪提到议事日程了。从大清国洞开大门到开始预备立宪整整55年。预备立宪的许多政策比戊戌变法激进得多。虽然预备立宪是被迫进行的改革,但是上天不给清政府时间了。这是为什么?孙中山振臂一挥,从者数千,各个省马上独立起来了,清政府花费无数心血建立起来的新军都不听指挥了。

(六)西太后卖国?她是中国最高当家人,你听说过当家人希望自己早点败家的吗?晚清一年的财政收入是七千万两,但拨给北洋水师的就是四百万两。

第三,清军后勤紊乱,机动性差。清军的整编训练均由各督抚、将领们自行办理,中央并无统一的规划,在武器装备上极为混乱。早在甲午战争中,一位美国海军少将在旅顺战役中,就目睹“一位战死的中国士兵手握一支前装滑膛枪,而他的子弹盒却装满了金属子弹”。而这种状况在战后仍未得到根本改变。1898年秋,英国海军少将贝思福访问视察了清廷军队,“贝思福在士兵行列中数到14种不同类型的枪,其型式之繁杂,几乎是从连发的温彻斯特枪和毛瑟枪直到前膛装子弹的抬枪”。这种庞杂的军械配备在战争中无疑是给后勤补给的噩梦,同时也制约了清军的机动能力。清朝的各种军队号称有百万之众,而其中较有战斗力的练军、防军和新军的总数约为36万人。但据伦敦《泰晤士报》报道,清朝能集中到北京前线的军队却只有14万人,而其中已在直隶的清军就已达11万人。因此,“1900年,正如1894~1895年那样,并不是中国被外国敌人打败了,实质上,再一次被外敌打败的乃是京师所在的直隶部队”。

根据一般的规律,有安全需求才要注入安全成本满足安全需求。没有海上的威胁就没必要发展海军,海洋对农耕民族太不重要了。由于中华民族是农耕民族,那么就使得中国的军队编制长期以来没有海军,只有水师。水师是内陆剿匪打蟊贼、保护漕运的,而且战斗素养极为低下。大清国作战能力最强的广东水师曾经做过一次考试,每个人发五发子弹、五枝箭,没有一个人全中。如此水师岂能抵挡海上侵略?直到列强不停的海上入侵把清统治者打醒了,他们才认识到传统的军事思想不行。

最早萌发海防思想的就是林则徐。林则徐禁烟的时候看见了英国的船坚炮利,他想先向美国买一条船,因为建造来不及,但时间不给他了,他被罢官了。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魏源紧接着也做这件事情,所以清政府这时进行了第一次海防大讨论,结果不了了之。然后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始第二次海防大讨论,这次清政府认识到了海军的重要性。清政府真正看重海军导源于清军同太平军作战。1860年听说李秀成攻下了杭州要打上海,要向西方购买军舰在长江流域作战,这不瞎菜了吗?于是阿斯本舰队不就出笼了吗?阿斯本舰队是第二次海防大讨论的一个产物(后面还要细讲)。王公大臣们说一定要将鸦片战争以来丧失殆尽的底气与元气恢复过来,千万别打仗。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出现的第三次海防大讨论关键就是筹划北洋水师。但这个时候已经四海晏平,“同光中兴”嘛,清政府有点好了伤疤忘了疼,但还是有意向,无落实。在这种情况下外国人又教训了清政府一次。1885年的8月23日下午2点的马江海战,南洋水师七艘船四十分钟全部报销,这下可把慈禧太后给打醒了,马上叫李鸿章进京见驾。

此时李鸿章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他坐轿子过来的,那时候天津到北京一天都走不到,中间在廊坊还得住一夜。他就想三件事,第一件事:修铁路,有了铁路之后进京就不用这么辛苦了;第二件事成立中英银行;第三件事建立北洋水师。没想到到北京后西太后二十天见了他五次,前两次就谈一件事,建北洋海军。你说西太后她卖国?两说。为什么?西太后何许人也?大清国的最高统治者呀,谁大过老佛爷呀?你们谁听说过没事在家说我这个家怎么还不败呢?除非他是疯子、神经病。西太后也不是这样的,国家生命力也不行了,国家已经病入膏肓。清政府以东南四省的厘金做保证每年拨出四百万两白银筹建北洋海军,清政府一年财政收入才七千万两。你说清政府投入不大吗?认识到了,投入就大。军事思想、海防思想也就出来了。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