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楚氏赘婿》
楚氏赘婿

176 群星璀璨,大楚第一科!

不过,科举考试的录取是前二百名。

哪怕士子们答这份卷子只能得十分,比其他儒生们的九分要高,一样能录取。

所以,士子们应该比儒生,还是稍微占了点便宜。

正殿。

众位考官们都在看考卷,他们都有些懵,心头的震惊,比考生们有过之而无不及。

孔寒友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考卷。

他们三位主考官们正在说着,金陵府尹王栩已经亲自带着一群数十名衙役们,抱着一堆厚厚的卷子进来。

“禀三位大人,一千二百份考卷已经全部收上来。考生姓氏已经糊上。”

王栩拱手道。

“嗯,封锁贡院。今晚便开始判卷!所有考卷按分数线分类,尽早将国试的结果,禀报给皇上。”

楚天秀从袖内取出十余份答案,说道。

皇帝急着下一轮的殿试,看选才的效果。

他亲自在贡院盯着判卷,尽早把所有考卷判完。

王栩和众批卷官吏们,很快将考卷都分类。

那些空白卷,还有只写了寥寥几笔十分以下的卷子,直接堆一堆,让小吏们去批卷,反正都是被淘汰的份。

而答对几道题的高分卷子,则都被单独挑出来,给小昏侯、孔寒友、王肃三位主副考官,一起过目。

三名主副考官一起朱红批分,以免有人徇私。

...

皇宫金銮殿。

到了傍晚时分,朝臣和博士们一起,终于把这份国试考卷大致答完了。

朝廷大臣们在殿内吵翻了天,他们亲自下场也答不完这九道考题。

可想而知,考场内的秀才们,几个能答的上来?

“皇上,此等国试考卷,断然无人能对答!若是无人能答上这份卷子,这国试选才的意义何在?!”

“小昏侯这是胡闹!”

“请皇上废黜主考官,另派主考,重新组织一次国试!”

御史们和一些官员们都怒气冲冲,强烈抗议。

皇帝项燕然也无奈,看向三公九卿大臣们。

“皇上,事已至此,再多说也无用。国试应该结束了,不如等小昏侯把前二百名举人的名单交上来。看看都是一些什么人,选才效果如何,自然是一目了然!”

大农令杨褚苦笑道。

“嗯,那就再等等,也就那么一两天了。”

项燕然点头。

...

过了两日。

早朝。

楚天秀、丞相孔寒友、御史大夫王肃上朝,一起向皇帝递交了第三轮国试的前二百名举人分数名单。

“庚子科举,第三轮国试名单:东方粟五十七分、桑弘阳五十一分、朱卖臣四十分、张烫三十九分、东郭襄阳三十八、孔径三十六分、苏伍三十五分、汲暗三十三分...。”

皇帝项燕然和众朝臣们拿到这份名单,都面色震惊,不由面面相觑。

虽然分数不全代表能力。

可是,国试考卷有多难,皇帝和众大臣们心中是有数的。他们这些大臣自己,估计也就二三十分的水准。几十名大臣和博士凑在一块,也就勉强能解答出四五十分的样子。

东方粟、桑弘阳高达五十分以上,比其他秀才们遥遥领先一大截。

这,这简直不可思议。

“这...国试举子名单无误?这东方粟、桑弘阳何许人也?”

项燕然面色错愕。

“请丞相和御史大人,禀报吧!”

楚天秀一笑,回头看了看丞相孔寒友和御史大夫王肃。

“陛下,臣等三名主副考官一起批卷...确认无误。”

“东方粟,出身平原郡人氏,自诩诸子百家无所不通。”

“桑弘阳,出身洛阳富商,精于心算,商家,最通市井买卖。”

“朱卖臣,吴县人氏,寒民,家贫好学,卖柴为生,通读百家。”

“张烫,杜陵人氏,法家弟子,精通律法,通读百家。”

“东郭襄阳,齐国人士,盐商子弟。”

“孔径,南阳人氏,铁商子弟。”

“苏伍,金陵官宦子弟,纵横学。”

“汲暗,濮阳人氏,官宦子弟。黄老之学。”

“以上人等,臣一一面见,的确个个都是罕见的人才,非常人能及。这份名单,臣...无话可说。”

丞相孔寒友无奈的禀报。

他起初以为这份国试考卷,无人能对答。

可是,结果让他感到错愕,这大楚皇朝藏龙卧虎。

只是,排名最前面的一群秀才,几乎都不是儒生,也不是门阀勋贵士子。他们出身于各地的平民、富商、大地主、官宦家庭,却是所学博杂,忽然一夜之间冒了出来。

不过,让孔寒友稍微心慰的是,这样的人才终究是少数。

前二三十名,很多是这些奇怪的人。

而在三十名到一百名之间开始出现数众多的门阀士子,以及少量的儒生。

在一百名到二百名之间,开始出现大量的儒生。...毕竟儒生的人数最为庞大,人多势众,挑完了前面的一批,总算轮到他们了。虽然他们分数也才一二十分不到。

门阀勋贵士子们、儒生们虽然在大考中没有出类拔萃,却也占了相当的数量。

这个十分意外的结果,让孔寒友和王肃都默然,最后接受了。

皇帝推行庚子新政,要从天下选才,定然不是选那些庸才。国试最前面那一小撮,几乎清一色的顶尖级人才。

这份国试名单,显然让儒派、门阀勋贵派,还有皇帝,都会感到比较满意。

考题倒是看懂了。

可是,他答不上来啊!

儒生们恐怕绝大部分答不上来,而金陵士子们恐怕也差不多...顶多好一点点,好不到哪里去。

儒生、士子们都不占便宜,哪谁会得利?

孔寒友转头道。

金陵贡院。

所有的儒家典籍,讲的都是人生大道理,根本不会涉及到这些考题。

连他这学识如此渊博的孔门家主,儒派领袖都答不上来,可想而知这天下儒生,有几人能答这些考题?!

楚天秀不以为然的喝着茶,淡淡笑道:“丞相大人,不可如此急于下断论!大楚地域辽阔,人口众多。有人答不上来,但肯定也有人能答上来。

御史大夫王肃陷入了沉默。

这国试考卷,的确难的过份了。

他也答不上来。

如此一来,这场科举全科大考对儒家学派毫无好处,科举的意义何在?

孔寒友忍住心头的怒气,道:“小昏侯,如此艰难晦涩的考题,断然无人能对答。”

“判了卷子再说吧!”

王肃道。

天色已昏,国试结束,衙役们正在收卷。等收上卷子,看看结果再下结论也不迟。”

“王大人,你觉得呢?”

只怕儒生们全军覆没。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