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唐时混账》
唐时混账

第494章数万农夫

李恽想了一下,觉得韩宁说的也对,至少没吃亏不是。而且这事也还没完啊,和邕州阮氏的梁子也算是结下了,待得自己有空还能随时都能去找他们谈谈人生啥的,也师出有名。以前自己老是得防备着他们,可是现在得他们防着自己了。再说了,几万汉人,确实是很大的一笔财富了,李恽也相信邕州那边损失了这么些人,就算算不上扒皮拆骨,至少也是伤筋动骨了。

想通了的李恽就很是高兴了,叫人去把九一也叫了过来。除了目前这些人手要安排外,这次安州城的一些问题也暴露出来了,亟需解决,但是李恽手上没有多余的人手,只能把九一给抓丁了。

擒回来的那么多人,到底如何处理是个繁琐的工作,还不能处理差了,不然有可能会危及安州。李恽其实也还没来得及细想这个事,但是可以先听听常时他们的意见再做决断。

程处嗣不在,目前是韩宁在代管着城里的军伍,因此除了常时之外,韩宁也说要参会的。其实李恽的班子很弱,一般遇事不决的时候其实能出主意的就只有一个常时,最多再加一个临时编制的武二妹。其实到了安州之后李恽也很重视这个问题,也启用过一些人手,包括方一平等本地官吏,奈何这些人能力着实有限,李恽也只能将就自己原来的班子运行。

常时算是个能干人了,虽然比不得武二妹和李义府这样的妖孽,但是也还算是中正,出的主意也大都比较老成。

对于这次抓住的大量人手,常时估计是有过考虑的,因此几人坐定后就直接开口了:“王爷,属下以为,这次的人不同于以往的那些,这次我们擒获的大都是汉人,蛮夷虽然也有,但是我让九二统计过了,只有两三千人。因此属下认为,这些汉人可以为我所用。”

韩宁也接话说道:“是啊,这些人虽然都是邕州那边的人,可是祖上却是以前从中原之地南迁过来的,而且到了邕州之后也一直是以耕种为生,并且大都还是和当地的其他汉人通婚,保留了汉人的习俗这些,而且远比当地的蛮夷更加的勤劳,我们拿来用,无论是王爷的盐场,还是种地、做工,都是可以胜任的。”

李恽也只能苦笑了:“也就是说,我们打了半天,就只抓了几万农夫,邕州的正兵却是几乎全都跑掉了?”

韩宁这时也回话道:“王爷,其实这几万农夫也算是不错的了,起码能解决咋们目前人手紧缺的问题不是。”

常时回道:“正是,这次领兵来的这个阮云征此前就一直是在那里和獠人征战的。而且因为咋们安州城王爷征发了大量的团练,他们其实也是没把握的,这才把邕州的这些青壮也调集了很多过来凑数。而这些人说是半农半兵,但是据他们自己所说,其实他们压根也没参与过什么训练,只是服过徭役。”

程娇在管理着李恽的家事,而李恽则是在操心自己的大事。

李恽想了一下问道:“这些人想来在邕州都是有家室的,怕是不愿意在我这里久留吧。而且他们既然当了兵,又跟着阮氏来打安州城,还是得提防他们有异心才好。”

常时回道:“王爷,此事倒是不必过于忧虑。他们不少人确实是在那边有家室,这点我和九二也确认过,邕州不同于其他的州,乃是岭南这边唯一一个以汉人为主的大州,阮氏为了确保他们的统治,对这些汉人虽然压榨得过深,也防范的紧,可是对于人口这事倒是很看重,男丁到了一定年龄没有婚配的,官府会出面给他们进行官配,因此他们不少人都是成了家的。”

常时解释道:“王爷,那邕州阮氏,虽然在邕州之地盘踞了数百年的时间,可是说汉话、行汉俗,根子上就有别于本地的蛮夷。而且为了他们的统治,手上自是少不了武装的,可不同于这边蛮夷的全民皆兵,他们的武装也是和我们中原王朝一样的,是独立的一支力量。而且还有专门的领军将领,这次来的将领就是阮氏大头领的嫡亲弟弟阮云征。”

李恽问道:“阮云征就那么自信,带着一班农夫就敢来偷袭安州?”

常时笑了一下回道:“倒也不全是农夫,那阮云征中军大帐的一万人就全是正兵,而且是从和獠人征战的前线撤下来的兵。”

李恽看了一眼韩宁和九二,韩宁有些不好意思,九二出来回道:“少爷,就是第二批跑掉的那些人,也是后来我们追击的时候围堵韩大爷的那些人。小的带人跟他们交过手,这些兵确实还算是有些战力的,只是装备差了些。”

常时继续的在说道:“这些人有了家室,自然也就有了牵绊,至少是不敢胡来的,只是我们需要加强管控罢了。至于王爷说的这些人是兵的问题,其实这个倒是误会了,属下和九二曾和他们不少人聊过,这些人压根就不是兵。”

李恽一下来了兴致,问道:“怎么说?”

“阮氏在安州的武装力量一支不算大,只有一万多人,除了阮氏的王宫卫队之外,也就只有一万人的样子。因为邕州周边所有的蛮夷都已经被阮氏的先祖给完全击败了,就是现在邕州边界也没有多少蛮夷的力量存在了,他们也压根就不需要太强大的武装。就算是他们现在所有的这一万多人其实都多了,只是因为害怕后代长久的处于安乐的环境中而失去了进取之心,所以阮家的先祖留有遗训,要求他们不断的向北进取,这才使得阮氏一直都有保有武装且是这附近最强大的一股力量。”

李恽想了一下之后问道:“邕州再往北不就是獠人部落了吗?”

李恽撇了撇嘴,这个做法也不新鲜,李二不是也在这样做吗。而且这个时代可没有后世那么迂腐,因为隋末大乱造成的人口锐减,官府大力的在提倡多生早生;而且不仅普通的少年男女,就是寡妇再嫁也是很正常的,官府还给表彰呢。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