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大秦:开局被祖龙偷听心声》
大秦:开局被祖龙偷听心声

第三百七十六章 战争的演变历程-上4更

司马迁是谁?

就是一个小小的记录官!

有什么能力么?

就知道,所谓的文人的嘴和笔,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可信的东西。

哪怕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叫做历史。

历史对于战争的记载是什么样的呢?

大概率不懂!

而就是一个秘书一样的人,所写出来的,居然成为历史的经典。

没有办法,谁让过去的人对于历史记载都不重视呢。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是与众不同的。

所以,第一个写编年史传记的司马迁,就成为了史学家的典范。

史记都是如此,那么三国演义那夸张、无知的场面描写,也就不那么难以理解了。

两军对垒,然后士兵对立而战,等着大将出场。

然后数万人傻逼一样地看着,两个人通过比武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决定一场数万人的生死。

脑洞得有多大,心里得有多么无知,才能想象出这样的情节。

像三国演义当中,描述两军对垒时期,双方武将趋马出阵,然后单挑。

甚至等到双方的主将分出胜负之后,一方的士气瞬间跌落谷底,然后拱手而降。

也不知道相出这幅场景的罗贯中,是怎么看待战争的。

难道在这位白面书生的眼里,所谓的战争,就是他小时候和邻居家的姑娘过家家一样儿戏?

身后数万的士兵,竟然在战场上除了呐喊和投降之外,没有任何的作用。

也不知道当年罗贯中到底是核桃吃得少,还是脑子本身就不好。

以至于写出这么傻缺的场面。

更为离谱地是,为了凸显赵云的英勇,竟然在百万大军当中,七进七出。

也不知道曹操的大军如此窝囊,是如何战胜袁绍的。

赵云杀个七进七出,起码的七个小时吧?

好吧,他本人天赋异禀,不太累,那么马呢?

他的马也天赋异禀不成?

而且百万大军啊,都是草包,连一个赵云都挡不住?

然后最为离谱的就是过五关斩六将。

也不知道白痴会传染,还是怎么着。

面对一个城市,关羽杀了人家主将,结果人家反而纳头就拜,放了关羽离去。

曹操大军的防守就这么随意?

曹操是如何坐上中原老大的?

或者说我们的老祖宗的军事素养就这么孱弱不堪?

以至于让一个人,单枪匹马还带着几个女人,就能来一个过五关斩六将。

那要是带一只军队出来,是不是都能直接打败许昌了?

以此论断,果然诸葛亮就是无能吧?

否则六次北伐,甚至都不如关羽一个人取得的战果多。

是不是如果不是看在曹操过往非常礼遇的份上,关羽早就将曹操干掉了?

可见所谓的小说中的战争场面,根本就是一个无知的读书人,在哪里想想的骇人场面。

只论他精不精彩,而不讲究他合不合乎常理。

反正就是“帅”一个字就完了。

其实在历史上,战争是伴随着文明的发展而升级或者强大的。

在最早的时候,所谓的战争,基本上就属于讨伐的工具。

那个时候的战争,根本不是现在这样的谋取利益的手段。

那个时候的战争,更像是统治者手中的教鞭。

永远都是教与打并行,惩与训结合。

这种思想到了东周时期的时候,达到了最高峰的状态。

在整个时候,诸侯之间的战争,讲究先礼后兵。

一般来说,率先发动的一方,大都是统治阶层高一些,或者占据正义的一方。

然后派出一个使者,来到对方的阵型前,诵读檄文。

等于是在整个天地,和天下的百姓声明,我是为啥要打他的,我要打他到什么程度,我要他记住什么道理。

然后这么一番光风霁月的说教完毕,还大度地给对方留下了辩解的机会。

如果对方的使者说得好的话,说不定还有再论正义的机会。

也就是谁胜利的问题,楚国和齐国曾经就有这么一场,装逼不成反被曹的经历。

齐国去打楚国,结果他们辩论手没有人家楚国的人能说。

结果反而在开始的时候,就由教训者,变成了被教训者,士气那是大跌啊。

然后楚国来了一个反杀,直接将拿大的齐国,教做人。

而对于那些被训斥后,依然不思悔改不投降的,那么只有动用最后的武力手段。

但动用武力手段就直接打么?

那得多野蛮啊?

大家约定一个时间,一个地点,然后让双方的士兵好好吃上一顿,然后再拉开阵势,真刀真枪地来一场。

初次之外,大家基本上都是从早上开始打仗的,毕竟早上凉快一些。

一般情况下,这场战争是拖不到晚上的,大致在黄昏之前就结束了。

然后在打仗的过程中,老人和孩子不能杀,只能俘虏。

然后势弱的一方,要是丢盔弃甲投降或者撤退的话,那么追在人家屁股后面不能跑超过五十步。

来看看曾经的长平之战的记载。

“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

嗯,就是这个数字了。

至于是不是真是的,谁在意?

这样的记载要是能够真实了就见鬼了。

不管这个记载是真是假,但从现象当中看到本质。

几十个字,就将一场,足以排名中华民族历史前三的战争,叙述完毕。

那么通过所谓的历史记载,能够看出什么来?

历史上的文人非常有趣。

比如长平之战赵国死亡的人数?

甲说八十万,乙说三十万,那么到底谁说了算?

然后结合最有可能出现的人数,只要在这两者的范围内,史学家一股算。

其实什么都看不出来。

那么要想了解这场战争的细节,要想知道这场战争三年之中所发生的的一切怎么办?

不知道,反正不会兵法是真的。

懂民生吗?

他们通过不同的记载,相互印证,然后佐以民间传说,最后靠着自己的想象还原。

《史记》就是这么来的。

双方的兵种,使用的兵法,后勤的多寡,具体的损失,造成的影响。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