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阿彪的奇幻历险2明末红衫军》
阿彪的奇幻历险2明末红衫军

第322章 一立方米的砖是五百一十二块,这是属于搬砖人的浪漫

于是乎,整日忙碌指导的张元彪在第五日开始了样板间的营造。

首先就是平整土地,在平整好的土地上铺设五厘米厚的垫层,这其实就是房屋的地面了,因为铁厂的这些泥瓦匠经常铺路,所以这样的活干的很出色。

这样的垫层没啥技术含量,但是张元彪还是以身作则地给工匠们展示了标准的做法,首先就是平整土地前要先打夯,使地基稳固,还要扒掉至少二十厘米后的土层,虽然不是盖大楼,但这次营造的是样板工程还是要小心仔细才行。

砖瓦这些东西,铁厂因为有着丰富的煤矿,其实早就有三个窑洞专门烧制,所以调集过来也不是难事,但是张元彪看到那些乱七八糟的砖样,很是失望。

就去了窑厂给那边的工匠进行指导。

窑厂也算是个保密机构,是张元彪凭借着不多的记忆给出的方案,因为铁厂的窑炉在高温下经常需要维修,于是就让这边的窑厂试着生产高岭泥土做出来的大且厚砖块,这些砖的作用是给铁厂的炉子提供耐火材料,比直接使用高岭粘土当炉膛要更耐用一点,也就是耐用了那么一点,定期的还是要进行更换,否则会塌方的。

窑厂烧制一次就能获得大量的耐火砖,其余的时间也不能闲着,就开始大量的生产建筑用砖,一般是按照模具进行生产,也能接受定制。但是模具做的不太严谨,导致了砖的形态不太好控制。

这样小的瑕疵在这个时代的建筑上不算啥,毕竟砖瓦房也不多,但是搞建筑的张元彪眼睛里容不下沙子,当即喊着木工队和铁匠队就去窑厂制作新型的模具。要把这砖头的尺寸给规定下来,省的将来再为了砖头的尺寸不爽。

明白了怎么回事后,张元彪也不在这里废话,就和临清商会管事的人吩咐了一下这种砖的产量之后就带人离开了。

还是要开设新式的窑才行,指望着自己临清军或者临清商会内部的人手去做,再过一百年砖的产量也不能提升,还是老一套的市场经济购买最好,当即就带着尺子和模具到了其他的砖窑厂,那边的小生意人人都恨不得把心掏出来给张元彪看看,拿着模具两眼发光,表示三天后就能出来一批成品,而且价格好说,可以赊欠,服务好的简直没话说。

带着木尺出现在制砖厂时,管事和工匠都在那里候着了。

因为这个突然的想法,张元彪就呆在了兖州铁厂这边敦促厂区内新型房屋的建造。

砖的尺寸那是再熟悉不过了,长二十四厘米,宽十一点五厘米,厚五点三厘米,按照后世的尺寸,一立方米的砖就是五一二块,多么美妙的数字啊。五一二,我爱你,就是因为这个每秒的数字让张元彪上大二的时候就记下了这些数据。可惜造化弄人,上了工地的人哪里有可能好好恋爱?

正如那句话说得好,“我搬起砖无法拥抱你,放下砖又无法养活自己”。

鲁班尺和秤都是差不多,上边刻的密密麻麻,倒不是说秤难懂,而是有些人故意增加了难度,直接就把全社会大部分的人都排除在外。

“从今以后,这里烧制的建筑用砖,只有一个尺寸,那就是长二十四厘米,宽十一点五厘米,厚五点三厘米。”张元彪拿着一把木尺和一个新型的模具说:“以后的砖就是要按照这个尺寸造,你们能造出来多少,全都会被买走。”

这些人没什么积极性,就是跟着叫了声好。

这个窑厂是计划经济,多生产和新标准不是意味着效益而是代表着工作的压力,所以这些人都没啥兴趣。只是自己的上官在这里说,还得表示支持。

于是在木匠的帮助下,新的木尺就设计出来了,精确区分的刻度,一页薄纸与木尺相等,然后通过裁剪折叠获得了最小的厘米距离。上边的阿拉伯数字也是张元彪写下,也不考虑是否这些人能看得懂,反正将来他们要当工匠那就必须得能看懂。只要知道那些数字怎么读,读出来还是能明白是咋回事。

想到这里,张元彪也觉得古人苦啊,不识字也就算了,连搞个秤都是用小点点代替数字,不是得到好好教导的人根本就看不懂那些小点点代表着啥,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很多农民依然压根就看不懂传统的秤,结果自然时被坑得不轻,所以中国农村还有一句话说的是“女婿一定要找个会看秤的”。

然后就是测量水平,这时代没有水平仪,所依靠的就是墨斗线与铅锤的水平交叉来区分,虽然不精确,但是应付这样的小工程还是绰绰有余,然后就是插入铁钎立好木头,订好木头遮挡的高度,只要把混凝土浇筑到这个高度摊平即可。等到这个水泥地面凝固后再用墨斗线在上边做出砌墙的位置,就能开始下一步作业了。

这里边的门道也很多,张元彪可不打算把勾股定理的原理如实相告,所以在这边授业时,就是带着几个护厂队推荐过来的机灵年轻人,关键的技术还是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至于那些老师傅,他们愿意保守行业机密就算了,反正新式的建筑工作,对于传统的依赖那是越来越少了。

这个木尺作为母尺又去经过校准后当即制造出了五十厘米和一百厘米的木尺。

大为满意的张元彪当即就喊来铜匠,让他比着木尺去加工一百把三十公分的刻度铜尺,要求每一把铜尺的刻度都要和木尺的刻度一样,当然这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铜匠就带着人去做了,至于这玩意的用途,才没人在意。

干工程的人,没有带尺子的时候还是要随时测量,张元彪也是经常如此,他的大拇指和中指展开的距离正好是二十厘米多一点,这样的偏差用作估测可以,真要实际测量的时候那是咋也不敢用,但是现在流落明末,自己手比划出来的尺寸是最接近后世公尺的存在,当即就决定使用自己手上的这个尺寸,为临清军内部建立一个长度单位,抛弃那些什么寸和尺,提前与世界接轨。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