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女尊之科举仕途》
女尊之科举仕途

第 64 章 粮仓

有的知府看着都笑了,没办法,只能帮忙给她召集药师。

也不是没有地方长官心动,后来发现药材种植这行水真深啊,发现她们种植即使能挣到钱,也做不到挣大钱,而且还降低了自己辖内的粮税,后面没办法只能默默收拾烂摊子,当做此事从没发生过。

文岭知州借人这个梗还传到了京城,京城的百姓都笑道,真的穷的活不下去了,就赶紧去当医药学徒,文岭那里对药师的待遇可好了。

还不是被手底下的人蒙过去的。

要是真的断得很准,除非这位是个查案子的奇才,那不然就是手底下有能人了。

木析刚刚翻过她们县刑房的宗卷,可一点也不觉得她手里有什么能人。

这问题一拿到州衙内,州衙的官员们都不能理解。

能不能闲一下?

能不能别再搞她们文岭州的财政了?能攒下点钱她们容易吗?

孟同知直接黑着脸道:“要铺路,大人您自己出钱。”

这几年此消彼长,看起来没有什么太大的斗争出现,但慢慢的孟家还是没落了。

孟家在文岭州的影响力慢慢降低,孟家的人也被木析找各种由头明升暗降,拿不到实权,慢慢的依附于孟家的人自然而然的也散了。

至于地方势力,官府的影响力越来越强,也就意味着地方势力的影响力越来越弱。

可能放在五年前,地方宗族对上官府说一不二,不服就是干,交纳粮税拖拖拉拉,对上面的政策阳奉阴违,知县的政令下到地方等同于无,根本就当成没听到。

现在敢这么干的,都在自己那个小穷村小穷乡挣扎着呢。

木析也不需要做别的,只需要在种植增产粮的时候,不分给这些不拿官府当回事的村子就好,也在药材种植计划里,不把这些村子纳入计划之中就可以了。

自然而然了,她们就硬气不起来了。

至于自己摸索着种植药材?文岭州相当于特区,在这里只有你交纳的粮税不少,种植别的经济作物确实不犯法,但种植药材的风险同样也是自己承担。

没人指导技术,药材种子的成本要自己承担,也没人指导今年种什么才更值钱,而且还要自己考虑销路,她们不赔才怪呢。

没有隐户充当劳力,跟她们团结一心对付官府,这些宗族算什么?

拿那么多田地,最后自己种不完,偏偏官府可是不允许田地荒芜的,最后只能把多出来的田地吐出来,还给官府。

当地宗族吐出来的,这些多出来的田地,木析是牢牢把持着,她费尽心思解决土地兼并的问题,可不是希望造成一个更大的地主。

现在批田地的要求,连她辖下的知县都没有批的权力,多出来的田地木析用来安置邻边州府真正的流民。

别的县州府的长官得知,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她们没那个能力把田地从宗族那里抢回来,也不可能拿出银子购置粮种,鼓励多出来的百姓开荒。

那些流民在她们州府内,那就是不□□,万一出现个什么天灾人祸,搞不好就要起乱子的。

现在文岭愿意接手这些麻烦,她们当然乐意了。

木析也愿意,因为她需要这么多劳力。

她既需要百姓种田,加大粮库,因为她发现以承安府为核心,周围其实并没有太大的粮仓地,天下粮仓江南地带跟京城都有,她们这些偏僻地带其实是没有的。

当然,普通的粮仓,比如平仓她们有的。

种植药材也需要劳动力,而且是多余的劳动力,所以在文岭州人口饱和之前,她需要非常多的百姓。首发 www..

等到文岭州的除了上交给朝廷的粮税之外,多出来的粮食已经足以成立一个省级别的粮仓的时候,木析就向朝廷申请成立一个大型粮仓中心。

到时候整个西部地带一旦发生什么天灾人祸,本地的粮仓供应不足的时候,可以从文岭这里供应,而不需要千里迢迢从江南或者京城那里调动粮食。

木析的奏折往上递交,承安府的知府一看,沉默了。

拿到朝堂上,朝廷的官员一看,也沉默了。

不仅仅是成立粮仓的事,还是木析这一申请,提交上来的数据让她们沉默了。

文岭州的耕地现如今非常多,这个她们是知道的,不然也不能成为宁朝开朝以来,第一个从县升级为州的地方。

但没想到这么多的耕地,产出的粮食竟然是江南地区同等耕地地区的三到五倍左右。

这个土地利用率,跟粮食产出很惊人了。

以往由于西部地区穷,苦,交通不便,远离京城,在朝廷上的地位一贯很低,从地方来看,地位最高的实属京城,然后是江南地带,西部地带的省份一般都是被忽视的。

这几年的存在感一下子就刷的很高啊。

不过这种级别的粮仓的成立事关重大,朝廷上往往要扯皮很久,木析也没指望一时半会能成事。

所以她把目光投向了修路。

什么想要富先修路,这种口号跟理由肯定是不能拿到古代来说的,因此她的理由是——药材要运出承安府,必须修路。

不然中途的运输成本太高了。

其他官员则表示不理解,这不是那些行脚商人该考虑的问题吗?

知州大人你能不能别造作了?

她们州,好不容易存到点钱,不能这么挥霍掉啊。

看起来药材生意好像很挣钱,但架不住木析能花钱啊,建新城,购买粮种,购买药材种子,还有各种种植实验,哪样不是花钱的大头?

现在还要修路……

别的官员都是肥了官府,穷了百姓,这位倒好,尽拿官府的银子倒贴给百姓,百姓念着你的好是不错,百姓能给你钱吗?

你换哪个冤大头愿意撒钱给百姓,百姓都念着她的好!

孟同知第一个不答应,哪怕她现在手里头已经没什么实权了,但影响力还在,她冷着脸道:“州衙已经没银子了,拿什么修路?”

州衙确实没银子了。

摊上这么个知州,一有银子就拿去办事了,前几年是提高了衙役的月银,本来衙役地位低下,官衙只需要一天付其一顿的饭钱即可,也因此衙役是尽力从百姓身上剥削银两。

现在好了,月银只比她们正经官员低一些。

后面是拿州衙的银子修坝,修水利工程,拜托了知州,这对你有什么好处,这只是便宜了以后在任的官员啊!

好不容易熬过了修坝的时间,本以为现在州衙要有银子了吧?结果木析又拿银子开设学府。

州衙的官员已经佛了。

现在不是能不能捞银子的问题,现在是有没有银子捞的问题,照目前来看,再给木析一段时间,她能把州衙作到赔本。

木析笑吟吟的:“别急嘛,又不只是修官路,本官还要挖运河。”

木析还跟在沈实手里学了一段时间,也自认是学了个皮毛。

她还有前世信息时代里学到的一些系统的查案方法呢,各种奇案也有耳闻,但奈何古今不同,各地风俗也大有不同,有时候查案子之前还要了解一下当地风俗,了解了也不一定理解,最后还是要靠办案经验丰富的捕快来给线索。

而且种植药材,很多经验都是要慢慢摸索的,要做市场分析,今年种什么会挣钱,不会积货,那些周期长的药材应该种植多少,种在哪里,那些周期短的药材应该种植多少,种在哪里,这些都是要木析去衡量的。

而且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为此木析都把药师的召集令贴到别的州,别的府那里去了,还不惜给别的同县同府出身的地方长官厚着脸皮写信借人。

有她这么个时不时闲的无聊(大雾),就会去辖下的县衙看一看的知州,目前她手底下的知县是没几个敢给她闹幺蛾子的。

木析心里还有句话没说,反正你在县衙实际上也没什么事干,说是断案,刚刚下放当知县的新科进士晓得断个屁的案哦。

更别说陈知县这个刚刚到地方没多久的知县了。

所以很多知县才需要招师爷,幕宾,西席和长随,协助管理案件,以及账目等问题。因为科举不学这个啊。

管一个县跟管一个州可大有不同。

不过木析其实也不是真的无聊,她是走过不少文岭县之外的县后,带着手里的药师查访过当地的土质,环境,再决定要不要纳入文岭药材供应基地。

所以一些知县才觉得她老是神出鬼没的,其实她真没那么无聊,捉弄手底下的官员。

整个文岭的药材供应种植都是她来管,既要种植药材出口,又不能因此降低本州的粮税。

不然老是被手底下的人当个傻子一样的蒙,那也不是一回事。

木析又抓了一个有官阶的劳力后,就放心的办自己的事情了。

不过话是这么说,除非真的活不下去,否则还是没什么人愿意远走他乡去到那么远的地方的。

等木析手里的文岭药材供应基地走上正轨后,她就开始思考修路的问题了。

总的来说,她比之前闲了,因为真正的事情都是知县跟手里的典吏,副官来管。

就算是有什么案件,首先也得经过县衙,百姓对县衙的判决不满,才会递交到她这里来。

反正没事干,先在她手里学一下怎么当个……吏员吧。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