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转世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
转世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

第11卷 第30章 自由通商上

8月3日,当德国入侵比利时的时候,威尔逊在向美国人民发表一次演讲。表示美国将在这场战争中恪守中立。在随后地记者招待会上,当有人问起他为何做这个决定时。威尔逊道貌岸然的答道:“我想要地是这样的一种自豪感:美国可以随时援助世界其他国家……我相信美国这样做可以获得不朽的崇高荣誉”。虽然这番话里充斥着“起到公正调停者的作用”、“为人类服务”、“正义和仁慈的准则”,“不仅在美国而且在人类的旗帜下”之类的言辞,但是美国想要两头赚钱地打算暴‘露’无疑。8月6日,威尔逊的妻子这一天与世长辞,但他没有在医院见妻子最后一面,而是给英国外‘交’部提‘交’了正式要求:希望英国遵循《伦敦宣言》。

在这之前,德奥两国已经宣布支持该项宣言。原因很明显:第一。两国本来对夺取制海权没什么信心,一旦战事延长,这个条约将是他们获得外部支援的唯一希望。第二,这个时候整个欧洲的觉得面对的是一场快速战争,这个条约无伤大雅。

对美国的要求,英国内阁只用了一个小时的讨论就做出了回复。有关这次讨论的仅有记录,是阿斯奎斯日记中地轻飘飘的一句话:“长时间的内阁会议——关于煤炭和禁运品等各种各样的零碎事项。”此时英国人也觉得自己面对的是一次短期战争,他们没有预感到战事会发展到要依靠美国支援的地步。更不会料想到要美国参战。另一方面,贝尔福是这个条约地坚决反对者,阿斯奎斯为了不至于让新组建的内阁分裂,同时又要照顾美国的面子,于是在作出了一个肯定答复的同时,声言保留对“有效地进行海战所必不可少的”某些权利。这个答复说是同意。实际上是不同意。英国对于禁运品迄无定策,只是凭经验觉得伦敦宣言的条款需要略加引伸。英帝国国防委员会在1911-1912年的报告中曾建议应将货物的最终目的地,而不是船舶的目地地,作为衡量有关货物是否属于有条件地禁运品的标准,因为制作马鞍地皮革、制作轮胎的橡胶、铜、棉、纺织品原料、纸张等都可以转为军用物品,不得仅仅因为它是运给中立国的收货人就可以自由通行。

当中国提出它的要求时,欧洲人正满心欢喜的等待着一场在秋天就能结束的胜利……

在巴黎,军队辎重整天川流不息。穿着红‘裤’子和宽下摆深蓝‘色’上装的法国士兵,迈着整齐步伐穿过街道,引吭高歌着:“这是阿尔萨斯,这是洛林,这是我们的阿尔萨斯,啊,啊,啊,啊!”唱到最后一个“啊”字,歌声化成一片胜利的欢呼。一位巴黎的记者写到:“这场战争似乎满足了所有人的需要,所有出征的士兵都高唱《马赛曲》,每辆运兵车上都题写着:带着胜利回家过圣诞……”

在德国,速战速决的思想已经深入每个人的骨髓。尽管仓库里制造火‘药’的硝酸盐储量仅够六个月之用,但是快速胜利的乐观情绪还是从上至下的传播着。8月4日,德国国会通过了参谋部的战争预算——50亿马克——德国军队四个月作战所需,尔后是国会表决通过休会四个月的决定,或是说,在德国人预计的战争所需时间一直休会。8月7日,德皇威廉检阅出征将士时高呼:“你们在叶落之前就会凯旋回家。”那天下午,柏林的宫廷社‘交’活动照常进行,贵族和政要们悠闲的谈论着战争将持续多久:

对美国,英国人敢直言拒绝,其原因有三个。第一,1913年美国与协约国的贸易额为八亿二千四百万美元,而与协约国的贸易而仅为一亿六千九百万美元。美国人不敢得罪英国而而失去协约国的所有市场。第二,英国对美国的贷款总额有60亿美元,其中80是国有债券,意味着美国金融很大一部分被英国控制。第三,英国掌握着大西洋的航路,美国商船进入欧洲必须英国海军点头。然而对中国的要求,英国人却不敢轻易拒绝。中国对欧洲的贸易虽然对同盟国较多,不过总体比较平均;其次英国本来在中国的投资就少,对中国经济影响不大;最后,英国人虽然也控制着亚洲至欧洲的航路,但中国却印度边境陈兵百万。一旦印度有失,英国将失去三分之二的粮食产地和九成的石油产地,这会让英国国内的生活和生产直接崩溃……

“战争可能会打上十周之久。”

“不,您太悲观了,只需要八周,或者我们可以在伦敦相聚……”

为了解决海上争端,各国1908年举行会议,试图制订一套有关的规章。东道国是世界上海运业务最大和对中立国家的贸易畅通无阻最感兴趣的英国,现任外‘交’大臣格雷虽不是出席会议的代表,但却是这个会议的推动者和发起人。被誉为“海上克劳塞维茨”的美国海军上将马汉代表美国出席了会议,他极力反对“公海航行自由”。但会议产生的伦敦宣言中,中立国的贸易权比起‘交’战国的封锁权来还是占了上风,连马汉也奈何不得英国强大的海上影响力。与会者全都支持中立国战时照常进行商务。马汉的反对意见遭到他的文官同事们的否决。

在《伦敦宣言》中。货物被分为三类:绝对禁运品,这包括只供军用的物品;有条件的禁运品。即既可供军用也可供民用的物品;以及非禁运品,包括食品在内。只有第一类货物在‘交’战国宣布封锁后才可以由‘交’战国没收;第二类货物则必须证实目的地是敌对国家方可予以没收;第三类货物则根本不能没收。但当各国代表签署宣言回国后,极力主张通商自由的英国国会却没有通过这份宣言。原因很简单,马汉在英国有大量‘门’徒,他们觉得保障英国生存的海上优势遭到出卖。他们问道:“如果允许中立国供应敌人需要的一切,则阻塞敌人地海上通道又有何用?”他们使伦敦宣言成为轰动一时的案件。在报刊上和在议会中发动了一场反对它的运动。“伦敦宣言将使英国舰队失去作用”,“它是德国的‘阴’谋”,影响力巨大的保守党领袖贝尔福则是这个宣言的最极端反对者。伦敦宣言虽在下院通过,但上院却一鼓作气根本没有让它付诸表决,最终在英国夭折……

这个时候。从保守党“叛变”至自由党的丘吉尔起到了关键地作用。他说服了前首相贝尔福,使得这保守党的领袖支持对德国开战地议案。不过条件是建立一个自由党和保守党的联合政fu。虽然最终内阁同意英国参战,但是自由党内阁的一半成员因为反对阿斯奎斯“联合政fu”的做法而愤然辞职。如果不是阿斯奎斯和贝尔福努力稳住局面,并说服乔治五世任命了几个新内阁,英国恐怕就要用一个残缺的政fu去领导战争。

第11卷第30章自由通商(上)

当德国政fu的某一高级官员预见到战争将转为长期消耗战,因而向‘毛’奇提出需要建立一个“经济总参谋部”地建议时。‘毛’奇回答说:“不要用经济学来打扰我,我正忙于指挥一场战争。”

在彼得堡,争论的问题不是俄军能否取胜,而是需要打两个月还是打三个月,认为需要打六个月的人就被视为失败主义者。俄国司法大臣一本正经地预料:“威廉的盘算错了,他是坚持不了的。”在民间,这场战争的“受欢迎”程度更是登峰造极。自1912年之后。俄国国内每年罢工人数都在100万之上,而自从向德国宣战后。罢工‘浪’‘潮’戛然而止。俄国各阶层都团结在政fu的周围,民众确信:这是一场反对传统地日耳曼仇敌的侵略地保卫战。8月8日,当杜马召开会议时,一向对政fu极端不满的立宪民主党领导人声称:“这个敌人一心要把我们挤掉,以走上统治世界的道路。我们要为我们的祖国不受外国侵略而斗争,为欧洲和斯拉夫民族不受日耳曼人统治而斗争。”

不过,在这个时候地欧洲,有一个地方地人们却不需要战争,那就是英国。有“日不落”的头衔。意味着它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大地海外领地。国内政客对争夺新的殖民地和市场缺乏兴趣。而且经历了布尔战争之后,“日不落帝国”已经走向迟暮。所有的政客对发动战争都心怀恐惧。正如所有的“老人”一样,它只希望谨慎而小心的守护着自己的家业,毫无进取的决心。

但是,这个新内阁班子却也面临着再次分裂的危机,因为中、美、英之间的另一场“战役”拉开了帷幕。这场战役地原因很老套——中立国的通商权和‘交’战国的限制权之间不可避免的那些老冲突……

“海上作战的全部要旨,就是要使海军所拥有的一切大小舰艇能够不受约束地到处活动。”这句话被一直皇家海军尊为“教皇通谕”。用一句日常用语来解释:海军必须同时在一切地方都占优势。或者是在任何有可能与敌舰‘交’战的地方都占优势。其实这句话也并无什么不妥之处,因为英国海军不仅有这样的必要也有这样地能力。英国有三分之二的粮食是进口的,它的生计依靠由英国货船所承运的对外贸易;英国商船在世界总吨位中占到43,而且承运了世界海运贸易总额半数以上的商品,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承运量地总和。没有了航运,就没有了生命,所以英国舰队不得不四面八方铺开:保卫通向‘波’斯、印度以及远东的苏伊士航线;保卫围绕非洲的好望角航线,保卫前往美国和加拿大的北大西洋航线;保卫通向西印度群岛的加勒比海航线。以及到南美洲和澳大利亚的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航线。

在中立国的通商权和‘交’战国的限制权之间,冲突是不可避免的。随着各国的崛起以及海上贸易地频繁,这些年一旦有战事,立刻可以听到中立国大喊:“公海上地航行需要自由”,潜台词则是:别挡我们的财路;‘交’战国则反骂道:“中立国地国旗掩护了违禁商品!”这种矛盾日益尖锐,把持着大洋控制权的英国自然成了千夫所指。也成为最头疼的人,因为他们可以在‘交’战时限制所有国家对敌对国的运输,而任何国家‘交’战也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意。

后世有史学家总结了一战的四大成因:经济竞争、殖民地争夺、联盟体系、民族主义愿望。正如奥匈帝国的外‘交’大臣贝希托尔德伯爵所说:“联盟,就是让我们在一起做一个大游戏。”经济竞争和殖民地争夺才是这个游戏的实质,而联盟无非是游戏的一种形式和需要。当游戏进入最后阶段,战争无可避免地成为决出胜负的关键。至于民族主义。例如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与生俱来的仇恨、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引起的法兰西与德意志的纠葛,这些都是根植每个人心目中的强烈民族愿望,也是政客鼓动人民支持他们发动战争地最有利手段。

另一方面,西方军事思想的先知克劳塞维茨,用他那本被奉为兵法圣经的《战争论》束缚了欧洲人的思想。他认为:“以决战迅速取胜是进攻战的要旨,占领敌人领土和掌握敌人资源均属次要。尽快早日决战定局事属至要。时间重于一切,拖延战争的任何情事,均应该遭到谴责,逐步削弱敌人和消耗战,我都畏如地狱。”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欧洲国家战前制定的军事计划均以数个月、甚至一个月为限。于是人们以为将经历的是一场短暂而又胜利的战争,他们决心全力支持政fu……

为此,英内阁会议颁发了一道枢密院令,宣称有条件的禁运品,今后如系运往敌国或“敌国的代理人”或其最终目的地为敌对国家,均一体视为拿获对象。至于目的地的证明。从此将不复以提货单为凭。而将依据“任何充分的证据”——这个词伸缩‘性’缩‘性’之大无与伦比,英国驻华盛顿大使塞西尔※#8226;斯普林-赖斯爵士承认。是把每样货物都视为绝对禁运品。对于这个回复,威尔逊大骂道:“这是英国人张牙舞爪、气势‘逼’人的拒绝!”

在伦敦给美国回复不久,中国的军事“演习”惊出了英国人一身冷汗,随即也传来了同样的要求。不过中国不是伦敦宣言的参与国,因此条件提得更加直白——无条件自由通商。

另外,大英帝国的本土子民对欧洲大陆上那些民族并无什么过分的仇恨,也没什么偏爱。尽管政fu一再保证战争会在圣诞节前结束,但募兵处依然冷冷清清,民众更想在家里等待着圣诞节的到来,而不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帮助他们的法国朋友。就在各国报纸鼓吹着这场战争必胜的时候,英国各大媒体刊登了一首名为《表达一个普通英国爱国者意见》的诗:“凭什么我要奉行你们的打仗路线,就为了一桩与我无关的事件?……到时候我将被征召作战,全欧洲烽火遍地,卷进了一场别人的战争,为的是要履行两家协约的规定……”

正如这首诗所说的一样,英国发动战争的动机仿佛只有一个——与法国人的协约。当英国驻德公使奉命向雅戈递‘交’宣战书时说道:“这一切都来自这种该死的联盟体系,它把一切都毁了。”但是在英国政fu内部。阿斯奎斯为代表地“自由党帝国派”主战派却看到了一个可怕的结果:如果法国人被击败,那么德国人将在整个欧洲大陆为所‘玉’为,英国再没有影响力可言。8月1日,格雷在内阁会议上声情并茂的陈述道:“倘德国主宰了大陆,那我们就会和别的国家一样不舒服,因为我们势必会被孤立起来。”但是,18个内阁成员不为所动——他们以12:6的投票结果否定了参战的提案。

对这场战争唯一提出异议的是“极端急进”的布尔什维克党人,他们的领袖列宁将战争视为帝国主义对市场和殖民地地争夺。全世界的工人没有任何理由为这样一场冲突而献身。列宁号召工人们转而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他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不过,这一口号是1914年中唯一的反调,因而当时不受人注意,也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