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山中仙》
山中仙

第041章 起因(2)

书中后面写道:顺治帝打开匣子看了里面的东西,极为震惊,深夜密诏了八位神秘人物入宫,整整商议了一夜,第二天即秘密册封了八位异姓亲王,赐免死金牌,并传密诏,只要这八人不密谋篡政,任何人不可杀他们。

之后这八个人就带着紫玉匣子神秘失踪了,而紫玉匣子经手的人,也一个个接连死去,没有人知道那八个人是谁,也没有人知道紫玉匣子里装的是什么。

这个故事后面还附有批注,也不知道出自什么人之手,写的多是后世人对此事的猜测。

“既然你执意要问,那我就都告诉你,但是你要保证不能告诉别人,尤其是你刚才提到的那三个人,听到没有!”

听到这话,我立马举手发誓,只盼着他赶紧老实交代。

二叔叹了口气,道:“既然你一定要听,那也没什么好瞒你的,不过下面的话,你可不能对别人说去。”

更有传言,康熙六十年举办千叟宴的时候,敬了四杯酒,一祖二臣三敌人,第四杯竟然什么都没说,只是愣了一会,倒在了地上,有人说这第四杯酒,敬的就是先帝爷顺治秘赐的八位异姓王。

不过野史终归是野史,如果说康熙的丰功伟绩是那子虚乌有的龙头换来的,我宁愿选择相信千古一帝的智慧与辛劳!

但是,可以肯定,无论哪种说法是真的,这八个人都不会是平凡的人,他们的神秘失踪,到底是为什么,他们又去了哪里,可能永远都不会有人知道了。

我又向后翻了几页,发现又是记载别的事情了,想来二叔应该就是要我看这个故事的,于是抬起头看着他,示意我读完了。

二叔拿起酒杯又喝了一大口,然后放下酒杯问我:“看完了?”

我用力点了点头,继续等待下文,不想他却反过来问了我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平凡无奇,生活中我们或许都会被问过,但是时至今日,我仍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生的尽头是什么,死的背面又是什么,如此深奥的问题,恐怕只有哲学家才能回答。

而二叔的问题就是,你相信这个世界上有鬼吗?

我一听急忙保证,此事天知地知他知我知,绝不对第三人提起。

二叔见我做了保证,整理了一下思绪,开口道:“这事得从清朝顺治年间说起。”

书中并没有记载那紫玉匣子中装的具体是什么东西,只用了五个字来概括,帝见之大惊。

古人说话一向简洁,单是这五个字就能引起人的无限遐想。帝!皇帝!匣子里面装的是令一国之君看了都觉得震惊的东西,但是就是不知道是什么,惹的人心里痒痒的,又无处发泄,只能胡乱的猜测。

二叔见我拿着书发呆,有些不耐烦的说:“赶紧翻到十七页,先看看里面写的内容。”

这招果然奏效,二叔见我要去告密,立马换做一副豁出去了的样子,开了一瓶二锅头,给我倒了一杯给自己倒了一杯,端起杯子猛的喝了一大口,匝匝嘴,好像下定了决心似的。

我一听就觉得不对,心说就你这点破事还往人家顺治身上扯,出家的你都不放过啊,当即噎了他一句:“你怎么不给我从大禹治水讲起啊,讲完了咱俩也能洗洗澡,欢天喜地的过年去了。”

二叔听后眼睛一瞪,急道,不说你缠着要我说,说了你还不信,你不信我还不想说了呢!

书脊上用篆体写着一行小字《清逸录卷二——庄廷鑨》。

我小心翼翼的翻到那页,见里面有一部分是繁体字,不过大都认得,看起来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就细细的读了起来。

书中记载:顺治八年秋,天降暴雨,四昼三夜乃不止,山西煤窑崩坏,挖之得一紫玉宝函,雨乃止,并至微风徐徐,紫气盈天。吏上呈之,府台闻之大喜,以为天降祥瑞,遂快马递之于朝。

大意是说:顺治八年的秋天,下了一场暴雨,四天三夜仍没有要停息的样子,山西省的一处煤矿发生了塌方,在搜救挖掘的时候,挖到了一只紫玉匣子,这匣子现世的时候,雨当即就停了,并且变得微风和煦,紫气盈天(当然这些可能存在夸张成分,老祖宗们写东西都是习惯这样子的),主持挖掘的官员将这东西以及发生的事情上报给了巡抚,巡抚很高兴,以为是祥瑞之兆,不敢耽误,即刻快马加鞭将紫玉匣子送往宫中。

二叔见我信了,估计此事也真的是说来话长,就起身去书房拿出来一本线状古卷,一看就知道是古董,以我的见识实在是看不出是哪个朝代的东西。

二叔把那古卷丢在我怀里,我拿起仔细一看,泛黄的纸质几乎都要掉渣,但却保存完整,不像是被很多人翻阅过的样子,多半也是斗里出来的东西,不知道是二叔亲自弄来的,还是经过了一些辗转。

有人说,紫玉匣子里装的是千年妖孽,如果一旦脱困,必将为祸人间。而那八个人都是道行极深的法师,奉命永久镇守妖孽去了。

也有人说那匣子中装的是一颗龙头,龙头掉落,乃为不详之兆,而那八个人是极厉害的风水师,奉命去把大清龙脉的龙头续上。当年正是因为龙脉无头,导致大清朝奸臣当道,蕃王割据,正是因为那八个人把龙头接上了,才有了后来康熙帝的丰功伟绩。

庄廷鑨这名字我并不陌生,清朝康熙年间“明史稿案”的主犯,因主持修订的《明史辑略》中沿用前朝年号,更直呼清太祖皇帝努尔哈赤为“奴酋”而获罪,案件牵连七十余人,大凡跟此书有关的,无论是撰稿者、作序者、校对者、抄写刻字者以及购书者,均获重罪,此案当时轰动了很久。

不过那《明史辑略》虽触犯了当时的法规,但是里面写的却都是史实,可做正史来研究的,眼前这本《清逸录》,就看这个“逸”字,多半也是些野史杂文之类的东西。

我一见他急了,顺势就要不说,急忙上前抚了抚他的胸口,溜须道:“二叔莫怪,我胡说八道呢,怎么能不信呢,你继续说,继续说。”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