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一梦千年话汴梁》
一梦千年话汴梁

第32章 文会

“老夫听晏学士说,你的楷书自成一体,写得疏朗有致,如郎月清风,书韵自高。晏学士可很少这样夸人啊!你可有进学?你本官宦子弟,为何自称草民?”

施平尴尬地笑了笑,老老实实的回答:“回王丈的话,草民名义上已经进学。只是……去年得邓州知张州和新野陈县令共同举荐,草民的学籍已经挂在邓州南阳书院,因仙云山庄初创琐事繁多,所以迟迟未能前往就学。草民虽有书院学子之名,却没有学习之实,因此心中惭愧,草民实不敢沽名钓誉,以学生自居。”

“你倒是实在,”王曾脸上露出欣赏的表情,又问,“对了,老夫还听说你还善音律,《梁祝》一曲出自你手,传言可实?”

一时间,这座繁华的东京城愈发显得人潮汹涌,上至士人官邸名家宅第,下至茶肆酒楼勾栏街头,处处不乏来自大宋各地的年轻学子,他们高谈阔论,激扬文字,给这座东京城带来了另一道风景。

接到请柬后,施平决定只带简三郎去,拴柱和憨牛留下来陪寇珠儿和藩女,那藩女现在好多了,已经能够下床,但身体依然虚弱,需要一段时间的调养。

晏殊的请柬上的日子恰好是七夕节这天,这让大家有些遗憾,他们应该错过了一个参观盛大节日的机会。据张茂实介绍,每逢七夕节,潘楼大街一带有非常热闹的七夕市,有各式泥塑的磨喝乐成为应节的艺术品;有油面糖蜜做成花样点心,谓之“巧果”,成为应节食品;还有以黄蜡制成婴儿、鸳岛雁等状置于水上的玩具,名为“水上浮”;有的在木板上敷土种栗,或于瓷容器中撒豆种生苗,配以小型房屋模型玩赏,装点节日,增添情趣。在宋朝,七夕的民俗内容其实不止乞巧,还包括了求子和祈祝农事丰收的成分。

“学生遵命!”施平立刻改口。

王曾身后跟着两人,正是他的三子王平和幼子王均,两人年龄相若,都只有十三四岁的年纪,今天能陪着父亲郊游,甚是兴奋。两人分别着湖蓝色和莺色襕衫,头戴小帽,下着登山专用钉履,甚是风流倜傥。听说两人是王曾的儿子,施平等人忙上前作揖,而王家的两个小辈却是端端正正,叉手示敬,恭敬唱“喏”。双方礼毕,一行人才浩浩荡荡携伴上山。

又行了六七里,便听得山涧有水声潺潺,仰首望去,眼前一股清泉泻于两峰之间。再往上走,峰回路转,却有一亭翼然临于泉上,亭四周花团锦簇,佳木茂盛。

亭下临溪空地,设着诸多食案,案上各色食具一应俱全。四周栏楯围护,垂柳修竹,树影婆娑。八九位文士围坐案旁,或端坐,或谈论,或持盏,或私语,儒衣纶巾,意态闲雅。

竹林边树下有两位文士正在寒暄,拱手行礼,神情和蔼。一童子手提汤瓶,意在点茶;另一童子手持长柄茶杓,正在将点好的茶汤从茶瓯中盛入茶盏。床旁设有茶炉、茶箱等物,炉上放置茶瓶,炉火正炽,显然正在煎水。

大案设在竹林不远处,案前设有小桌、茶床,小桌上放置酒樽、菜肴等物,一众仆役正在桌边忙碌,装点食盘。茶床上陈列茶盏、盏托、茶瓯等物。垂柳后设一石几,几上横仲尼式瑶琴一张,香炉一尊,琴谱数页,琴囊已解,似乎刚刚按弹过。

而此时的八角亭内,七八个人正围桌观棋,对弈者正是翰林学士晏殊和判三司盐铁勾院任中正。此时的万岁山上,可谓一副活色生香的《文会图》再现。

正当施平等人跟随王曾准备入场时,却听得身后一洪亮之声自远处传来:“孝先公(王曾的字),你好快的脚程。看来是我来迟了!”

“他怎么来了?”有人小声嘀咕。

众人回头看去,只见来者着紫色织锦襕衫,编缀真珠首饰,玲珑作响,腰间系一革带,上嵌犀饰,挂一金玉鱼袋,头戴钞金花样璞头,脚蹬同色靴,华贵异常,正是当朝首辅吕夷简。没想到今天他也来了!一时间众人皆叉手行礼,尊其“吕相”。

吕夷简行至王曾附近,王曾抱拳调侃道:“晏学士面子好大!今天这场小小的七夕赏花会,没想到竟会把堂堂的吕首辅都惊动了。”

吕夷简也不介意,自嘲道:“听说你这位堂堂的王状元都来了,吕某不才,岂敢不来!”

王曾出身于著名的门阀太原王氏,因父母双亡,由叔父养大,才华横溢,曾连中三元,杨亿曾评价少年的王曾是“王佐之才”。而吕夷简乃宰相吕蒙正之侄,一直被宋真宗看重。

王曾和吕夷简同朝搭档多年,虽然是政敌,但和而不同,在政事上还是配合比较默契。赵祯继位后,这几年能维持天下太平,河清海晏,这二人功劳很大。

一般情况下,文会请的都是志同道合的人。比如像今天,请了王曾,主人肯定不会再请吕夷简。因为这两个人平时不对付,在朝堂又是政敌,难免话不投机,引起争执。这样的话,这场文会没办法办下去了。可吕夷简不按常理出牌,就这样堂而皇之的不请自来了。想想文会的主办者晏殊现在有多么的尴尬。

晏殊心中一万个草泥马,可也无计可施。只好硬着头皮和任中正迎了上来。

吕夷简一见晏殊,也不管他尴尬不尴尬,就笑道:“呵呵,见贤思齐,吕某不请自来,晏学士原谅则个。我说晏学士啊!你果真是一位富贵相公,这地方找得极好!今天难得休沐一天,正好出来透透气,我们就来好好乐一乐!”

闻言,晏殊只能够挤出一个比哭还难看的笑容,众人见礼之后,便忙招呼众人入座。吕夷简也不客气,他率先行至右首坐下,本来这是王曾的位置。王曾哼了一声在左首坐下,头扭到一边,看也不看吕夷简。

晏殊苦笑一声,拱拱手,这才在主位上坐下。见主人和主宾已经落座,在场的众人这才纷纷入席,施平、宋庠和曾公亮几个受邀的后辈还好,能坐在末席作陪,王曾的两个儿子有点惨,连入席的资格都没有,只能站在父亲的身后。

待众人坐定,便有号称“三昧手”的茶博士依次点置茶水,宋人素来以奉茶为开宴信号,一时间,茶香满盈。而此人不愧为开封点茶圣手,汤花细密顺滑,经久不消,众人品后,皆是啧啧称赞。

饮茶后不多久,便有数十侍者自树林中鱼贯而出,手托漆器食盘依次上菜。宋人习惯饭前食用果品,设筵待客,均要铺陈果品,于是首先上桌的是“语儿梨”,后又上“雕花金橘”“砌香樱桃”和“珑缠桃条”,是以开胃。

不一会儿,其他菜品也开始上桌,既有出自开封名酒楼樊楼的“炙鹌子脯”“润兔”“煨牡蛎”“莲花鸭签”“三珍脍”“南炒鳝”此类下酒盏,也有家作主食如应景的“荷花胡饼”“莲糕”“水团”,更有来自禅刹,当时流行的素菜“素蒸鸭”和“玉灌肺”,另辅以“梅子姜”“辣瓜儿”等腌渍配菜,多处搜罗,足见今天的主人晏殊的确用心之深。

宋人严格尊行食不言寝不语,吃饭的时间没有人讲话。等到众人纷纷停箸不食,侍者复又上木瓜汤作为结束,这场饭局到此为止。相对于今日文会,饭局只是附带的,后面的内容才是今天文会的主题。饭毕撤席,晏殊便提议以曲水流觞来解闷,众人于是挪步在溪边坐下。施平几个小辈乖乖的坐到了最后面。

此时,只见十几名乐工、歌妓捧着琵琶、萧等乐器行至众人后方坐下,晏殊遂命侍者捧了忻乐楼的“仙醪”来,说道:“诸位,此番游戏,我们来作‘合生’,按规则,酒杯停在谁面前,便要赋诗一首,由乐工即时作曲唱和,若是作不出的或是作得不好,自是罚酒一杯!吕相,王相,晏某如此安排,以为如何?”

吕夷简笑道:“晏学士何必客气,你是今天文会的主人,吕某自是客随主便!孝先兄,你怎么说?”

“哼”,王曾心中有气,本来今天他是主宾,却莫名其妙被这家伙抢了今天的风头。心中不爽,只是冷哼一声,不愿意多话。吕夷简只是笑笑,也不介意。今天他来,可不是为了跟王曾怄气的。

晏殊苦笑吩咐:“如此,我们就开始吧!”

说着,只见他取一汝窑瓷菊纹浅碗,轻轻置入溪水之中,缓缓注入酒水,小盏便一上一下浮动着,溪水潺潺流着,却是因为有一小漩涡在吕夷简的面前不停地转着不走,吕夷简洒然一笑,只得先题一首。

他微微一想,又瞥了一眼王曾,嘴角一翘,旋即赋诗道:清波环绕地无尘,榜署嘉名得意新。若问经纶康济术,席中兼有钓璜人。

闻得此诗,众人皆拍手称好。吕夷简这是变相在夸王曾这个状元学问好,他个人是很佩服的。王曾脸色稍霁,颇有些得意。吕夷简放低了姿态,投桃报李,他思虑片刻当即回赠一首:绕臂双条达,红纱画梦警。欲谢君恩却无语,心前笑指赤灵符。

王曾在诗中暗指吕夷简长袖善舞,理政的能力还是很强的。自己和吕夷简没有私怨,在朝堂上并非意气之争,只是一心为公,辅佐君王而已。好吧!王曾也就坡下驴,晏殊总算是松了一口气。席间的两位大佬和解了,饮宴的气氛就变得轻松起来,这场文会有惊无险,顺利的进行下去。

接下来的时间,成了朝廷这些才子们的舞台。他们吟咏唱和,自得风流。不出意料,除了宋庠还出了次彩,曾公亮和施平这些小辈只有捧场的份,他俩不是不想出头,而是根本没有机会。

自古文人相轻!至于提携后辈的事,不是每一个大佬都会去做的。在场的官员基本上不认识曾公亮和施平,人人都憋着一股劲,想在诗词歌赋上压其他人一头,谁有闲功夫关照他们。至于宋庠,还是在王曾的有意照拂下,还能够在其中露上一面。在施平看来,文会就像个名利场,搏的是文名。没有地位尊崇的人抬举你,想在这种顶级文会里出头,就是个笑话。

酒足饭饱之后,就到了宴会的压轴节目,这时只见一行首携一众女子前来施礼,自报出自开封里瓦。行首身后有一女子,约摸是魁首,身段轻盈,柳腰袅袅,以纱遮半面,只露一双眼睛,却是眼波流转,好不娇俏。

音乐声起,舞姬便列队跳起舞来。只见那领舞的花魁,头埋在长长的水袖下,乐声起,水袖猛然甩开,那妖艳般的脸庞展现在众人眼前。踏着碎步往后退了几步,飞快地旋转起圈来,粉红的水袖随身起舞,一边旋转一边慢慢的飞起,在空中定格,如仙如幻,迷醉众人。

一首终了,众人如痴如醉。只见那魁首从众舞女中盈盈而出,宛若凌波仙子,飘然来到晏殊面前,轻启朱唇说道:“晏学士,奴家林丹听闻今日七夕赏花会上有《梁祝》作者与会,奴家有个不情之请,学士可否为奴家引荐这位才子?”

“呵呵”,晏殊哑然失笑,调侃道,“天生才子佳人配,只羡鸳鸯不羡仙。怪不得乞巧节日,林大家也愿屈就来晏某的文会献舞,老夫还自鸣得意了半天,原来是场空欢喜。林大家今日献舞,并非冲着晏某的面子,而是另有所图啊!”

那姓林的行首双颊绯红,刚想解释几句,却听吕夷简戏谑道:“嘿嘿,今天老夫也是别有所图啊!晏学士的文会虽然不错,但还不至于让吕某不顾颜面,不请自来。不光是林大家,本相也是冲着作那《梁祝》的小子来的!”

听到吕夷简的话,王曾和晏殊相视一眼,若有所思。

这时,吕夷简扭头对着后面喊道:“施家小儿,还打算敝帚自珍,等本相过来亲自请你吗?”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侧目,看向席尾那个清秀的少年……

(未完待续)

错过如此重大的节日,的确有些遗憾。但如果错过晏殊发起的文会,施平会更加遗憾。他曾在网络上欣赏过珍藏在台北故宫宋徽宗赵佶所作的《文会图》,上面描绘了北宋文人雅士品茗雅集的场景。

所谓“雅集”,就是指古代文人雅士聚集在一起,进行与文学和艺术相关的游艺活动。那些赏心雅事,往往在这样的雅集中得到某种高密度、戏剧化的呈现。如兰亭曲水流觞,竹林谈玄论道,都是千古流传、人们耳熟能详的风雅集会。《文会集》曾让施平这位国学博士有过无数的遐想,晏殊的邀请函正好提供了机会。施平又岂能错过如此的文化盛事?

说到这,他突然咦了一声,又转头看向施平问,“你就是献药方抗疫,献高产良种的新野少年——施平施伯原?”

“正是草民。”施平恭恭敬敬地答道。

曾公亮和施平也赶紧上前见礼。

天圣二年的科举省试开考在即,全国各地赶来的考生近日里陆续聚集到了开封城里。

不过,为了在文会上不出糗,施平特意做了精心的准备。他不仅绞尽脑汁准备了一些应景的诗词,还特意上街买了一把质量上乘的嵇琴,到时候也好出个彩。

三天晃眼就过,时间很快就来到了七夕这天。巳时未到,因为许多文人士子受邀去参加翰林学士晏殊所办的“七夕赏花会”,一大早,前往万岁山的官道上牛车便络绎不绝,牛颈上戴着红缨,并系一铜铃,一耸一耸缓缓走着,叮当之声不绝于耳。

三个人寒暄了几句。曾公亮伸手相邀:“时辰已经不早啦,咱们一道走吧。”说着,便上了同一辆牛车,悠悠然向前而去。出了城,走了差不多一个时辰,这才行至万岁山脚,车舆不便再行,一行数人只得下了车,拾级而上。

“学生泉州曾公亮,见过王尚书!”

“草民施平,见过王尚书。”

王曾是个非常随和的人,与宋庠应该很熟,捋须笑道:“哦,原来是公序,你们也来了。今天乃休沐雅集,文人聚会又不是在官衙,不必以官职相称。老夫年纪大,依老卖老。你们叫我一声王丈便可。”

双方见礼后,施平才知道另外一位书生的名字。此人二十七岁,姓宋名庠,字公序,乃开封府乡试第一名,妥妥的一位解元公。他和曾公亮在某茶肆相识,因志同道合,一见如故,如今更是成了朋友。

施平和宋庠再次见礼。宋庠,这可是位牛人啊!施平心道这哥们不正是《宋史》上记载的大宋状元公,继孙何、王曾之后,第三位科举时“连中三元”(指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难道宋庠是在这届科举大发神威的?施平转念一想,很有可能,他不正是开封府乡试的解元吗?这可是一位学霸呀!

“草民自幼随在翁翁身边,耳濡目染之下,倒也熟悉音律。不过《梁祝》一曲乃草民翁翁所作,小子可不敢据为所有。可见以讹传讹,流言不可信也。”

“呵呵呵……”王曾爽朗的大笑。用手拍拍施平,说道,“你很不错!伯原性格耿直,颇似汝祖施太医。你应该得到了消息,朝廷已经封你为朝散郎,有了官身,以后就不必自称草民了。”

向前走了不到一柱香时,不远处走来一行三人,为首一人身材高大,年约五十。着一褐色道服,宽大飘逸,头戴仙桃巾,脚着青履,看上去颇有气势。宋庠悄声告诉两人,为首这位身材高大的人,正是礼部尚书王曾,没想到他今天也来了。

宋庠不敢怠慢,招呼两人一声,率先抢上几步,躬身施礼:“学生宋痒,见过王尚书!”

施平带着简三郎走出驿馆来,正欲上车,却见隔壁邻着的茶肆中走出两人,其中一人正是曾公亮和本地一位考生,原来他俩也受到了晏殊的邀请。在张茂实的刻意宣扬下,施平善书法的名声和那一曲《梁祝》,在京城也算小有名气。因此曾公亮今天来特意相邀同行。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