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埃尊》
埃尊

第229章——泥巴石子水泥和

爷爷凭借他的火眼金睛一样辨别,随即犹如老神在道,开始了他满腹经纶的演讲传授。

父亲与孙子听得津津有味,频频点头。

爷爷细心的手把手教孙子如何插秧。孙子认真的学习请教,学会之后竟扬言要与二人比赛。

父亲经常扶着爷爷在路上推小竹车,背着爷爷在田间地头转悠,与他讲述曾经欢伤岁月里的点点滴滴。

他知道,老人家一辈子舍不得这片热土,因为那里孕育着生命的希望。

在父亲的精心照料与努力开导之下,爷爷渐有好转,气色也逐渐恢复,最后终于可以干些简单的活计。

纵有千万不舍,也终须一别。

爷爷在城里待不惯,对他来说,不干活就等同于受罪,且是浪费。

临别之前,父亲在老家牵了网线,又给爷爷买了一部智能手机。

爷爷在孙子那里已经学会了如何视频聊天,彼此想念之时,可以见上一面。

临别之时,父亲那阔别了近二十年后的握手,终于再一次深深紧握爷爷的双手,说些不那么矫情且很简单的叮嘱。

最有力量的话,还是那几句。

好好的

你在家里好好的

你在外面好好的

都好好的

家人们都围了上来,纷纷试探着将手重重叠压在一起,静静感受彼此那温柔体贴的力量,却是第一次如此的放得开,第一次如此表达关心与团结。

老太爷站在村头泥巴地上的一棵大树下静静的目送。

爷爷与奶奶缓缓的走在出村的石子路上。

父亲与儿媳走在汇入主路的水泥路上。

孙子则在最前方,腰身以下被破路阻挡,故而看不见他的双脚,只见他的前方,在大雾中隐约不清。他的前途在阳光的照耀下,看似新鲜璀璨,却又充满迷人的未知。

这是老家小有名气的道路,叫做四大洼,每隔三四十米,就有一座山坡,就像锯齿一样。

从后面观看,断崖再次出现,四代人站在坡顶,仿佛各站在彼此都难以逾越的断崖边。

然而从侧面观看,当镜头缓缓的从蓝天白云中下移之时,才发现那所谓的断崖,其实底部都是相连的。

无论经历多少艰难险阻,只要你愿意且努力,就一定可以走进对方的身心。

其实关爱并未疏远,它一直都在默默牵连。你无需非要看见,用心感受便能发现。

离别的沉重,在无奈中走远。思念的牵挂,始终在心中缠绵。时光雕刻着面容,同时也在丰满情感。生存文明中的情感涵养,一直滋润着心中那片净土。

故事最后,分别定格特写每个人难舍的回眸驻足。

每张面孔,都带着截然不同却又独具东方特色的时代情感标签,隐晦细致,意味深长,每个丝丝转变的表情与眼神,都可以拆解出古老厚重的文明与情感。

影片在孙子的回眸招手中结束,因为看不见他的双脚,所以不知道他走的是什么路。因为看不见他的前途,所以不知道他的未来。

唯有那阳光大雾隐约之中的一片模糊与斑斓,是对下一代人美好的祝愿与启示,同时也是无限的可能与希望。

模糊与斑驳,恰似老太爷的视觉,回到他的眼中,轮回在他的朽梦里。

故事大概就是这样,虽然简单平凡,但却蕴藏着伟大的力量。好似种子,好似秧苗,好似阳光,好似春风,蓬勃不息。

电影的主旨是在向世人传达尊老爱幼,延续文明,同时要理解并体谅老一辈人在当今社会中格格不入的愚钝,不要让古老的民族文化传承至今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得机械与冰冷。

从何时开始,你的心被生活的色彩所蒙蔽。从何时开始,回家变成了一种任务。从何时开始,一家人之间的言行举止被什么所渐渐束缚。从何时开始,彼此的眼神与肢体都变得避免接触。

你在忙什么?你有多久没回家了?你有多久没观察过父母的变化了?你有多久没触碰过他们粗糙的双手了?

你有多久?你考虑过他们还有多久嘛?当那一刻来临,你又有多少遗憾与悲痛?

影片最后还有两个彩蛋。

一是爷爷与孙子视频聊天的片段。

二是爷爷的手机在破旧的八仙桌上响了许久也无人接听。

镜头随即缓缓的转向大门口,一边转动,光线一边变暗,直到镜头地震般的定格在大门口,色彩从阳光灿烂陡然变成夜幕降临。

微风轻拂着门上褪色的对联,缓缓的撕裂着“岁岁平安”。

通过记忆中的这扇大门,只见不远处那熟悉的小路,只有路两边的枯草在随风悠然的舞摆着岁月,戏着炊烟。

谁不渴望永远看见老一辈人能够永远在日落西山之时扛着锄头哼着小曲往回走呢?

然而渴望终归是渴望啊!

剧本写到最后,我止不住的泪流。

追忆往昔,就拿我来说,我也做的不好,因为我也曾嫌弃过我父亲的愚钝。

可是如今,他不在了,我一动念想,便是伤痛。

还有我的小姨,她在电影中就是儿媳的角色,我会将她那传统女子的真善美体现到极致,同时以这种方式给她一个名正言顺的妻子身份。

纵观东方影史,很少有亲情方面的电影能够大获成功,这是一个相对避讳的冷门。

对此,我取胜的信心除了感人至深的故事以外,依旧是我的情景设定与台词道具方面的艺术辅助。

每个镜头细节我都有能力将其做到具备卓尔不群的艺术呈现,可以被观众接受并引发心弦的共鸣。

比如我父亲就喜欢一只脚踩在泥巴地上,另一只脚踩在石子地上,就这样在这两段路的交界口,左右左右的用脚试探,并一边感慨。

一部电影能够有数十个这样的人生总结艺术的呈现,再加上绝妙的配乐,至美的背景,会言语的道具,微观宏观等分镜讲述,就足以构成人物的厚重经年与整部电影的深远。

这是一部独具东方特色的影片,为了考虑国际市场,我做了慎重考虑。

艺术无国界,但绝对分形式,这就像并不是所有国外人都喜欢吃中餐一样。

然而如何在不摈弃优秀传统东方文化的前提下做到让外国人欣赏并接受呢?这十分考验我的艺术构建能力。

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架设一座桥梁已经不是我的追求了,我还要在桥梁上面架设高铁。

根据我对国外人文历史的了解分析,以及从我第一部电影中所汲取的成功经验,我做了许多艺术性的改善与创新,相信届时定能就着我的名声再次征服海外市场。

三部电影剧本,都在近期短时间内完成,这已经透支了我所有的灵感与艺术涵养,可谓是呕心沥血之作也不为过。

我将再难有所突破,因为这份匮乏,压榨的只有空虚。除非再经历一些刻骨铭心的事,我才可能会有所感悟。

思来想去,我觉得这部电影的名字太过单调乏味,难以勾起世人的观影兴趣。

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我将电影名字改成为《泥巴石子水泥和》。

这是个假病句,和~什么呢?这将对应电影的结局,对下一代人的未知与启示。

同时“和”字也能表达出东方的美好祝愿,家和万事兴,和睦相处,和气生财等等等等。

就在今天,电影节终于到了最后的颁奖时刻。

之前我们两部电影的展映,获得了空前热烈的反响。两部电影各有千秋,特别是还未上映的电影《素爱》,震惊了全场所有人,因此未映先火,声名远播,为电影的发展铺好了高速。

现场有一些东方记者全程纪录,此消息传回东方,再次刷了一波热潮,刺激观影热情。

海外也是如此,充满期待。

根据彩朵提供的时间,我准时打开电视机,静静地看着,右手食指暗暗绕圈,心道,我倒要看看你们能否逃出我为你们画的框框。

这期间,每逢节假日,儿媳都带着家人从城里赶回来看望爷爷。

见爷爷日渐好转,大家都很开心。

如鲜橙般的朝阳下,一片放眼无际金灿灿的田野,谱写着大地华章,纪录生存与文明的力量。

父亲拿着一棵自己分辨不出的秧苗向爷爷请教,问爷爷这是稻子还是稗子。

打好了田,开始插秧,父亲带头干。

接下来的半年里,父亲扮演着双重角色,时而是“父亲”,时而是“儿子”,只为唤醒爷爷的记忆。

特别是孙子,兴奋的像个老师一样教爷爷许多现代的知识,教爷爷玩智能手机,日后好视频聊天。

爷爷感动的老泪纵横,一直渴望着的心灵终于得到了理想的安慰,记忆也终于鲜活起来,精神焕发。

父亲经常利用生活中的小事哄爷爷开心,只为满足爷爷那被新时代生活打击至所剩无几的成就感与存在感。

赶巧这天儿媳带着家人从城里回来,买了许多好菜。

在父亲的号令下,全家人开开心心的动员起来,奶奶与儿媳回家做午饭,子孙三代男子汉则去田里插秧。

孙子兴奋的一头扎进了田中的稀泥里,手刨脚蹬,甚是滑稽,他还以为田里可以游泳呢!

在修理拖拉机的时候,父亲故作不懂,像曾经那个孩子一样无知的请教爷爷。

爷爷顿时来了兴趣,细心的讲解,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远远看去,爷爷是先驱,父亲是接力,孙子则是后续。这样一幅美好的画面,在悠悠长空之下,和谐美满,在这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得以生生不息。

爷爷终于好了,同时也到了离别之时,这是自然规律,生存法则。

父亲在做这些事的时候,都煞费苦心,尽量不让爷爷发现一丝表演的痕迹。

而爷爷呢,则一直都没有察觉,一直处在欢愉之中。

转眼到了耕田播种的季节,父亲准备亲自打田插秧。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