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汉之第二王朝》
汉之第二王朝

第28章,强汉2!

听到这些议论声,刘辨满心的无奈,自己这条件拿到后世各朝那里算的上是什么好条件!

如果给点钱粮,就能换来各外族听命出兵,并且任劳任怨,不吵不闹在汉人军官为朝廷打生打死,有这种好事,怕后世帝王都要笑醒!

可在横压东亚大陆三百多年的大汉朝里,刘辨这些条件就是软弱,就是有对外族卑躬屈膝之嫌。

故匈奴反于并州,乌桓、夫余,濊貊等族随张纯起兵于幽州,以上各族非欲反朝廷,尔是朝廷于各族抽兵过多,使各族己无力应对鲜卑等新兴草原各族的挑衅!”

“故儿臣以为朝延当一改对各归顺之族不问情由,只问输赢之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恭顺我朝者,朝廷当给与赏赐帮助,

对各族兵卒为本朝争战沙场,披坚持锐,千里兵戈者当与本朝兵卒同赏,授与土地,敕与爵位,

而且刘辨还认为,大汉朝这是民族融合最好的时代,在这时的草原上到处都有大汉王朝霸道的传说!

每一个游牧民族都知道大汉王朝才是这片草原,这片大陆上真正的主宰!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铜柱折,交州灭!”

“王负其罪,天子遣我来诛王,当更立前太子质汉者,汉兵方至,毋敢动,动,国灭也!”……

……

这些汉将,汉使霸气自负的语录,汉军在草原、大漠上横行无忌,所到之处莫敢不从的强大!

让从来都是崇拜强者的草原各族心向往之,学习大汉文化成为草原上的时尚。

这时候,如果汉朝可以向后世盛唐一样主动吸纳一部分外族为汉民,吸收外族人才为自己所用,完全是可行的。

毕竟大唐只不过制霸草原,大漠几十年就可以做到“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大唐可以作到的事,汉朝又怎么可能做不到,大汉可是己经在草原,大漠上称霸三百年!

可惜,高傲自信的汉朝那怕已经病入膏骨依然对外奉行强硬铁血的政策,从没有主动包融外族之意!

更可惜的是汉朝的继任者为晋朝,也就在晋朝,各草原塞外异族第一次知道原来那在草原,塞外传说中高高在上,神秘强大的中原王朝是可以轻易战胜的!

那个自称苍天之子的中原皇帝者是可以欺凌的,这个在这片大陆上扩张了二千多年,强横了二千多年的民族是可以打败的!

草原上的民族第一次对中原王朝有了轻视之心,第一次觉得汉民就是好抢的肥羊!

晋朝更是让从春秋齐桓公“九合诸侯,尊王攘夷!”以来,中原士民对外族的心里优势化为乌有!

所以刘辨认为汉朝就是最好的融合草原各族为一体的时代!

同时大汉要想走得更远,占据更多的领土就必须要有自己忠诚的游牧骑兵,

在刘辨的设想中,大汉的游牧骑兵将从草原各族抽调勇猛之人组成,

一是配合汉军进行各种征战,

二是和少量汉军组成各种只带少量补给物资的远征队对大汉边疆之外各方进行探索,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各方势力,绘制地图路线,

别以为绘制地图路线不重要,依这个时代汉军战斗力,只要能够准确找到敌人主力,知道敌人虚实,那就没有打不赢的仗。

更重要有了这些忠诚的游牧骑兵,汉朝就可以对汉疆万里之外的地域进行一定有效的统治和影响。

这里的一定有效的统治和影响,按照刘辨自己的理解,就是能够持续在当地收到各种税收和财货,

使汉王朝的远征,成为一件有利可图的事,而不是让王朝的远征成为消耗国内各种元气的坏事。

如果没有这些游牧骑兵,以汉人农耕民族的生活习惯,对万里之遥进行直接统治耗费太大,大得足够拖垮一个封建王朝!

比如说西域,汉朝有足够实力把它全部打下来,但是要想维护统治就太难了!

汉朝要想在西域建立长久有效的统治,先是要长久驻扎大军,二就是必须要长期大量移民西域,才能支撑大军作战。

这个就先不说耗费有多大,光是让一只军队长期脱离朝廷的监控,就足以让任何帝王不安!

最后的结果不是全部撤军放弃西域,就是只留下少量的兵将维持,

一但有变,连救援都来不及,只能眼睛看着朝廷在当地的统治崩溃,然后君王强势就再发大兵万里远征,再征百姓移民驻边。

君王不强势就只能等下一个强势君王,如此循环,最后还是只能放弃!

这是刘辨不想看到的,因皇帝的喜好而进行的远征长久不了!

没有让朝廷,兵将,全国跟着收获好处的开疆扩土是维持不了多久的,反而会让国内,军中产生厌战的情绪。

所以刘辨要尽力避免这种情况出现,组建由汉族,游牧民族组成,可以远涉万里之外的混合轻骑兵,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样就可以在打下西域后,留下少量的军队驻扎,不用进行大规模的移民驻边来支撑大军。

用游牧民族为主的轻骑兵来支撑汉军在西域各种活动,并且在每年冬季前派兵带回西域各种财货以充太仓,春季带去西域需要的各种物资军需!

当然要想保证这些抽调的草原各族勇士对汉朝的忠诚,不会反噬,自愿为大汉霸业万里奔波,千里兵戈。

首先要保证公平,至少做到他们跟汉军能同功同酬!

第二就是这些立下战功者当迁往汉地居住,切断他和原来种族的联系,三代后自然混为一族。

如果刘辨的设想能够实现,到时候大汉不停地吸收草原各族壮勇彪悍之士为大汉的利益而战。

死了就不用说,活下来的得到的汉朝的赏赐,又会用在汉朝的各种买地花费安居上!

结果自然是大汉桓强,草原各族桓弱,不得不更加仰仗大汉!

对于这种强汉弱外族之策,草原各族首领会不会反对,刘辨一点都不担心,这时候草原各族根本没有那个民族有信心挑战大汉的权威!

“唯汉以强亡”可不是说笑的!

此时不管是匈奴还是乌桓,甚至于羌族等外族起兵反抗汉朝,可不是因为什么汉人羸弱好欺负才起兵的!

实在是汉朝人太过霸道、太不讲理,他们被汉朝各种摊派压迫的太惨,受不了才胆大反抗一下。

就这样起兵后,以右贤王须卜骨都为首的匈奴也没敢杀亲近汉朝的老单于羌渠单于,聚兵一起占了几个并州郡县后就没动,(这几个郡县还是汉朝指定给匈奴可以居住,活动的郡县!)

匈奴只是一边拒绝带兵为汉朝作战的羌渠单于的儿子左贤王於夫罗回归匈奴,一边大声嚷(解释)着,

“此次起兵,只是为汉廷抽调族中勇士太多,不得不起兵抗争!”

然后就这样一直僵持到一年半年后灵帝死,天下大乱,匈奴发现朝廷即没有派使节来问罪,也没派兵来讨伐他们!

才大着胆子杀了亲近汉朝的羌渠老单于,立右贤王须卜骨都为新单于兵寇并州!

至于乌桓之类跟着张举,张纯起兵的外族表现就更加搞笑,

比如说乌桓首领丘力居明明在辽东管子城围困住一直对他们这些外族强硬,支持对他们用铁血政策统治的公孙赞本部军马一年有余。

眼看就要把公孙赞围死,困死,可是丘力居一听到刘虞要到幽州为州牧,啥都忘了,立刻就撤围带兵去向刚跨入冀州的刘虞投降,

如此刘虞不费一兵一卒不但把公孙赞给救了,也把当时形式还不错占据幽州大部,冀州一部分的张举,张纯两人吓的连夜逃亡鲜卑,

不过这两人最终也没能逃脱,他们低估了当时汉朝在草原上的威慑力,

刘虞只写了一封信告诉鲜卑,必须把这俩人送回汉朝受死,否则后果自负!

鲜卑这时候已经分为三部彼此敌视,哪里顶得住刘虞这种威胁,只好杀此两人,送人头回幽州,以平息东亚霸主汉王朝的怒火!

至于西凉羌族早就被汉军杀得没有脾气,

只不过每次汉军打赢后对羌族的处理都是简单粗暴的让人不忍目睹,

简单来说就是丢在那里,不管不问,任由羌人自生自灭,还要抽兵抽丁为汉军所用,

羌族本来就是因为生活环境困难,才明知打不赢,也只能屡次起兵反汉,

反正对羌人来说,每个十几年下一代人长大后,这要在饿死和战死之间选择,反正都是死,干嘛不顶着勇者之名才死。

再加上羌族战败后,西凉汉族豪强,匈奴人又不断挤压他们的生存环境,

让他们始终处于不起兵反汉就饿死,起兵就会被汉军一顿杀戮的恶劣环境中,

所以当汉族的西凉豪强伸出橄榄枝招揽他们的时候,他们都倒向了王国,韩遂,马腾等这些西凉豪强,

羌族首领知道王国,韩遂这些本地西凉豪强才是和他们矛盾最大的,但是有什么办法,

朝廷根本不会听他们羌族说什么,对他们处理方法就是不老实,不听话,还想闹事,杀、再杀,再不服,就屠族灭寨。

羌族只能跟着这些心怀鬼胎的汉家西凉豪强抱一起求一个活路。

……

刘辨对外族超温和招抚之策,完全超出这些大汉奉行对外就要强硬铁血才对朝臣们的想象,在温德殿内一石激起了千层浪,

就连一向对各外族比较公平的宗正刘虞,都对刘辨让为朝廷征战各外族蕃兵与汉军同功同赏,授以爵位,让其居住汉地,传以汉之衣冠、文化持怀疑态度,更别说其他的人。

只不过三公九卿这些大臣们自恃身份都没有说话,但千石上下的年青官员却忍不住了,

按大皇子之策,那些外族蕃兵以后与汉军同赏,这怎么行,这些外族汉军不杀他们,还让他们为大汉出力,成为汉朝在草原上的鹰犬已经是天大的恩赐,

还想与吾等同功同赏,封侯赐爵,绝不能答应!

当先就有一个此时还是无名之辈,还在为梦想奋斗的热血青年秩八百石议郎曹操站出来大声道,

“陛下,大殿下此策臣不敢苟同,此等异族畏威不畏德,如果闹事朝廷就安抚,长此以往,这些外族当不知大汉之威严,到时兵祸更胜今日!

臣以为对这些不感大汉之恩德的外族,朝廷自当以雷霆之威派军诛之,悬此等逆酋之首级于北阙,使此等蛮荒之民知大汉赫赫天威!”

听到曹操的言论,除了少数人,温德殿内其余的大臣人人都点头,这才对嘛,

自汉武伐匈奴以来,本朝什么时候软弱过,不服就杀的他服,闹事就屠其国诛其族,

这些反抗过大汉的外族之民能够活着就是大汉的恩赐,尽敢不感朝廷恩德反抗朝廷,自当诛其族酋,悬首北阙,以震慑后来者!

刘辨并没有因为见到曹老大而高兴,反而微微皱起了眉,

他就知道会这样,那怕现在全天下内外皆起兵反汉,可是在座大部分公卿大臣也没有想过招安两字,对待反抗者都是强硬的派兵平叛。

愿住汉地为朝廷治下之民者,朝廷当派出官员教以汉之衣冠文化,使之能溶入吾族,三代之后再无彼此,皆汉朝之人也!”

刘辨说到这里,温德殿里的讨论声再也压不住了,一大片哗然声!

而且这样杀了一片过后,汉军将士发现剩下的外族更老实听话,任劳任怨的!

至于抽掉其兵为大汉争战,这些外族想要什么补偿,赏赐,用你的兵为朝庭征战,那是看得起你,不服也得忍着。

用钱粮收卖,这不是自己跟自己找麻烦,削弱大汉在草原上的威严;行不通,这是温德殿内大部分朝臣的想法。

“父皇御极以来,朝廷用兵繁多,屡屡抽调归顺朝廷各外族兵马用于征伐各方,使各外族不堪其力,族中生怨;

刘辨的意思,在场各人都听明白,就是以后汉军再抽掉臣服朝廷的各族出兵助战,不要压榨太过。

不能不管各族的实际情况,抽掉各族太多部族兵卒,这些兵卒虽说都是战兵,但同时也是各族壮年劳动力。

这好处也给的太多了,大汉400年,哪怕是匈奴占优势的时候,汉朝对草原各族也没这么干过!

汉武过后,大汉对草原上的各族可都是不服就打服,然后抽其兵粮畜牲支持汉军长城内外各项军事行动。

各族若稍有异动,不满汉庭之意,对朝廷来说正好再杀一遍!

朝廷上下分润其平定之功,该封侯封侯,该升官升官,升官发财一起来,多好!

在抽掉各族战兵为朝廷争战时,还应该给这些出兵的各族一些补偿,赏赐;

同时对和汉军一起上阵博杀的各族兵卒,让他们与汉兵同功同赏,甚至可以允许他们入汉地居往!

刘辨真得认为大汉对外动不动就杀,征,屠的政策该改了!

这都横了三百多年,让人怕了三百多年,怎么也该给投靠汉朝当小弟的国家,族群一些甜头了罢。

大皇子此策对这些草原蛮子实在太好,好的都有点卑躬屈膝了,这哪里是什么招抚,完全是用钱收买这些外族为朝廷卖命吧?

大皇子也太想当然了,这些蛮夷畏威不畏德,只要汉军强大,刀斧加身他们自然会听话行事,

汉军抽掉太多,搞得各族生存压力太大,无力应对草原上新崛起的鲜卑等族挑衅!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