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汉之第二王朝》
汉之第二王朝

第33章,还是太年轻啊!

何进和袁隗对视一眼后,由何进先开口道,“陛下,大殿下,幽州公孙瓒虽说统兵在石门大败张纯逆贼,但公孙瓒所部只有步骑15000 人,

并且幽州残破,刺史空缺,郡兵死伤过多,无力支持公孙瓒所部继续作战,故此战乌桓,夫余等外族骑兵多有逃散。

公孙瓒独木难支,无力快速平叛,己上书朝廷,希望朝廷尽快拨付钱粮物资,使他能招募兵卒,因张纯叛军多是骑卒,

“诸卿以为大皇儿此策如何?”

此言一出,温德殿内大部分人都松了一口气,只有董国舅少数几个的人面透失望之色,

连跪坐在后排的董旻都暗自松了一口气,在这西凉叛军势大的时候,他和他后面的董卓也不希望朝廷这个时候出现任何大的波动。

同时冀州刺史韩馥,骑督尉潘凤也上书朝廷,希望朝廷能够派遣马军助战,否则冀州郡兵守城有余,无法在防御黑山贼和青州黄巾余寇犯境的,同时驱逐冀州境内的张纯叛军。

至于河內方悦所部,即要守卫帝京安全,不让太行山上的黑山贼搔扰河洛之地,

又要协防并州军盯着河东於罗夫南匈奴所部,也动弹不得,

故臣以为要想依大皇子的之策所行,非得等明年秋后公孙瓒破张纯,张举叛军后,才可抽调各军行此策。”

听到何进条理分明这些话,刘辨轻微点头,心想,“何进能坐稳大将军一职,还是有能耐的,对天下的局势还是有数。”

刘宏在御座上瞟了一眼刘辨,今天这让自己刮目相看,表现惊艳众人的大儿子在点头,

看来是认可了何进所言,刘宏暗自摇摇头,刘辨还是太年轻了,没有像自己一样从小苦过,对钱财毫无感觉。

五千万文钱,三十万石粮食……就能让公孙瓒平定张纯,张举之乱,结束战争?

这些话也只能骗刘辨这无知小儿,刘宏他一点都不相信朝廷这些统兵大将的节操,他御极以来朝廷那一次战争不是超支的!

朝中这些统兵大将哪里会懂得什么是节约,什么是财政困难!

都是军费不够就上书找朝廷要,找本皇帝要,

一场战争下来,最后军费开支没有比最初庙算时翻两倍就算这些统兵大将有心了,

至于公孙瓒要的五千万钱,以一场战争来了也算得了什么,这么一点钱刘宏又怎么给不起?

只所以没有立刻拨付,主要是对护乌桓校尉公孙瓒此人,作为皇帝的刘宏自认还是比较了解的,

公孙瓒此将用兵一向急如火,狂飙猛进,善用骑兵,千里驱敌,但每次出兵耗费的钱粮物资那都是翻倍增加,浪费严重。

公孙瓒此人从来都是军费钱粮有多少花多少,只有多的没有少的时候,军费到最后只有增加多少的问题!

五千万能让公孙瓒支持到今年年底,期间不再问朝廷,问自己要钱,刘宏就很满意了,

刘宏对刘辨有些失望,这个从小就完全不像自己的大儿子,是真的没有继承自己理财经商上的天赋,

怎么能轻信别人,下面说多少钱就多少钱,这怎么行?

难道不知为支撑朝廷各项用度,军费开支,朕连三公之位都拿来卖了,还不敢卖贵,怕没人买,只能亏本卖,真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这朝廷,天下的烂摊子还得朕来收拾,刘宏随即看向了独坐一席的尚书令卢植道,“尚书令,以为如何?”

卢植一听这话,立刻起身出列,把早就和皇帝商量好的省钱又把事办好的计划说出来,

“陛下,臣以为可令护乌桓校尉公孙瓒兼任北平太守,招幕义从为军,这样朝廷只需拨付二千万文铜钱,十万石粮食……就足以应付!”

刘宏满意的点点头,给公孙瓒一个北平太守让他招义从为军,以北平郡钱粮养兵,这就是他能想出来填补军费空缺的好办法,

东汉行的都是募兵制,这使得从东汉立朝开始一直到现在,朝廷总兵力从来都没有超出三十万人,经常都只有二十万左右。

当然别看只有这二十多万人,但都是精兵强将,“一汉当五胡”就是在这个时候,

凭这二十多万精兵强将东汉在这东亚大陆横行了两百年,但毕竟汉廷统治的地域太大,边疆又多有不靖,二十多万兵力自然是远远不够,

所以东汉……不,从西汉武帝以来朝廷一直都有招募义从为军的传统,

无他,招募义从从军对朝廷实在是太划算了,首先给的钱少,抚恤也等于无,

最主要战后义从军解散就完,朝廷不用背负战后养军之费用,除了立军功的义从需要格外赏赐,转正给个官外,朝廷就不用另外付出什么,太划算了!

当然抽调外族蕃骑胡兵从军更划算,不需要抚恤,又不需要战后格外的赏赐官职,直接打发他们回本族就行,

西凉军二十万兵力就是这样,朝廷经制之汉军不过六万,其余都是由外族蕃骑胡兵组成,

朝廷只管这些蕃骑胡兵吃饭就行,最多打胜了从战利品中给这些蕃骑胡兵们发点赏赐。

因为有这些不发钱几乎免费的自带装备蕃骑胡兵,东汉朝庭才能以养二十多万兵的情况下支撑住这么大的地盘。

不过幽州公孙瓒的情况特殊,现在大汉四边的外族基本上都反了,

而且公孙瓒对外族一向铁血强硬,杀戮无数,幽州边塞外诸族都不喜公孙瓒,所以免费好用的蕃骑胡兵就不用想了,只能退而求其次,招给钱少的汉人义从参军。

早已习惯皇帝变幻无常的作风的大臣们,都没有去深究皇上为什么改变的意思,

反正大家已经习惯了这位陛下前一刻笑盈盈的和人说话,下一刻却暴怒杀人的作风。

所以对朝廷“廷议”任何官员大臣都会很重视,可不会因为这策略是刘辨这个大皇子提议,而不提一些刁难的问题,

现在不摆困难,不提些刁难的问题,以后再出现了问题可就是自己的麻烦。

所以有汉一朝很少有因党争误事,比如说现在以张让为首的阉党和以袁隗为首的士人,哪怕关系已经是势如水火,双方都恨不得对方去死,

在温德殿气氛越发凝重的时候,在御座上的刘宏才仿佛很随意的开囗道,

这个时候温德殿内众人都把心思转向大皇子这边,

这些三公九卿,勋贵权臣们都明白,皇帝已经认同了大皇子的策略,

而是由三公九卿,朝廷各部门提出本部门各种困难,再由朝廷议出各种解决办法,得到一致的认同后,

但在廷议过后,双方心里再不满对方提出的议案,也会努力完成自己负责那方面的事务,然后再想办法给对方负责的那部分事找错,添麻烦,

绝对不会出现对自己负责那部分事务进行各种推辞,拖延,不完成这种情况,因为这会让皇帝认为你没有能力,是无能之人,不堪重用。

不管哪个官史,如果在皇帝心里得到无能这个评价,仕途就算是完蛋了。

有汉以来的每次重大政策改变,都会进行廷议,甚至是特别重大的国策改变,还会请在乡贤者,名士,学者入朝进行大辨论后,才会实行发布!

汉朝的“廷议”可不像后世的王朝廷议是拿给朝中各党派互相攻击扯皮的,

故公孙瓒想以招幕骑兵为主,需要朝廷拨付使钱五千万,粮草三十万石,箭镞……扎甲,铁甲各千具。

如无这些钱粮物资,公孙瓒无法保证能在明年立秋之前平定张举,张纯叛乱,

朝廷就会实施这项政策,这个时候如果这项政策在实施中再出现问题,是哪方面的问题,那么朝廷就会问责哪方面的负责人,

说白了在汉朝如果在廷议的时候,你没有提出你本部门以后在实行这项政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麻烦,并且你解决不了,皇帝、朝廷就会认为是你无能,而非政策有错。

接下来,就要进行有汉以来每次政策改变时,最重要的“廷议”!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