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明末之最后的帝国》
明末之最后的帝国

第8章发展上

挥舞着锄头,刨着土地,喘着粗气,挥汗如雨。

这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可真不好过啊。

不过李郓确乐在其中。

“ㄅ,ㄅ”

“ㄆ,ㄆ”

“ㄆ,ㄆ”

刘元稷首先凭借记忆和一些后世的知识改良了一番村中木匠打造的龙骨水车。

配上一些木制齿轮。

使得这种水车的效率比如今的水车效率比同时代高出了三五倍之多。

同时利用一些机械传动,传动轴承等。

刘元稷成功打造出了一架高达五米的巨型龙骨水车。

而且如此巨大的水车,利用水力和脚踏板,一个人便可操控。

输出也稳定了不少。

有了水车,配上引水渠,刘元稷也成功将河水引入到了山谷深处。

不仅灌溉了土地。

还使得山民用水,生活不在局限于沿水地区。

更重要的是。

刘元稷还带领工匠,按照记忆打造了一架水力活字印刷机。

配上木浆,竹浆,麻藤等原料造出的新纸。

刘元稷成功在山谷之中印制出了书籍。

这也让李郓大喜过望。

立刻按照自己所熟知的简体字和注音符号,还有论语,孟子等书籍通过印刷机印制,整编了出来。

有了书籍,给山民教学也不再是梦想。

于是每天白天刘郓带着村民辛勤劳作。www.tuxu.org 不格小说网

晚上便点起篝火,教授百姓,特别是山谷之中年轻人和孩童读书识字。

而这也让山民对李郓,刘元稷三人心生感激。

毕竟不是谁都愿意与山民一起劳作,不是谁都愿意教授村民,山民读书的。

更别说那架设在河岸边架巨型水车,吱吱格格嘎嘎作响,简直就如优美的音乐一般。

还有一种小一号的水车,配上印刷机所印制出来的书籍。

更是让山民爱不释手。

这种小一号的水车也是刘元稷特别设计打造的。

同样配备了传动齿轮,传动轴,平行连杆,滑动轴等装置。

加上类似于古腾堡印刷机的水力印刷机。

以及山中就地取材,制作出来的纸张。

这种书籍自然应运而生。

更别说闲暇之时,李郓,刘元稷,于海皎三人带着工匠和村民,制作木制座椅,木床等物,还教授砖匠,石匠烧制红砖。

一种利用黏土加煤矸石(一种采煤,洗煤之时产生的废物)一起人工粉碎,干燥后,进入砖窑之中加热至九百度左右而成。

有了红砖,加上这个时代普遍的三合土,虽然没有水泥,但是也足够让百姓的房舍得以修缮,加固,甚至重新修建新房。

虽然时间只过去了月余。

但是在三人的努力下,黄家村的山民们也切身感觉到了变化。

而这也让山民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期待。

更别说经过一个多月努力。

土豆,红薯,玉米皆已顺利发芽。

看着新长出的嫩芽,山民怎能不喜。

未来可期也。

“累了吧”

一日,李郓正举着锄头,在田地一边的水渠边坐下休息。

刘元稷慢悠悠的走过来笑道。

“知道我累了还不快过来帮帮我,尽在一边说风凉话”

李郓愤愤不平的说道。

“有老于帮忙,我看我就算了吧”

刘元稷憨笑道。

“你不在河边研究水车,跑这来干嘛”

李郓见刘元稷一阵皮笑肉不笑的,心中又有些愤恨。

“别生气嘛,给你看样好东西”

刘元稷笑着从身后拿出了一张大纸,当着李郓的面,慢慢摊开。

李郓上前,定眼一看。

刘元稷所设计的,正是一座木桥,不过这木桥看着有些怪异。

“你设计一座桥干嘛”

李郓有些不解的问道。

“我们如今一切百废待兴,有了巨型水车,引水渠,下个月我准备设计建造一套利用压力的自动喷淋,花洒系统用于浇灌,还有建立厕所,用我们的粪便引入化粪池内发酵,用于灌溉农田,作为养料,我甚至已经说服里尹,将村里的鸡鸭,家畜粪便也引入化粪池中,如此可以形成一套完整的生态农业水稻,甚至棉花种植也不是问题,我甚至可以利用机械结构原理和水车,弄一套自动插秧,自动除草的机械,动力就是那带动印刷机的水车,其他机械用木制代替,我想应该没有太大问题,只是目前我们尚却一件重要的原料,老李可知是何物否”

刘元稷笑道。

“食盐啊”

李郓疑惑道。

“正是食盐,我已经问过了,从我们这海边十五里山地几乎无人居住,而北面的罗浮山和南面的平山只需要砍伐一些树木,再平整一下土地,我在设计一种独轮或者两轮人力推车,十五里山地运输应该不难,关键是跨越那东江,我前几天去实地看了看,我们需要跨越的江段目测大约二十到二十五米左右,水流比较湍急,两岸都是陡峭悬崖,要想过去,几个人还好,弄个大木筏便可渡过,但是人太多就困难了,所以我在想要不要设计一座桥梁,来保证两岸之间的运输,而且有了桥梁,我们便可由此向南,直达海边,到时候挖池煮盐,有了食盐,我们不仅可以给这些山民食用,还能当成以后工业发展的原料,而这就是一座桥的问题”

刘元稷笑道。

李郓听后,也被刘元稷所言吸引。

可看着眼前的木制桥梁,李郓也有些疑虑。

“你这个是座木桥啊,就这桥能行吗”

李郓细细看了看,问道。

“我想了下,问题应该不大,这是一座绳索悬索桥,利用六根碗粗绳索捆绑而成,大桥两岸各以百年大木为基,用人力配合大型轱辘和滑轮等将绳索一边固定,另一边则将其拉入河对岸固定,建桥之地位于密林处,百年大木应不难找到,将六根绳索全部固定后,再用结绳将其一一捆缚,绑定起来,最后铺上木板,如此便大功告成了”

刘元稷指着图纸,向李郓笑道。

而李郓则听着刘元稷的介绍。

沉思着。

离李郓三人来到黄家村已经过去月余了。

一月以来,三人分别走遍黄家村每一户人家,不仅一户一户了解了具体情况。

而有了土豆,红薯。

刘郓也开始带领村民一起刨土耕种起来。

而且李郓也没有想到这个时代就两个小县就有这么多的土豆,红薯和玉米。

“ㄅ,ㄅ”

还以此让山民们都放下了自己的戒心。

加上黄福的支持,李郓,刘元稷,于海皎三人由此也开始带领山民自己的各种计划。

这次阿权等人换回千余土豆,两千余红薯和五千多个棒子。

其实李郓不知道,正因为这三种作物如今并没多少人重视,故而太贵了也卖不出去,而且除去土豆外,另外两种早就在福建,广东,甚至江西,湖广有人耕种。

虽然有些分散,数量也不多。

但是一地有个几千个,实属正常。

每辆牛车最少也有三四米长。

后经李郓带领村民清点。

李郓带着村民劳作。

刘元稷和于海皎也没有闲着。

这让李郓大喜过望。

没想到屈屈山货就换回这么多。

特别是黄福利用山货,三车马铃薯,番薯和玉米。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