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视频剪辑:开局盘点十大帝王》
视频剪辑:开局盘点十大帝王

第一百六十二章 功高盖主?功臣被杀是有原因的

比如攻打齐王的时候,本来刘邦已经派郦食其去说服了齐王归降。

韩信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别人已经劝人投降了,这个功劳就让给别人算了。

可韩信他不,他一定要争,带着军队去攻。

韩信这个人也挺可怜,拥有一身军事才华,却迟迟没被伯乐发现,直到萧何发现了他,他才有了展示本领的机会,最终被提拔为了大将军。

按道理来说,像韩信这样数一数二的大功臣,为大汉立下了汗马功劳,应该会被刘邦爱戴的才对!

可为什么刘邦建立汉朝后想方设法的想把韩信杀死呢?

等拿下齐地后,韩信又立刻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

韩信就这么等不及!

等不及也罢了,谁知道他的时机也不恰当。

因为那时候,刘邦正处在危难时期,正需要他出力呢。

他这样做,不明显是要挟刘邦吗?

意思就是你得给我封赏,我才会帮你打仗。

本来刘邦就已经不高兴,又被韩信这么一搞,你说刘邦心里怎么过得去?

幸亏张良在旁边提醒刘邦忍住。

否则的话,刘邦可能当场就和他翻脸了,结果一定是两败俱伤。

后来刘邦统一天下后,把他从齐王改为楚王,韩信就应该看出刘邦对他不放心。www.smrhm.com 幻想小说网

事实也是这样,韩信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像李靖那样无欲无求。

韩信真要聪明懂政治的话,就不应该死死盯着兵权不放。

虽不至于像张良那样要求归隐,至少在交兵权上表个态。

表个态,也能让刘邦满意。

可是他没有。

他始终没有。

后来异姓诸侯造反。

韩王信造反,彭越造反,英布造反。

这个过程中,他并没有反,但他一直和彭越英布等人眉来眼去,举棋不定。

如果韩信在政治上是成熟的,那么他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抉择。

要么始终忠于刘邦,向刘邦坦露心声,永远不会背叛。

要么就下定决心,打心里坚定自己的想法,和彭越、英布一起造反。

千万不能犹豫不决,彷徨观瞻。

彷徨观瞻的结果,就是等着刘邦一个一个的收拾他们。

还有,当韩信被贬为淮阴侯的时候,他就应该吸取教训了。

他就应该明白,刘邦已经对他非常不满意了。

但他依然没有吸取任何教训,既不表忠,也不造反。

那结果不就是寻死吗?

华夏封建古时社会是一个集权社会。

天下只有一个皇帝,只有一个主人。

如果你当不了皇帝的时候,你就只能当一个忠诚的大臣。

当你想当皇帝的时候,你就要有当皇帝的规划、胆识和眼光。

韩信什么也看不清楚,连萧何和吕后是什么样的人,他也看不清楚。

所以最终被萧何与吕后骗去,砍了脑袋。

在华夏历朝历代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那就是很多开国皇帝都会想尽办法把他身边的开国功臣都杀掉。

这无非就是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

开国皇帝都担心这些功臣功高盖主,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出于安全起见,还是背负骂名,把他们都杀掉的好。

例如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大杀特杀,很多征战时期鞍前马后的将领都被杀掉了。

其实这也不能完全怪这些开国皇帝狠心,的确有很多人仗着自己是功臣,和皇帝关系好,就以为自己资格高,在皇宫里也就肆无忌惮了。

但毕竟君主有别,建国后不比征战时,该尊重的人还是要尊重,该收敛的还是要收敛。

比如李世民。

尉迟恭是李世民身边的大红人,为李世民出了很多力,在李世民当上皇帝后,尉迟恭也是相当高兴的,毕竟自己的地位也可以跟着提升嘛!

但有一次尉迟恭竟然在皇宴上打了一位皇家贵族,就是城王李道宗。

这让李道宗很没面子,也让李世民很难堪。

此时的李世民便体会到了刘邦为什么要杀韩信,但李世民还是忍住了。

因为李世民了解蔚迟恭只是一个无脑的武夫,并没有其他太多的心思。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李世民真是一个开明的君主啊,碰上其他脾气不好的皇帝早就要杀他了。

为了告诫尉迟公,李世民找了一个机会单独把尉迟公叫到了自己身边,给他讲了一下韩信被杀的故事。

尉迟公虽然是一个武夫,但韩信因何被杀,他也是有所了解的。

他立刻就给李世明认了错,说自己没有想那么多,但是以后一定会注意的。

李世民也就没有再说什么了。

想必此时的尉迟恭也是很感激李世民吧,毕竟没有几个皇帝能够这样指出臣子的错误的。

而韩信被杀不仅仅是在刘邦建立汉朝后自认为自己功高盖主,无所顾忌的后果。

还在刘邦与项羽争斗的时候,刘邦就已经起了对韩信的杀心。

有一次韩信在追击项羽的时候,眼看着就把项羽给追上了,但韩信却突然下令让军队原地待命。

刘邦很是着急,便问萧何,萧何了解韩信为人,知道他这是在讨封,便提示刘邦该给韩信封王了,刘邦听后很是生气,韩信这不是在威胁我吗?

但也无奈的很,便封韩信为王,而且还给了他“五不死”的承诺,韩信被封王后,这时才下令让军队乘胜追击。

换做是谁,谁也忍不了这样的臣子。

所以说,韩信被杀也是必然的。

…………

“仙人盘点韩信,究竟是为了什么?”

“如果韩信得到了奖励,朕想要杀他,岂不是很困难。”

“而且现在韩信已经知道朕将来会杀他了,如果他提前造反怎么办?”

刘邦将手中的酒杯甩飞,有些郁闷。

剧透。

韩信被剧透,那他会怎么做?

“不过说的也不错,如果韩信真心忠于朕,而且像李靖那样,不贪恋权力,朕会杀他?”

“肯定是不可能的!”

“李靖建功立业之后,主动提出退隐江湖,功成身退的口号,这让李世民很放心啊。”

“都说朕是小人?”

“呵呵……那是他们不是皇帝,如果他们和朕一样,手底下有一个大臣如此贪恋权力,还很有声望,他们怕不怕?”

“如果韩信造反,肯定会有很多人响应他,那朕的大汉不就是乱了?”

“只希望仙人不要赐下超乎朕能力的奖励,如果是那样,朕拿韩信可就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刘邦想了想,又喃喃自语道:“不对话说回来,如果韩信通过盘点视频,能认清自己的定位,忠于朕,不贪恋权力,朕也不会杀他。”

“就看他怎么选择了。”

“如果他执迷不悟的话,就休怪朕不客气了。”

…………

大汉的同一片天空,另外一个角落。

韩信看着天穹之上的投影,一脸的无奈。

“吕后和萧何要杀我?为什么呢?”

“萧何以前如此推荐我,为何会想要杀我呢?”

“吕后看上去如此优雅,也要杀我?”

“难道最毒妇人心说的是真的?”

“再说了,论功行赏不是很正常的吗?”

“没有奖赏,将士哪里有动力打胜仗?”

“看看汉武帝怎么做的,霍去病打了那么多胜仗,拿了多少奖励。”

韩信很不明白。

在他看来,自己能打胜仗,要点奖赏,不是很正常的吗?

为什么要杀他呢?

为什么呢?

“呵呵……枉我韩信一生为了大汉,立下了汗马功劳,帮助陛下战胜项羽,赢下楚汉之争,可没想到自己却落得个被杀的下场。”

“哎……我韩信的未来究竟应该何去何从?”

“是应该主动上交兵权,然后表态甘作陛下的臣子。”

“还是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反了得了。”

…………

“呵呵,在咱看来,韩信这等威胁,是不能存在的。”

“固然韩信为刘邦立下了很多功劳,可是这又怎么样呢?”

“皇帝终究是皇帝,臣子终究是臣子,韩信没有弄清楚自己的位置,肯定会被杀的。”

“像韩信这等贪恋兵权的人,哪个皇帝不怕?”

“至于是韩信在咱老朱手中,肯定是不能让他活着的。”

洪武大帝朱元璋一点都不为韩信感到惋惜。

正如他说的那样。

韩信如果生在大明。

他不会有丝毫的留情。

因为他是华夏历史上一个非常有个性和特点的人物。

他既有海纳百川的胸襟肚量,能把天下英豪收为己用,颇有明君气象。

但另一方面他又显得凶狠暴戾,开国之后,曾经跟随他鞍前马后效力疆场的功臣宿将,几乎被他屠戮一空。

华夏古代皇帝中,有很多人有过屠戮功臣的经历,但像明朝这样规模之大、涉及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确实非常罕见。

洪武八年三月,朱元璋下旨赐死德庆侯廖永忠,以此为肇始,一直持续到他去世,明朝第一批开国宿将几乎在一轮又一轮的大清洗中屠戮殆尽。

人们印象中凡是能叫得上名字的明朝开国大将,除了早死的徐达、常遇春、邓愈等人少数几个,其他绝大部分都身败名裂。

到明朝第二个建文帝登基时,明朝第一批开国功臣六公二十八侯,幸存者只有郭英、耿炳文等寥寥数人。

朱元璋到底为什么要对功臣们下此毒手?

多年以来一直流传一个说法,认为是朱元璋小肚鸡肠,满腹猜忌,生怕手握兵权的功臣大将们起兵造反,篡夺皇权。

这种说法可能存在,但不完全对。

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就对军队管理体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革新。

朱元璋不仅设立五军都督府制度,军队彼此相互节制互不统属,兵部拥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五军都督府调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大明兵权都控制在皇帝一人之手。

没有朱元璋的兵符与圣旨,任何一个武将或者五军都督府、兵部,都别想调动一兵一卒,想起兵造反纯属痴人说梦。

因此因为功高盖主杀了功臣的说法太过片面。

事实上,在洪武二十一年六月,六十岁的朱元璋对全国各地武将下达一部诏令合集《武臣大诰》。

这部《武臣大诰》非常奇特,完全不是像朝廷公文一样文绉绉的,而是通篇都是没有经过任何润色的口语大白话,明白浅显,通俗易懂。

因为朱元璋担心武将们文化水平低看不懂,起不到宣传警示作用,故此他才会别出心裁。

意思就是咱这般直直地说着,大的小的都要知道,贤的愚的都要省得。

你们都给咱听好了。

朱元璋在《武臣大诰》中,详细列举了各地武将三十二人的违法犯罪之举。

其中既有常遇春之子郑国公常茂这样的高级将领,也有地方卫所的百户千户等基层军官。

犯罪行为既有干扰地方政务等大局问题,也有苛待、残害军卒等细节,还有贪墨军饷军粮等经济问题,还有抢占民女等作风问题,无所不包。

从中可以看出,明朝开国初期,功臣武将们倚仗权势为非作歹、践踏国家法纪的情况已经非常普遍和严重,简直到了骇人听闻的地步。

永嘉侯朱亮祖接受地方豪绅的重贿,光天化日冲入番禺县大牢放走人犯,鞭打知县。

常遇春之子常茂,“贪财杀降”。

以及醉酒后杀伤前来归降的北元武将,几乎激起大变引发战争。

其他各种不法行为如“肆贪害民”“冒支官银”“私役军卒”“强暴军卒眷属”等等,都已经到了触目惊心、危及明朝统治的地步。

使得大明军队战斗力严重下降,将士离心,民怨沸腾。

朱元璋在前言中说:“我每日早朝晚朝,说了无限的劝诫言语”。

“我这般年纪大了,说得口干了,气不相接,也说他不醒”。

可军官们依旧利欲熏心,置若罔闻。

朱元璋说:“我许大年纪,见了多,摆布发落了多,自小受了苦多,军马中我曾做军来,与军同受苦来,这等艰难备细知道”。

他出身贫苦农民,从最下层的普通红巾军小兵一步步奋斗成皇帝,底层军民的痛苦辛酸生活他感同身受,故此才会再三劝诫功臣大将们体恤民情,爱护士卒,遵规守纪。

苦口婆心之态,令人落泪。

可惜他的一番苦心并未能唤醒这些执迷不悟的功臣武将们。

朱元璋迫不得已才会凶相毕露,大开杀戒。

故此朱元璋才会对功臣大将们下此重手,实际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看看《武臣大诰》中那些底层军民饱受摧残的斑斑血痕,令人心酸落泪,就会理解朱元璋的一番苦心。

为自己的子孙扫清障碍是一方面,但是如果功臣们没有自己的原因的话,朱元璋有什么理由能随便残杀他们呢。

正是因为他们有了像韩信一样,有让皇帝必须杀他们的理由,他们才会被杀。

而不是用一句所谓的功高盖主,害怕功臣危级天下江山来替代。

韩信,也是如此。

韩信被杀,很多人都为他不值。

还有很多人为他打抱不平,觉得刘邦实在是个小人。

所以韩信最终能够以诡道打败只讲勇和力的项羽。

但说到政治上,韩信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糊涂虫!

孙武为什么要冒着那么大的风险,砍吴王的两个妃子?就是要求军队必须要有纪律。

刘邦能够打败项羽,一路高歌,最终建立汉朝,有一个人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韩信。

刘邦作为华夏封建社会早期的开国皇帝,开了一个杀功臣的坏头,使得后世所有朝代,在开国之初,是血淋淋的充满阴霾之气。

不过说起来,韩信虽然值得同情,他本人也有极大的责任。

那时候处于领先水平的军事思想是什么?

项羽采用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就是对勇力的要求。

韩信的军事思想,是在这个基础上的一种发展。

背水一战是要求勇力,但暗渡陈仓、四面楚歌则是诡道。

说韩信是军事上的天才,那不用多讲。

背水一战、暗渡陈仓、四面楚歌,这些计谋的使用,已经充分表明,他在那时候的军事思想是处于领先水平的。

结果,等齐王烹杀了郦食其。

他这件事,既得罪了所有的大臣,也惹得刘邦不高兴,他自己也没增加多少功劳,几处不讨好。

是在勇力、纪律要求的基础上,对诡道的采用。

是传统的军事思想是对勇力和纪律的要求。

无可否认,韩信是一个军事上的天才,不过,也是一个政治上的糊涂虫。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