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贵和堂》
贵和堂

第53章私塾

“现在天热,水送得要及时,蒸些白面馍送地里去,让大家伙儿放开肚子吃饱,挖井是个耍力气的活儿,不能亏待了大家。”

香椿管着做饭的几个婆子,答应一声,走去侧院伙房安排去了。

董善政起身走出内院,去找吴先生,商量开办私塾的事情。

办完这些手续,董善政找来吴先生和老李。

仨人走去田间地头,琢磨起了,赵家田里原有的那口老井。

董善政的意思,想要将其利用起来,浇灌庄南这片田地。

自打董七女五岁那年起,吴先生就在空闲的时候,教导他和自己的两个儿子,读书识字。

这样几年下来,小家伙已是能够自己朗读三字经、百家姓,写得一手还算看得过去的毛笔字。

董善政走进堂屋,吴先生正背着双手,督促着三个孩子的功课,凛然一副教书先生的做派。

董善政笑着说道:“让这几个小家伙,出去耍会儿,歇歇脑子再回来继续写。”

三个淘小子抬头看向吴先生,见他点头允许了,这才顿时爆发,大喊大叫着跑出院子,撒缰的野马似的玩去了。

“这几个臭小子,忒淘,咱这院里没人敢招惹,但这哥几个,却又唯独怕你五哥,你说这事儿邪性不。”

吴先生也笑了,提壶给董善政倒了碗茶,道了句;

“有老太太给他们撑腰,当然没人敢招惹了。”

董善政抿了口茶,与吴先生闲聊几句,这才说明了来意;

“这眼瞅着又要麦收,也到了该去对账的时候,咱临走之前,先把私塾这件事情,操办起来。”

“是该请个有学问的先生,坐堂教读,管管那几个臭小子。”

董善政似乎已有了塾师人选,这会儿,征求着吴先生的意见;

“请尚庄的秀才来做塾师,也不知道人家,肯不肯来呢!”

“听说尚秀才只知读书,却不懂得怎样打理庄稼地,若是能请他来坐馆,也算帮衬秀才家,多一份生活进项。”

吴先生知道,尚秀才是个有学问的人,接着说道:

“请塾师这事儿,马虎不得,咱要正八经写个‘关书’才行。”

说着,找来纸笔,与董善政一起润色着,写了份儿,聘请塾师的关书。

聘请塾师的关书上,是要写清‘束修’,年俸多少银子的。

使银子的事情,吴先生从不擅作主张,已是开口问着董善政;

“请尚秀才坐馆,咱出多少银子的‘束修’?”

之前,董善政已经派人出去,到县城的几家私塾打听过。

那几家付给塾师的年俸,少的十块银洋,多的那家出到十二块银洋。

但要聘请尚秀才,自是不能同等对待。

董善政沉思片刻之后,这才开口说道:“给的多了,秀才在有啥想法,咱就出十五块银洋的束脩,五哥你看咋样?”

“秀才是个爱面子的人,不会跟咱讨价还价,那就十五块银洋吧。”

吴先生这样说着,提笔疾书,片刻之间,已是写好了关书,但在最后落款之时,却又有些犯难;

“总不能就写‘董七女’这名字吧,该给孩子取个学名了。”

“五哥要是不说,还真把这茬儿给忘了。”

董善政笑着说道:“以前给老七取过学名——雅轩。”

吴先生自言自语,解这两个字;

“雅是文雅不俗,轩是大夫的车子,文雅之人坐上大夫的车子,这小子有福气了,这个名字好。”

说着,在关书落款处,端端正正书写上‘董雅轩’三个字。

挥洒自如的写好了关书,吴先生放下手里的毛笔,抬头说道:“明儿个带上聘礼,咱到尚庄请秀才去。”

“聘礼早就准备好了,还给秀才淘换到一斤,上好的‘毛峰’,这可是茶馆子里,喝不到的好茶哩!”

吴先生听了,笑着回了一句;

“读书人爱茶,咱这也算是投其所好。”

“不管咋样儿,只要秀才肯来就馆才行。”

“若是就那仨淘小子,我估计那尚秀才,可能抹不开面子,不肯前来就馆。”

吴先生讲出了他的担忧,董善政却似乎早有谋划,接口说道:

“所以咱要扩大招生范围,最好将庄里的适龄娃儿,都招来才行。”

接下来,俩人便商量起了,扩大私塾规模。

但在如何招收,庄户人家子弟这件事情上,吴先生和董善政却是有些分歧。

依着董善政的意思,就只招收七岁以上的男娃,来私塾就学。

而开明的吴先生,他却认为,女孩子也应该接受教育。

三个人在这片田里,来回步量了好几趟。

最后得出结论,老井所在的位置,几乎是这片田地的中间,很是利于浇灌。

贵和堂里,董善政也在嘱咐着香椿;

“打井这几天,给伙计们加两个菜,晚上下工那顿饭,给大伙弄坛子酒。”

董善政则找到几个石匠,提前备下修复井壁的石料。

董善政与赵老爷子交换地契,两家当着地保的面,签字画押,将所要交换的田地,进行了交割。

见多识广的吴先生,首先开了口;

“虽说老井已荒废多年,却恰巧处在地下水脉之上。”

还是由老李挑头,组织人手,全力以赴,尽快修复这口老井,先打出水来,季节不等人哩!

这样一来,石料也有了着落,可谓是一切准备就绪。

临开工之前,老李把人召集到一起,大声说道:

“两天之内,大伙儿要挖出水来,谁的铁锨第一个着上水,俺给他记一大功,请他喝大酒……”

“淤泥清理出来,垒砌一下井壁就能用,运水浇灌的距离也还算适合,这百十亩地,都能借上力。”

闻听此言,董善政不再犹豫,当场把这事儿定了下来。

前院的正厅堂屋,已经腾了出来,摆放着四张新方桌,以及新添置的条凳。

已是龆年稚齿的董七女,正和吴先生的两个儿子一起,趴在桌子上写毛笔字。

换来的这片地,随了老李的心愿。

他叫上手下的伙计们,准备好挖井的工具,以及往外运土的车子。

“五哥也觉得,这口老井还能用。”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