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推上超凡》
推上超凡

闲言11个句子

至于文中出现的道理,它们是用以构建人物的基石,而不是为了传达某个想法。

我会安排角色表述不同的观点,偶尔情况不便安排角色说辞,只能略过反驳的道理,那时也请注意,某个角色的道理只属于“他”个人(甚至只属于某个时段的“他”),并不属于这本书的其他角色。

偶尔我会控制不住自身的表现欲,以粗糙的方式表达某些道理,但这很少发生。事后若是察觉,我会做出相应的修改。

“通过努力换回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这种爱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如果搜索出处,所有地方都会告诉你,这句话出自弗洛姆的《爱的艺术》。

然而,无论读了多少遍,我始终无法理解“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

抱着怀疑的心情,我去找了中文版的实体书,最后在李建鸣的译本里找到了相应的片段。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通过努力换取的爱往往会使人生疑。人们会想:也许我并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欢乐,也许会节外生枝—总而言之,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此外,靠努力换取的爱常常会使人痛苦地感到:我之所以被人爱是因为我使对方快乐,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归根结底我不是被人爱,而是被人需要而已。”

请将所有摘抄当作一个“故事”,不要将它作为道理去接受,而是将它作为观点去思考;不要将其作为向别人炫耀的“知识”,而是将其作为反省自我的视角。

这样一来,即使它本身有误,其结果依然能够“举烛”。

不免让我想起《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说三)里的小故事:

只是个人的些许闲言,可以跳过。

人们的摘抄做了艺术化的删减,但是似乎保留了能够体现原意的关键句子,看起来我应该放下心来。遗憾的是,那句“而不是出于我自己的意愿”依然存在,甚至还多了句无法理解的“节外生枝”。

于是我去找了英文原文。

只看网络文摘,你仿佛能看到一个不断退让的卑微角色,以牺牲寻求爱人施舍些许爱意;只看中文译本,这份卑微更进一步,甚至还要忧虑“未为对方带来欢乐”,好像我该对过程中的痛苦坦然以待;而去看英文原意,则更像是冷淡中立的讨论,在剖析爱的本质。

......郢人有遗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举学者多似此类......

就是这么有趣。

总而言之,即使看的人不多,我依然要郑重地重复:哪怕是在我这里看到文摘,哪怕我给出详细的引用,也请怀疑我所引用的真实性,就像怀疑我之前虚构的典故一样。

以下是我的翻译:

......另一方面来说,“一个人因优点被爱,他理应被爱”,这个论断不免让人联想:也许我做不到让我所在意的每一个人满意,或者是这一个,或者是下一个,(总会有人不爱我)。这份联想,使人一直处于对爱消失的恐惧之中。更进一步地讲,这种爱会让人痛苦地意识到,对他的爱不是基于“他本身的存在”,而是基于他给对方带来的快乐,归根结底他不是为人所爱,只是单纯的为人取用罢了......

真正想要说理的时候,会像现在一样单开文档,方便你们跳过。

以上。

尽可以此歌颂中文的博大精深,然而我不得不问,你会认为网上文摘和作者原意相同吗?

更进一步地说,每个看到网络文摘的人,第一反应大概都会联想男女情爱,而作者原文其实是在讨论父母之爱的差别,以及由此而来对爱本质的思考。

“on the other hand, to be loved because of one’s merit, because one deserves it, always leaves doubt: maybe I did not please the person whom I want to love me, maybe this, or that – there is always a fear that love ul,“deserved” love easily leaves a bitter feeling that one is not loved for oneself, that one is loved only because one pleases, that one is, in the last analysis, not love at all but used.”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