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祯祥宫》
祯祥宫

第070章敌情探讨

因此,再多的部队参战我们也不怕。”

孟蹄对于目前战事的分析入木三分,有理有据,逻辑性很强,这样郑督军非常满意。

原来沉重的心情得到了很好的缓解。

因为,这次高捷他感觉很蹊跷很侥幸,羌衍国怎么会如此软弱无能呢?

于是,他沉重的心情一直无法释怀。其主要原因主要可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这次作战高捷完全出其不意,完全属于一次意外。他原本想先把自己的队伍稳住,待羌衍国发丧结束再做打算,所以,这次作战完全出乎意料。

凡是德,都是以无未来积聚,以无欲来成就,以不思虑使之安宁,以不使用加以巩固。

如果有为、有欲,德就无法在内心停留。德失去内心的归宿,那么德也就不完全了。如果使用它、思虑它,德就不能巩固。德不能巩固,就会劳而无功。劳而无功,是因为人为地求取德而产生的。人为地追求德,也就没有了德。不人为地求取,也就把握了德。

所以,《老子》上说:‘道德高尚的人,不会人为地求得,因此才叫有德’。我的意思是说,尽管他们羌衍国出动了军队,并且还将出动更多的军队,但是,由于他们的动作是在国君奔丧期间,他们本身就失去了德,因此,他们无论怎么折腾,最终总是离不开失败的下场。”

受到孟蹄将军的启发,郑督军也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给了孟蹄。

孟蹄听了深受鼓舞,倍感欣慰。

他们有了这样的共识,对于未来的发展势头就更加坚定了信心。

“咱们对于羌衍国的俘虏该怎么做?”

孟蹄又向郑督军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因为,刚才探讨的都是德的内容,所以,这个问题也会自然面对,这是谁也无法逃避的现实问题。

“我们应该学着当年楚庄王出兵讨伐郑国那样。你说郑国国君赤裸裸地打着赤膊,身后还牵着一头羊来向我们投降。他的赤膊表明他真的不存在半点自身的防卫;他只身一人出城,表明他更没有要保护自己的意思;他牵着一头羊,则更能表明他和他的郑国就像一只羊一样,可以任由楚庄王宰割。

向这样的人来投降我们,难道他们的诚意还不够吗?我们有必要来处罚他们吗?”

郑督军看了看孟蹄,无不感慨地说道。

“督军言之有理。您的意思我明白了。那么,我们既然不再惩罚他们,又该如何处置呢?”

孟蹄想知道督军对于俘虏的真实态度,继续试探着问道。

“无他,唯有自愿而已。当然,我们也要做好各种宣传工作,争取他们的支持。最好能够把他们都留下来,以补充我们军中之不足。”

郑督军简单回复了孟蹄对于优待俘虏的立场和原则。

“督军的具体措施又该如何做呢?”

孟蹄还想更深一步地了解,因此就穷追不舍地一直追问。

“我们应该给出最宽厚的政策。比如,经过我们教育改造之后,那位被小耗子擒获的中尉,如果愿意继续留下来跟着我们一起干,那么,我们仍然会给他安排一个同样重要的军中职位,以期待他发挥更大作用。剩下的人员,征求他们的意见。假如他们要回家,我们照样付给他们路费和口粮,如果希望继续给吕国卖力,那么,我们一定会举手欢迎,根据表现,该重用的我们从来就没有厚此薄彼之分。”

郑督军心里非常清楚,并且也给了孟蹄一个满意的答复。

因此,他甚至想要不是将士们齐心迎战,勇猛善战,或者将是一次失败的战斗。现在想起来就有些后怕。

第二,他一直搞不清楚,羌衍国为什么会在国君治丧期间与吕国部队作战。这次作战的意图是什么?是单纯为了消灭对方,稳定国内大局,还是另有原因。

第三,羌衍国中尉的投降,对于下一步敌军作战竖立了失败的标的。因此,即使他们再派更多的军事力量来抵抗,那也是徒劳的。

将士作战贵在提振士气。常言道,一鼓作气,再而衰,再三竭。他们在战略上已经输掉了第一条的一鼓作气,现在到了再而衰,再三竭的地步。

因为他们只计算一时的利益,而忽略了长远利益。像这样只计算利益,不计算代价的做法,纯属功效最小而危害最大。

郑督军首战告捷之后心里十分沉重。

第三,尽管首战告捷,但是,这只是收复羌衍国的第一步,并且还在计划之外,那么,下一步又该怎么走呢?

羌衍国就这么不堪一击吗?绝对不会。

“我的分析是,羌衍国上层在做这件事的时候,肯定没有掌握彼此之间的全部情况,属于片面思维和盲目开战,他们这样做,不但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一定会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我们可以设想,他们选择在这个时候与我们开战,一定会存在三大危害:第一,羌衍国老百姓会骂他们违背伦理道德,做出不孝祖先的行动。这就好像一个家庭一样,家里长辈去世了,不在家里守孝办丧事,而跑到大街上与人打架。这成何体统?

既然违背常理,违背伦理,那么,他们的做法一定不得人心。不得人心者难得天下。他们的做法不是正好在给我们铺路吗?

第二,从他们作战的态势来看,初战失败。这也会让老百姓联想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利弊。失道者必寡助。既然失道者寡助,那么,我们收复羌衍国的可能性就会更大。

他把自己的想法跟孟蹄私下分析。

孟蹄认为,郑督军的思虑是对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孟将军所得很对。一个国家黑个人一样,一旦失去了德,那就会一事无成。德是内在才可以所有的,而得是从外部获取的。

《老子》中说的‘上德不德’意思是说,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精神不游移于自身之外。精神不游移于之外,自身的内在本质就能保全。自身内在本质保全就叫做‘德’,德是得之于自身的。

他们如果懂得这一点,就不会这样盲目地采取过激行动。

只要他们冷静下来自己主动找出问题的症结,就不会付出这种惨痛的代价和教训。

因为,孟蹄说过,羌衍国国力很强,契丹国几次想占有它,可是,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