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浮岛传说》
浮岛传说

第12章会议

等会儿,“矢田静奈”、“达沃斯”……

翁少凡好像想起了什么。

他连忙拿出手机上网查了查“矢田静奈”这个名字,出现很多矢田静奈有关的词条,其中有一条写着“已故‘矢田万物’集团创始人矢田一郎之女……”

翁少凡走进“中国海洋研究院”办公大楼,他乘坐透明电梯来到三楼。电梯门打开,“海洋国家实验室”几个大字工整地挂在对面的墙上,这是研究院的下属部门,也是核心部门。

翁少凡验证身份后打开门走了进去。实验室里灯光通亮,各种仪器井然有序地排列着,还有一些海洋环境模拟器,有七八个穿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在忙碌着。

翁少凡走到一个女性工作人员旁边,站住了。这个女人戴着白色口罩,头发挽了起来,不过也能看出来大约30岁,身高一米七左右,身材妖娆,面容姣好。

在那次的茶话会上他还跟矢田一郎的女儿有过一次交流,但是时间太久,自己又事务繁忙,年纪也大了,所以一时半会儿没想起来。

翁少凡右手举起办公桌上的咖啡,喝了两口,然后又拿起手机登上“世界海洋守护者联盟会”论坛。

他点开署名“矢田静奈”的留言者账号,用中文给对方发了一条私信:“你在哪里,有没有时间来趟中国,我们谈谈。”

对方很快就有了回复:“我已经到达中国,现在青岛,随时可以与您会面。”

翁少凡突然感到很是诧异,仿佛对方一直在监视着自己,又仿佛是冥冥之中上天的一种安排。

然后他回复道:“好,明天上午七点半,中国海洋研究院斜对面的‘皇后餐厅’,请你吃个早餐。”

“好,听从您的安排。”对方用中文回复。

“裴冬,下午三点钟到我办公室,叫上杜蓝月博士,把第一阶段的计划准备下,资料发我邮箱,其他人也一并通知到位。”翁少凡用手机给裴冬发了一条语音。

“收到教授,我马上去办。”裴冬语音回复。

时间很快到了下午三点钟,伟大的“海洋拯救计划”成员全部到齐,气氛没那么活跃,裴冬又添加了几张椅子,大家围坐在翁少凡的办公桌跟前。

孟小菲,杜蓝月,裴冬,李垣,吕萌萌,龙纪闻,高阳,在青岛的主要成员都来了,翁少凡在屋里踱着步,思考着什么。

翁少凡突然站住,说:“好了,贾洪波和周武都在西海岸的古镇口湾,路程较远,时间紧急,我会后与他俩单独沟通。裴冬,打开资料。”

裴冬赶紧拿来一个黑色微型投影仪,如钢笔大小被放在办公桌中间,紧接着一道蓝光升起,闪烁了两下,一个透明显示屏渐渐显现出来,上面呈现出一份PPT文件,播放状态。

第一页已经打开,几个大字出现在透明显示屏上。主标题“海洋拯救计划”,副标题“第一阶方案规划”,报告人“裴冬”……然后闪到第二页。

“我先给大家介绍下主要内容,这是目录……”,裴冬站在办公桌旁边看着屏幕给大家讲解开来。

方案大致内容如下:

1.时间:出发时间定在2059年9月1日,包括整个期间的工作时间、补给与返航时间,共计63天,最终将于2059年11月2日返回青岛的指挥中心。

2.路线:从青岛出发,穿过黄海和东海,经过日本南部冲绳岛,再穿过菲律宾海往南经过俾斯麦群岛,继续往东南方向穿过珊瑚海到达澳大利亚的布里斯班市,然后添加补给,最后原路返航。

3.主要任务:海洋水文气象数据采集,生态环境浮标探测器投放,生物种类调查,海洋塑料颗粒含量的数据采集,海洋污染物种类与分布调查,“塑料终结者”播种与分析,垃圾岛观测仪安装与调试等。

4.团队成员:团队组织架构和工作分配,报告里写的比较详细,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务与工作职责明细(为保证行文逻辑清晰,名单放到本章最后)。

5.资料数据整理:考察与执行任务数据资料编辑整理,导入“海洋国家实验室”数据库,以便“海洋拯救计划”为后续阶段提供数据支持。

6.新闻发布会:随行记者协助,公布第一阶段计划实施成果,由翁少凡主持新闻发布会,宣布第一阶段的实施结果与问题总结,亮点分享,答媒体记者问,并公布第二阶段计划方案细节。

7.附件:

职责承诺书

应急方案

意外处理方案

善后补偿方案

海上安全准则

……

会议持续了两个多小时,一直到下午五点二十分,裴冬算是把报告详细给大家讲了一遍。中间偶尔有人提问,他都有讲解,可见这份资料他是下大功夫去做的,也足见此次计划的重要性。另外,杜蓝月作为“局外人”,对此次考察项目也提出了一些宝贵建议,并祝大家工作顺利。

“由于实验室经费有限,经济不好嘛,各地财政都勒紧了裤腰带。本来计划要穿过新西兰西部的塔斯曼海,再往东南方向进去南极圈,最终通过罗斯海到达我国南极科考站“罗斯海”站。最后盘算再三,就缩短了航程,压缩了时间。航线已上报国家海事局备案,登陆手续和签证都已经在着手办理了,方便我们后续的物资采购和补给……”翁少凡又补充了几句。

“海洋拯救计划”第一阶段团队成员名单与职责简要列举如下:

翁少凡,59岁,项目总负责人,海上任务总指挥,负责海上一切事务的处理;

孟小菲,33岁,项目技术总工程师,基地任务总指挥,负责基地一切事物的处理;

吕萌萌,25岁,项目技术工程师,基地数据分析员与联络员,负责对接海上传输数据的分析与整理,协助孟小菲;

裴冬,28岁,海上项目技术工程师,海上任务数据分析员,负责菌株播种与档案建立,协助翁少凡;

贾洪波,30岁,“舟山号”核动力远洋考察船技术总工程师,负责海上船只航行的安全指挥等事务;

周武,36岁,“舟山号”核动力远洋考察船驾驶员,负责海上驾驶等任务;

高阳,23岁,无线电技术工程师,负责海上与基地之间的联络,保证通讯正常;

李垣,38岁,青岛海茨医院全科医生,海上任务随行医生,负责海上执行任务人员的医疗健康问题;

龙纪闻,26岁,《自然·中国》杂志社记者,海上任务随行记者,负责相关影像资料的制作和整理,海上任务全程记录。

—预知后事如何,请看下章“客人来访”—

“翁教授,你来也不打声招呼,站我后面吓唬我呢?”女人手里拿着一个装有黄绿色荧光液体的试剂瓶,慢悠悠转过头来说。

“呵呵,小菲啊,谁能吓得住你呀。孟主任现在是咱们院最年轻的正高级研究员,实验室都仰仗着你呢,你爸爸都得听你的。”翁少凡站在旁边笑着说。

翁少凡又回到15楼的生化分析室,助理裴冬和杜蓝月博士都在。他走进自己的办公室,倒了杯咖啡,然后坐在椅子上,闭上眼仰面躺着,思考着昨天晚上那个留言。

矢田静奈是谁,应该是个曰夲女人,怎么有点耳熟,好像在哪里见过。想想自己马上就要起航了,今年不能参加9月8号在重庆举办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了。

“低温菌株目前还无法适应2以下的环境,更不用说-20到-40。目前我们基因改造过的1655A-a菌株,在2就停止繁殖了。”

8月8日星期五,上午八点半。

这位正是孟小菲女士,海洋国家实验室主任,也是原中国海洋工程大学校长(现中国海洋研究院院长)孟铭厚的掌上明珠,海洋环境学与海洋生物学双学位博士,今年33岁,尚未结婚,漂亮聪颖有主见。

孟小菲虽是汉人,但她的那双眼睛却不是褐色,而是迷人的黄色,因为她的母亲是一位有着蓝色眼睛的维吾尔族女性,父亲则是地道的汉族人。

“通过这几天我们海洋环境模拟器的实验结果来看,3655C-β菌株最为稳定,完全适应海水的盐度和湿度,最适生存温度21-30,可以在地球整个海洋一半以上的面积播种。”孟小菲说。

“不过前些日子在我们的南极科考站——罗斯海站,研究人员对51种嗜冷菌进行培养,并成功从培养基中分离出一种超低温菌株R1088,在-6的环境下能够繁殖,我们已经跟那边对接,样本下个月送过来。”

“好,这是个好消息。因为穿过海水恒温层,越往下海水温度越低,我们‘海洋拯救计划’第二阶段要求这些细菌能够在低温高压的海底工作,很需要这种嗜冷菌。”翁少凡说道。

“小菲,我先回去了,下午来下我办公室开个小会,一起讨论下第一阶段的事项,时间等我通知。”翁少凡说完转身离开了实验室。

“翁教授,您呀,别取笑我,我正忙着呢。”孟小菲盯着试剂瓶说。

“好了,谈正事,实验现在怎么样了?”翁少凡脸色平静下来问道。

翁少凡一惊,于是把手机轻轻放在桌面上,仿佛刚从梦中醒来,他突然想起十年前的一次欧洲之行。

2049年1月他跟还在读研的孟小菲一起参加了在瑞士举办的“冬季达沃斯论坛”。那是最后一次跟曰夲最具有影响力的企业家——矢田一郎对话,后来有媒体说矢田一郎患病辞去了集团所有职务,再后来媒体上就没有了他的任何消息。

“那低温细菌呢,现在的研究进展怎么样?通过洋流运动到南北极附近的白色垃圾也不少。”翁少凡问道。

孟小菲深吸一口气,冷静地回答着翁少凡的问题。

另外,孟小菲曾于2049年和翁少凡一起参加过冬季达沃斯论坛,在学术界也小有名气。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