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天道之沫》
天道之沫

第二十九章 小石潭记

林心翊起身后,便觉得豁然开朗,一身轻松。刚才他像个笨蛋一样盯着石碑长达一个时辰,不仅对身体是一种负担,对精神力的消耗更是巨大的。现在,他放弃“格物致知”之后,便觉得轻松了不少。林心翊准备活动活动这久坐的身体。

四下张望一圈后,除了发光石头外便只有一个石潭惹人注目。林心翊走近一瞧,惊讶地发现能在水中看到鱼儿游动的身影。

这下不无聊了。可惜自己的自制鱼竿没有带来,不然就可以享受悠闲钓鱼的乐趣了。

洞内悄怆幽邃,凄神寒骨,就连林心翊这种人都感到了透骨的寒意。随着逐渐深入,四周逐渐光亮起来,周边岩石散发出凄冷的青光。

林心翊总算来到了出口,却是一处绝路。出口处山崖矗立,犬牙交错,绝壁间自然无法走动。

林心翊大体上扫了一眼,洞内有一处石潭,其上的钟乳石正不断地滴下水珠,四周都是冒青光的岩石,其中有一块石碑散发出的光芒要比周围亮一些。这石碑自然引起了林心翊的注意,看向石碑上的铭文,林心翊了解了这块石碑的来历。

这石潭里居然能有鲫鱼生活,着实出乎林心翊的预料。莫非这石潭和外面的溪流是相通的?

林心翊越想越觉得自己的猜测合理,向潭底望去,在昏暗的光线下只看见一片漆黑。林心翊深吸一口气,便向潭底游去。这石潭的深度倒是超乎林心翊的预料,明明石潭的面积还不到十平方米,深度却超过了三十米,硬要比喻的话,这石潭就像一个漏斗下接着一根长杆。由于四周一片漆黑,虽未能潜到底部,为了安全起见林心翊还是选择了回返。

林心翊浮出水面,找了块发光的大石头。抱起大石后,再次深吸口气,向潭底潜去。

由于有石头的重力加持,林心翊下潜的速度比第一次快了不少。在石头发出的微光下,林心翊可以勉强看清水下的东西。

终于,林心翊抵达了潭底。四下观望了一番,看见上方有个小小的溶洞,能够感受到洞内水流的流出。林心翊猜想石潭应该是依靠这个溶洞和外部完成水体交换的,可惜那溶洞仅有人头的大小,林心翊没法通过溶洞以证明自己的猜测。

不过仅靠这一个溶洞完成水体交换多少有些勉强,林心翊猜测应该还有其它的线索,便开始四下探索起来。

根据悬浮物的流动方向,林心翊发现了左侧的岩石堆边似乎也有水流流出。当下放下了自己抱着的发光的石头,在浮力的帮助下开始挪动那堆岩石。

搬动了一会儿,林心翊感觉身体开始有点吃力了,便决定先上浮换气再说。虽然他仍可坚持闭气,但考虑到后面需要缓步上浮,还是稳妥一点为好。

林心翊边呼出空气边缓慢上浮,终于浮出了水面。

“呼呼。看起来还有点吃力。”

林心翊摇了摇头,对自己的表现并不满意。灵光一闪,他想起了之前宋长老有提到过,水属性的武者可以在水中活动更为迅捷,那是否会随着灵力的增长,在水下行动的增益更为显著呢?

想到此处,林心翊便走到衣服边,摸出了那三枚虎跃丹。将其含在口中,同时抱起两块发光的石头,再次进入到石潭内。

只见林心翊放手了一块石头,让其自动沉入水中。而林心翊则抱着另一块石块,在后方追赶。

再次沉入水底,林心翊通过第一块石头沉入水中的时间估计了一下,这石潭大约有60米深。放下手中的石头后,林心翊再次开始了之前的作业。

搬了会儿岩石,林心翊又一次感到了身体有些吃力。便将口中的虎跃丹咽下,想看看会不会有点作用。

在三枚虎跃丹的加持下,林心翊只觉得身体浑身发热,全身上下充满了干劲,丹药所蕴含的药力迅速达到了林心翊身体的各个角落,林心翊趁此时间加快了石块的搬动工作。

在强大的水压和体内充沛的灵力冲击下,林心翊只觉得身体的灵力爆发性增长。居然让他一下从武徒4星跃升至武师1星。

不过林心翊感觉这对闭气好像只有轻微的加持,并不足以依赖。因此,他只能留下发光的石块,无奈地再次上浮。

接下来几天的时间里,林心翊除了吃饭睡觉外,一有空就重复这个流程。不知不觉间,石潭底下被林心翊抛弃的发光石头也达到了几十块之多。

“底下那堆石头应该被我搬得差不多了。那堆石头堵住的地方居然露出一个可以勉强供我钻过的小洞穴。这次我就试着钻过去,看看对面有什么东西。”

林心翊再次做好了潜入的准备,一口气潜到了潭底。弯曲身体,勉强钻入了之前搬开石堆后,显露出的洞穴中。

这个洞穴十分窄短,林心翊不过前进了数米便通过了洞穴。通过手上石头的微光,勉强辨认水中的景物,林心翊发现自己可能又来到了另一个潭底。

当下也不再迟疑,这次选择抱着发光的石头开始上浮。

“格物致知”最早记载与儒家的《礼记》之中:古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春秋时期,儒家内部对这一理论的观点分裂出来了两个学派:理学和心学。理学创始人朱子认为,这句的重点首在“格物”,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

林心翊轻拍自己的额头,自嘲道:“林心翊呀,林心翊,你到底在干什么?身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坚定的唯物论者,居然在这里玩什么唯心主义,还搞起了‘格物致知’?丢不丢脸?”

林心翊当即放弃了。

为了安全起见,其实本不应该在铭文上刻下翠石的来历。但修道之人讲究因果,受了陆渊的大恩,应要对其心怀敬意。权衡再三之下,青云老祖还是选择了在铭文上讲明翠石的来历,告诉后人陆渊对青云宗的贡献。

林心翊顺着山洞往深处走去。那山洞幽暗异常,越往里走越觉得寂静得可怕。林心翊正心慌间,听到了滴答滴答的水声,心情渐复,便朝声音传出的地方走去。

而心学的创始人王阳子则认为,应重在“致知”。应该将这句话解释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

青云宗立宗前百年,儒家出了一位心学大家陆子。陆子原名陆渊,本来是儒家内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在了解到“格物致知”这一理论后,困惑不已,他不知道到底是理学派的理论是正确的,还是心学派的理论是正确的。

陆渊长啸过后,便自嘲道:“原来心外无物说的是这个,可笑我还在此‘格物’,蹉跎岁月。武心,成!”

“原来眼前这石碑,居然是历经千年的古文物。儒家的陆子?不知如今是否还存活于世。”

林心翊撇去其他杂念,决定自己也先来试试“格物致知”。当即盘腿而坐,瞪大双眼,紧盯眼前翠石,希望也可以“格”出什么东西来。

一个时辰过去,周边还是只有流水的滴答声,而除了眼睛发干之外,林心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这一停顿,就是整整四十年。与陆渊同期的人物,大多都进入了武心境,有些甚至踏入了战王境,将他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陆渊整整四十年,整天都盯着一块翠石,大多数人都认为他疯了。直到有一天,他突然顿悟了,放声长啸,鸟雀惊飞,周围禽畜应声而和,声音振荡重叠,犹如龙吟般,回翔九天,声闻百里。

林心翊脱下衣服,便进入了石潭中。虽然洞内光线昏暗,能见度较低,林心翊还是凭借自己矫健的身手抓住了一只鱼。

“这鱼?是鲫鱼啊。好像和我之前在外面钓到的鱼是一个品种?”

大量灵气从周围包裹住他的身体,瞬间结成了武心。但他的气势却没有随着武心结成而衰退,反而急速暴涨,最后直接跨过了战王境,仅仅在数个时辰内,直接从武灵境跃升至武圣境,留下了‘立地成圣’的传说。

青云老祖和陆渊颇有渊源,不知通过什么手段,竟得到了陆渊当时“格”了四十年的翠石,青云老祖本人进阶武圣也是多受到此石的恩惠。只是青云老祖发现,随着透过此石参悟的人越多,翠石的灵性在逐渐消散。因此,青云老祖建立了青沫崖禁地,在此处布置了灵阵,减缓翠石灵性消散的同时,只允许宗门内的天才进入青沫崖参悟。

他修炼到武灵境之后,竟然因为这一疑惑,迟迟无法结成武心,踏入武心境。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