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战未息》
战未息

3—封地迁都

闻言,李离皱起的眉间舒展开来,笑道:“将军这拍马屁的功夫如此深厚了。”虽说如此,可老人的笑意不假。

“他们三人,在我所创法学是各有侧重,各有已见,让我这个被世人称做苛政的法家,也出了三家流派!”老人生平大慰,自己变法已是一段佳话,如今临老,还能看见自己这一派开枝散叶,如何不快意?

“喔?”郑诸也是大感意外,他不过是客套话,没想到李离对三人评价,如此之高,他又想到一事,问道,“依相国看来,谁能接过相国衣钵?”

今日,南国君臣喜气洋洋,只因为上将军郑诸征青国凯旋而归,南公子昂射杀敌国国君,一举夺得河西之地。

此战可让青国在十年内,只能龟缩于浮云关内自保,不敢再出一步。

“好,上将军郑诸,率我大军大败青国,大振我国声威。”王座上的南国国君头发半百,已有六十余岁了,意气风发,“吾儿南昂一箭立下大功,青国已将河西之地,尽数割予我国。”

“有我变法在先,他们三人再想变法,一定困难重重,南国不会是他们变法之地!”老人摇摇头,缓缓道来,郑诸闻言不由得失望。

老人将他的神色看在眼中,从身上扯下一大块帛布,郑诸被这帛布撕裂的声音惊醒,惊讶得看着老人,“老相国,您这是做甚?”

“你封地河西的事情,我听说了,没什么好送你的,就送你一句话吧!”老人嘴上说着,笔下不停,用毛笔在帛布上笔走龙蛇,四个大字跃然纸上,郑诸偏过头,轻声念了出来。

“急流勇退!”

老人目光饱含深意,问道:“学宫三年一届的论道快要开始了,你要不要留下来看看?”

郑诸的眼光从帛书上移开,摇头道:“河西之地才从青国取得,户籍未造,工事未成,我不便久留!”

说罢,告辞离去,老人也不挽留,早一日晚一日,两人也没什么好矫情的。

郑诸马不停蹄,赶往河西,这对他来说,是有生以来最荣耀的时候,他生在商贾之家,兵荒马乱的时代,商贾之家有钱财,却没什么地位,尽管他过得比大多数人好,却还是被看不起,原因无他,国家要打仗,他们这些人便是任人宰割的肥肉。

受到家乡和家庭的影响,年纪尚小,不过十四岁的他负剑远游,立誓未能封侯拜相,不得回家。

转眼之间,便是二十二年沧桑巨变,他完成了自己的誓言,然而父母早已故去,找不到可以倾诉的亲人了。

好在他还有二子,去填补他过早失去亲人的痛苦,夕阳下,这位久负盛名的南国上将军,已经泪流满面,马蹄声悠悠回荡在铺满青石板的大路上,扬起阵阵黄沙远去。

与此同时,南国国都安康城内紧锣密鼓,国君于上将军郑诸凯旋而归当日,一连发布了两条昭命。

其一不用说,自然是上将军郑诸封地河西,而另外一条昭命,则是南国迁都,由安康迁往盛华城,立盛华为新国都。

天下震动,将国都迁往大梁国都,其意可谓天下皆知,南国有一统天下之意。

南国国君南航,在位三十余年,期间任用李离变法,郑诸为将,让南国国力蒸蒸日上,一日强过一日。

群臣恭贺,尽管早已经知道消息,这明面上的功夫还是不能少了,只是接下来的事情,让群臣惊愕不已。

“郑将军,稀客啊!”平日里威严肃穆的李离见了郑诸,也是少有的开怀。

“您老的眼光一向很高,您这三位弟子,看来甚得您心啊!”

李离的年纪,比南王还大一些,一生儒雅气,在学宫内也是地位非凡。

南国朝野上下一片歌舞升平的繁华景象,自从三十年前相国李离变法以来,南国国力蒸蒸日上,一跃成为诸国最强,后有上将军郑诸,横扫四方,在十年间将南国版图扩大诸国无不畏惧。

“上将军劳苦功高,今将河西之地赠予将军为封地。”这个消息除了南王自己,其余人一概不知,要知道,河西之地方圆三百里,这是什么概率,相当于一个小国了。

即使是南国,河西之地也占据近五分之一的土地,可以说,郑诸是南国内裂土封候的一方诸侯了。

何事?自然是郑诸封与河西之事,一个异姓异国之人,统帅一国大军,裂土封候,这是从未有过之事!

郑诸见到这位老相国时,这位头发全白,却还是威严尽显的老人正在讲学,法家一派,人数不多,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多数人认为这是苛政猛于虎,此时只有三人正襟危坐,认真听先生讲课。

法家做事,正如他们自己所信奉的一样,一板一眼,郑诸不敢打扰,只敢静候门外。

“老相国!”郑诸等待散课,才进门行礼,两人早就认识,李离于南国变法三十年,磕磕绊绊,郑诸于十三年前入南国为将,倾力支持变法,带大军血腥推行变法,两人可说是南国崛起的关键人数。

河西之地西临青国,又不曾夺去自己上将军一职,可以说,南王这是将边境安危,军权尽数交由郑诸,这是莫大的信任!

一场朝会,引得群臣惊愕,南王才下朝,便有人前去议事。

李离看了他一眼,老人摇头道:“他三人所说,各有其理,谁可光大法家,只有身体力行后才可知!”

老人知道郑诸所想,自己变法已让南国做大,若这三人中有人可接过变法一事,推陈出新,未必不能让南国一统天下。

郑诸下了早朝,便去看望那位老相国,李离,这位名声赫赫的人物,不在南国国都安康城内,而是远在旧大梁都城盛华城中,清涯学宫内。

这是一所由昔年大梁国建造,儒家创始人牵头建立的学宫,百家学说,皆是来着不拒,皆可在学宫内讲学传业。

“臣郑诸,叩谢大王!”郑诸双腿弯曲,毫不犹豫得跪下,激动无比。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