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史册》
史册

第747集

在秘鲁国会倡议下,1964年12月7日至11日,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智利、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尼加拉瓜、巴拿马、巴拉圭、秘鲁、墨西哥和委内瑞拉(2名观察员)13国的119名议员在秘鲁利马开会,决定成立拉丁美洲议会(Lat-AriParliant)。1965年7月18日,拉丁美洲议会在利马正式成立。拉丁美洲议会总部原设在利马,1993年7月迁往巴西圣保罗。其宗旨是促进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团结和地区一体化。拉丁美洲议会由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22个国家和地区的议员组成。这些国家和地区是:阿根廷、阿鲁巴、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多米尼加、厄瓜多尔、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荷属安的列斯、尼加拉瓜、巴拿马、巴拉圭、秘鲁、苏里南、乌拉圭和委内瑞拉。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1995年以前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1995年修改后的新章程规定每年举行一次会议;领导委员会在大会休会期间负责日常工作,每六个月举行一次会议,必要时可举行特别会议,由议长、候补议长、副议长、秘书长、候补秘书长、秘书、前议长和协商理事会等组成,议长由各成员国议员轮流担任;总秘书处为办事机构,兼有协调和监督的职能,负责召集会议,协助领导委员会准备大会议程和起草工作文件,散发协议、提案或声明;执行预算并向大会提出财政报告等;有13个常设委员会,负责分析和调研工作;另有5个特别委员会;协商理事会是咨询机构,负责立法和政治咨询工作。

中拉文化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而拉美则创建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三大古文明。中国和拉美的古代文明都为人类的进步与发展谱写了辉煌篇章。

一、中国和拉美文化特点比较

中国和拉丁美洲文化既有各自的特点,也有相似之处。中国文化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中国文化传统自起源发展至今,从未被割断。中国文化的发展延绵不绝,连续而未有中断,与包括拉美文化在内的其他任何古老的文明相比都是不同的。第二,中国文化与中华民族起源,具有鲜明的多元起源、多区域不平衡发展的特点。中国文化的起源有多个中心,长江、黄河都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又是兼容并蓄的,是一种”和合”的文化,故其”内聚”和”外兼”是对立统一体。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兼容性。第三,中国文化具有鲜明的本土特点。中国文化的这些特点使中华民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结构,使中国文化丰富多彩并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政治

拉美文化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与中国文化不同,美洲原有的土著文化的传统被欧洲殖民者的入侵所割断。由于中世纪末期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征服和殖民,打断了拉美印第安土著文化的发展,使印第安土著文化没能成为拉美文化的主体,而是以移植来的欧洲文化为主体,以美洲印第安土著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为次要成分。第二,多元化和多源性。拉美文化是”杂交”文化或”混合”文化。拉美文化的多元化和多源性与中国文化的多元起源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其起源是多种的,不同之处是拉美文化是欧洲基督教文化、美洲印第安土著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等多种不同来源的文化的汇合和融合。第三,开放性和独创性。拉美文化极少保守性和排他性,它善于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的最新成果,具有很大的亲和力,以及很强的融合力,从而创造出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拉丁美洲文化。开放和创新并举是拉美文化兴盛发展之根本。

二、中拉文化的历史联系和相互影响

根据中外文献记载,中拉文化的历史联系起始于明朝万历年间(16世纪后期)的海上”丝绸之路”。自16世纪后期至17世纪前半期,有一些中国的商人、工匠、水手、仆役等沿着当时开辟的中国-菲律宾-墨西哥之间的太平洋贸易航路,即海上”丝绸之路”,到达墨西哥、秘鲁等拉美国家侨居,在那里经商或做工。在这一时期移居拉美的”马尼拉华人”约五六千人。这些华人将中国的丝绸、瓷器、手工艺品等产品和中国的文化习俗带到了拉美国家。与此同时,被称为”中国之船”的”马尼拉大帆船”在返航时,也把墨西哥银元”鹰洋”、拉美特有的玉米、马铃薯、西红柿、花生、番薯、烟草等传入中国,对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和中国人的食品结构多样化起了推动作用,促进了中拉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

关于中国古代文化与拉美古代文化之间有没有联系的问题,在中外学者中历来都有不同的意见和争论,至今尚无定论。基本上有两种意见,形成了”同源派”和”自我派”两大派别。前者认为拉美古代文化起源于中国文化,后者认为拉美古代文化和中国古代文化是各自沿着自己独特的道路发展的。”同源派”的主要代表学者和人物有:法国汉学家歧尼、墨西哥前总统埃切韦里亚、墨西哥教授基奇霍夫、哥伦比亚教授古斯塔沃·巴尔加斯,中国的章太炎、兴公、陈汉章、陈志良、朱谦之、马南邨(邓拓的笔名)等人;”自我派”的主要代表学者有:西方第一流汉学家克拉卜洛特(德国)、希勒格(荷兰)、李约瑟(英国),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夏鼐、北京大学教授罗荣渠、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生蒋祖棣等。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