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孝经》
《孝经

第115章 三才1

经文:【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唐玄宗《御注》:“经,常也。利物为义。”“天之经”的经,是恒常的意思。“地之义”的义,就是利物,利益万物。天地恒常,利益万物,不求回报,毫无私心,毫无造作之意,这是性德的自然显现。

人如果能把天地之德行出来,就是真的行孝。“孝为百行之首,人之常德,若三辰运天而有常,五土分地而为义也”。“百行之首”,是说行孝为百善之先。即任何的德行都是以孝为本,而人能够行孝,他的善心就能够开了,所谓孝心一开,百善皆开。因此称孝是百善之先,百行之首。“人之常德”,常是恒常,为什么孝这种德行称常德?因为人从出生那天开始,不分时代,不分种族,不分宗教信仰,不分文化,不分贵贱贫富,也不分年龄,就具备这种性德,这个德不会因为人的年龄变化而变化。它不生不灭,永远存在。人的身体虽有生死,但是这种常德没有生死,不会因为人的身体的生死而生灭,这叫本来如是。所以古人能行孝,今人也能行孝,中国人能行孝,外国人也能行孝,这个称为常德,常德也就是性德,跟自性相应。如果能够把性德开发出来,保持终身不变,这种人就是圣人。

经文: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本章显示出,孝道的义理很深。

解析章题概述主旨

邢昺《正义》:首先解释章题。“天地谓之二仪,兼人谓之三才。曾子见夫子陈说五等之孝既毕,乃发叹曰:‘甚哉!孝之大也。’夫子因其叹美,乃为说天经、地义、人行之事,可教化于人,故以名章,次五孝之后。”这是讲三才章的章题,三才即天、地、人三才。

既然道本不可说,圣人何故又讲?因为圣人慈悯,如不言说大概,我们凡人很难体会道之深意。所以,圣人在不可说的境界,善巧的说出这些道理,让我们明白后,去依教奉行。初行时有些勉强,像我们原来习惯于对父母不恭敬,现在学了孝顺的道理,即使硬着头皮,甚至咬着牙也要去坚持力行。孝顺父母。原来是父母给我们做饭、端洗脚水,现在反过来,我们主动给父母做饭、端洗脚水。一开始勉强而行之,慢慢会变得自然,自然以后,就不必用意识,不必落在自己的思想上,更不必落在语言文字上,也就是说行孝已经自然了,成了本分,应该这么做。就像前两次谈到的一位孝子,感动中国的人物,他把自己的肾捐出来,献给了母亲,他对采访的记者说:“这是我本来就应该做的事情,真想不到别人给我这么高的荣誉。”他行孝习惯成自然,已经到了这个层面,不这么做就不应该。这就是离文字相、离心缘相,不用经过分析、说服、勉强照做,而是直下去做。所以曾子听到孔老夫子讲到行孝无限高卑的深刻义理,赞叹孝之伟大,“始知孝之为大也”,才知道原来行孝是这样的伟大。虽是伟大,也源自平凡,也是每个人都可以去行的。

二、孝为本性天经地义

依循古论解析章句

孝德至大天经地义见教化民德政乃成

“天地谓之二仪”,道家云:“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最初的就是太极,太极是道,是宇宙的本体。佛家用真如、自性、法性,不同的名词来描述这种本体。本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们六根不能够接触到,唯有它现相的时候,我们才能够见得到。它现相,首先生阴阳,阴阳称为两仪,也可以称为天地,天为阳,地为阴。所以“天地谓之二仪”,就是道家讲的两仪。

有天地,然后有人,所以“兼人谓之三才”。何以称三才?天地之间不仅有人,还有动物、植物、矿物,为什么只把人与天地并称?这是因为人立于天地之间,能够演出天地之德。

“夫子因其叹美”,孔老夫子因为曾子发表了这种赞叹,“乃为说天经、地义、人行之事”,就给他讲了天、地、人三才的道理。

一、夫子慈悯极言孝大

唐玄宗《御注》:“参闻行孝无限高卑,始知孝之为大也。”这是简单直讲,解释第一句经文“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曾参,曾子的名字叫参。“参闻行孝无限高卑”,是说夫子为曾参讲述了五孝的道理,曾子明白,原来行孝不分高卑贵贱,上至天子,国家领导人,下至庶人,平民老百姓,人皆因父母所生而来世间,对父母本该行孝,所谓天经地义。所以行孝不局限于身份高卑,高是地位高,卑是卑贱,也就是说男女老少,各行各业都要行孝,都应该行孝。行孝是性德,人本来就该如此,这是本性,原无道理可讲,而夫子大圣,竟然将本无可说的境界,讲出大篇的道理。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道本不可说,佛家讲的“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讲到本体、道、自性,最后真的无可说,凡所说的都落到了对立、相对的概念中,所以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不仅不能用语言、文字,也不可以用意识、思维、想象去达到,离心缘相,这叫作“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语讲不出来,连你心想都想不出来,这就是道。

孔老夫子是劝导我们,效法天地,而去行孝。从对父母的仁爱恭顺做起,然后以仁爱恭顺之心,对待一切人、事、物,做到圆满,能与天地合一,就叫作回归本性。与天地合一就是与太极合一,就是与道合一,这种人就称为圣人。本性本善圆满流露的人,佛家称为佛,儒家、道家称为圣人。

《正义》云:“曾子见夫子陈说五等之孝既毕。”孔子为曾子讲述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等之孝,曾子听了非常感动,“乃发叹曰:甚哉!孝之大也。”原来曾子对孝的含义,也有自己的理解,但体会不够深刻。现在夫子给他阐述了孝的广大意义,他不禁发出赞叹:“孝实在是太伟大了!”“大”,赞叹之词,不是通常物品大小的大,曾子所说的大,不是大小相对的那个大,这是一个绝对的大,没有对立的,是赞叹圆满的意思。什么东西没有对立?本体、道、太极、自性,没有对立。有对立就有二,二从哪里生?二从一生;一从哪里生的?一从道而生。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孝之大也”,曾子是直指本性而言,道,称为大,这是极尽赞叹,在人类的语言里面,找不出一个合适的词来称赞本体、称赞孝,所以就只好用一个大字。佛家的经典里也常常用“大”来称赞本体,就像《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经题,第一个字就是大,大就是赞叹本体的。孝就代表了本体,代表了自性。而且它给我们显示出,凡人能通过行孝而回归本性,并非唯有圣人才能够行孝,每一个人都能行孝,一旦行孝,便与本性相应。这里的大,不仅是赞叹本体,也赞叹这种修学的方法。如何修学?就是行孝。天子乃至于庶人,五等之孝统统都是与本性相应的,即孝道确实人人可行,所以曾子赞叹。

天讲的是经,经是恒常之意,天是恒常;地讲的是义,义是利物之意,真正滋润、成熟利益万物,只有利他,没有利己;人效法天地,能够恒常的利益大众、利益万物,这种德行称为孝行。所以天、地、人三事,“可教化于人”,用孝的道理,来教化百姓,不仅教化当时的人,也是垂宪于万世,所以《孝经》流传两千多年至今,历代都在学习、传诵,真的是可以教化万世之人。

夫子在本章讲述了孝的深刻含义,把天、地、人合起来,以“三才”做为章名,“故以名章”;“次五孝之后”,把三才章讲于五孝之后。这是邢昺《正义》解释本章章题。

天有日月星辰,包括四时寒暑的交替变化,恒常运行没有间断。日月星辰,是天下万物生长的能量来源,万物生长靠阳光、雨露,所以天之德是仁爱,是厚生。大地随顺天时,承载成熟万物,所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地之德合起来,就是仁爱和恭顺。天仁爱万物,地恭顺天时成熟万物,天地无私施与万物的恩德,只有人能够效法,能够行天地仁爱恭顺之德。仁爱和恭顺就是孝,人能行孝,就可以有资格与天地合称为三才。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