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孝经》
《孝经

第204章 谏诤

经文: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解释章题综述章旨

“谏诤”,“谏”是劝谏;“诤”,也有劝谏的意思,是直言不讳的劝谏。为人子、为人臣看到自己的父母、领导有过失,有义务劝谏,帮助他们改过,这也是行孝。

这一章是讲帮助君父改过,邢昺《正义》讲:“此章言为臣子之道,若遇君父有失,皆谏争也。”这一章是讲为人臣、为人子之道。做臣子的、做儿女的,如果看到领导、父母有过失,就应该劝谏。

谏诤之道忠孝之理家国天下皆关此义

“曾子问闻扬名已上之义,而问子从父之令。夫子以令有善恶,不可尽从,乃为述谏争之事,故以名章,次扬名之后”。《孝经》的当机者是曾子,曾子的很多问题,夫子都一一做了解答。当曾子听了广扬名章后,关于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道理他都懂得了,接着就问:“如果儿女听从父母的命令,这算不算是尽孝?”这个问题夫子回答得很好。因为一般我们讲孝要顺,顺父母是不是父母讲的都得听,父母的命令不用问正确与否就去实施,是否可以?夫子告诉曾子:“那要看这种命令是善的还是恶的,不可以盲目的听从。”盲目听从也不能称为孝,为什么?因为可能陷父母于不义。真正尽孝的人不能够陷父母于不义,应该帮父母树立德行,做有仁有义的事情。所以当父母有过失的时候,儿女就要劝谏,这是就在家的父子关系而言。在社会上,有君臣关系,领导与被领导也是同理,在下位的被领导的人,有义务来劝谏领导,不能使领导陷于不义,所以本章特别讲述,应该如何来“谏诤”。

依循古论解析章句

一个好学生,如何来判断?最重要的就是看他能不能够落实老师的教诲,贵在能够依教奉行。不是看他能够听多少,甚至讲多少、理解多少,最重要的是看他能够做多少,能否把听的、讲的、所理解的都用于他自己的生活。所以夫子在此讲??道,讲到“慈爱恭敬、安亲扬名”的道理,我们能不能够落实到自己日常生活中,对父母、对长辈、对兄弟、对朋友,面对领导、被领导,在五伦关系当中能不能够应用,这是“闻命”的意思。

经文:【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这是曾子的发问,问得很好,前面已经听到夫子所述“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诸事,对父母要有慈有爱,懂得安亲,“安亲”是让父母身心安乐;“扬名”是立身行道,做圣贤人,扬名显亲,前面章节都已讲述。“则闻命矣”,“闻命”是曾子依教奉行了。

曾子能这么做,所以他能够成为孔子的传人,孔子被称为是“至圣”,曾子被称为是“宗圣”,他也成为圣贤了,所以圣贤之道是要去做的,不是听说、讲论而已。曾子等于是跟夫子汇报心得:“我已经听懂了,夫子前面讲的我现在能够依教奉行了。”

一、曾子请问深入孝理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