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孝经》
《孝经

第206章 怡色柔声 敬劳不怨

六、士有争友身保令名

经文:【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

“士”一般讲是读书人,这是继天子、诸侯、卿大夫之后,讲到“士”这个阶级。

“劳而无怨”,这个“劳”有忧的意思,这是忧虑父母,父母有过失,如果不改正,后果可能会越来越严重。古人讲:“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如果做恶做多了,不能改正,将来就会身败名裂。儿女懂得这个道理,不忍心看到父母过而不改,生怕过失积小成大,招致将来的恶报,所以就会很忧虑。“劳”字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即受父母怒斥,父母不听从劝谏,可能还会怒斥、甚至打骂我们,我们也不辞劳苦,对父母没有怨恨,不会因父母的过失,心里不满、生怨,这种心境才是孝。

《论语》的话实际上就解释、回答了曾子的问题。

二、过而不争理所不可

换言之,若有“争友”,我们在社会上立足就能够稳固,不会有大的过失。

经文:【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孝经》这一章,也是夫子正式回答曾子的提问。

唐玄宗注解:“降杀以两,尊卑之差。”“天子有争臣七人”、“诸侯有争臣五人”、“大夫有争臣三人”,七、五、三这些数字是两两的相减,这是体现了尊卑等级的不同。这是讲到从天子到诸侯,又到大夫,依次降两人,主要是体现尊卑不同,这是一种礼。《左传》就特别讲到:“自上而下,降杀以两,礼也。”由上而下,两个两个的递减,这属于礼,符合尊卑的差别。

其实这些数字不是固定的,争臣当然越多越好。一个人能够有许多忠心耿耿、直言相劝的臣子来辅佐他,事业就能够得以昌盛不衰。玄宗说“争谓谏也”,“争臣”就是能够劝谏的臣子。“言虽无道,为有争臣,则终不至失天下、亡家国也”。虽然天子、诸侯、卿大夫,这些居上位、当领导的无道,因有争臣,也不至失天下、亡家国。“无道”可能是没有道德,也可能是没有才华、能力,这种领导很难长久,除非有争臣辅佐。争臣是能够进谏的臣子,上位者能听从进谏,才会有争臣。如果有争臣在旁边劝谏,当领导的不听从,有也等于没有。所以有受谏、谦虚的心是福分,才“终不至失天下、亡家国”。才能够始终保持政权,维护家业、事业不衰。领导真正有智慧,所用的必定是正直的、看问题清楚、又能够直言劝谏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他维护事业的长久。

五、大夫无道争臣保家

《弟子规》讲:“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帮助父母,要懂得柔声下气,看到父母有过失,劝谏父母,帮助他改正,要“怡吾色,柔吾声”,而且要悄悄的,这是尊重父母。这样才能够帮助父母改过,而不至于让父母恼怒。对父母依然恭敬,不可以因为父母有过,就对父母产生轻慢心、傲慢心。不敬父母就是不孝,哪怕父母满身过失,我们都要对父母恭敬、礼敬,敬意绝对不减。就像舜王对待父母一样,他父母要置自己儿子于死地,一般人看是坏透了,都会咬牙切齿了。可是舜能够对父母“敬而不违”,不仅一点怨恨心都没有,对父母依然不变,还是那样毕恭毕敬,一样孝敬他们,一点也不违逆,父母要做的事情照做,而且还用智慧把自己解脱出来。

孔老夫子在没有讲述道理之前,先有两个慨叹,他说“是何言与”,用现代话来讲“这像什么话!这像什么话!”连说了两个。因为所提的问题可能会误导大众。不懂得孝的含义,盲从父母,哪怕父母是不仁不义,做错了事情,发布不善的命令,都要去依从,这就不对了。所以唐玄宗解释“有非而从,成父不义,理所不可,故再言之。”父母如果有过失,是“有非”,“非”是有过失,有了过失还要听从、遵从其号令是不对的,这是成全父母的不义,陷父母于不义之地,“理所不可”,按道理是不能够这么做的。

孔老夫子在此地,连说了两个“是何言与”,意在强调。

四、诸侯无道争臣保国

经文:【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

“大夫”是卿大夫,是一家之主。让这个家族不衰,也必须有家臣忠心耿耿,直言相劝,哪怕是家主昏庸无道,有家臣三人劝谏,也不会让家族没落。

◎尊卑等级降杀以两

经文:【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

“昔者”,过去。天子有过失,臣子能够直言相劝,帮助天子改过,这是天子的福分。天子有七个能够劝谏的臣子,虽然他自己是无道昏君,也能够“不失其天下”。古人讲“福在受谏”,如果不能听从别人的劝谏,自己过失又很难改,一直沦落下去,就会到不仁不义的地步,不仅失去自己的声名,渐失民心后,国家社稷也会被人推翻,就失了天下乃至生命,所以有福的国君善于受谏。唐太宗就善于纳谏,魏征讲话很不客气,有时候太宗很生气,难得的是太宗大量,最终还是能够听从劝谏。唐太宗时代,国泰民安,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这与唐太宗善于纳谏有很重要的关系。

士人其实也是普通的老百姓,但是他有文化、有学问,将来为政,能够为朝廷、国家所用。现代讲,实际上可以泛指将来能出任公务员、政府官职的读书人。

唐玄宗注解“令,善也”,“令名”就是美名、善名。“争友”是能够对我们直言相劝的朋友,“士有争友”,我们这个身就不离于“令名”。也就是我们的美名、善名不会因为过失而遭受损害。不仅士如此,每个人都如此,如果能够有一个真正的朋友,对我们直相劝,我们就会“身不离于令名”,美名就渐渐建立起来,也不会做出不义的行为了。

经文:【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

周朝天子底下有诸侯,天子是天下之君,诸侯是一国之君。诸侯如果有五位直言相劝的臣子,自己“虽无道”,没有智慧、能力去治国,但也“不失其国”。就如三国时的刘备,文武两方面都平庸,文臣武将都超过他,但是他能够稳做蜀国皇帝,一直做到命终,“不失其国”。他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任用贤能,张飞、关羽、赵子龙等武将,还有文臣丞相诸葛亮,都能够死心塌地的为他服务。这些人都是争臣,都有正心,有德行,帮助他以微弱的势力,最后三分天下,建立蜀国,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乃至到刘备的儿子阿斗,实在平庸无能,可是在诸葛亮以及一批忠臣的辅佐下,他也能够“不失其国”。后来诸葛亮离世,蜀国的势力因战事而衰弱,最终被灭。诸葛亮遗言在先,联吴抗曹,结果他的遗言没有被采纳,蜀国攻打吴国失败,国力马上衰竭。曹操死后,蜀国被司马家族建立的晋国灭掉。蜀国灭亡的根本原因,还是没有听从劝谏,只要能够听从忠臣劝谏,即使再无能、无道,诸侯也能“不失其国”,保住王位。

三、天子无道争臣保之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