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细讲论语》
细讲论语

第17章 2

六祖大师讲这个心,叫自性,是同一件事。他说“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来是清净的,“何期”就是想不到,真没想到,自性本自清净,就是无形无相,六根都缘不到;“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我们每个人统统具足自性;“何期自性,本不生灭”,它不生也不灭;“何期自性,本无动摇”,它从来没有动过,没有来,也没有去;“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万法是宇宙万物一切现象,都是心性所变现出来的。怎么变现的?一动就变现。这一动就是妄心起来了,妄心就现出相,所谓“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华严经》里讲的。“所现”,是讲它的能力、功能。真心本性有能现的功能,但是它要有一个缘,这个缘是什么?妄心。妄心一动,它就能变,变现出境界。变的这个功能,还是源自真心。所变现的宇宙万物,说是真心变的也行,妄心变的也行,因为本来分不出真妄,真和妄是一不是二。从变现的能力上讲,是心性的能力,是真心,这是因。缘是妄心在动,一动就现相,因缘和合,可是又分不出真和妄,因为离了真就没有妄,离了能现的心性的这个功能,妄心也就没有了,没有作用了。离了妄,真也找不到,本自空寂,所以真妄和合、真妄不二。一切宇宙现象,都是真妄一起变现,所以《华严》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识就是妄心,它变的。

我们能真正观心、识,了解宇宙万物原来就是心识所变现,这叫温故。直截观宇宙的理体,原来是本自空寂的心性当中,忽然出现念头,这是妄心,念念相续,而产生宇宙万有的相续相。我们这样观心,“由观心故,圆解开发,得陀罗尼”,就能圆解,圆解什么?宇宙万有的道理。宇宙怎么来的?生命怎么来的?它往哪里去?这些统统都明了了,就是朱子讲的穷理。穷理是一切理都明白,也就是圆解。开发,开是开悟,发是发明。一切宇宙万有的真相,无一不晓,无所不知。

“得陀罗尼”,陀罗尼是印度语,佛教用语,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叫能持,也可以翻成能遮。江谦先生的《补注》讲,“持善令不失,遮恶令不生也”,就是陀罗尼,我们的心念念都善,执持着善念,不令它失掉,就是孔子讲的择善固执,念念都是善念相续,昼夜常念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间杂,就是持善令不失;陀罗尼又有能遮的意思,遮是遮止,遮恶令不生,对于恶法、恶念能够止住,不生恶,不去作恶,这是陀罗尼。

心性起作用是性德,性德的流露是纯善,我们真正能够证入心性,圆解心性的道理,开发自性的性德,那么一切恶都永断,一切善都无穷尽地相续,蕅益大师,这叫知新。又说“盖天下莫故于心,亦莫新于心”,故是已知的,已知的不离心性,未知的还是不离心性,一切法不离自性,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所以讲温故,讲知新,都是不离心性。

温故明心知新为用

江谦先生讲,“温故者,明其不变之体”,这是念头不动,见到书来了,就像镜子一样,用心如镜,照得清清楚楚,但是没有念头,把书拿走了,又保持原来的清净。照的时候,镜子有没有起妄想分别执著,认为这是书?没有。书拿走之后,镜子没有留下任何印象,所以才有随缘妙用。温故而知新,我们到了这样的一个层次,可谓圆满,上头没有了,最圆满、最至极的学问,我们就成了大圣人。

蕅益大师注解说:“观心为温故。由观心故,圆解开发,得陀罗尼,为知新。盖天下莫故于心,亦莫新于心也。”大师讲的道理很深刻,“观心为温故”,一开篇就把孔子的意思拉到了心性上,真是处处指归心性。观心的心,可以叫真心,也可以叫妄心。真心是宇宙的本体,一切宇宙万物唯心所现,这个心是真心。真心无相,是空寂的,老子称为道,“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老子讲,道是宇宙的本体,可是大道无形,没有相,我们的六根没办法接触到,也就是眼这个根,看不到;耳这个根,听不到;鼻这个根,嗅不到;舌头这个根,尝不到;身体这个根,触摸不到;意这个根,意念想象不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没办法缘到心性,所以称心性是无相的,是空寂,我们想不到,一想就已经落到妄心里面,妄心是动的,念头刚起就动了。妄心没办法体会、了解真心。

江谦《补注》里讲,“温故者,明其不变之体。知新者,妙其随缘之用。温故是正念真如,知新是善行方便”。这个《补注》补得好。温故就是明心,不变之体就是心性,它本不动摇、本不生灭,这是不变。心体不变,温故就是明心见性。知新,证悟心性之体,便能有无穷妙用,能够随缘,随什么缘?随一切众生妄想分别执著的缘,而现无穷尽的境界,所以它能生万法,怎么生?随着缘来生,随着妄想分别执著,这都是妄心,随着妄心生,真心不变,不变而能随缘。随缘是从它的用上讲,不变是从它的体上讲,所生的万法是它的相,体、相、用都是不可思议。所以真正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人,他能够于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而能变应万物,这就是随缘妙用。

温故就是正念真如,证得真如的理体,念念不离自性,叫正念真如。知新是善行方便,能够随缘,跟一切众生接触往来,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应以什么身得度,就能现什么身而为说法,无穷的方便,这叫知新。蕅益大师把孔子的温故知新,提到心性的高度,达到这种境界才可以为人师,这个师是天人师,天上地上都尊他为老师,三界至尊,在佛教里有一个尊号就叫佛,佛陀,所以佛陀叫大师。为什么?他证悟了心性,他有无穷的随缘妙用。

接下来把善也要放下,如果我们又执著善,就不能提升,充其量称为世间的君子,可是真正圣贤的标准没达到,要把善的念头也放下,不执著了。怎样才能放下善的执著?为善而没有善的念头。为善是应该的,本来就应该做的,不会觉得我在做善,谁在得我的好处,我在布施什么东西给别人,这些念头统统放下,就是不执著善而去行善。

心性是本有的,现在我们的心性不起作用,得不到随缘妙用,虽然它不起作用,但是它还在,它没有一刻消失,它本不动摇、本不生灭。所以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在《华严经》里讲,“奇哉!奇哉!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他叹奇,奇妙。一切众生包括你,包括我,包括他,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圆满、德能圆满、相好圆满,德能和相好是福报,福报和智慧都是圆满的,但是现在为什么显现不出来?因为有妄想执著,这里没讲分别,但是分别含在其中。妄想分别执著本来没有,现在要把它放下,能不能放下?决定能,它本来没有。本来有的,说不能放下,那还说得过去;本来没有的,就一定能放下。

释迦牟尼佛一下子就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了,他的心性就圆满证得,也就是他“温故”一下子就做到了,“知新”立刻就圆满,心性全体显现,大用无方,随缘妙用,善行方便,统统圆满。我们的根性比他差,不能一下子全部放下,佛告诉我们一步步来,先从断执著开始,执著就是非得怎么样,有很强的个性,要控制、要占有、要支配,这些念头是执著。执著里面分善分恶,我们先要放下恶,断恶修善,把自己的毛病习气统统改过来,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的享受、放下贪嗔痴慢,这是断恶,断恶就是修善。把恶断除掉了,就执著到善上,择善固执。

然后再把分别断掉。执著淡了,要把善的分别放下,是非、善恶、好丑都放下,善恶皆善,好丑皆好,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没有好坏,都好,顺境、逆境皆是善,心里没有分别执著的念头。进而再提升,把起心动念都放下,境界现前的时候,保持我们的念头不动,这个功夫就很高,我们凡人达不到。凡人见到境界现前,怎么能不动念头?

譬如,把这本书拿给你看,你见到了,肯定动念头,一动念头就是妄想。见到这本书,立刻起个念头,是本《论语》书,分别了,然后《论语》是好书,分别又强烈了,有了好丑、善恶,有好的肯定有坏的,有善的一定就有恶的,这就是分别。再往下,这是好书,我要好好地看,我要认真地学,我很喜爱这本好书,这就是执著。但是这个执著是善的,能够这样做,是世间善人,是君子,总比执著恶的好,总比喜欢恶的书要好。妄想分别执著是这么来的。

学圣学贤的境界,我们要知道,它有一个至极圆满的境界,这是我们的目标。具体的下手处,还是要按部就班,按照次第,而不能一步登天。一步登天,好高骛远,就是什么?嘴上能说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能证心性,可是日常生活中连《弟子规》都没做到,充满了妄想分别执著,这种人充其量叫搞佛学,不是学佛。学佛就是放下,明心见性其实就是从放下的功夫、从一步步笃行的功夫中得来。所谓“口中步步空,行来步步有”。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