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官像》
官像

第十五章 生活感悟

一时出现了短暂的沉默。

“你过得怎么样?还顺利吧?”过了一会儿,蒋玉雯笑问道。

赵未平淡淡一笑。道:“无所谓怎么样。”

赵未平一笑,道:“生活不需要聪明。聪明与疯子是同义词。尼采很聪明,他说上帝死了,结果他疯了;叔本华很聪明,创造了伟大的学说,他却怨恨他父亲生了他;梵高很聪明,他描绘了天堂的景色,却割下了自己的耳朵……生活只需要实实在在的做,而不是聪明。”

蒋玉雯静静地听着,仿佛又看到了从前那个慷慨激昂,博学雄辩的赵未平。

“这是你对生活的感悟,”蒋玉雯深有感触地说,“我原以为你很消极,其实你这是成熟。”

沉默了片刻,赵未平慨叹一声,道:“你了解我。我这个人好认死理儿,看不惯的就想说,就想管。可是……”

赵未平欲言又止。

“你现在可是英雄了。英雄也有不容易的事儿?”蒋玉雯有意逗赵未平。

赵未平抬起手,指了指蒋玉雯。

蒋玉雯嘿嘿地乐起来。

“英雄有什么用?英雄不过是一个名称而已,他不代表任何实质性的东西。”赵未平随意地说着,“本质上,英雄人物,与能抓耗子的猫,能看家的狗没有什么区别。”

“你也太消极了吧?怎么能把英雄人物同动物相提并论呢?”蒋玉雯反驳道。

“难道人不是动物吗?”赵未平不动声色地做辩解。

赵未平仰靠着椅子,眼睛望着蒋玉雯不语。

蒋玉雯沉思着,慢慢地说:“生活肯定是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如意。就拿你来说吧,一个堂堂的高材生,却窝在那么一个无法施展的地方。但不管怎么说,关键还是在于我们自己对待生活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我记得你当年说过,人类在面对矛盾时,有时是被动的、无可奈何的;但在解决矛盾的时候,永远都是主动的。”

赵未平哈哈地笑了起来。

“没想到,你还记得我那几句幼稚的语言。”

“我不这么认为,”蒋玉雯认真地说,“因为这句话能够代表我生活的态度。”

“谢谢!”赵未平点点头,“你是不是以为我在学校里屈才了?”

“我认为是这样。”蒋玉雯肯定地说。

“恰恰相反,”赵未平坐直身子,严肃地说,“我在这里过得很充实,特别是在那些学生需要我的时候。当我面对那些学生,望着他们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我才发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尽管我的脾气秉性没有什么变化,但在表达的方式上,与从前截然不同。我不在直截了当地去反对什么,批评什么,而是努力去做点儿什么。你也知道,在我们这样的乡镇学校,信息闭塞,视野狭窄。教育的方式方法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一贯制。在这样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怎么可能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这要按我从前的脾气,早就去提意见了。可是我没有这样做。没有这样做的原因很多。既是因为有人反对,有人困惑,有人不解,更主要的是我怕伤了老校长的心。所以,我就默默地去做,自己去改革,去实践。”

“这样做很聪明。”蒋玉雯表示赞赏。

赵未平一笑,道:“生活不需要聪明。聪明与疯子是同义词。尼采很聪明。他说上帝死了,结果他疯了;叔本华很聪明,创造了伟大的学说,他却怨恨他父亲生了他;梵高很聪明,他描绘了天堂的景色,却割下了自己的耳朵……生活只需要实实在在的做,而不是聪明。”

蒋玉雯静静地听着,仿佛又看到了从前那个慷慨激昂,博学雄辩的赵未平。

“这是你对生活的感悟,”蒋玉雯深有感触地说,“我原以为你很消极,其实你这是成熟。”

赵未平长出了一口气,停住了话头。

“算了算了,不说我了,我说得太多了。还是说说你吧。怎么会成田来了?”

蒋玉雯往茶壶里倒上开水,略等茶叶沉淀了一下,给赵未平斟了一杯。

“说来话长了,”蒋玉雯笑笑说,“告诉你最直接的理由吧。我父亲去年得了脑血栓。为了照顾患病的父亲和年迈的母亲,我是年前调回县里的。”

蒋玉雯告诉赵未平,自己先是在县委宣传部当了两个月的干事。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觉得机关太沉闷,刻板,就主动提出调换工作,下到县电视台当了一名记者。现在,已经担任县电视台新闻部的主任。

“噢。”赵未平点点头。

接下来,又是一阵沉默。

“你还是一个人?”蒋玉雯率先打破了沉默,目光有些调皮地望着赵未平。

“是。你是两个人?”赵未平反问道。

蒋玉雯苦笑了一下,道:“已经变成了一个了。”

赵未平怔怔地看着蒋玉雯,眼睛里盛满疑问。

“看啥?”蒋玉雯故作严肃地说,“就是这么回事儿。”

赵未平下意识地咧咧嘴。

赵未平给蒋玉雯倒上茶水。

“没想到咱们俩会这样重逢。又是在一个雨天。”蒋玉雯摇摇头,觉着不可思议。

“情理之中,预料之外。”赵未平倒是觉得很自然。

蒋玉雯直问赵未平:“你为什么不结婚?还是因为何……?”

赵未平摆摆手。

“不为什么。”赵未平淡淡地笑了笑,“那你为什么变成了一个人?”

蒋玉雯也淡淡地回答说:“也不为什么。”

于是,两个人相视一笑。接着,又是沉默。

教师节前夕,县里开展教育界“十大名师”的评选活动。

蒋玉雯奉命前往临江乡中心学校采访,被采访的对象就是邂逅不久的赵未平。

蒋玉雯摒弃个人感情,纯粹以一个记者的角度和目光进行采访。

蒋玉雯在采访中理解到,赵未平的工作非常出色,在同事和学生中威信和口碑极佳,他的事迹让蒋玉雯颇受感动。比如,赵未平进行大胆改革,改传统的灌输式为师生互动式,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赵未平经常用自己不多的工资帮助贫困学生,使三名即将辍学学生重返校园;为生病的学生到家里补课……

蒋玉雯的采访非常成功。但蒋玉雯也同时发现,在这样一个乡一级的学校里,并不能为赵未平提供多少发展的余地和空间,他就像一块还深藏在深山里不为人所知的璞需要经风雨见世面,接受打磨和雕琢。

蒋玉雯决定以此为契机,好好宣传帮助赵未平。

蒋玉雯投入全部的精力,广泛采访,精心制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蒋玉雯编导的片子,使赵未平顿时完美高大起来,使他的事迹更加生动鲜活感人。

在这次评选中,赵未平以救人英雄和教学能手的双重身份,荣登全县“十大名师”榜首。

蒋玉雯继续挖掘赵未平的潜力,宣传他的事迹,为他创造舆论氛围。

经蒋玉雯积极推荐,市里的电视台以赵未平“不留恋大城市,把青春奉献给贫困农村的教育事业”为主题,对他进行了专访,在全市播出后产生了很大反响。也就在这一年,赵未平被评选为“全市教育系统十大新闻人物”,市级教学骨干,并参加了市里组织的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市进行巡回演讲,一时间,赵未平声名鹊起。

这年年底,赵未平被提拔为主管教学的副校长。

至于赵未平在那次研讨会上一鸣惊人的成功亮相,更是蒋玉雯全力督促和支持的结果。

赵未平就像一匹黑马,突然出现在成田的政坛上。

钱似海的器重,赵未平本身的素质,良好的群众基础,没有人敢预测赵未平究竟能发展到什么地步。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蒋玉雯,密切地关注着成田政坛上形势的变化,不遗余力地为赵未平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本章完)

正文:

生活的本身就是一出没有尾声的戏剧。

赵未平不好意思地笑了,说:“是,……不太礼貌。可是……可是,即使回信又能说些什么呢?”

蒋玉雯默然。

“没问题。”赵未平拍了拍胸脯,一副自信的样子。

导读:

该发生的,不该发生的;好的、坏的;咸的、淡的……

无需编剧,也无需导演,一切都在无可挽回地发生着、发挥着、发展着……

赵未平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还是蒋玉雯记忆中的样子。

“我们很久没有联系了。自从毕业……”蒋玉雯微笑着说。

“是的。很久。”赵未平简洁地回答道。

“我给你写过信,可你始终没回……”

这是成田县城里的一家茶座。

蒋玉雯看得出,坐在对面的赵未平,对这里的环境不太适应。他那说话间,不经意瞟来瞟去的目光,闪烁不定,就像是心虚一般。

“不太顺利?”蒋玉雯追问道。

赵未平把玩着手中的茶杯,一副不以为然而又若有所思的样子。

不过,要说一点变化也没有,似乎也不客观。蒋玉雯发现,与在学校时相比,眼前的赵未平明显地多了几分成熟。

“全好了吗?”蒋玉雯指了指赵未平额角上一条伤疤问。

橘红色的灯光,营造出温暖的氛围。淡淡的音乐,弥漫在空中,犹如氤氲,朦胧而又隐秘。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