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第8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8

节气之重要,古人发明节气之高明,在于自然界的天象地气、草木鱼虫,以及人体内部功能的变化,在这二十四个节气的那一天,不是渐变,而是顿变的!例如霜降,居住在黄河流域的朋友要是稍加留心,便会发现,大街上的阔叶树上的叶子,绝大多数,就是在这一天里,纷纷落下的。

我们阅读古书,有必要了解古人记录时间的法则,下面就古代的纪日法(包括一天之内的记时法)、纪月法和纪年法分别加以叙述。

古人用干支纪日,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干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为六十单位,称为六十甲子: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不同的视位置定的。前面讲天文时说过,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平分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太阳运行到某次就交某某节气[11]。试以《汉书·律历志》所载的即二千多年前的天象为例。太阳运行到星纪初点交大雪,运行到星纪中央交冬至,运行到玄枵初点交小寒,运行到玄枵中央交大寒,等等。下表就说明了这种情况[12]:二十四节气系统是逐步完备起来的。古人很早就掌握了二分、二至这四个最重要的节气:《尚书·尧典》把春分叫做日中,秋分叫做宵中,《吕氏春秋》统名之曰日夜分,因为这两天昼夜长短相等;《尧典》把夏至叫做日永,冬至叫做日短,因为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所以《吕氏春秋》分别叫做日长至、日短至[14]。《左传·僖公五年》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分指春分、秋分,至指夏至、冬至,启指立春、立夏,闭指立秋、立冬[15]。《吕氏春秋》则明确提到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到《淮南子》我们就见到和后世完全相同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了。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古人纪日有时只记天干不记地支,例如《楚辞·九章·哀郢》”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吾以行”[17]。这种情况在甲骨文时代也已经有了。用地支纪日比较后起,大多限于特定的日子如”子卯不乐”(《礼记·檀弓》)、”三月上巳”之类。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16]

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假设某日为甲子日,则甲子以后的日子依次顺推为乙丑、丙寅、丁卯等;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为癸亥、壬戌、辛酉等。六十甲子周而复始。这种纪日法远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有了。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