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第50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50

下面说到葬。

上文说过,殷代奴隶主有人殉的制度。后世知道人力可贵,改以”俑”来代替。俑是人偶,有木俑、土俑。后来孔子还反对用俑,孟子说:”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孟子·梁惠王上》)从殷代到战国,统治阶级还把生前使用的车马带到墓里去。其他随葬的物品是多方面的,包括青铜制的饮食器、兵器、乐器等,玉制、骨制的装饰品以及其他什物。越是贵族,随葬品就越多越精美。也有一些专为随葬而做的”明器”(伴葬的器物)。汉代日常生活中的东西被仿制成陶土模型随葬,明器的象征性就更加明显了。

上古贵族统治阶级的墓里大多有椁,椁是外棺,主要是用来保护棺材的,有的竟有三四重之多。《论语·先进》说,孔子的儿子孔鲤死后,”有棺而无椁”,可见椁不是一般人所能具备的。

在棺木外加以外棺(椁)以保护棺木的习俗一直保存了下来,并被佛教徒们移植到了保护释迦牟尼的灵骨一事上,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佛祖释迦牟尼灵骨时,金、银、八宝之棺椁,内外竟多达八层之多,足见当时佛教徒对此事之重视。

至于孔鲤无椁一案,《论语》原文如下:颜渊死,颜路(颜渊的父亲)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孔子的儿子)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相关的记载还有: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子)曰:”有恸乎?”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即颜渊)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这些围绕颜渊之死的记载共成一聚,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孔子处理问题的尺度——礼。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挽歌更成了娱宾的节目。而文人亦学作挽歌,上文中提及的陶潜《挽歌诗》三首,早已成为千古之名篇。

一、礼当贫富有宜,颜渊贫而门人欲厚葬之,故子曰不可。

二、同是拒绝厚葬的请求,面对丧子之颜路时态度要和缓,面对”门人二三子”,态度要严峻。

以上所说的只是贵族士大夫的丧葬,至于庶人的丧葬,那完全是另一回事。即使是最节俭的丧葬,对于”匹夫贱人”来说,已经是”殆竭家室”。庶人死了至多只能”稿葬”(草草安葬),如果遇着饥荒的年头,就只好饿死以填沟壑了。

《礼记·檀弓上》说:”古也墓而不坟。”根据现代田野考古工作报告,我们知道殷代和西周的墓都还没有坟堆,后来在墓上筑起坟堆,主要是作为墓的标志,其次是为了增加盗墓的困难。

三、在丧礼中,椁并不重要,当视其财力之大小而为之,反对不顾一切的厚葬。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