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第49节:中国古代文化常识49

”招魂”原是民间的一种习俗,世界各地均有盛行,我国亦不例外。《周易》中有归魂卦,《楚辞》录有《招魂》篇,可知当时人们普遍相信魂是可以”归”的。

魂虽可”归”却不能自”归”,所以需要”招”,《楚辞·招魂》有”工祝招君”、”乃下招曰”等语,可知《招魂》、《大招》等篇本即楚地流传用以招魂的巫辞,再经屈原、宋玉等人润色而成文的。长沙马王堆墓出土的帛画,帷幕上挂着谷璧玉璜,正是《招魂》篇中”挂曲琼些……结琦璜些”的绘画记载,对我们了解当时”招魂”的实际方法帮助不小。

又,据饶宗颐先生考察,今天在苏门答腊的Baffaks山区生活的土人招魂的词句,居然全与《楚辞》中”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完全相同,亦可见此风俗流行之广。

古人死后,要给他沐浴。这在《礼记·丧大记》里有记载。这个风俗持续到后世。《晋书·王祥传》记载王祥将死戒其子曰:”气绝但洗手足,不须沐浴。”可见一般人死后是要沐浴的。

死后有”敛”(殓)的仪式。有小敛,有大敛。小敛是给尸体裹上衣衾,越是贵族,衣衾越多。大敛则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敛时死人口里须饭含,所以《战国策·赵策》讲到”邹鲁之臣,生则不得事养,死则不得饭含”[6]。

古人初死,生人要上屋面向北方为死者招魂,这叫做”复”,意思是招唤死者的灵魂回复到身体。复而不醒,然后办理丧事。

入殓后,停丧待葬叫做”殡”。《论语·乡党》:”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孔子的意思是说:”就在我家里停柩吧!”《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这是说把晋文公的灵柩送到曲沃停丧,还不是葬。据《春秋》、《左传》,次年四月才葬晋文公的。后世所谓出殡是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去。

贵族出葬时还有许多排场,这里没有必要叙述。

含玉是葬礼,表示必死之决心,那么,《虞殡》当然也就是”送葬歌曲”(杜预语)了。

挽歌据说最初是挽柩的人唱的。古乐府相和曲中的《薤露》、《蒿里》都是挽歌,陶渊明有《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联)就是从挽歌演变来的。

挽歌起源甚早,据说最初时是挽柩者所唱之歌,但很早就被移至别处而作他用。《左传·哀公十一年》:将战,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陈子行命其徒含玉。

至于《资治通鉴·汉纪四十四·孝顺皇帝上》:大将军商大会宾客,燕于雒水;酒阑,继以《薤露》之歌。

送葬的规矩是白衣执绋。绋是拉柩车的绳子。执绋的原意是亲友们帮助拉车,实际上只有形式。后来出殡,在送殡人的行列两旁拉两根带子,那就是执绋的遗制。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