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风雨岁月:1964-1976年的清华》
风雨岁月:1964-1976年的清华

第6节:山雨欲来1

山雨欲来

四对《海瑞罢官》、《三家村札记》的批判

随着文艺界整风批判的升温,批判之火在学术界也越烧越猛。哲学界除了批判杨献珍的”合二而一”论,对冯定的《平凡的真理》、《共产主义人生观》两本书也进行了批判。史学界批判了翦伯赞、吴晗的所谓”非阶级观点”、”让步政策”。1由于工作性质不同,我对这方面没有研究,只是偶尔读过这方面的文章。冯定同志原是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50年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时,他写过对民族资本家实行赎买政策的文章,由于观点正确,文笔流畅,曾经受到人们的赞扬。当时中央为了加强对学术工作的领导,决定调冯定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开了党政领导干部当教授的先例。后因工作需要,他又兼任了北大党委副书记,在北京市委召开的一些会议上我们常见面。他为人谦逊,做事认真,生活俭朴,是一位可敬的老同志。他的《平凡的真理》一书我拜读过,觉得写得不错,为什么要批判呢?为什么要扣上”资产阶级观点”、”修正主义观点”等等大帽子呢?我思想感情上为这位老同志难过,但无能为力,只是沉思而已。

毛主席春节座谈会上的讲话及后来同毛远新的谈话,事实上已成为当时我国教育界,特别是高等学校工作的最高准则。1964年9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组织高等学校文科师生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通知》,陆定一同志又指定清华、北大下乡参加”四清”。根据指示,我们在书记会、常委会上多次研究,商定从高年级同学中抽调7000人到北京郊区参加”四清”运动,并决定由我和何东昌同志带队。准备工作在1964年第四季度已经开始,因为1965年暑假后大队人马就要开赴市郊各县去,时间紧迫。

大约是1964年10月下旬的一天,接到通知,要清华、北大各去一位负责人到高教部,有重要事情传达。当天下午,北大是陆平同志,清华是我,在高教部三楼会议室,听部长杨秀峰同志(1965年初人代会选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向我们传达了中央关于建立大三线,进行备战,北大、清华在三线建立分校的决定。杨秀峰同志说:”我刚从李富春同志处回来,富春同志向我传达了毛主席、党中央关于形势的分析和备战的指示。毛主席说只要帝国主义存在,就有战争的危险。我们不是帝国主义的参谋长,不晓得它什么时候要打仗。决定战争最后胜利的不是原子弹,而是常规武器。要建立大三线。在三线要搞工业基地建设,一线二线地区也要搞点军事工业。各省都要有军事工业,要自己造自动步枪、轻重机枪、小火炮、炸药,有了这些东西我就放心了,不然睡不着觉。富春说:中央决定北大、清华在三线建立分校,打起仗来,总校就搬到那里。”当时所讲的三线是指西南的云、贵、川,西北的陕、甘、宁、青地区,一线、二线是指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地区。三线是大后方,一、二线是前线。因为那时美帝国主义正在进行侵越战争,战火已烧到我国的南大门;在西、北部地区数千公里边境线上,苏联陈兵百万,虎视眈眈;台湾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妄图在东南、广东沿海地区建立进犯大陆的”游击走廊”;在中印边境地区,印度扩张主义者不断向我蚕食。毛主席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了备战方针,从战略上把全国划为一、二、三线,提出了三线建设问题。中央要北大、清华在三线建立分校,当然这是战略大事,我们立即召开书记会、常委会进行传达讨论,决定由胡健同志全力抓这件事,这就是后来在四川绵阳建立的清华大学分校。

第一章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