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刘备不是传说》
刘备不是传说

第5章

刘备认为,曹操是孙刘两家共同的敌人,只有两家团结一心,联合抗曹,才能保障利益最大化。在出任荆州牧这个问题上,自己与孙权确实有矛盾,但也只能算是人民内部矛盾,应该让位于敌我矛盾。孙权眼红归眼红,总不会不顾大局跟自己翻脸吧?

此时刘备的官阶是左将军、豫州牧,刚刚兼任荆州牧。而孙权只是讨虏将军、会稽太守,远远比刘备矮着几头。

为避免两人见面时的尴尬,并表达自己的诚意,刘备在出发之前就高调宣布推举讨虏将军孙权出任车骑将军(五星上将),兼任徐州牧。

仁义,在刘备看来,不只是个人的行为原则,也不只是社会的道德规范,而是一种政治观,一种方法论。

当然,刘备奉行的并不是宋襄公一样蠢猪式的仁义,他想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立足仁义,又能得到地盘。不过两全其美是很难的,关键是把握好度。

世间事,最难把握的就是一个度字。

能屈能伸,方为大丈夫。

刘备乘船顺江东下,很快到达京口,见到了年轻有为的孙权盟主。

两方势力的首脑人物见面,枭雄见枭雄,自然是处处机锋。

刘备先是受邀参观孙权的军马阵容。那意思就是在开会前让刘备搞清楚双方的实力对比,掂量明白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

刘备则乘势说,军马很雄壮啊,这一带风水也很好啊,有帝王之气,作为都城很不错啊。

刘备虽然说的是实情,京口、建业(今江苏南京)一带确实是好地方,孙权后来果真也建都于此,但他的用意是让孙权把战略重心放在东线,向徐州发展,不要老惦记(他的)荆州。

一番例行公事之后,双方开始切入正题,进行意义重大决定未来政治走向甚至中国命运的会谈。

会谈的核心内容是孙权和刘备双方各取所需,划分地盘。

孙权想要刘琦原本在江夏的地盘。

刘备想要孙权承认自己的荆州牧身份,同时承认自己在江南三郡的实际地位。

说白了,这是一桩交易。交易能否达成,要看是否对双方都有利,如果一方占便宜一方吃亏,那是肯定做不成的。交易的标的物是地盘,对地盘的划分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实力。

刘备占领江南四郡,是作为联军江南方面军司令员执行任务,得来的地盘名义上属于整个联盟而不属于个人。最关键的,盟主是孙权。最终地盘怎么划分,要孙权说了算,至少得点个头。

孙权点了这个意义重大的头。不过,孙权听从鲁肃的建议,玩了个文字游戏,这些地盘不是给你的,是“借”给你的。给你的就是你的,借给你的不一样,借了是要还的。

什么时候还?原则上讲是孙权想什么时候要,刘备就得什么时候还。

对这个“借荆州”的协议,刘备虽然心里有些不爽,却不得不答应。

只因为实力不济。不答应能怎么办?打又不能打,打也打不过。借也罢给也罢,好歹名正言顺地当上了荆州牧,有了三郡地盘。好汉不吃眼前亏,就这么着吧。

实际上这是一种微妙的平衡。鉴于曹操的存在,孙权与刘备不能撕破脸。既然不能撕破脸,孙权就得让刘备日子过得去,刘备就得让孙权有个台阶下。

借荆州,就是根据双方实力,和稀泥、玩平衡的产物。绝不是孙权对刘备的慈悲(政治没有慈悲),也与孙权是否猜忌周瑜无关(后面专门讨论这个问题)。

孙权一心要让刘备成为东吴的附庸。为达到目的,除了做“借荆州”的文章外,他还操办了一桩政治婚姻。

得知甘夫人过世后刘备内室空虚,孙权决定将待嫁的妹妹许配给年近半百的刘备。这近似于招上门女婿。

根据生活经验,我们知道上门女婿一般是在女方家过生活的。

这就是孙权的目的。不但荆州是我孙家的,你刘备也是我孙家的。只要你愿意,我们孙家待你不薄,以后两家人就像一家人一样开开心心地过日子。当然,家长有且只有一个,只能是我孙权。

蛟龙岂是池中物。刘备从来就不甘心给别人打工,但他没有拒绝这桩政治婚姻。原因有二:一是不能拒绝,做上门女婿也罢,老夫少妻也罢,怎么说都是孙权的好意,不能给脸不要脸;二是根据人生体验,刘备总结出名义上是谁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实际上是谁的。前段时间的荆州名义上是大公子刘琦的,后来不是照样成了他刘备的?如今的皇帝名义上是汉献帝刘协,实际上不是曹操这厮?

现在的实际情况是刘备既能光明正大地当上荆州牧,又能娶个年轻貌美的新娘子,何乐而不为?

交易圆满达成,结婚顺利完毕,刘备此行的外交任务宣告完成。孙、刘京口会谈胜利落下帷幕。

整体来看,这是一次团结的会谈,胜利的会谈。

其胜利程度,可以从第三者曹操的反常表现得到印证。正在挥毫写文章的曹操同志听说此事后,一只提剑扫天下的手哆哆嗦嗦,连一支小小的毛笔都拿不稳掉地上去了。

根据“好得很还是糟得很”的理论,曹操认为糟得很的事情,对孙刘联盟就是好得很。

不过,孙刘联盟有一个人认为不好。

天下最后的肥肉

这个眼光十分独到、见解与众不同的人,就是周瑜。

周瑜一向说话很牛。根据生活经验,我们知道,说话牛的人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爱吹牛,另一种是有资格牛。

周瑜就属于后一种。赤壁大战之前,他对刘备说:您就待在一边凉快去吧,看我怎么收拾曹操。事实已经证明,他做到了,而且做得干净利落相当漂亮。

这样一个牛人,认为对抗乃至收拾曹操,有他周瑜和一干东吴猛将就绰绰有余,根本不需要借重刘备。相反,借重刘备如同养虎,后患无穷。

当刘备前往京口访问的时候,对门的周瑜立刻上书孙权,建议孙权软禁刘备,由他自己挟制关羽和张飞等刘备的重要员工,如此一来,大事可定;如果把土地割让给刘备,“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龙得,终非池中物也”。

客观来讲,站在东吴的立场,周瑜的建议有一定的道理。孙权的彭泽太守吕范也与周瑜意见一致。

但领导就是有水平。孙权看出周瑜的方案可行性太差,软禁刘备不难做到,难的是刘备手下的军队(此时还包括刘琦的人马)怎么解决?关羽、张飞等人怎么可能善罢甘休?按照双方实力来讲,只要有时间,孙权是可以将刘备的人马吃得掉的,但曹操会给这个时间吗?

最终,孙权采纳了鲁肃的建议,扶植刘备共同抗曹,尤其是借重刘备的名望,用来团结荆州人心(初临荆州,恩信未洽,宜以借备,使抚安之)。

刘备离开京口时,还不知道周瑜给孙权的建议。不过周瑜一贯的不友好行为与过人才略,早已让他心存不安,送别之际找了一个机会对孙权说了一句话:“公瑾(周瑜)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三国志》注引《江表传》)

这句话表面上看起来是夸赞周瑜多么出色多么能干,实际上是一句可以置人于死地的话,一个包藏祸心的反间计。会不会中计,关键要看老板的水平,要是认定你想谋反自己当老板,那真是冤死你没商量。

孙权,能够虎踞东吴五十年,捭阖曹刘数十载,绝对不是一个庸主。

反间计能否起作用那是后话,刘备终于有惊无险地戴着荆州牧的头衔,载着新过门的孙夫人,抓紧时间回到了公安。

回去之后,刘备对此行有些后怕,对身旁的人说道:“孙权这个人,长得上半身长下半身短,很难容人啊,今后千万不能再去冒险见他了。”

刘备刚到公安,对门的周瑜就坐不住了,马上驾舟顺江东下去见孙权。

周瑜不只是想搞清楚孙权究竟为什么要借荆州三郡给刘备,还想面呈下一步的进军方略。

自己啃江陵这块骨头啃了整整一年,却被刘备吃到了江南四郡的肥肉,周瑜有些气不顺。

便也想吃块肥肉。

便打起了益州的主意。

益州和交州,是天下最后的两块大肥肉。

周瑜向孙权建议,由他和奋威将军孙瑜(孙权的堂兄)两人率兵入川,夺取刘璋的地盘,顺便干掉汉中张鲁。

这个计划如果得逞,就不是三足鼎立,而是孙权、曹操南北对峙。

开疆拓土,建立霸业,是每一个乱世称雄者的抱负。孙权也不例外,很快接受了周瑜的建议。

老板向西发展的战略已定,剩下的就是技术层面上的问题了。进攻益州毕竟不是闹着玩的,孙权让周瑜先回到南郡,认真进行战备工作,招募训练士卒,囤积军械粮草。

就在回去的路上,一代名将周瑜竟然一命归西,年仅三十六岁。

周瑜英年早逝,让孙权乃至千百年来的无数后人悲叹不已。

悲叹过后,太阳照常升起,该办的事情还要接着办。孙权根据周瑜的遗表,任命鲁肃接任南郡太守,统领周瑜的本部军队,一共四千余人。

所谓盖棺定论,这里有必要讨论一件事情。有人认为,孙权之所以借荆州给刘备,是因为猜忌周瑜,想拿刘备制衡周瑜。

这根本是无稽之谈。制衡一个自己人,最好的办法还是用自己人而不是外人。道理很简单,自己人远比外人可靠,否则就是猴子掰包谷,丢掉一个得到一个,永远解决不了问题,甚至出现更大的问题。

这样的道理昏君不懂,有可能做错,比如何进为了除掉十常侍,搞出招董卓进京的傻帽行为。后面还有一位仁兄干出了这种傻事,暂且按下不表。

孙权这样的牛人,却不会犯傻。他即使真的猜忌周瑜,也会以其他方式制约,绝不会牺牲集团利益,拿一个外人去制衡。

事实上,周瑜虽然是孙策一手提拔的老资格名将,但孙权还是完全玩得转的。理由至少有四:

一是周瑜申请进攻益州,孙权立刻就答应了。如果周瑜在荆州时,孙权都不能有效管制,那怎么会放他去益州呢?岂不是更加鞭长莫及?五代后唐将军孟知祥入蜀后独霸一方的故事,足可以印证。

二是周瑜死后留下的军队只有四千余人。手里只有这么一丁点军队,就能把老板孙权搞得神经兮兮坐立不安,以至于把荆州借给拥有两三万军队的天下枭雄刘备,来制约只有四千军队的东吴将领周瑜,除非是脑袋突然进水了。

三是周瑜虽然才略好,资格老,威望高,但他对孙权一直非常尊敬——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周)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究竟谁有自立山头的野心,谁是有能力的忠臣,孙权的一双慧眼看得清清楚楚。

四是最有说服力的,周瑜死后孙权还一如既往地给刘备借地盘(详细情况后面会讲),难道这也是为了制衡一个死人?

几千年历史,确实有很多内部斗争,有很多尔虞我诈。但历史人物也是人,也是形形色色,他们不是一直尔虞我诈,不是只会窝里斗,做的事也不全是阴谋诡计,不能一概而论。

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一棍子打死、定势思维看问题从来都不是好方法。

为了得到的失去

周瑜之死,当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以寡妇小乔领衔的大批伤心欲绝人士就不必说了,打心底高兴的人至少包括刘备。

刘备不只对周瑜的不友好行为心怀不满,令他更为不安的是周瑜一贯强硬的鹰派作风。

周瑜作为东吴名将,一向主张压制刘备集团的生存空间,他分给刘备的合法土地只是油江口附近的一小块,用刘备的话来说挤得连人都住不下(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不仅如此,周瑜还准备动手攻打益州。

益州是块肥肉,谁都想吃。刘备当然也不例外。

眼看周瑜要动手吃肥肉,刘备着实有些惶恐不安。如果周瑜拿下益州这块肥肉,不只是刘备连一口汤也喝不上,更严重的是刘备要在东吴的包围圈中度过下半生了——如果还有下半生的话。

再加上周瑜一贯的强硬作风,刘备给己方前景做出了合理预测——没有活路。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总不能干坐着等死吧?实在不能忍了,翻脸就翻脸。

正当刘备决心不计代价阻止周瑜出兵的时候,东吴方面传来讣告——周瑜同志身患重病,抢救无效,在巴丘(今湖南岳阳)病逝了,享年三十六岁。

麻烦终于没了,整个世界清静了。刘备长出一口气,感叹这人生真是变幻莫测啊!

孙权却没有时间感叹人生,而是忙得不可开交。

自从十九岁从哥哥孙策手里继承江东基业,孙权同志从来没有这么忙过。

刚接手当老板的时候,富二代孙权还有点不习惯,也有些不自信,没有干出什么出色业绩。后来慢慢熟悉了这份当老板的工作,孙权开始琢磨着有一番大作为,不辜负父兄留下的基业,不辜负大好的青春年华。

孙权首先着手的是进攻刘表为父报仇的工作。从建安八年(203年)到十三年,花了五年时间,孙权终于攻破江夏搞定杀父仇人黄祖,然后来了一个屠城,算是告慰他爹的在天之灵。五年干成这么一件事,算不上有多牛,但至少能够给活着的和死去的人都有个交代,自己这个老板的位子也就坐得更加心安理得。

最关键的是赤壁之战。战后,www.youxs.org。那么,www.youxs.org?换句话说,www.youxs.org?孙权以为实在是不可说,不可说。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年轻人孙权在赤壁战后,自信心满得爆棚,决定先易后难解决问题,先吃光天下的肥肉,再搞定“老贼”曹操(至于刘备,那已经是他孙家的人了)。

孙权想吃的肥肉,不是一块,而是所有——包括益州和交州,乃至夷洲(今中国台湾)与辽东。有这么多工作要做,注定孙权同志会非常忙碌。

孙权不但接受了周瑜提出的进攻益州的建议,而且在同时已经考虑起怎样吃下交州的问题。

交州大体上相当于今天的广西、广东以及越南北部,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根据汉顺帝时期人口普查的数字,共有人口一百多万,可以说是地广人稀,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

但天下一共才十三州,交州人口再少经济再不发达也是一个州,有总比没有好。更为诱惑的是,交州是一块地地道道的肥肉,曹操那样的猛人是没有的,益州那样的险要也是没有的,吃起来一点都不费劲。

眼瞅着这样一块大肥肉,让我怎能不动心?就连刘表这样守着自留地过日子的人,还给交州任命了刺史(比如赖恭)和郡守(比如吴巨),把交州当成了他家的后花园。

自信心满得爆棚的孙权对交州动心就太正常了。

苦于无用武之地的刘备对交州动心就太正常了。

这两个垂涎三尺的男人,都在盘算怎么把交州这块肥肉吃到自己的肚子里。

令孙权无比气馁的是,吃交州这块肥肉,妹夫刘备拥有更大的优势。

一是刘表给交州任命的刺史赖恭、郡守吴巨等干部,都是荆州人士,他们与刘备同志交情是不一般的。刘备在当阳惨败后,一度想投奔苍梧太守吴巨就是明证。

二是进攻交州最佳的道路,就是从长沙溯湘水而上过桂阳入郁林郡和苍梧郡,而这条道路此时已经在刘备的掌握之中。

看来公平竞争是没戏了。为了得到交州这块肥肉,孙权决定和刘备再做一笔交易。

当日思夜想的南郡主动送上门来的时候,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的刘备有些不相信。根据多年的人生体验,刘备以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当然免费的晚餐或者早餐甚至零食都是统统的没有。

大舅子孙权把南郡送给自己,必然另有所求,所求定然远远大于南郡。

果然,从使者口中刘备知道了孙权想要的是交州,有七郡之地的交州。

刘备决定做这单交易。

只为南郡的价值。

一样东西,究竟有没有价值,或者有多大的价值,要看对谁来讲。对于一个快要饿死的人来说,一个馒头的价值远远大于一口袋钞票。

南郡,正是刘备的馒头。没有南郡,刘备就处在孙权的半包围之中,永无出头之日——要出头只能先和孙权动手。刘备需要的正是这样一块北接曹操、西接益州的用武之地。如果拥有南郡,刘备认为今后的岁月将不再碌碌无为,而是大有所为。相反,交州对于刘备的价值,差不多等同于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只能提供赋税兵丁。在刘备看来,不打仗要兵丁做什么?不作为要赋税做什么?只有一个解释——享乐。不作为只享乐,还不如回家卖草鞋。

南郡对于孙权来说,却是一个沉重的包袱。从夷陵、江陵、江夏、柴桑到京口的几千里防线实在太长了,导致的问题不是出哪一个要冲进攻曹操的问题,而是防备所有要冲不被曹操攻打的问题。而交州不一样,占了就是我的,没有人来抢。孙权认为拿南郡换交州,让出去的是大麻烦,得到的是真实惠,绝对是一笔稳赚不赔的生意。

双方各取所需,就此成交。

刘备为了得到南郡,放弃了交州。

孙权为了得到交州,让出了南郡。

南郡是孙权手中的,交州却不是刘备的。所以这桩幕后交易,只能以刘备“借”南郡的名义进行。

一同“借”出的,还有鸡肋武陵。孙权借出南郡后,武陵就完全被刘备的地盘隔在西边失去了军事价值,再加上武陵人口稀少,没有多大经济效益,只好顺水推舟做个人情,一起让给刘备。

很快,孙权的南郡太守程普调往江夏,再次出任江夏太守;继任周瑜统领军队的鲁肃,调任汉昌太守。汉昌郡,是孙权将周瑜占领的下隽、汉昌、刘阳、州陵等长沙郡北部地盘分出来增设的一个郡。

交州,自然被孙权逐步收入囊中。苍梧太守吴巨等不听话的人,都被送到了另一个世界。

刘备此时顾不上老相识吴巨,正忙着接手南郡,准备大干一番。

多少年的等待,多少年的漂泊,多少年的蛰伏,多少年的奋斗,才换来今日的收获!

蛟龙得大海,从此不可复制!

发展可以有多快

有了荆州牧的头衔,有了东汉荆州七郡中的南郡、武陵、长沙、零陵、桂阳五郡之地(曹操手中有南阳郡和从南郡分出的襄阳郡;孙权手中有江夏郡和从长沙郡分出来的汉昌郡),刘备感到腰粗了,真粗了。

此时的荆州牧刘备不同于担任徐州牧时期有地无兵,不同于在小沛当豫州牧时期无地无兵,更不同于多年漂泊寄人篱下仰人鼻息。刘备名正言顺地占据了荆州三分之二的地盘,手下拥有数万将士。更为重要的是,他赢得了荆州的人心。

从此,刘备既能开出招揽人才的薪水,又是一支发展前景看好的潜力股,摆脱了他看得上人才、人才看不上他的局面。原先刘表手下的荆州干部和名士,除投靠曹操的以外,其他人才大部分投效刘备,史载“荆楚群士从之如云”(《三国志》)。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伊籍、马良马谡兄弟、廖立、魏延、霍峻、陈震、向郎、殷观、邓方、辅匡、习祯、郝普、潘濬、廖化、宗预、黄柱、张存、刘邕、冯习、张南、傅肜等人。

多年的辛勤耕种,总会有收获的一天。

为了保卫胜利成果,也为了激励新老员工,刘备大规模选拔任命干部,加强根据地建设。

战争年代,军事是第一位的。何况刘备又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当然忘不了多年患难与共一路走来的老弟兄关羽和张飞。关羽被任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军江北,表明进攻曹操北取襄阳的意图。张飞被任命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宜都是刘备分割南郡增设的一个郡。关羽、张飞两员大将镇守南郡附近,再加上原本的大本营公安,刘备调集重兵将江陵包围在中心,可见对南郡的重视。

张飞封侯,透露出一个强大的信号,这不只是刘备有福同享不忘老弟兄的表现,更表明与曹操把持的中央政府分庭抗礼的决心。因为只有中央政府才有封侯的权力,比如刘备的宜城亭侯、关羽的汉寿亭侯,都是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分封的。

不论曹操是否情愿,刘备注定做他的竞争对手。

玩过《傲世三国》等战略游戏的朋友们都知道,军事很重要,内政建设也很重要。没有粮食没有钱,是没办法打仗的。

这个道理,刘备当然懂,做了不少相关工作。

经济建设方面,由军师中郎将诸葛亮负责。这绝对是用人用到点子上了。诸葛亮是个不世出的人才,但绝对不是《三国演义》中神机妙算、用兵如神的形象,实际上他最擅长的正是理民,抓经济,搞建设,附带弄点科技创新,那才是得其所用,发挥特长。

组织建设也加快了步伐。南取四郡时,为了减少进军阻力,刘备只好对投降的地方干部照旧录用。等到统治比较稳固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裁汰不干活不忠心的地方干部,选拔勤劳可靠的新干部上任。地方干部经过一次大换血,刘备对地方的掌控才能更加得心应手。

这一时期刘备的内政建设,史料上有记载的不多。值得一提的是庞统同志的事迹。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号凤雏,在荆州士人中间名气很大,被水镜先生司马徽称为“南州士之冠冕”。后来他跟随周瑜,担任南郡人事处处长(功曹)。周瑜死后不久,南郡归属刘备,他才投到刘备的帐下。

刘备自然也听过庞统的大名。也许是对庞统与众不同投靠东吴一事心怀芥蒂,刘备只给了他一个普通幕僚的职务(从事),下放到耒阳县(今湖南耒阳)担任县令,在基层挂职锻炼。

庞统的才学谋略不在诸葛亮之下,自认为做一个小小的县令根本就是高射炮打蚊子(事实也是如此)。你不重用我,我就罢你工。于是,他在耒阳县令的任上天天睡大觉,玩起了罢工。

你敢罢工,我就罢你的官。刘备此时正在扎扎实实搞内政建设,也是一点都不含糊,直接把庞统开除出公务员队伍了。

《三国演义》中把鲁肃写成和事老是有道理的。鲁肃听说庞统被罢官后,本着联盟利益至上、帮刘备就是帮自己的精神,连忙给刘备写了一封信,说“庞士元非百里才也”,只有加以重用,才能显示出他的才能。

对于老朋友庞统的能力,诸葛亮自然心中有数,他也劝老板刘备重用庞统。

鉴于诸葛亮和鲁肃二人的联袂推荐,刘备特意给庞统安排了一场面试,并亲自担任面试主考官。

人才,怕的是怀才不遇没有机会,只要机会到来,他们不会错过。

庞统就抓住了老板亲自面试的机会,表现十分优异。

面试过后,刘备发现果真是自己唐突了人才,从此对庞统大为器重,任命他为荆州省人事厅厅长兼机要秘书(治中从事),享受与诸葛亮同等的待遇,不久也升迁为军师中郎将。

卧龙、凤雏,从此都归于刘备帐下。

他们注定为这个风生水起的时代,增添更多的变数。

刘备可以说不

风正一帆悬,一日行千里。

刘备同志以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只要有个好班底好团队,打好基础,一旦时机到来,发展的速度那叫一个一发不可收拾。

刘备军事、内政两手抓,人才、士卒一起招,实力已经悄然做大。强大起来的刘备,不只可以守卫已经占领的地盘,而且有足够的力量扩张新的空间。

此时,孙权占领交州,曹操进军关中战马超。刘备明白,留给自己的时间不多了,留给自己的地盘很少了。

刘备在心底将目标定为益州。不只因为这是诸葛亮在隆中对策提出的发展战略,还因为这是天下最后的一块肥肉。

既然是肥肉,想吃的人就不止一个。鞭长莫及的曹操,甚至隶属益州的汉中张鲁,都打起益州的算盘。

先动手的却是刘备的大舅子孙权。

人的是无止境的。年轻人孙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这一真理。

刚接班时,孙权考虑的是如何为父报仇;报仇成功后,考虑的是如何吃下肥肉交州;吃下交州后,考虑的是如何拿下益州。

江山代有人才出,一代新人胜旧人。周瑜虽死,还有孙瑜。孙权准备派这位堂兄,为自己开拓新的疆土。

在派遣孙瑜出兵之前,孙权不得不解决一件头疼的事——妹夫刘备的荆州恰好挡在东吴的地盘和益州之间。看来绕是绕不开了,只能另想办法。孙权的办法是忽悠妹夫刘备,让他跟自己一起出兵。这样既能解决自己单独动手被刘备切断后路的问题,又能二打一增加胜算。当然得到新蛋糕益州,免不了要切给刘备一块,不过至于怎样切蛋糕,孙权以为还是自己这个带头大哥说了算。

便满怀信心派人前去联合刘备。

便难以置信地遭到了无情拒绝。

刘备拒绝孙权的理由很单纯,动机却很不单纯。

刘备首先一脸诚恳地指出孙权的计划既无可行性,也无必要性。为否定可行性,刘备说什么益州富强,刘璋不弱,万里征伐,难保成功,即使吴起、孙武这样的军事天才活过来,也不可能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为否定必要性,刘备说什么所有曹操之外的力量都是盟军,刘璋是,张鲁也是,曹操正在虎视眈眈,我们怎么能同盟操戈?盟军正在窝里斗的时候,曹操一动手,那大伙只有一起玩完。

客观来讲,刘备同志的上述理由基本是睁着眼睛说瞎话。说刘璋不弱估计孙权都快笑出声了,说刘璋和张鲁是盟军更是自己骗自己,你想和人家做同盟,人家还不一定乐意呢,这么快就为对方着想,明显是自作多情。

除了这些冠冕堂皇不着边的理由,最为重要的一条是,刘备说自己与刘璋都是汉室宗亲,都在匡扶汉室(备与璋托为宗室,冀凭英灵,以匡汉朝),现在刘璋得罪了你,希望你能原谅他,如果不答应,那我只好“放发归于山林”,甩手不干。

刘备的言外之意,甩手不干是真的,不过肯定不是披头散发跑到山林搞个行为艺术的甩法,而是甩手不和你干,并且甩起手来不让你干。

实际上,刘备找出一大堆理由无非都是借口。真正的理由只有一个——自己想打益州,不希望孙权插手。

此时刘备手下有很多人才,远远不只是诸葛亮和庞统几个。时任荆州书记处书记(主簿)的殷观同志,就一眼就看穿了孙权的计谋,并提出应对策略。

殷观驳斥了接受孙权建议乘机占便宜把益州据为己有的意见,明确指出请神容易送神难,既然打益州有孙权一份力,切蛋糕就少不了孙权。这还罢了,最可怕的是己方的主力军队开到前线,万一进不能攻克益州,又被东吴抄袭荆州没了根据地,那就彻底玩完了。

殷观的发言,说到刘备心坎上去了。刘备不会忘记,荆州原来没有东吴什么事,但东吴帮助自己打败曹操后,荆州就成了东吴的地盘,自己还得厚着脸皮低三下四向孙权“借”荆州,这是莫大的耻辱!

刘备打定主意,现在不同于赤壁战前,自己拥有单独占领益州的实力,绝对不能再与东吴搅和到一起,搞出产权不明分配不公的窝囊事。

实力不够的时候需要寻找合作伙伴一起开发新项目,实力足够的时候还需要带上别人一起玩吗?明显不需要嘛。

孙权被拒绝后有些恼火,这是一件很伤自尊的事情,意味着孙权同志的盟主地位摇摇欲坠。

难道离了刘备就拿不下益州?孙权决心来个霸王硬上弓,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随着孙权一声令下,孙瑜的大军立即开赴夏口,浩浩荡荡准备溯江西上。

同时开出的,还有四路人马,分别是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刘备自住孱陵(《三国志》注引《献帝春秋》)。

刘备这阵势,摆明了你孙权要打益州,先过了我这一关再说;要打荆州,我等你很久了。

刘备这么玩,孙权认为就没意思了。他原本以为妹夫刘备是说说而已,没想到会这么认真。

孙权无比郁闷地发现,刘备已经敢于说不。更为悲哀的是,自己拿刘备没有任何办法。打刘璋还有底气,打刘备就底气不足。此一时彼一时,此时的刘备发展日新月异,已经不是跑去京口求着分点地盘的那个阶段了。

没办法,只好撤兵。大不了不打益州,你能把我怎么地?

懦弱的人也有尊严

刘备确实不能把孙权怎么地,实际上他也没打算要把孙权怎么地。

此时的刘备只向西看,不向东看,注意力已经牢牢地被益州的刘璋吸引过去了。

当然不是因为刘璋长得很帅,而是因为他做人很有特点。

要说刘璋,还得从他爹刘焉说起。

刘焉也是汉室宗亲,而且与刘表一样,都是汉景帝的儿子鲁恭王刘余的后代。

东汉末年,刘焉是个老牌军阀,还引领时代潮流,当了第一批“州牧”。

当时的行政制度,郡的一把手是太守,州的一把手是刺史。但刺史原本只是统属于御史中丞的监察官,等于是中央政府派到地方的特派员,薪水只有六百石,远远不如二千石的太守,甚至不如一千石的县令。所以刺史作为太守的上司有点不伦不类。刘焉提出建议,选任德高望重的重臣到地方出任“州牧”,作为名正言顺的一把手,薪水也提高到二千石,来加强对地方的管辖。

刚好此时天下大乱,并州刺史张壹、凉州刺史耿鄙、益州刺史郗俭都被杀害,中央政府感到刘焉的建议提到了点子上,于是选拔任命了第一批“州牧”。其中就有被公孙瓒杀死的幽州牧刘虞。

刘焉的建议不只是为了国家,更是为了自己。他听说益州有“天子气”,就上下打点谋求益州牧的职位,最终如愿以偿,被任命为监军使者,兼任益州牧,封为阳城侯。

刘焉到益州上任后,把大本营设在绵竹。他挑选流亡在益州的南阳、三辅等地的百姓组成军队,称作“东州兵”,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力量,压制当地的豪强势力。后来,刘焉依靠“东州兵”处死了不服从命令的地方豪强王咸、李权等十多人。

同时,刘焉起用张鲁占据汉中。

张鲁其人虽然名气不大,但他有个大名鼎鼎的爷爷——张陵,即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张天师。

张天师在鹄鸣山中得道成“仙”的时候,另一个大仙张角还没有入门呢。张天师的教派很有特点,想入教成为会员的人需要交纳五斗米作为会费,因此也被称为“五斗米道”。张天师驾鹤西去后,儿子张衡(不是发明浑天仪和地动仪的那个天文学家)继承了他的事业,不过没有大的发展。后来事业传到了孙子张鲁的手上。

张鲁能得到刘焉的重用,离不开他母亲的帮助。张鲁的母亲,既有一些道术,又徐娘半老风韵犹存,还常常出入刘焉大人的家中(这个……),一来二去,为儿子谋得了一个督义司马的武将职位。

当上武将的张鲁,被刘焉派去攻打汉中。需要指出的是,汉中是益州管辖的一个郡。刘焉作为益州地区的一把手,要攻打自己辖区的一个郡,绝对不是吃饱了撑的,而是来个换人——换一个听自己话的人,干一些见不得光的事。刘焉认为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张鲁,正是听话的人。

张鲁没有让刘焉失望,他与另一位司马张修进攻汉中,很快杀死汉中太守苏固,占据了汉中。张鲁也没有忘记刘焉交给他的使命,完成了断绝斜谷、杀害使者的任务。

应该说,张鲁的工作完成的非常好,而且好得有点过头了——他顺手把同事张修也给杀了。

从此,汉中逐步成为张鲁的地盘,道教的世界,建立起以张鲁道长为领袖的政教合一的政权。张鲁自号“师君”,手下的信徒叫做“鬼卒”,头目称为“祭酒”,既管教务又管政务。

张鲁还初步建立了“”制度,在各地广泛设立“义舍”,有米有肉,免费提供给路人按需分配,吃饱为止。

这一点在乱世太有吸引力了,很多路过的人都停下不走了(可以理解),好多吃不上饭的人也都慕名而来。有了人口,就能耕田种地搞经济建设,拉起队伍搞武装割据。张鲁从此强大起来,不过表面上还服从老领导刘焉。

张鲁切断汉中后,刘焉终于如愿以偿在益州当上了土皇帝(这比袁术还要早几年),不过代价却是非常惨重的。

刘焉有四个儿子,老大刘范、老二刘诞、老四刘璋都在中央政府当干部,只有老三刘瑁跟在身边。刘焉当土皇帝的事情,没过多久就被荆州牧刘表告发了。李傕把持的中央政府接到举报后,本着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精神,派刘璋回去劝他爹回头是岸不要图谋不轨,刘范和刘诞两人就成了人质。

中央政府偏偏从兄弟三个中间挑出最小的刘璋,并不是抓阄抓出来的结果,也不是想给年轻人一个锻炼机会,而是另有深意。因为兄弟三个中刘璋最为懦弱,放他回去也兴不起多大风浪。可见刘璋的懦弱,早已是汉朝人都知道的事情。

刘焉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地要当皇帝,没把李傕把持的中央政府放在眼里,更没把刘璋带回来的忠告当做一回事。刘焉很快联合马腾进攻长安,不过不但没有成功,反而搭上了两个儿子的性命。后来又遇天灾,刘焉辛辛苦苦按皇帝标准置办起来的千余辆舆车被烧了个干干净净,大本营绵竹城也被烧了个差不多。

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刘焉气愤难当,没过多久一命呜呼,去阎王那找儿子去了。

益州从此进入刘璋时代,时间是兴平元年(194年)。

富二代刘璋还有三哥刘瑁在世,本来按照长幼序列是轮不上他继承益州牧的。他能够当上老板,还是因为性格懦弱(傻人有傻福啊)——拥戴一个懦弱的老板,另有所图的员工就可以放开手脚为所欲为。

比如当地人赵韪就打算自己当家做主,所以不希望有一个能干的老板出现。过了几年,眼看东州兵作恶多端,当地百姓十分不满,赵韪决定抓住时机带头造反,号召益州本土势力进攻刘璋,声势十分浩大,一度包围了成都。最后,东州兵害怕本土势力清算旧账连他们一起收拾,才出死力帮助刘璋打败了赵韪,平息了叛乱。

总而言之,益州在刘璋的带领下,局势越来越坏。刘璋既管不住武将,又管不住豪强,还收不住文臣的心。益州逐渐演变成无政府状态,有权有势的人想干啥就干啥,没人管,也管不了。

摊上这样一个上司,如日中天的“师君”张鲁自然不放在眼里,从此不拿刘璋当领导,正式自立山头了。

但一个人哪怕再懦弱再无能,也是有尊严的。

很明显张师君的做法深深地伤害了刘州牧。一个人被伤害之后,往往会想到报复。

事业如日中天的张师君当然不怕会遭到日薄西山的刘州牧报复,但他没想到,懦弱无能的人的报复虽然软弱无力不可怕,却也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搞点小破坏。刘璋拿远在汉中的张鲁没办法,却拿他留在益州的母亲和家人有办法——格杀勿论。得知家人被杀,张鲁很生气,又攻打了刘璋的巴西郡。

双方的仇恨就此越来越深,都想让对方死翘翘。

从实力和能力来看,能让对方死翘翘的,应该是张鲁。

于是,刘璋开始了提心吊胆度日如年的益州牧生涯。为了解除张鲁的威胁,刘璋想找个粗大腿抱抱。

看中的第一条大腿,正是天下的第一粗腿——曹操。

刘璋先派人前去向曹操“致敬”,承认曹操在中央的地位,表示接受曹操为总理的中央政府管辖。为鼓励刘璋听话的行为,曹操加封刘璋为振威将军,刘璋三哥刘瑁为平寇将军,不过没有以中央政府的名义承认刘璋益州牧的地位。后来,刘璋又派遣别驾从事张肃去许都朝见天子,并献上了精兵三百人和朝贡的上好物品,曹操虽然任命使者张肃为广汉太守,却没有加封刘璋。这表明曹操对刘璋既拉又打,分寸拿捏得十分到位。

抱天下最粗的大腿而不可得,刘璋更加不安。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下荆州,刘琮不战而降,当阳一战击破刘备,威震天下。

刘璋感到了抱曹操大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再次派遣使者前往荆州拜见曹操,还派兵前去听从曹操调遣。

事情都是人做的,但不同的人做同样的事情,效果往往大不相同。

正是刘璋派出的这个使者,断送了刘璋抱曹操大腿的最后希望。

使者名叫张松。

看不起别人的代价

张松,蜀郡(治今四川成都)人。此前出使许都的张肃,就是张松的哥哥。

哥哥张肃出使后被中央政府任命为广汉太守,弟弟张松着实有些羡慕。不过他也有收获,张肃升官后,原来的益州秘书长(别驾)职位就由他递补。

张松也是一个渴望有一番作为的男人。但跟着刘璋这样的老板,别说有所作为,有没有明天都十分难说。所以即使身处别驾的高位,张松却一心想换个老板。

出使荆州,张松敏锐地感觉到自己跳槽的机会终于来了。他久闻曹操英才盖世,善于用人,认定以自己胸中的五车八斗受到曹操的重用,那是十拿九稳的事情。

张松迎着太阳升起的方向,满怀信心地前往荆州,一路上想象着曹操的礼遇,他人的羡慕,自己的得意,不觉有几分陶醉。

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

张松见到曹操时,极其郁闷地发现没有预想的礼遇,有的只是曹操的怠慢。热脸贴了冷屁股,张松的心从云端一下子跌到谷底,摔得支离破碎。

一起破碎的,还有刘璋抱曹操大腿的最后一丝可能。

曹操看不上张松,表面上看起来是典型的以貌取人——因为张松“为人短小”,身材估计和武大郎同志有几分相似。当然,曹操看扁张松的时候,忘记了自己的长相其实也十分惭愧。

打狗是要看主人的。曹操看不上张松,实际上意味着看不上刘璋。这就是为什么刘璋多次想抱曹操大腿而不可得的真正原因——不是他不够热情,而是曹操根本就看不起他。

曹操是一个地道的枭雄,从来看不起狗熊,而刘璋在他眼里正是一只狗熊。曹操认为,刘璋连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都管不好,这样的人还能干些什么?什么都干不了的人,是没有利用价值的人。对于一个没有利用价值的人,曹操从来不想跟他浪费感情。

刘璋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做人,可以失败到这种地步!

抱别人大腿都抱不上,悲哀!刘璋,真让我为你感到悲哀!

一般情况下,曹操是不会看不起一个使者的,哪怕他长得十分委婉,哪怕他的老板是一只狗熊。但此时的情况,不是一般的情况,曹操正豪情万丈,梦想一举荡平刘备和孙权,完成统一大业。曹操认为刘备和孙权统统都是即将被收拾的对象,狗熊刘璋更不在话下。

摊上这样的老板,赶上这样的时机,张松被曹操看不起就再正常不过了。

张松满怀希望而来,极其失望而归。堂堂的别驾大人,被曹操任命为一个小小的县令,这就不只是看不起人的问题了,简直是故意拿人开涮。

张松极其郁闷,越想越郁闷。在回去的路上他决定今后不再让人看不起,还发誓要报复所有敢于看不起自己的人!

哪怕他是牛气冲天的曹操!

这就是曹操看不起别人的代价。习凿齿、司马光等很多历史学家,都把这件事提高到曹操不能统一天下的原因的高度。其实曹操不能统一天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看不起张松并不是主要因素。

但对于刘备来说,张松被曹操开涮的意义非常重大。否则,刘备就没有进入益州的机会,至少难度会增加N倍。

报复别人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尤其是自己实力不够的时候。

要报复曹操这样的猛人,难度系数实在比神七上天还高。天下要找曹操报仇的人数都数不过来,最后的结果却是他们统统被曹操收拾得干干净净,收拾得服服帖帖,至少也是被打得满世界乱跑,而曹操依旧牛气冲天,依旧想打谁就打谁。

放眼天下,谁能报复曹操,或者有潜力报复曹操?张松认为有,且只有一个——刘备。

汉朝人都知道,刘备早就是曹操的死对头,他们两个人是绝对不会再坐到一张桌子上吃饭的。

张松的目光和跳槽的希望就此从曹操身上转移到了刘备身上。但还有一个问题,刘备有报复曹操必需的力量吗?

赤壁战后,刘备以一日千里的发展速度,打消了张松的疑虑。

张松从此一心投靠刘备报复曹操,将对曹操的恨全部转化为对刘备的爱。为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帮助刘备进一步发展实力,张松还决定排除万难出卖旧老板刘璋,把益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新老板刘备。

益州是刘璋的,凭什么要送给刘备?人才就是人才,张松创造性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手导演了一场引外援的好戏。

于是,刘璋的耳朵里便充满这样的声音:“刘备和您的关系不一般,赶快牵手合作吧。”(刘豫州,使君之肺腑,可与交通)。

刘璋同志抱曹操大腿而不可得,也只好换个思路解决问题。在张松的潜移默化朝夕熏陶之下,刘璋逐渐接受了引外援的建议,打算派一个人去荆州跟刘备联系联系感情。

张松早就为刘璋物色好了使者人选。他物色使者的标准,当然不是对刘璋对益州集团有多么忠心,而是有成为他的同伙的潜质。虽然有句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人多好办事,但搞阴谋活动的人从来都是贵在精而不在多,张松只想拉几个精明强干的人下水。

他看中的不二人选,就是法正。

既得利益者的通病

法正,字孝直,扶风郿(今陕西眉县)人。建安初年,法正与老乡孟达跑到益州避乱,但没有受到刘璋的重用。法正过了很长时间才当了一个小小的县令,又过了很长时间才升迁为军议校尉。

军议校尉说白了就是参谋将军,法正之所以能当上这个参谋将军,是因为他很有谋略。可惜再好的谋略,老板不识货不采用也等于废纸一张白话一通。

仕途不顺利,法正已经比较窝火。再加上他虽有才名,德行却不怎么好,老有人在他背后伸着手指头指指点点,说三道四。法正知道后很生气,但官小权轻拿这些人没办法,只能长长叹出一口气,感叹自己怀才不遇,有志难伸。

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虽然张松与法正各有所司,一个几乎天天陪着老板,另一个几乎一直见不到老板,公事交往的机会并不频繁,但身上的相似之处却像吸铁石一样将他们吸引到了一起。这些相似之处,包括都有才名,德行都不好,都想有所作为,都对现任政府不满(这一点很重要)等等。这两个有才无德的人经常在一起长吁短叹,一起惺惺相惜。

于是,到刘璋选派联合刘备的使者时,张松立即推荐了法正。

法正推来推去不想干,但老板安排的活又不能不干,最后只好很不情愿地上路(正辞让,不得已而往)。

有人认为张松与法正两人是在唱双簧,法正是假装不想去。我认为史书的记载是可信的,法正确实不想当这个使者,因为他还没有参与张松的阴谋。虽然张松与法正关系不错,但人心隔肚皮,出卖老板就是谋反,是要掉脑袋的,张松事前不告诉法正的可能性很大。后来张松就是被亲哥哥告发的,可见搞阴谋要非常小心谨慎。何况道德水平都不高又都很精的两个人,谁信得过谁啊?

不过,正是这一次不情愿的出使,彻底改变了法正的命运,也改变了益州的命运。

对于很多人来说,人生一直都是从一个希望走向一个失望,再从另一个希望走向另一个失望,周而复始,从不例外。

比如快到不惑之年的法正。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法正早已对人生的不断希望不断失望深有体验,因此他对这一次的荆州之行同样不抱多大希望,这正是他不情愿干这份工作的原因。

正应了一句话:人生常有惊喜。法正在荆州,就意外地收获了一个又一个惊喜。

惊喜来源于刘备。位高权重名动天下的左将军豫州牧荆州牧宜城亭侯刘备,对素昧平生的小小参谋将军法正非常重视,招待十分周到,一有时间就在一起吃饭喝酒,聊天谈心,请教许多问题——当然主要是关于益州的问题。

法正很快就被刘备感动得稀里哗啦一塌糊涂。要知道法正在刘璋的手下习惯了被人藐视,除了把他当空气,没人把他当回事,不拿他开涮,已经算是很给面子了。

感动过后,法正内心的天平不由自主地向刘备倾斜。他终于明白了老朋友张松坚持派他出使荆州的用意。

法正回去后,立即向张松汇报情况,称赞刘备果真有雄才大略,当真是礼贤下士,正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好老板。

从此,这两个人坚定无比地走到了一起,开始为刘备入主益州的事业而努力奋斗。

便大肆渲染来自邪教组织张鲁的威胁有多么可怕。

便轮番劝说刘璋找正直仁义乐于助人的刘备当外援。

刘璋傻是傻一点,但平白无故请别人到他的地盘上吃喝拉撒,他还是转不过这个弯来。

他需要一个找外援的理由。

曹操给了他这个理由。建安十六年(211年)三月,曹操声势浩大地派遣钟繇(书法家,钟会他爹)和夏侯渊等人率军进攻汉中。

汉中是益州门户,握在张鲁手中刘璋都睡不踏实,要是握在曹操手中,刘璋的好日子就算彻底到头了,因而他更加惶惶不可终日。

张松一看机会来了,连吓唬带忽悠展开劝说:“曹操军队十分强大天下无敌,如果灭了张鲁顺便进攻益州,我们该怎么办?”(曹公兵强无敌于天下,若因张鲁之资以取蜀土,谁能御之者乎)

刘璋是个老实人,实话实说:“我一直很着急,但是没办法啊。”(吾固忧之而未有计)

张松再次抛出引外援的理论:“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仇也,善用兵”,如果请他进攻张鲁,肯定能成功。灭了张鲁,我们就实力大增,不用怕曹操了。

刘璋最关心的是如何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对于灭不灭张鲁兴趣不是很大,听了张松的建议还有点犹豫。

张松看仅仅有外部压力还不够,又指出益州内部的问题:庞羲、李异等实力派人物,骄横跋扈,很可能背叛你,如果不请来刘备,“敌攻其外,民攻其内,必败之道也”。

一个既得利益者,可以不向外扩张新的利益,但不会不保护已经得到的利益。这是既得利益者的通病。

张松的发言,击中了刘璋的要害。刘璋一向管不住手下人,曾经遭遇过赵韪的叛乱,只差那么一点点就彻底完蛋了,有着痛苦而难忘的亲身体验。这样的体验太惊险太刺激了,他不想再来一次。

张松看中了刘璋虽然懦弱无能,但也不甘心坐以待毙。巨大的内外压力、暗淡的发展前景摆在面前,刘璋最终接受了建议,决定迎接刘备入蜀。

这是一个利用外人制衡自己人的傻帽行为。

刘璋就是刘璋,这样的傻事亏他做得出来,而且做得那叫一个坚定无比。

明白人还是有的。得知刘璋请刘备入蜀,益州干部黄权、刘巴等人纷纷劝阻,最绝的是王累,他搞了一个行为艺术,把自己倒悬在城门下死谏。但这么多人冒着生命危险劝阻,刘璋就是毅然决然大胆地往前走,永不回头。

这样的老板要是不完蛋,真是没天理了。

前去迎接刘备入蜀的使者,仍然以轻车熟路的法正领衔,还有一位是他的老乡孟达。这两人带领着四千士兵前往荆州。

不就请个人吗?带这么多人马做什么?

答案是押送财物。需要四千人马押送的财物,可以想象一下有多少。一辆运钞车按四个人算,差不多就有一千辆运钞车。如果算不清楚也不要紧,史书上有答案——前后赂遗以巨亿计。

如此看来,刘璋还真把刘备当做大牌外援了,我给你开高工资,你给我干活。

刘璋的如意算盘打得不错,花钱买平安,雇人来打工。可惜自始至终他都是一厢情愿,忽略了对方的想法。

如果刘璋分析一下刘备走过的道路,就会发现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荒唐以及可笑。

刘备,从来就不是一个甘心给别人打工的人,而是别人甘心为他打工的人。

仁义加实力,才是王道

法正去而复返的时期,正是刘备出兵阻止孙权进攻益州的时期。

这表明刘备已经把益州当成自己锅里的肉了,志在必得,谁抢就跟谁急。

当法正的迎接队伍满载财物开到荆州的时候,庞统等人都乐得心里开花,送上门来的不要白不要,要了不白要,纷纷劝说刘备大干特干。

庞统为刘备分析形势:自从曹操南征刘表,荆州就残破不全,曹、刘、孙三方势力盘根错节,很难有大的作为。益州不一样,相对来说国富民强,人口众多,要人有人,要钱有钱,占据益州才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刘备当然渴望得到益州,但在思想上还有一点转不过弯来。根据多年的斗争经验,刘备总结出自己的特色和成功的秘诀——就是和水火不容的仇人曹操对着干,“(曹)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三国志》注引《九州春秋》)。

刘备做徐州牧,是陶谦的遗命;做豫州牧,是中央政府任命;袭杀车胄夺取徐州,是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做荆州牧,是刘表、刘琦父子死后部下拥戴的。

到目前为止,刘备自认为从来没有依靠武力抢夺过别人的地盘,从来没有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做事一向是有原则有底线的。

刘备不是那种做事不想就干、干了再想的人。他在做事之前都要考虑清楚到底对不对,符合不符合自己的原则,有没有突破自己的底线。这一思考,做出决定往往就慢了半拍,所以曹操等人都指出了他的这个性格特点——见事迟,得计少晚。

此时,刘备又在先想再干,想通了才干。在他看来,抢夺别人的东西,是不道德的强盗行为,曹操能干他不能干。现在去抢益州,不就和曹操同流合污了吗?不就失信于天下了吗?

仁义,是刘备的立足之本。如果失去仁义,刘备不知道靠什么去赢得人心,靠什么去打败曹操。

庞统决定为刘备解开这个心结。庞统认为,要成大事必须懂得权变灵活应对,不能死守仁义信条。春秋时期的五霸就是兼并弱小、攻击愚昧,才得以成功的,这没有什么不对。夺取益州之后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给刘璋一个好的归宿(封以大国),就不是忘恩负义。庞统指出最关键的一条,刘璋终究是守不住益州的,我们不夺取就会被别人夺取。这个“别人”指的正是仇敌曹操。我们不要,曹操要;我们不打,曹操打,根本就是损己利人,利的还是仇人。为了打败曹操,我们必须要夺取益州。

刘备终于豁然开朗。仁义是很重要,但只靠仁义打不败曹操,还得有地盘和人马。

仁义加实力,才是真正的王道。

法正也在此时表明心迹,正式改换门庭投靠刘备。他将益州的军事机密、钱粮府库、地理形势、路程远近等等所有自己知道的情报,毫不保留地奉献出来,当然还有张松做内鬼的事。

对于张松和法正排除万难出卖刘璋,一心帮助自己兼并益州的行为,刘备有几分意外几分高兴,更增加了夺取益州的信心。

刘璋,对不住了,为了我的事业,你的位子由我来坐。

刘备进军益州,奉行的是稳健的扩张战略,大批精兵猛将镇守荆州,保卫根据地。他留下诸葛亮主政、关羽掌军,张飞改任南郡太守,赵云作为留营司马,一同留守大本营。

刘备率领入蜀的谋臣武将,主要是庞统、法正、黄忠、魏延、霍峻、卓膺、伊籍、陈震等人,可以看出大多是加盟时间不长的新人,老员工有史可考的只有简雍一人随从入蜀。

亲近新人,是刘备用人的一大特点。让新人跟在自己身边,一方面可以加深对新人的了解,鉴别人才,准确定位人才;一方面又可以用感情笼络新人,进一步收服人心。

刘备让老员工留守荆州,既表明对老员工有足够的信任,也表明战略重心仍在荆州。毕竟此去益州能不能得手,还是个未知数,荆州可不能有个闪失,否则恐怕只能假戏真做,真的给刘璋打工了。

刘备入蜀带领的军队数量,约有两万多人。此时刘备在荆州的全部兵力大约是五六万,刘备率领接近一半的军队入蜀,是比较合理的。

此外,法正和孟达带过来的四千运输兵,被刘备交给孟达率领,全部留在荆州。这是因为益州的军队靠不靠得住还很难说,万一在关键时刻搞哗变就不好收拾了,不如把他们留在荆州想跑也跑不掉。

可见此时的刘备,政治手腕已经相当成熟,远非担任徐州牧的时期可比。

建安十六年(211年)十二月,刘备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后,率领军队沿长江西上进入益州。

刘备大军进展十分顺利。因为刘备名义上是来帮助刘璋干活攻打张鲁的,所以刘璋命令地方官员一路列队欢迎,热情招待。

刘备驱兵两千多里,很快经江州(今重庆),由垫江水(今涪水)到达涪城(今四川绵阳),距益州治所成都仅三百六十里。

在涪城,刘备与刘璋有一个约会。

约会的场面十分壮观。刘备带来两万多军队,已经不少;刘璋更是带来三万军队,浩浩荡荡,“车乘帐幔,精光曜日”。主人刘璋非常热情,送给外援刘备“米二十万斛,骑千匹,车千乘”(《三国志》注引《吴书》),还有数不清的财物。

刘璋这么开心这么大方是有道理的。刘璋自从有记忆开始,不管是作为刘四公子,还是继任益州牧,不论身份地位有多高,却总逃不出一个怪圈——被人瞧不起。别说曹操的大腿紧紧收起来不让他抱,就连手下人也有点看不起他。现在天下闻名的英雄刘备,亲自来给自己捧场,为自己出力干活,刘璋怎能不感动得一塌糊涂?

感动之下,刘璋推举刘备担任大司马,兼任司隶校尉。大司马与太尉相似,掌管全事,在东汉位列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司隶校尉看起来是武将职衔,实际上是东汉十三州之一的司隶部(京畿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只不过不叫刺史或州牧罢了,还可以与御史中丞一样检查百官。大司马和司隶校尉两个官职都很显要,但此时司隶全部在曹操的控制下,刘备做司隶校尉没有实际意义。反倒是大司马的职位,名义上掌管天下军事,符合刘备号召天下兵马讨伐曹操的思路,后来刘备即位汉中王时就正式出任大司马。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刘备也推举刘璋出任镇西大将军,兼任益州牧。刘璋虽然被部下拥戴接任益州牧,但是一直没有得到中央政府的正式任命,现在刘备以政府大员的身份给予承认。刘璋原本是振威将军,官阶不高,刘备推举他为镇西大将军,级别约等于大将军,不过不是常设官职而已。

两位老板互相任命官职互相捧场之后,坐在一起拉着手联系感情,天天搞派对。双方将士也在一起喝酒吃肉欣赏舞蹈享受音乐,开起了联欢会。

这一次约会,时间竟然长达“百余日”。

多么快乐,多么和谐!

刘璋万万没有想到,这次约会实际上是鸿门宴,他扮演的角色就是老祖宗刘邦。

给我一个当强盗的理由

出卖刘邦的曹无伤的扮演者是张松。张松通过法正,建议刘备在宴席上搞定刘璋。张松的建议除了方便快捷省时省力之外,也反映着一个内鬼的真实心态,度日如年夜长梦多啊。

张松急,可惜刘备一向做事不着急。

范增的扮演者是庞统。他与张松的看法一致,劝说刘备立即动手控制刘璋,这样不用流血牺牲就能得到益州。

刘备扮演的是项羽,自然不同意在宴席上搞定刘邦。

刘备以为得人心者得天下,人心最重要,其次才是地盘。得不到人心只得到地盘,终究是坐不长久的。暴秦一统天下,就因为得不到人心才二世而亡。大汉能有四百年的基业,王莽篡逆之后能够光武中兴,正是因为人心所向。现在来到别人家里做客反而杀了主人,会失去人心,即使占领地盘,也不会长久。

仁义,在刘备看来,不只是个人的行为原则,也不只是社会的道德规范,而是一种政治观,一种方法论。

当然,刘备奉行的并不是宋襄公一样蠢猪式的仁义,他想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立足仁义,又能得到地盘。不过两全其美是很难的,关键是把握好度。

世间事,最难把握的就是一个度字。

刘备权衡利弊,认为夺取益州不可仓促,应当先收服人心,而收服人心需要时间。

欢乐的时间总是很短,百余日的约会很快过去,离别的笙箫已经悄悄吹起。

刘璋确实够意思,分手之际又拨给刘备好几千军队。

既然没有跟刘璋翻脸,刘备只能假戏真做,率军北进汉中。此时刘备的军队达到三万,军械粮草也是应有尽有,军容十分壮观。

大军北进到葭萌关(今四川昭化南)停了下来。既没有北上攻打汉中张鲁,也没有南下进攻成都。

史书上的记载,刘备停在葭萌关是“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实际上,除了收服人心之外,此时的刘备还在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找一个当强盗的理由,一个攻打刘璋的理由。

乱世中以强攻弱、以大灭小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事,说得好听点这叫王霸雄图,说得不好听就是强盗行径,最后只剩下一个大强盗的时候,天下就统一了,世界就和平了。

既然出来混,就要遵循游戏规则。刘备也要加入到当强盗抢别人地盘的行列中。不是他抢别人的地盘,就是别人抢他的地盘,没有第三条路可走。

说起来有点惭愧,此时的刘备已经五十出头,但这真的是他的第一次——第一次当强盗。

第一次,总会有些不习惯。刘备就很不习惯,尤其是主人刘璋对他很够意思,他磨不开这个情面,更找不出当强盗的理由。

当强盗需要理由吗?需要,非常需要。大到历代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小到小学语文课本里大灰狼对小绵羊说的“你弄脏了我喝的水”,即使不能哄骗和煽动别人,至少可以让自己人觉得理直气壮,干起来底气十足。事实上,大多数干坏事的人,都有一套自己的逻辑和理由。

可刘备找死也找不出理由。时间就这么一点一点地过去,转眼已是建安十七年(212年)年底。

刘备入蜀已经整整一年,难道就这么一直等下去,和刘璋一起慢慢变老?

关键时刻,还是大舅子孙权解决了刘备的难题。曹操大军进攻濡须口,孙权难免有几分紧张,于是写信向刘备求救。

不过刘备没有救孙权,反倒是孙权救了刘备。

刘备接到信后,灵感终于来了,派人前去告诉刘璋自己不能当外援了,必须要回荆州,去拉大舅子孙权一把,也减轻与乐进作战的关羽的压力。到益州一年领了那么多工钱,却什么活也没干,刘备算准了刘璋一定会发脾气。

为了保证刘璋的脾气顺利发起来,发得猛一点,刘备还向刘璋提出不合理要求,索取很多东西,比如兵马一万,物资财宝N多等等。

使者派出去后,刘备就等着刘璋发脾气,然后找理由开打。

为自己即将到手的理由,刘备满怀期待。

但刘备还是失望了。刘璋不但毫不生气答应让他回荆州,而且还出人意料地接受了他的不合理要求。只是在数目上,打了个折扣,答应给四千军队,其他物资都给一半。毕竟刘璋也不是富得流油,一下子拿出那么多军队和财物,手头还是有点紧张的。

刘备彻底无语了。随你怎么欺负就是没脾气,这是什么人品啊!

罢了罢了,就凑合着拿打折扣的事当理由吧。

一年多时间等一个理由,兄弟我容易吗我!

好歹总算找到一个当强盗的理由了,刘备立即召集将士,做起思想工作,号召全军上下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化友为敌,准备攻打刘璋:“我们为刘璋出力干活,转战千里,非常辛苦,他却不发工资不给赏赐,这绝对不可以!”(吾为益州征强敌,师徒勤瘁,不遑宁居;今积帑藏之财而吝于赏功,望士大夫为出死力战,其可得乎)

真难为刘备了,等了这么久,只等到这么一个没有多少说服力的理由。

恰巧此时张松做内鬼的事泄露了。张松不知道刘备宣传要回荆州只是为了找一个撕破脸的理由,他以为刘备真的要回荆州,眼看前功尽弃十分冲动,连忙写信劝阻:“现在益州唾手可得,怎么能够放弃呢?”(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释此去乎)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张松做内鬼的事,被他哥哥张肃发现了。谋反可是要灭三族的,至少这个广汉太守是肯定当不成了,张肃非常害怕,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地位,他决定出卖亲弟弟,向刘璋告发了张松。

对一些人来说,兄弟再亲,亲不过身家性命,亲不过荣华富贵。

刘璋终于明白张松当初提议迎接刘备就包藏祸心,他们一直在演戏,把自己当猴耍!

这不只侮辱了刘璋同志的人格,还侮辱了他的智商!

到了这个地步,刘璋终于忍无可忍,立马砍了张松,下令各地干部转变思想提高警惕,不能再把刘备当自己人。

张松这个刘备入蜀的第一功臣,终究没有等到胜利的那一天。

终于撕破脸了,不用再难为情了。刘备放下沉重的思想包袱,不再犹豫徘徊,部署进攻刘璋,动手干平生第一票抢劫活动。

谋士的价值

当强盗也得讲究技术含量,否则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那就成了一个笑话。

刘备一决定动手,庞统就来精神了。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方能体现出一个谋士的价值。

庞统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名声不是吹出来的。他一连想出上、中、下三个计策。上计是挑选精锐,偷袭成都——冒险碰运气的成分太大,被刘备否了。下计是退到白帝城(今重庆奉节东),以荆州为依托,再慢慢进军——这样深入益州不就是白跑一趟,做了无用功吗?也被刘备否了。

最后刘备采纳中计。中计是先除掉白水关守将杨怀和高沛,然后收编他们的军队,以葭萌关和白水关作为据点,南下进攻成都。

这个计策的关键在于,杨怀和高沛两人会乖乖前来送死吗?庞统认为会,而且想好了技术层面上的操作方案:刘备先宣传要撤回荆州,让两人来送行,两人“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一定会来。

人才就是人才,不服不行啊!事情的进展,完全在庞统的意料之中。

刘备斩杀杨怀和高沛之后,入据白水关,并且收编了刘璋的守军。除了收编将士,刘备还把他们的家属也一起收编,安置在关内。这么做名义上是安排人手照顾好弟兄们的家小,解除后顾之忧;实际上是拿家属当人质,让守军死心塌地跟着自己一条道走到黑。

随后,刘备留中郎将霍峻(这是一个值得记住的人)率几百人守卫葭萌关,自己与黄忠、卓膺、魏延等将领统帅大军,南下进攻成都。

刘备南下的时候,刘璋也在筹划对策。

虽然老板刘璋不怎么样,但益州政府还是有些人才的。其中有一个叫郑度的秘书(从事),提出坚壁清野的策略,认为只要将人民南迁、仓库烧光,高垒深沟、坚守不战,不过百日,刘备就该从哪里来回哪里去了,然后趁势追击,定能擒获刘备。

郑度的对策听起来很不错,但一个策略最难的是落实,君不见许多好政策执行起来就完全变样了吗?以刘璋同志为核心的益州干部的执行力来看,这个策略能不能奏效,实在很难说。

更为出人意料的是,刘璋在一开始就否决了郑度的对策,而且还罢了郑度的官(看谁还敢出主意)。这个恪守教条的领导,认认真真地搬出书本知识:“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也。”在他的大脑里,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才是人间正道,把老百姓迁来迁去对付敌人是非常不应该的。

随后,刘璋调兵遣将,派遣刘璝、冷苞、张任、邓贤、吴懿等人守卫涪城,李严、费观等人前往绵竹,扶禁、向存等人率领一万多人迂回围攻葭萌关。三路大军齐出,刘璋希望以此阻挡刘备大军南下。

刘备南下不只是孤军远征,而且是悬军远征——悬在空中,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必须取胜,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刘备却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有着必胜的信心。路过一些城池的时候,如果地方官不投降(比如梓潼县令王连),他也不强迫,反而竖起大拇指说对方是好样的(义之),选择绕城而走。

可见,即使在武力夺取的时候,刘备依旧秉承着一贯以收服人心为上的思路,决不学习曹操不投降则屠城的做法。

倒是郑度坚壁清野的策略让刘备有点担心。不过他刚刚提出这个忧虑,熟知敌情的另一位谋士法正,当即料定刘璋不会采纳,劝他放松心情不必担心。

刘备没费多少力气就到达去年约会的老地方——涪城。不同的是,这次在涪城等待刘备到来的不是热情似火的刘璋,而是严阵以待操着家伙的刘璝、冷苞、张任、邓贤、吴懿几位将军。很明显,这几位将军是不打算与刘备搞联欢的。

重兵把守的涪城不同于梓潼,这时候如果绕城而走就是找死。

刘备挥军进攻涪城,让益州军队见识了什么叫久经战阵的精锐之师,很快将守军打得大败,侥幸逃跑的人退守绵竹和雒城,组成第二道防线。

中郎将吴懿更是认清形势,直接前来投降。刘备立刻抓住典型,任命他为讨逆将军,让弃暗投明的将士们学习吴懿好榜样。

刘备攻克涪城,顺利逼近成都,心情非常愉快,开了一个庆功会。庆功会上,刘备兴致很高,喝得醉醉醺醺对庞统说:“今天的聚会,真是太尽兴了!”(今日之会,可谓乐矣)

庞统作为刘备集团的骨干成员,当然也很重视集团的企业文化——仁义,就在不正确的时间,说了一句正确的话:“夺取他人的地盘还当做一件快乐的事,不是仁者之兵啊。”

刘备正在兴头上,被庞统这么一讽刺,立刻发火了:“武王伐纣,也是又唱歌又跳舞的,难道就不是仁者吗?”(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

他不但拿周武王作挡箭牌,一怒之下还把庞统给轰了出去。

过了一会,刘备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对,就派人又把庞统请了回来。

庞统的定力也真好,被轰出去不说什么,被请回来也不说什么,坐在原来的位子上照样该吃就吃、该喝就喝,十分淡定,就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样。

刘备却心中有些不安,就问庞统:“刚才讨论的话题,我们两个究竟谁是谁非?”(向者之论,阿谁为失)

庞统回答说:“我们都有不对。”(君臣俱失)

刘备听后放声大笑,不再介怀,尽兴宴乐。

后人对这件事评论很多,褒贬不同。其实仁者之兵也罢,干革命也罢,上班也罢,该快乐的时候就得快乐,该放松的时候就得放松,没有人愿意长期生活在压抑之下。否则即使老板愿意做苦行僧,员工却不一定受得了。

任何一个人,在大获胜利的情况下,都会非常开心。这是释放压力、放松心情,与仁义无关。因为一个人是否仁义,不是看他嘴上说了什么,而是看他到底做了什么。

倒是刘备君臣有话就说,知错就改,亲密无间,令人追慕。

攻占涪城之后,刘备以为益州已经是囊中之物,进入成都只是个时间问题。为了早日迎接革命的到来,他决定抽调荆州大军入蜀。

这里有一个谁留守荆州的问题。这个问题令很多人百思不解,也让很多人痛惜不已。

刘备在做这个决定时,其实毫不犹豫,留守荆州的最佳人选,甚至是不二人选,都只是一个人。

关羽。

关羽作为跟随刘备三十多年的老兄弟,忠诚度那是没得说的。他还是刘备的第一大将,相对年轻而未经战事的诸葛亮(此时三十三岁),更有威望和战争经验;相对另外两位猛将张飞和赵云,更能独当一面,有当统帅的气质和经历。

除此之外,关羽还有一样他人没法比的优势——水军。刘备在荆州的地盘,尤其是江陵和公安两处军事重地,都在长江边上,在这里作战离不开水军。而刘备的水军,正是关羽一手带起来的。

关羽兄弟,就是你了。

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接到刘备的命令后,诸葛亮、张飞、赵云、刘封(刘备在荆州时,在阿斗出生前收的养子)等人率军沿水路入蜀。

从此守卫荆州的重任,由关羽一力承担。

忠义留千古

诸葛亮、张飞等人率军入蜀后,一路攻城下郡,招降纳叛,很快就顺利到达重镇江州(今重庆)。

镇守江州的是巴郡太守严颜。严颜是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人,算是土生土长的益州将军。

当初刘璋迎接刘备入益州时,严颜就十分痛心地叹息这是“独坐穷山,放虎自卫”(《三国志》注引《华阳国志》),后患无穷。可见,虽然老板刘璋为人不咋地,严颜还是我自将心向刘璋。

这样一个忠心的人,当然是不会轻易投降的,毅然率军抵抗。但打仗不是有决心就能打赢的,很多时候取决于双方的实力对比。严颜虽然勇气可嘉,怎奈实力不济,最终吃了败仗,当了张飞的俘虏。

一路上大多郡县都是主动开门投降,那热乎劲儿就跟亲戚上门似的,偏偏严颜敢陈兵抵抗,给了一个闭门羹,张飞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他以胜利者的姿态,呵斥阶下囚严颜:“大军到来,你为什么不投降?”

严颜回答:“你们做得不对(这是实话),抢夺我们的地盘,我们只有抵抗而死,不会投降(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

刘备进军益州,的确是裸的抢劫活动。张飞不是一个伶牙俐齿信口雌黄能把歪理说得头头是道的人,他无言以对,恼羞成怒,气冲冲地喝令手下把严颜拉出去砍头,成全他做一个断头将军。

一般人听说要砍头,要么面如土色说不出话来(数不胜数),要么骂骂咧咧喋喋不休(比如吕布)。严颜却是面不改色心平气和,看见张飞气得面红耳赤青筋暴突,还劝说道:“砍头就砍头嘛,你发什么火!”

什么叫大义凛然,什么叫视死如归!

惺惺相惜,这正是张飞敬重的人。他连忙撤销斩首令,不再把严颜当做战俘,而是当做贵宾给予很高的礼遇。

许多人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认为张飞义释严颜之后,严颜感动之下就投降了刘备,还前后多次参加战斗,立下不少汗马功劳,与黄忠、廖化一起被称为“蜀汉三老将”。

历史上的严颜其实没有投降,只是赋闲在家。一年之后,刘璋在成都投降刘备,严颜得到消息后,在自己曾经洒过血汗尽心守卫的土地上,自刎而死,做了真正的断头将军。

古人的这种忠义精神,今天的人也许很难理解,但不应拿一句“愚忠”来贬斥他们。

不论任何时候,不论任何国家,为了世间的正气,为了心中的信念,不惜献出宝贵生命的人,都应该得到我们的尊敬!

严颜的精神,感动了许多古人。

四百多年后,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宣扬忠义,将严颜追谥为“壮烈将军”,将他的故乡改名为“忠州”,并追封他为忠州刺史。

一千多年后,文天祥在狱中写下著名的《正气歌》,表露心迹,以古人自勉,其中写道:“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颜常山,是指唐朝安史之乱时的常山太守颜杲卿(另一忠义之士、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堂弟),战败后骂敌不屈,先被割去舌头后被杀死。张睢阳,是指安史之乱时死守睢阳的名将张巡,督战时“大呼辄齿裂血面,嚼齿皆碎”(《新唐书·忠义传》),力尽被俘后同样骂敌不屈,被打掉牙齿惨遭杀害。嵇侍中,是指嵇康之子嵇绍,西晋“八王之乱”时,身为侍中的嵇绍拼死保护傻子皇帝——晋惠帝,被杀后血溅皇袍。

位于四大忠臣之首的严将军,就是指断头将军严颜。

留下《正气歌》一年后,文天祥英勇就义,不愧古人!

攻克江州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遵循刘备指示,分军出击,攻城略地,意图将成都孤立包围,最后迫使刘璋早日投降。

张飞率军自江州北上进攻巴西郡,占领郡治阆中后留兵镇守,同时防御汉中张鲁。

诸葛亮走中路,取道德阳(今四川遂宁东南),以最短路程尽快赶到成都附近。

赵云攻取重镇江阳(今四川泸州),过犍为郡(治武阳,今四川彭山),从南面迂回包围成都。

几路军队进展顺利,一路所向披靡。

唯独刘备,在雒城(今四川广汉)城下寸步难行。

攻克涪城后,刘备进攻绵竹。绵竹城中的守军不少,加上从涪城败退下来的军队,坚守城池还是不成问题的。但守将李严、费观学习吴懿好榜样,二话不说直接率军投降,两人都被封为裨将军。

此时刘备手中的军队至少有三四万人,下一个目标就是雒城。

雒城是成都最后一道屏障,拿下雒城,成都就处在包围之中。

守卫雒城的是刘璋的长子刘循,辅助他的将军是一路败退下来的刘璝和张任。刘循作为刘璋同志的合法接班人,自然关心自己家族的事业,决定坚守雒城。

刘备率军逼近雒城,开始围城,在雁桥擒获名将张任。刘备久闻张任是员猛将,想劝说他投降,却被严词拒绝,只好下令处斩。

围城之后,开始强攻。就在攻城时,刘备遭受了入蜀以来的最大损失——第一谋士庞统中流矢而死,年仅三十六岁。

庞统阵亡,刘备十分痛惜。陈寿在《三国志》中,喜欢用四个来形容领导在重要员工去世后的伤心场面——言则流涕。比如荀攸死后,曹操就是“言则流涕”。对庞统的死,刘备也是“言则流涕”。为寄托深切的哀思,告慰死去的功臣,并激励活着的员工,刘备追认庞统为关内侯,对他的家人做了妥善安排。

庞统投效刘备帐下,仅仅三年时间,但他的才干谋略,却一直广为世人称道。《三国志·蜀书》中,庞统与法正合成一传,在大臣中仅次于诸葛亮单人单传,其他人大多是五六个人挤在一起,如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五员大将就是扎堆的。可见陈寿对庞统的重视,将他比作曹魏的荀彧,称赞他们才德并重。

后世有人甚至将庞统之死作为刘备事业未竟的一大原因,为之扼腕痛惜。

但历史终究是历史,所有的假设都是徒劳的。除了叹息过往,我们更应该向前看。活在当下,只有今天才是可以把握和改变的。

摆在刘备面前的,依旧是坚固的雒城。

鉴于合围成都、雒城的局势已经形成,刘备认为益州若能和平解放,善莫大焉。

于是,法正受命给原来的老板刘璋写去一封劝降信。信的内容很长,中心思想是让刘璋明白两件事:一是刘备已经占领战略要地,并取得益州三分之二的土地,刘璋大势已去;二是只有投降才是刘璋唯一的出路,刘备不会为难他。

任何既得利益者,不到最后时刻都不会主动让出自己的利益。刘璋同样不愿意。

那就只好继续在战场上说话了。

刘备在前方攻城夺郡屡屡得手的时候,他留守葭萌关的将军霍峻,却遭受着巨大的压力。先是张鲁的部将杨帛请求进关一起守城,当然进来后是不是守城、为谁守城就说不清道不明了。霍峻的回答是:“小人头可得,城不可得。”杨帛比较识趣,只好乖乖走人。

不久,刘璋的将领扶禁、向存等人率军围攻葭萌关。霍峻部下只有几百人,敌军却有一万多人。面对敌众我寡、孤军作战的形势,霍峻毫不畏惧,凭险固守,守了将近一年,硬是没让敌军进来。更牛的是,霍峻乘敌军不备,还挑选精锐主动出击,大破敌军,阵斩副帅向存。霍峻有效地守卫后方,拖住敌军大批有生力量,为刘备夺取益州立下了卓越功勋。

建安十九年(214年)夏,刘备终于攻克围攻将近一年的雒城,刘循突围逃回成都。

在此前后,诸葛亮、张飞、赵云也进兵到成都、雒城附近。刘备指挥几路大军进逼成都,完成了对成都的战略包围。

正当围城双方最后决战之际,一位历史风流人物不远千里向刘备请降,他的到来加速了战争的结束。

刘备得到他前来投降的消息,当即满怀信心地说了一句:“我得益州矣。”(《三国志》注引《典略》)

来人就是马超。

的代价

马超,字孟起,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人,是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之后。

马超的父亲是马腾,生长于陇西,身上有一半羌族血统,长得高大威猛有点吓人(可能是混血的缘故),但为人忠正,办事稳妥,得到很多人的尊敬,有当老大的范儿。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凉州也不例外。平民马腾一看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做出与刘备同样的选择——从军。马腾在军中较为顺利,以军功一路升官,升任征西将军,与镇西将军韩遂成为凉州一带的实力派军阀。后来马腾进入关中屯军郿城,还协同刘焉讨伐挟持汉献帝的绑匪李傕和郭汜,失败后又退回凉州。此时,马腾与韩遂闹起矛盾,忙着窝里斗。

建安初年,马腾表示归顺曹操把持的中央政府,被封为前将军、槐里侯。马腾驻军槐里十多年,使关中得到难得的安宁,深受当地百姓爱戴。赤壁战前,曹操征召马腾入朝做官,名义上是加官晋爵,实质上是做人质,以消除后方威胁。但马腾不知出于什么心理,竟然接受了曹操的安排,还一并把家属也迁到了曹操的大本营邺城,只留下长子马超统帅军队,留守关中。

马超年纪轻轻就跟着他爹南征北战,“有(韩)信、(英)布之勇,甚得羌、胡心”。曹操攻灭袁绍集团时,马超随同曹操手下的将领钟繇讨伐郭援、高干,作战时腿上中箭,二话不说简单包扎了一下硬是不下火线,最终率部将庞德阵斩郭援。

曹操曾经调遣马超到徐州当刺史,还想征召他到中央政府任职。马超识破了曹操调虎离山的用意,任你说得天花乱坠,他只认准两个字——不去。后来马腾入朝做官,曹操只好任命马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统帅马腾的军队。

西凉马超的时代,开始了。

建安十六年(211年)三月,曹操兴师动众,十分高调地派遣钟繇和夏侯渊等人率军进攻汉中张鲁。

曹操如此高调是有原因的,他并不是真的要隔着关中打汉中,而是声东击西,名义上进攻汉中,实际上将自己的势力渗透到关中,以便真正控制关中地区。按着曹操的扩张步伐,此时轮也轮到西北了。

曹操玩的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马超等关中将领也不是蒙在鼓里,等着挨刀。

马超同样是一个有的男人——乱世称雄的。他不想成为曹操手中的一颗棋子,决定起兵反抗,以保住自己的势力范围,保住乱世称雄的资本。

生在有枪就是草头王的这样一个乱世,没有几个男人会心甘情愿地认输。

刘琮犹豫过,最终投降认输了。

孙权犹豫过,最终抵抗成功了。

马超拿不准自己抵抗曹操会成功还是会失败,但人生能有几回搏,他决定向命运抗争,搏一个未来。

令马超为难的是,他的情况远远比刘琮和孙权复杂很多——他的父亲马腾及全家人都在曹操的控制之下,自己一旦起兵对抗曹操,就意味着将亲人们全部送上黄泉。

亲人的生命和自己的,究竟哪一个更重要?马超面临着艰难而痛苦的选择。

干革命,就不能怕牺牲。这个男人最终选择了自己的。马超学习刘邦为争夺天下不顾父亲,曹操却不是项羽,击败马超之后立即灭了马腾全家二百余口。

这就是的代价,还只是代价的一部分。

马超决定对抗曹操之后,为了增加胜算,找了利益共同体韩遂、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杨秋等十部西北军阀当帮手。这些帮手人数不少,实力却不怎么样,除了韩遂,别人的名字基本上不用记。

帮手找到后,马超等人屯兵把守关中门户潼关。由此可见马超等人的用意主要还是保障自己的既得利益,并不是要跟曹操撕破脸对着干。只要曹操不进攻他们,他们就不会打曹操的主意。

但曹操从来就不是一个别人不招惹自己就不招惹别人的主,他的目标是整个天下。赤壁战败,对于水战主导的孙权和刘备,他暂时无从下口没法收拾,但打起陆战他不惧怕任何人。

谁不服,就打谁,打到你服为止。

七月,曹操亲自率大军进攻马超等人。虽然曹操是不世出的军事奇才,但马超在潼关一带展示了关西兵的实力,让曹操感叹“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三国志》注引《山阳公载记》),双方陷入苦战。最后曹操离间韩遂、出动王牌军虎豹骑、多次发挥自己特长——用计出奇兵,方才击败马超等人。

马超败退凉州后,利用在西北少数民族中间威望很高的优势(甚得羌、胡心),用残兵败将攻杀凉州刺史韦康,建立起一片新的根据地,但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在杨阜、姜叙、梁宽、赵衢等人的攻击下失败了。

从此,马超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漂泊生涯,加上被曹操诛灭三族,心中的痛苦可想而知。

有着如此的血海深仇,马超注定不会投降曹操。建安十九年(214年),马超漂泊到了汉中张鲁的手下。张鲁看马超还有一点利用价值,就派他进攻凉州,但劳师无功。

一个人能不能在别人手底下混口饭吃,关键是看自己有没有被利用的价值,能不能为老板创造价值。

拿不下凉州,马超感到自己在张鲁手下打工吃饭的日子就要到头了,处境步步凶险。

乱世称雄的,早已烟消云散。放眼天下,何处是我家?

此时马超的心理活动,可以概括为一句话——我想有个家,或者是有家的感觉的落脚地。如果还能有所作为,向杀父仇人曹操报仇雪恨,那更是求之不得。

这样的人选,普天之下没有第二个——只有刘备。

此时的刘备,就在成都城下。马超驻军的武都,离成都不过数百里路程。

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马超的选择都必然是刘备。

为了百姓的懦弱

刘备虽然人在雒城之下,却依然是心怀天下。

马超这样一个风云人物,他的举动没有逃过刘备的眼睛,他的处境更没有逃过刘备的眼睛。

作为一个资深漂泊者,刘备对马超此时漂泊无根孤苦伶仃久渴盼甘霖的心境深有体验。他自认为可以给马超一个家,起码是有家的感觉的落脚地。

双方都有意,只缺一位红娘。

刘备派遣刚刚投降的李恢临时扮演红娘的角色,前往汉中与马超联络。

不出所料,马超很快决定跳槽到刘备集团。

至此,后世广为传颂的蜀汉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全部来到刘备帐下,在他们传奇的人生路上,继续勇往直前。

收到马超的请降书之后,刘备派人一路接应马超,让他带领军队直接来到成都城下。这样做的用意有两个:一是双方首脑人物见个面,互相增进了解,还方便谈驻军、官职等相关事宜;二是借助马超的声威,迫使刘璋早日投降。

马超是当过一方诸侯的风流人物,走过南,闯过北,平过叛,造过反,还跟曹操交过手。马超投降刘备,对陷入包围的另一方诸侯刘璋有一定的带头示范作用。

为加大震慑效果,刘备学了一把董卓,私下派遣军队与马超会合,然后由马超率领浩浩荡荡开到成都城北。

刘备眼看时机成熟,派遣与刘璋一见如故的老弟兄简雍入城劝降。

成都城中尚有三万军队,粮食物资足够一年使用。但得知马超率领大批(装出来的)精锐的关西兵帮助刘备攻城,刘璋及城中官吏百姓更加害怕,守城的信心更加动摇。

虽然城中有不少人还想抵抗,刘璋却决定放弃,说道:“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百姓攻战三年,肌膏草野者,以璋故也,何心能安!”

刘璋是个一辈子懦弱的人,但这一次的懦弱却是为了百姓。他是一个好人,虽然不是一个好老板。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许多人使尽力气,耍尽手段,用尽心机,却往往是白忙活了一场。

不能建功立业,能够心存百姓,也是难能可贵。

简雍入城没过几天,刘璋就打开城门出城投降了。

刘备夺取益州的战争胜利结束,时间是建安十九年(214年)夏。

刘备与刘璋再次见面,人虽如旧,心境却大不相同,先前的客人当了强盗,原来的主人当了俘虏。为避免两人日后见面尴尬,也为避免祸起萧墙人心不安,刘备将刘璋送往荆州的公安居住,差不多等同于软禁。不过刘璋享受的工资待遇相对不错,私人财产全部归还,官阶还是先前的振威将军。

客观来说,这是当时征服者对被征服者的常见处置,虽然算不上是厚待,但至少也谈不上是残酷。

干强盗的事,就要遵守强盗的游戏规则。刘备为激励将士奋勇作战,竟然事先宣布:“等到打下成都,益州库房中的金银财物就全部归将士们所有。”(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果然,大军进入成都之后,将士们整齐划一地扔掉兵器、撒开双腿,拿出百米赛跑的劲头,争先恐后跑到政府库房,抢夺金银财宝。

更为严重的是,有人竟然提出建议,要把城中的良田美宅没收充公,然后分赐给立下汗马功劳的各位将军(很可能提建议的这个人,也在受封赏的名单上)。

既然答应将士们自行分配府库财物,刘备当然不能反悔,否则人心涣散,下次打战就没人出力了。所以刘备不但要遵守诺言,还要加大赏赐,以激励有功人员。

但凡事皆有度,过犹不及。府库财物是公家的,老板怎么分配别人不会有太多意见。拿富豪大户们的房产田地赏赐将士,这就侵犯了他们的切身利益,想让他们心甘情愿那是不可能的。

刘备一向重视收服人心团结士大夫,但这一条建议要是实行下去,恐怕益州的豪强地主要集体抗议开口大骂离心离德了。

在这紧要关头,一向有大局观的赵云出来阻止,说道:“霍去病说得好——匈奴未灭,无用家为。现在的国贼曹操还活得好好的,我们怎么能贪图享受呢?等到天下安定的时候,我们一起解甲归田,荣归故里,才是心安理得。何况益州百姓刚刚经历战乱,只有让他们安居乐业,才能得到他们的真心拥戴。”

赵云的一番话说得大义凛然,在情在理。更重要的是,要论战功,赵云必然名列前茅,现在他带头抵制不正之风,表示艰苦奋斗,不要良田美宅,别人就不好再开口。

可见以身作则的力量,一个行动胜过万语千言。领导干部如果自己手脚不干净,却天天高喊反腐倡廉,肯定是没有一点号召力的。

所幸刘备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采纳了赵云的建议。益州的形势就此安定下来,顺利度过了新旧交替的非常时期。

开展根据地建设

刘璋统治下的益州,差不多是无政府状态。摆在刘备面前的,就是这么一个百废待举的烂摊子。

刘备兼任益州牧,新人新气象,需要将益州改弦更张,建设成民富国强、上下团结、奋发向上的抗曹根据地。

首先进行的是组织建设。

治国重在治吏。国家机器为解决问题而设立各级官吏,但国家最大的问题也就在于官吏。组织建设的核心就是用人。只有用人得当,各级干部廉洁奉公,贤能人才得以施展,上下才能团结一心,国家才能蓬勃向上。

大战过后,论功行赏是迫切任务。刘备也对功臣大加封赏,关羽、张飞、诸葛亮、法正四人获得赏赐最高,每人都是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

可见,刘备以往用人主要靠感情笼络,原因不是吝啬小气,实在是开不出高工资。现在财大气粗,出手那是相当阔绰。用人策略除了事业感召、感情笼络之外,又加上了待遇丰厚一条。这样的形势下,就更不用担心他看得上人才而人才看不上他了。

人事安排方面,荡寇将军、襄阳太守关羽正式受命“董督荆州事”,代理荆州牧;征虏将军张飞,兼任巴西太守,镇守要地防御张鲁;军师中郎将诸葛亮升迁为军师将军,兼任政府办公厅主任(署左将军府事);庞统死后的首席谋士法正升为扬武将军,担任首都市长兼京畿军区司令员(蜀郡太守);新近投效的猛将马超为平西将军,沿袭原先的爵位都亭侯;牙门将军赵云,升为翊军将军;裨将军黄忠,作战勇猛,“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升任讨虏将军;年轻人魏延,升任牙门将军;等等。一干功臣,大多加官晋爵,皆大欢喜。

此外,三位老资格的文臣——从事中郎麋竺、简雍、孙乾,全部得到升迁,分别出任安汉将军、秉忠将军、昭德将军(请注意这几个官号的含义,都是刘备独创的官号),其中安汉将军麋竺官阶还在军师将军诸葛亮之上,体现出刘备用人不忘旧人的特点。

除了重用老部下,刘备对益州人才也一并选拔任用。

年过花甲的老一代人才评论家许靖(许劭许子将的堂兄),在董卓时期就出任中央政府人事部要员(除尚书郎,典选举),当了一回历史风流人物,后来却流落到益州,在刘璋手下打工,担任蜀郡太守。刘备围攻成都的时候,一向很有眼光的许大人看出刘璋日薄西山,刘备前途光明,竟然做出了令人十分不齿的事情——逃到城外投降。更可悲的是,许大人年纪大了,腿脚不灵便,居然在逃跑途中被当场抓获。不过刘璋也明白大势已去,没有对他进行处罚。历来重视忠义的刘备,对许靖的行为打心眼里瞧不起,本来没打算给他官做,想让他到一边凉快去。此时法正站了出来,指出许靖这种人就是典型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但老板你要想干一番大事业,又必须得用这帮人。为什么呢?因为许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如果你不用他,别人会认为是你不能任用贤人。你就当是燕昭王拿郭隗树立一个重用人才的榜样,不但要用许靖,而且要重用。诸葛亮也说:“(许)靖人望,不可失也,借其名以竦动宇内。”(《诸葛亮集》)于是,许靖同志光荣出任刘备政府秘书长(左将军长史)。

蜀中名臣董和,被任命为掌军中郎将,与诸葛亮一起掌管左将军大司马府事,两人合作十分愉快。董和去世后,诸葛亮还追思不已。

黄权、刘巴这两个当初劝阻刘璋迎接刘备入蜀的益州干部,也被刘备收归帐下,黄权出任偏将军,刘巴担任左将军西曹掾。此外,先前投降的吴懿、李严、费观,以及庞羲、射坚等人也全部受到任用。

名不副实的人用了,曾有过节的人也用了,益州的人才基本被刘备招聘到麾下。从此,刘备集团除了原来的流亡老班底和荆州人士组成的庞大阵容,又加上了益州人士作为新鲜血液,手下人才济济,一派欣欣向荣。

对刘备夺取益州之后的用人情况,《三国志》中明确写道: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刘)璋之所授用也,吴懿、费观等又(刘)璋之婚亲也,彭羕又(刘)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

值得一提的是刘备重用法正。法正不同于诸葛亮、庞统等人,他虽然有才华善谋略,人品却不怎么样。刘备能够重用法正,说明他的用人之道,已经不同于早期多用性情相投、才德兼备的人,而是广收人才,一个人只要有可用之才就给予任用,用其长而不计较其短,这有点像刘邦重用睡了嫂子的陈平。当然,这也与刘备事业发展壮大有关系,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些有才无德的人,你不用就被别人用了,反而危害更大。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道德品质不好的人,有时候也得用,而且也不是不可用,关键要看老板能不能镇得住。比如司马懿,在曹操手下也就是个乖乖听话的小跟帮,在曹芳手下他就敢于发动政变欺负老板。

对刘备的用人有一个中肯的评价: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组织了一个班子南下,到了四川,同“地方干部”一起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根据地。尽管刘备比曹操所见略逊,但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

刘备虽然军事才能、文学才能比不上曹操,但在识人、用人方面的能力,堪称三国无双。

其次是迫在眉睫的财政工作。

府库被将士们洗劫一空,将士们爽了,刘备却不爽。因为作为一个老板,手中没钱是万万不行的。要打仗,没钱不行;要封赏,没钱不行;要开工资,没钱更不行。正在刘备资金链断裂、为钱犯难的时候,新员工刘巴解决了这一难题。

让刘备捉襟见肘的财政危机,在刘巴看来不过是一碟小菜,他轻描淡写地提出建议:“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巿。”(《三国志》注引《零陵先贤传》)简单来说,刘巴的对策就是造钱,由官府铸造新的大面额的货币,然后发行流通。

在今天看来,刘巴是一位懂得宏观经济学的人才,他运用金融知识,以投放适量货币的方法,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危机,取得了“数月之间,府库充实”的良好效果。

刘巴这个人,确实有才能,但他与刘备有些不得不说的不愉快往事。刘巴字子初,是荆州零陵人。曹操南征荆州的时候,荆州很多士人追随刘备南逃,而刘巴偏偏与众不同向北跑去投降了曹操,被任命为总理秘书(丞相掾),奉命前去招降老家零陵等江南三郡。曹操赤壁战败后,刘备南收四郡,刘巴断了归路无法逃回北方,但他还是不打算归顺刘备,竟然远远地躲到交州去了。后来刘巴辗转到了益州,给刘璋打工。刘璋被张松忽悠迎接刘备入蜀的时候,刘巴与黄权、王累等人纷纷劝阻。刘巴最终无处可逃,刘备占领益州后,他落入了刘备手中。刘备一方面看重刘巴的才能,另一方面要给天下人来个不计前嫌重用仇人的榜样,在围攻成都的时候,就下令将士不得伤害刘巴。占领成都后,刘备任命刘巴为左将军西曹掾。此时解决财政危机,不过是刘巴牛刀小试。

财政工作重在开源。我国古代政府财政收入除了向百姓征收赋税之外,往往对盐、铁实行专营政策,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刘备也不例外,专门设置司盐校尉与司金中郎将等官职,分别管理盐、铁专营工作,控制这两项关乎国民经济命脉的产业,同时也是重要的军需物资行业。

整体来说,刘备政府在益州的财政工作,是在擅长内政的诸葛亮的主持下开展的。日后刘备出兵征战,诸葛亮就镇守成都做“足食足兵”的后勤工作,类似于西汉初年三杰之一的萧何。

依法治国

最能体现辞旧迎新特色的是加强法制,依法治国。

蜀汉法制是在刘备的支持下,由诸葛亮主导实行的,是诸葛亮治蜀的核心内容,也以此奠定了诸葛亮作为一代政治家的历史地位。

刘璋统治下近似无政府状态的益州,“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诸葛亮集》)。概括来说,就是刘璋无法约束地方豪强,上层人士不听话不团结,下层人民受欺压有怨气。刘璋虽然心存百姓,想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却没有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行方法,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吏治一片混乱,上上下下都非常不满意。

从主观想法与客观结果的反差来看,刘璋有点像明朝亡国之君崇祯皇帝。崇祯宵衣旰食励精图治,可惜方法不怎么对路,再加上客观局势内外交困,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大明江山毁在自己手里。

从刘璋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重视仁德、心怀百姓并不一定能把事办好。要让百姓过上好日子,除了心怀仁义之外,还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方法。

这就是刘备和诸葛亮比刘璋强的地方,也是刘备之仁与刘璋之仁的区别。刘备之仁是君主之仁,不但把仁义作为终极目标,而且有实现这一目标必需的实力和手段。而刘璋之仁是迂腐之仁,外敌入侵不能抵御,内部动乱不能阻止,在他治下的人民几乎没有安全感,所以即使他个人心怀仁义,对于他治下的人民来说也只是空头支票,永远不可能兑现。

刘备和诸葛亮解决益州混乱问题的方法,就是加强法制,将无政府状态的益州,建设成一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社会。

法制刚开始推行的时候,刘备手下的两位重臣——诸葛亮和法正意见不同,留下了一段著名的论辩。

法正认为应当宽弛刑法,以收服益州人心。他还请出了四百年前宽弛刑法最终成就帝业的汉高祖刘邦同志作为榜样。大伙都清楚,刘邦当年“约法三章”大获人心;更清楚刘邦是刘备等所有汉朝皇族的祖宗。拿祖宗来压人,说得又有几分道理,一般人就难以反驳也不敢反驳了。

但诸葛亮分明不是一般人。他明确指出法正说得不对,“君知其一,未知其二”。汉高祖当年宽弛刑法,是因为之前暴秦刑法过于严苛残酷,所以当时宽弛刑法才能体现出新老板的宽大仁德。而如今刘璋统治的益州,已经是无政府状态,混乱不堪,乱世用重典,政宽则济之以猛,需要通过加强法制来重建遭到破坏的社会秩序,“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矣”(《诸葛亮集》)。诸葛亮主张实行德政,兼用威刑,从严治国,赏罚分明,用罚来限制奸人作恶,用赏来为士人开辟政治上的出路。厉行法制,不但能收到抑制地方豪强的效果,而且能重建社会秩序,实现“上下有节”。

这是一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典型案例。法正没有考察当时的社会情况与刘邦时期的不同,一味照搬古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而诸葛亮则因时制宜,根据时代和国情找对策,找到了开锁的唯一一把金钥匙。

一千六百多年以后,清人赵藩在成都武侯祠题写一副对联,评价诸葛亮的为政用兵,流传甚广,发人深省,对联是: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说得十分正确。治国,除了公平、正义等核心价值理念,很难找到什么万世不易的可行策略,必须要根据时代和国情找对策。一个政策,在以前是有用的,在今天可能已经过时;在今天看来是正确的,也可能在以后回过头来发现是错误的。

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没有一成不变的策略,只有因时制宜的方法,有时候甚至逃不出今天对明天错的怪圈。

比如说封建诸侯。刘邦认为秦朝迅速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封建同姓诸侯孤立无援,因此大肆分封刘姓诸侯王,没想到日后却发生吴楚七国之乱,成为子孙的沉重负担;曹魏吸取汉朝教训,抑制诸侯的权力,却又被司马氏轻而易举地改换门庭;司马晋吸取曹魏教训,广泛封建诸侯王,后来又发生“八王之乱”,把一个好端端的国家送上绝路。秦、汉、魏、晋几朝的做法,都只是一把双刃剑,造成的后果不是削弱中央集权、诸侯王尾大不掉,就是中央政府势单力孤迅速灭亡,似乎是一个又一个毫无意义的轮回。

再如近几十年的人口政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实行计划生育是势在必行,却难免会产生人口老龄化问题;为解决老龄化问题,如今又在论证放开生育二胎。实行的政策都不能保证永久正确,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法制也罢,其他政策也罢,说到底都不过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工具,最终的目标是稳定和发展。因此,只要能实现正义的目标,法制严峻还是宽仁都不是问题,正所谓白猫黑猫,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

诸葛亮的法制策略,在刘备的支持下,在益州得到推行,成为一项基本国策,蜀汉建国后也一直沿用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在刘备的支持下,由诸葛亮主导,集合蜀汉一流人才法正、刘巴、李严、伊籍等人,制订了一部治理国家的成文法典,这部法典习惯上被称为《蜀科》,可惜很早就已经遗失了。

后人都说诸葛亮的法制严峻,究竟严到了什么程度,可以用一个小故事加以说明。

有一天,刘备与老弟兄简雍等人微服私访,看到前面一男一女在走路。这时简雍指着这一对男女说:“他们将要发生奸情(欲行淫),为什么不抓起来?”刘备一听,楞了,心想这简雍也太厉害了吧,一眼就能看出大街上的人想干什么坏事,就问道:“你怎么知道?”简雍回答说:“因为他们身上有发生奸情的工具。”(彼有其具)简雍这么说,是因为当时有禁酒令,违抗命令私自酿酒的人要受处罚,执行命令的人却往往把家中有酿酒器具而没有酿酒的人也一并抓起来处罚——理由是有犯事的工具(严就严在这)。一向幽默风趣的简雍,就以这种搞笑的方式劝谏刘备。刘备听后哈哈大笑,明白了简雍的用意,立即下令赦免有酿酒器具而没有违禁酿酒的人。

整体来说,诸葛亮推行的法制虽然严峻,但他以身作则,公正廉明,因此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拥护,开创了蜀汉政治清明的局面。陈寿评价说:“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当然,做到绝对公正是很难的,法正犯法就没有得到应有的惩处。刘备夺取益州后,最开心最张扬的人非法正莫属。法正同志是以还乡团的身份回到成都的,当年他只是个被人冷落的小小参谋将军(军议校尉),回来时却是新老板刘备的重要心腹功臣——扬武将军兼蜀郡太守。向来恩怨分明的法正,开始了大清算,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报恩不必说了,为报仇他竟然擅自杀死几个当年辱骂过他的人。有人将法正的不法行为上报给主管司法工作的诸葛亮,希望诸葛亮向刘备打个小报告,让法正不要太嚣张跋扈。诸葛亮清楚法正正受到刘备的信任,又功劳很大,只能开导下属,不了了之。至于诸葛亮有没有私下向刘备建议,或者直接劝告法正,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理念,从来都只是人们的理想,社会发展到今天还没有实现。因此,我们也不必对诸葛亮主导的法制苛求完美,大体上来看做到“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这已经难能可贵。

任何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

组织、财政、法制三项工作,可以说是内政工作的三驾马车。随着三项工作的开展和完善,刘备在益州逐步站稳了脚跟。

有了新的根据地,占据荆、益两州,刘备更加强大。

不过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要想战胜强大的曹操,还需要继续努力。

加油吧,刘备!

团结的会谈,胜利的会谈

刘备的机会是一个人的噩耗。

诸葛亮劝说刘备不要去,到了东吴的地盘就由不得自己,要看人家的脸色行事,万一年轻人孙权一冲动把老板软禁起来,麻烦就大了。(《三国演义》中是刘备不敢去,诸葛亮使劲劝他去)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刘备决意前往,东吴就算是老虎窝,也得闯一闯。

除了孙权,别人没机会也没资格眼红。

刘备以为得人心者得天下,人心最重要,其次才是地盘。得不到人心只得到地盘,终究是坐不长久的。暴秦一统天下,就因为得不到人心才二世而亡。大汉能有四百年的基业,王莽篡逆之后能够光武中兴,正是因为人心所向。现在来到别人家里做客反而杀了主人,会失去人心,即使占领地盘,也不会长久。

刘琦,这个正值壮年的大公子,毫无征兆地说挂就挂了。普遍认为,刘大公子无心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热衷音乐舞蹈美女美酒,最终为推动三国娱乐事业的不断发展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刘琦死后,荆州人士纷纷推举刘备担任荆州牧,时间是建安十四年(209年)冬十二月。

自己的实力。

不过有人眼红自己,总不是一件好事,往往会找机会向自己下黑手(比如吕布)。如果孙权不同意刘备上任,这个荆州牧的位子他是坐不安稳的。何况刘备此时虽然腰粗了许多,却远远没有孙权的粗,万一闹翻脸动起手来胜负未可知啊。

刘备最终决定先斩后奏,接受员工推举担任荆州牧,先把生米做成熟饭,再想办法取得孙权的同意。到那时候就轮到孙权为难了,承认也不是,不承认也不是。

为争取获得孙权同意,刘备决定亲自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对东吴进行友好国事访问。

此时手下员工拥戴刘备出任荆州牧,刘备的做法是接受。

面对一个相似的问题,刘备采取两种不同的措施,只是依据一样东西——实力。

车骑将军的官阶比左将军还高一级。刘备这样做的意思很明确,推戴年轻有为的孙权同志担任盟军总司令,自己愿意团结在以孙权同志为核心的抗曹联盟周围,一同从事抗曹大业。

此时,刘备年届五十,孙权年方二十八。老一代革命家刘备,主动向富二代孙权低头。

刘备很清楚,在这样一个天下为公的乱世,如果实力弱小却坐上了好位子,眼红的人有很多。比如当年他接任徐州牧之后,袁术、吕布等人的眼睛就红得要喷血。

今非昔比,经过十多年的苦心经营,刘备的实力已经远远不是在小沛担任豫州刺史那个层次了,如今他要出任荆州牧,放眼天下,眼红的人有且只有一个——孙权,刚刚打败曹操将势力扩张到荆州一带的孙权。

十多年前麋竺、陈登等人劝说刘备接任徐州牧,刘备的做法是推辞。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