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在手机阅读
手机阅读《刘备不是传说》
刘备不是传说

第6章

这就有点不正常了。

年过半百的刘备,此时只有这唯一的儿子阿斗,要是被孙夫人带到东吴,那根本就是人质,一个成色十足的人质。

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断,接走孙夫人带走阿斗是孙权的主意,是为了控制刘备想出的新招——绑票。

人生是长跑不是短跑,不需要一直紧绷着弦冲刺下去,而是在紧要关头来个百米冲刺敢于拼搏,在平常时刻放慢脚步积蓄力量。平常时刻的慢跑甚至休息,是为了关键时刻更好地超越。

在暂时的和平时期,刘备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养精蓄锐。待到来年兵精粮足,就该进行新的征战了。

下一个目标,是益州北大门—汉中。

原来孙夫人监视着刘备,刘备的人也在监视着她的一举一动。这年头,当真是谁也信不过谁,上演的是真实版的无间道。

当年阿斗在长坂坡的乱军之中,就是赵云出生入死救回来的,如今赵云担任留营司马,手下有兵有将,怎么可能容忍阿斗被东吴绑票?

更何况为保万无一失,身负重任的南郡太守张飞也率军赶来。

毕竟是在刘备的地盘上,赵云和张飞如此兴师动众要保住刘备的**,孙夫人明显是溜不掉了,只得留下阿斗。

这就是截江救阿斗的故事。阿斗小朋友再次有惊无险地度过危机,还真是福大命大啊!

此后,孙夫人回到东吴,史料再无记载,她与刘备的短暂婚姻既然以阴谋开始,就难免以悲剧结束。

换个角度看问题

绑票计划破产之后,孙权再也想不出找刘备算账的方法,除非直接开打。

换个角度看问题,往往柳暗花明,别有洞天。

孙权转过头来想,如果刘备拿下益州,有了新的地盘,借出去的荆州就能要回了吧?

从此,孙权将顺利拿回荆州的希望,寄托于刘备顺利占领益州。

当一个人的希望寄托在另一个人身上时,他就会情不自禁地为另一个人考虑。

从此孙权不但没有给刘备施加压力拉后腿,反而满怀期待地希望刘备尽快占领益州,越早越好。曹操率领大军进攻濡须口的时候,孙权只给刘备写了一封求救信,自己率军独自抵抗。而这封信,反而帮了刘备的大忙。

孙权没有等太久。刘备入蜀一年之后,就正式与刘璋开打了;开打一年半之后,占领益州的喜讯就传来了,算起来还不到三年时间。

孙权接到消息,心里又酸又甜。酸的是自己想吃的肥肉,结果落到了刘备嘴里;甜的是讨回荆州的时机终于成熟了。

孙权想出了一个分期付款的方案,首先讨还最早“借出”的长沙、桂阳、零陵三郡。至于南郡和武陵,一方面有交换交州的因素在里边,另一方面可以让关羽承担长江防线减轻己方压力,所以“续借”给刘备。孙权以为,搞个分期付款,条件十分优惠,先收回南部三郡,阻力小一点,实惠大一点。

这完全符合孙权同志一贯务实的做事风格。

使者的人选,孙权挑中了长脸的诸葛瑾,也是另有深意。诸葛瑾是诸葛亮的大哥,诸葛亮又是刘备集团的骨干成员,他刘备总不会不给面子吧?

自从诸葛瑾出使之后,孙权就满怀期待。

诸葛瑾到达成都,轮到刘备为难了。

从建安六年漂泊到荆州,再到建安十六年入蜀,刘备在荆州生活了整整十年。在这十年里,他苦心经营,广收人心,驻守新野,用兵博望,蛰伏樊城,惨败当阳,遁逃江夏,参战赤壁,南收四郡,驻兵公安,经营南郡,捭阖东吴,有着多少难忘的回忆?荆州江山如画,留下他多少走过的足迹?荆州,可以说是刘备的第二故乡,首先在感情上刘备就不打算给孙权。

其次,凭什么孙权要来讨还荆州?赤壁之战打败曹操,虽然周瑜是主力,刘备也没少出力,南部四郡更是他亲自率军拿下的,难道打下的地盘就全归孙权所有?当初以借荆州的方式换来地盘,只因为实力弱小,不能不答应孙权开出的条件。如今,手握重兵,地跨两州,大丈夫岂能受制于人?

最后,荆州不能给孙权,南部三郡也不能给。荆州以南郡江陵为中心,四通八达,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刘备占领益州不是为了割据称雄当个土皇帝,而是为一统天下、匡正汉室的目标积蓄力量。天下所有的土地,都要陆续光复。手中的战略要地荆州,为什么要割让给别人?南部三郡是荆州五郡中人口最多的三个郡,一旦割让给孙权,荆州关羽兵团的钱粮、赋税、兵源从哪里来?让出三郡,就不能建立纵深防线,军事重地江陵、公安将直接暴露在东吴面前,日后就更难在荆州立足了。

所以,从刘备的立场来看,手中的荆州根本没打算要“还”给孙权。但当初签好了口头协议,又不好不认账。

最终,刘备的答复是:“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乃尽以荆州与吴耳。”一个“尽”字,点明了孙权这时要讨回的只是一部分土地,但“借”出的却是刘备手中全部的荆州地盘。

很明显,这是一个拖着不给的借口。

孙权怒了。

别看孙权同志年轻,人家已经与当世大鳄曹操交过几次手,愣是占便宜多吃亏少,岂是任人欺负的主?这一次,孙权决定要跟刘备翻脸了。

翻脸也要讲策略。孙权的策略是先礼后兵,不只是因为他与刘备既是同盟又是亲戚,好歹还有些峥嵘岁月、并肩奋斗的甜蜜往事,更是因为他担心刘备与曹操同时打过来,那他就死无葬身之地了。

孙权的做法是一边直接给荆州南部三郡长沙、桂阳、零陵派遣太守前去接管,一边命令吕蒙、鲁肃等人做好战备工作,准备武力解决问题。

对于通过公理要回荆州,孙权明显已经失去信心了。

公理都靠不住,还有什么靠得住?拳头,孙权以为有,且只有拳头。

果然,刘备根本没打算把地盘让出来。三位太守大人风风光光地前去上任,灰溜溜地被关羽赶了回来。

料中了你就不会给!啥也不说了,说了也白说,动手吧!

孙权一声令下,鲁肃率领一万军队驻扎巴丘防御关羽,一向主张强硬对刘的猛将吕蒙率领两万军队,从东面发动进攻。

首当其冲的是长沙和桂阳两郡。驻守荆州的关羽军队,主要驻扎在军事要地南郡的江陵和公安一带,后方的长沙、桂阳、零陵、武陵四郡平时只是管理地方、征收赋税,所以兵力比较单薄。在吕蒙大军压境的形势下,长沙太守廖立眼看守也守不住,又不甘心当俘虏,就当了一次逃跑将军找组织去了。长沙郡和桂阳郡都落到了吕蒙手里。

吕蒙连连得手后,进军到零陵城下。零陵太守郝普决定坚守城池,他相信关羽将军的援兵很快就会赶来,把吕蒙的侵略军打个落花流水满地找牙。

就在守城的紧要关头,郝太守的老朋友邓玄之前来探望。明知有战火还要前来,邓玄之当然不会只是关心老朋友那么单纯,而是要为郝普说一段话。

确切点说,这段话是吕蒙说给郝普听的,邓玄之不过是当了一次录音机实现了人际传播。

这段话软硬兼施,中心意思是让郝普明白守城的希望是没有的,投降的出路才是唯一的。邓玄之语气凝重一脸真诚地告诉郝普,刘备在汉中被夏侯渊包围,关羽已经战败,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指望他们来救你是非常不靠谱的。

人是靠信念活着的,失去信念的人只会随波逐流,得过且过。

一听是这么个局势,四分之一一炷香之前还决心与城池共存亡的郝太守,信念立时崩溃。既然救援指望不上,敌众我寡守城也守不了几天,只好乖乖出城投降。

但郝太守刚刚出城,吕蒙的几百精兵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冲进去把城门占领了。

说好了和平解放,干吗这么着急?犯得着吗?郝普一头雾水。

吕蒙却是一脸得意的笑,得意地从怀中拿出一封信让郝普慢慢欣赏。

郝普不看则已,看完之后羞愧万分,只想找个老鼠洞钻进去。

原来信是孙权写给吕蒙的,让他立即撤军回益阳(今湖南益阳),所谓的刘备被包围、关羽已战败纯属虚构,事情的真相是刘备亲自统帅五万大军已经到达公安,关羽率领三万军队已到近在咫尺的益阳!

要是关羽能给郝普发个短消息,吕蒙就不会得手了。

看来通讯技术的进步,真是太有必要了。

单刀会成了辩论赛

刘备不给孙权地盘是需要勇气的,勇气来源于底气——成功占领益州,要兵有兵,要粮有粮,新政权蒸蒸日上,正要大干特干。

外交从来都是靠实力说话的。有雄厚的实力作后盾,刘备自然可以底气十足地对孙权说——不。

刘备清楚原先的大舅哥孙权也不是任人欺负的软柿子,送走诸葛瑾之后,就集结起五万大军,浩浩荡荡东下荆州。

果不其然,火气正旺的年轻人孙权很快动手了。

打就打吧,谁怕谁啊?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荆州的所谓“债务”问题,只有用武力才能清算彻底。

刘备率领五万大军很快到达公安,顾不上与久违的关羽兄弟嘘寒问暖,立即派遣他率领荆州兵团南下益阳,阻止吕蒙抢钱抢粮抢地盘的强盗行径。

关羽的三万大军早就蓄势待发,得到刘备命令后,马上开赴益阳。

面对刘备的八万大军,这下轮到孙权紧张了。孙权本人驻军陆口(今湖北嘉鱼境内),连忙命令鲁肃尾随到益阳,以便牵制关羽。但鲁肃手下只有区区一万军队,哪里是关羽三万人马的对手?因此孙权急忙写信给吕蒙,让他放弃零陵,火速回援鲁肃。就在此时,吕蒙设计诱降零陵太守郝普后,立即奔赴益阳。

双方大军云集,大战一触即发。

不过从双方的实际表现来看,都是按兵不动——不到最后关头,谁都不放第一枪,谁都不想彻底撕破脸,谁都不想承担破坏统一战线的责任。

尤其是鲁肃,实在不想开打。主张联合刘备的是他,主张借荆州的更是他,如果闹到反目成仇的地步,就意味着他以前的努力全部泡汤,一贯的策略全部错误,实在没法向老板孙权交代,也无脸面对江东父老。

便费尽心思谋求和平解决。

便邀请关羽前来和平谈判。

自从年轻时代跟随刘备,关羽就死心塌地,决心为刘备的革命事业奋斗终身。

创业艰难百战多。三十多年一路走来,关羽已是几番出生入死,身经大小数百战。尤其是刘备、张飞、赵云、诸葛亮相继入蜀之后,偌大一个荆州就全部担在了关羽的肩上。从此关羽深感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

所幸汗水没有白流,努力总有收获。眼看着刘备的革命事业大踏步前进,关羽的喜悦之情不言而喻,更明白革命尚未成功,兄弟仍须努力。

率兵下益阳,夺取南部三郡,在关羽的军事生涯中算是一件稀松平常得有些掉渣的任务。

此时的关羽,已经不是百万军中取颜良首级的那个猛将阶段了,而是一位大踏步走上名将之路的统帅,已经被N个人称作是万人之敌!他手下能够机动作战的就有三万人马,还有刘备的五万大军作后盾,士气十分旺盛,又在自己的地盘主场作战,优势非常明显。而对方鲁肃加上吕蒙,合起来才不过三万军队。

关羽信心十足,踌躇满志。只要刘备决心开打,他就第一个动手。在没有接到动手的命令之前,他部署军队蓄势待发,严阵以待,震慑敌军。

就在此时,关羽收到了鲁肃的约会邀请。鲁肃的条件是: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

大战在际,此时安排一场约会,自然不是把酒话桑麻一醉方休、忆往昔峥嵘岁月稠那么简单,说不好又是一场鸿门宴。

去还是不去?关羽决定,去。

出来混,就不怕死。何况关羽个人武艺十分了得,是罕有匹敌的盖世勇将,敢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有何惧哉!

约会的气氛不大融洽。打过招呼之后,双方就直奔主题——讨论荆州的归属。

单刀会成了辩论赛。

孙权辩论队一辩鲁肃的中心观点是借了东西就要还,何况只要三个郡。

刘备辩论队一辩关羽的中心观点是分地不能说“借”,荆州土地是刘备应得的。

两位一辩保持着最大的克制,遵守辩论赛规则,讲文明讲道理,决不无理取闹,决不进行人身攻击。

客观来讲,不管刘备一方当初是不是心甘情愿,既然接受了“借”荆州的条件,如今赖着不还总是有些理亏的。因此,孙权队一辩鲁肃越辩越勇,渐渐占了上风。

在鲁肃咄咄逼人的质问下,关羽一方有人坐不住了,蹭地跳出来,扔下一句狠话:“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

这句话透露出刘备集团的真实立场,自认为仁德所在,天下土地都应该归刘备,管它是谁的!言外之意是荆州就是刘备的,不可能给你,你不服,就开打,打到你服为止。

鲁肃一直在遵守辩论赛规则苦口婆心地讲道理,讲了半天口干舌燥没有一点效果,正窝着一肚子火,被这人强词夺理一搅和,顿时气不打一处来,“厉声呵之,辞色甚切”——史书中也没有记载鲁肃到底说了什么,估计是忍无可忍破口大骂了。修养再好,也怕胡闹。

对方一辩被气得暴跳如雷,关羽自然要给个交代。他手按刀鞘站起来呵斥:“这是国家大事,你小子知道什么!”将犯规的辩手轰了出去。

此后辩论赛继续正常进行,但辩论双方最终没有讨论出个结果。因为这是一场没有裁判的辩论赛,再辩上几天也不可能有什么结果(辩论赛的发起人鲁肃同志,实在应该事先聘请一位裁判才对)。即使刘备队一辩关羽有些理亏,他也不可能做主把三郡土地让给鲁肃。

何况乱世有乱世的潜规则——靠枪杆子说话。天下诸侯弱肉强食,抢钱抢粮抢地盘的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怎么可能按照法理有借有还?如果遵守法理,那还不如直接归顺曹操算了——人家代表的可是中央政府!

注定,单刀会与辩论赛的结局只能是不欢而散。

一条新闻挽救了一场战争

谈不拢,看来只能开打了。

正当刘备和孙权摩拳擦掌准备动手的时候,传来一条小小的新闻,扭转了整个局势,让一场看似不可避免的大战烟消云散。

这条新闻是曹操进攻汉中,张鲁已经溃败。

曹操,终究没有给刘备太多的时间。

汉中是益州的门户,原来在张鲁手中,刘备还可以舒舒服服睡大觉,想出来玩就出来玩。如今到了曹操手里,等于强盗已经拿着家伙站到了家门口,刘备就得提心吊胆过日子了。

最要命的是,刘备率领五万大军来到荆州,益州的兵力十分单薄,如果曹操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

为了荆州三郡地,丢掉刚刚到手的益州,可以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看来只能与孙权和平谈判了,哪怕是签订屈辱条约,也必须尽快解决荆州问题,然后回军益州。

于是,平分荆州的方案应运而生。

平分荆州,不过是一个体现联盟团结、看似公平合理的提法,核心内容是刘备把三郡中的长沙、桂阳两郡正式割让给孙权(孙权已经自己动手拿到了),孙权再把刚刚占领的零陵还给刘备。这样,不算两家自行设置的宜都、汉昌等郡,原来的荆州七郡,除去被曹操占领的南阳郡和南郡襄阳等地,剩下的南郡、武陵、零陵、长沙、桂阳、江夏六郡,就有三郡在刘备手中(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在孙权手中(长沙、桂阳、江夏)。

刘备与孙权的这一番较量,以曹操的插手而暂停,让孙权白白捡了两个郡的便宜。

刘备不得不吃这个哑巴亏。此时他虽然实力大增,但一对二同时在东、西两线与孙权和曹操作战,还是没有把握的。

刘备与孙权的和平谈判,除了平分荆州,应当还至少包含两个附加条款:

一是彻底结算清楚所谓的荆州“债务”问题。此后,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互不相欠,一干二净。

二是加强团结,巩固友谊,孙权出兵东线,牵制曹操兵力,支援刘备在西线抗战(孙权从陆口回军后,就直接进攻合肥,为张辽所败)。

站在刘备的立场,两线受敌的情况下,签订这样一个和平协议,算是比较好的结局。虽然割出了两郡地盘,但起码能保住益州,又团结了孙权,还把以往不清不楚的“债务”问题也彻底算清了,从此落得一身轻松。

但孙权自认为“借”出的是全部荆州,收回来的只有两个郡,心中的不满可想而知,不过他还是签署了和平协议。

只为孙权的为人——务实。此时的刘备早已今非昔比,就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刘备有八万军队在荆州,他孙权有多少?打起来胜负未可知啊。两个郡就两个郡吧,能收回来一点是一点。以后的路还长着呢,看谁笑到最后!

孙权的没有得到满足,埋下了日后偷袭荆州的种子。

总有一天,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拿了我的给我还回来。

相信这是孙权此时内心真实的想法。

但刘备顾不了那么多了,他需要快马加鞭赶回益州。

关羽率领荆州干部为刘备送行,这一次送别比十里长亭还长。

刘备与关羽,这两个并肩战斗三十多年的老兄弟,最后喝下一杯送行酒,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西去的大军已经开拔了很久,刘备策马赶去,不时回头张望。

关羽和荆州将领依旧站立在原地,目视着他的离去,直到腾起的尘土,掩去了他的身影。

人生艰难,江湖险恶,当年的有志青年已经垂垂老矣。刘备感叹此去怕是再难相见。

他没有料到,这一去竟成永别,他与关羽今生再无相见。

忽悠人是要讲对象的

时隔七年,刘备不得不再次直面老对手曹操。

这两个死敌,在七年的时间里各自埋头苦干,各有不小收获。整体来看,刘备的发展更猛一些。

赤壁战前,刘备虽然以一两万军队昭示着自己在乱世中的坚强存在,却没有地盘只能寄人篱下。战后刘备占领荆州、夺取益州,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实力迅速向孙权、曹操接近,逐渐成长为三极格局中的一极。

而曹操在赤壁战败后,统一天下的雄心折戟沉沙,望江兴叹,有点心灰意冷。也许他看透天下的乱局不可能在短期内收拾,从此奉行稳步发展的战略,能扩张实力就扩张,不能扩张就保卫既得成果积蓄力量,不再做孤注一掷式的拼搏。

牢牢占据北方领土的曹操,终究没有跳出既得利益者的窠臼,患得患失起来,失去了早年豁出去的锐气。

在这七年里,曹操三次进攻孙权,带有试探性质,没有多少收获。眼看南征无望,曹操只能向西北发展,于建安十六年(211年)亲征关中马超,击破马超后由夏侯渊兵团经营西北,逐步攻灭韩遂、讨平凉州宋建。期间,曹操还进爵“魏公”,为此逼死了跟随他大半辈子的老员工荀彧。

西北平定时,已是建安十九年(214年)十月。几个月前,成都和平解放,益州落入刘备之手。

所以说,并不是曹操不想进攻益州让刘备捡了便宜,而是忙不过来。忙得顾不上并不是不关心,实际上曹操一直在关注着老对手刘备的所有动向。

现实生活中有一个现象,许多成功的老板慢慢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往往不是自己的亲人,而是竞争最激烈的对手,这些对手一直在关注着自己的一举一动,刮风下雨从不偷懒,甚至很多时候会事先替自己算计得失。对于这些老板来说,研究对手已经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此时的刘备就享受着这样的遭遇。刘备入蜀之后,曹操组织手下的总理秘书(丞相掾)赵戬与傅幹等智囊团成员专门进行了一番讨论,替刘备讨论夺取益州的成败。赵戬认为益州地势险要,刘备短于用兵,必败无疑。傅幹却针锋相对地指出:“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诸葛亮达治知变,正而有谋,而为之相;张飞、关羽勇而有义,皆万人之敌,而为之将:此三人者,皆人杰也。以(刘)备之略,三杰佐之,何为不济也?”(《三国志》注引《傅子》)

不论曹操同意赵戬还是傅干的意见,他都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刘备发展壮大,长长叹出一口气。因为他曹操也不是强大到不可思议的地步,收拾别人需要一个一个地收拾。凉州平定后,下一个目标才是益州。

首当其冲的是张鲁的汉中。

建安二十年(215年)三月,曹操亲征张鲁。四月,自陈仓出散关。七月,进至阳平关。张鲁集结军队在阳平关凭险据守,曹操攻之不克,再次发挥特长——用计,放出风去说要撤军。张鲁的部队一看曹操大军撤退,就放松了戒备。此时,曹操分兵乘险夜袭,终于攻破阳平关。阳平关一旦失陷,汉中就无险可守,张鲁只好败退巴中(自刘璋时期巴西郡部分领土就落入张鲁手中)。

刘备在荆州返回的路上,派遣黄权率领军队迎接张鲁,希望收服这位因推行“”而深得人心的宗教领袖,便于日后夺取汉中。但张鲁早就打定主意要投降曹操,他退到巴中不过是待价而沽,在等着曹操提价呢。当年十一月,张鲁眼看时机成熟,价钱差不多了,就正式投降了曹操。

曹操平定汉中后,虽然司马懿、刘晔建议趁胜进攻益州,但他信心不足,犹豫了一阵,派夏侯渊、张郃、徐晃三员大将留守,自己回到邺城当“魏王”去了。

以裴松之为代表的许多人,对曹操放弃进攻益州大惑不解,认为“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又远在荆州,如果进攻益州必能大获全胜(席卷之会)。

有些人甚至认为,这是谋士刘晔把曹操给忽悠了。

刘晔刚开始也赞成进攻益州,认为现在我军攻破汉中,益州早已人心惶惶,何况刘备占领益州时间不长,当地百姓不一定支持他,只要老板你亲率大军乘胜出击,很容易一举拿下益州。如果现在不动手,只怕后悔莫及啊!(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前,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

但仅仅过了七天,刘晔就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身,改变看法认为益州已经安定下来,不可进攻了(今已小定,未可击也)。而曹操偏偏就听了刘晔第二次的发言,放弃了大好机会。

刘晔君子豹变,思想转变太快太猛,许多人转不过弯来,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其实促使刘晔转变思想的关键,是一条小小的新闻——蜀中一日数十惊,(刘)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三国志》注引《傅子》)。

这条新闻的最大价值,是告诉人们,刘备已经回到益州了。有人认为“备虽斩之而不能安也”,这句话的主语不是刘备,而是刘备的部将。这也是不成立的——如果刘备没有回师,一向精明有主见的曹操怎么可能被刘晔前后两次忽悠,而且每次都忽悠得团团转,说打就打,说撤就撤?除非是他的脑袋突然被某种凶猛的动物给踢了一顿。

忽悠人是要讲对象的。谁想忽悠曹操,还想忽悠两次,怕是不想混了吧?

所以,事情的真相必然是曹操得到了刘备回师的消息,才放弃进攻益州。曹操攻破阳平关在七月,张鲁投降已经是十一月,经过四个月时间,此时刘备已经回军益州到达江州(今重庆)。曹操的谋士刘晔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改变主意劝阻曹操的。

刘备五万军队回师益州,如果曹操决心进攻,结果会如何?

历史没有假设,进攻的结果谁都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必然不会轻易得手,许多人说是席卷机会,实在有点一厢情愿了。

敌人来了有张飞

曹操虽走,猛将张郃却率领一支部队进入巴西。连曹操都知难而退,张郃偏师深入,当然不是来占领益州的,事实上曹魏名将张郃此行的任务是强制拆迁,强行让巴西的群众来个集体移民,让他们在汉中安家。

说白了就是掠夺人口。

这是曹操与刘璋的一大区别。刘璋一心为了人民,甚至都有些迂腐,敌人打上门来他连坚壁清野的策略都不忍心实施;而曹操为了增强自己削弱对手,一向不择手段,多次胁迫人民背井离乡大规模移民。

以某小品演员的话来说:同样是人,差别咋就那么大呢?

汉末至三国初年,天下大乱,战火不断,人口下降约三分之二,许多地方十室九空,局部地区甚至千里无人烟。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人口成为比任何时期更为重要的资源。

曹操一向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绝不放过掠夺人口的任何机会。

刘备一向“以人为本”,不会为了自己一个人的政治目的而使天下百姓受苦,更不会坐视张郃来到自己的地盘上公然掠夺人口。

剿灭张郃侵略军的任务,责无旁贷落在巴西太守张飞的肩上。

敌人来了有张飞。

强盗来抢东西的时候,给他讲道理是没有用的,最好的办法是当头一棒把他打回去。

接到军令后,张飞率领一万多精兵,奔赴正遭受张郃军队蹂躏的宕渠、蒙头、荡石一带(今四川渠县境内)。

蜀汉名将对曹魏名将,一场硬战在所难免。

张飞率军到达后,原本肆行无忌的张郃被迫转入守势,利用八蒙山地形凭险固守,两军相拒五十余日。

张飞军队离根据地不远,后勤保障充足,打持久战没有任何问题。但张郃孤军深入,时间一长,给养缺乏,士气低落,难逃失败的结局。

于是,择机撤退成为张郃的最佳选择。

张飞的民间形象,是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物。但真实的张飞,四肢的确发达(勇冠三军,熊虎之将),脾气较为暴烈(鞭打士卒),头脑却并不简单(比如截江救阿斗,义释严颜),而且写得一手好字。

此时,张飞料定张郃一定会找机会跑路,并且算准了跑路的必经之路就在宕渠的瓦口,准备在那里给张郃一个大大的惊喜。

张郃部队在八蒙山深刻体验了两个月的山居生活,早已人困马乏,得到撤退的命令后,打起精神准备回老家。

但他们注定回不去了。张郃部队经过艰苦行军,快要走出狭窄曲折的山路时,发现张飞大军个个精神饱满盔甲鲜明,眼角流露出发现猎物时的喜悦,手里抄着明晃晃的家伙,已经在山口等候多时了。

一看这阵势,不管是无名小兵还是曹魏名将张郃,都明白这下要玩完了。

名将就是名将,识时务,懂权变。张郃一看地形——山路狭窄,前后不得相救,二话不说扔掉战马开始爬山。当然,他不是爬山看风景(这时没心情),也不是登高好指挥军队(顾不上了),而是翻山逃命。

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强壮的体格(锻炼身体很重要),张郃带着手下十几个人翻山越岭跋山涉水,从小路回到汉中。手下将士的生死,就只有天知道了。

这是刘备与曹操在赤壁战后的一次大规模交手,以张飞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这场战役的胜利意义非同一般,对日后刘备下决心进攻汉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张飞大败张郃,心情十分愉快,在八蒙山的大石之上,大笔一挥留下十七个大字:

汉将张飞大破贼将张郃于荡渠立马勒石

古有窦宪败单于,今有张飞破曹贼,勒燕然岂惟古人乎!

下一个目标,汉中

张飞打败张郃的同时,刘备从江州回到成都,时间是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初。

侵略军被张飞打跑,益州内政在诸葛亮的主持下欣欣向荣,荆州已签署和平协议,刘备获得了难得的安逸。

但刘备并没有打算在益州安享富贵,他的目标更加明确以及肯定——天下!

此时的天下,曹操已经成为“魏王”,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建魏国社稷宗庙,授金玺,加九锡,耕籍田——取得种种与天子同等的礼仪。这标志着曹魏已经建国,虽然曹操没有正式登极,但实际上已经是皇帝。

在位二十多年的大汉天子刘协,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傀儡。他并不是一个怕死的人,几次密谋除掉曹操掌握政权,以自己的意志挽救时局,做一个实至名归的皇帝,却不幸均遭失败,自己的一举一动都遭到曹操的监视。

一次上朝时,受够了“皇帝”幸福生活的刘协对曹操说:“你如果能辅佐我,就请你对我好一点;如果不能,希望你不要让我当这个皇帝了。”(君若能相辅,则厚;不尔,幸垂恩相舍)

一句话吓得曹操大惊失色,从此再也不敢朝见皇帝。

汉献帝对国事插不上手,年轻人精力旺盛,只好寄情典籍,还专门让荀悦(荀彧的堂兄)按照《左传》的体裁删减《汉书》,编撰成一部《汉纪》,在文字里消磨寂寞的岁月。

也许只有那些竹简里大汉帝国曾经的辉煌强盛,才能找回他的生命何欢;也许只有那些文字中大汉帝国已故的列祖列宗,才能懂得他的寂寞未央。

面对皇帝的无奈,曹操的跋扈,刘备时刻感到,“扫除寇难,靖匡王室”是身为皇族的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虽然理想很难实现,但只要不断努力,总会一点点地接近乃至实现。如果不去努力,就永远没有实现的可能。

人生是长跑不是短跑,不需要一直紧绷着弦冲刺下去,而是在紧要关头来个百米冲刺敢于拼搏,在平常时刻放慢脚步积蓄力量。平常时刻的慢跑甚至休息,是为了关键时刻更好地超越。

在暂时的和平时期,刘备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养精蓄锐。待到来年兵精粮足,就该进行新的征战了。

下一个目标,是益州北大门——汉中。

作为刘备的首席谋士,法正十分清楚汉中的价值。就在刘备养精蓄锐的时候,法正向刘备提出建议,主张出兵攻打汉中。

法正的建议堪称绝笔,立于不败之地,非常有说服力。

首先讨论可行性。法正指出曹操夺取汉中的时候不乘机进攻益州,绝对不是一生杀伐的曹操突然爱上和平了,更不是曹操脑袋进水犯傻了,而是实力不济,不能不罢手。此时镇守汉中的夏侯渊、张郃等人,不是我军将帅的敌手(已经被张飞部分证明),如果老板你亲自统帅大军出征,一定能够攻克汉中。

其次是必要性的论述。法正认为汉中必须要拿下,原因在于:“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实现搞定曹操、匡扶汉室的终极目标(别人信不信不要紧,刘备是相信的,这样宣传也是必需的);“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壮大自己,削弱敌人,渐进式搞定对手;“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最次也能凭险固守,立于不败之地。此三条论述,比起庞统取蜀三策,有过之而无不及!

最后,法正将攻取汉中的意义,提高到顺天应人与把握机遇的高度,说道:“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

精彩!实在是精彩!千年之后读之,仍令人击节称赞!

法正如此之见地,世间已无庞士元之后,成为刘备第一谋士,当之无愧!

作为一个出色的老板,刘备一向是识货的,当即就对法正的建议击掌称善。

方略已定,接下来的是执行。

打曹操不是闹着玩的,需要调动大批猛将锐卒,集中大量粮草军械。这一切都是要花钱的,意味着以刘备为首的益州干部要勒紧裤腰带干大事了。

刘备的老部下,已经过惯了苦日子,连没饭吃的情况都遭遇过(比如在徐州海西饿肚子),漂泊无依、跑路逃命更是家常便饭,勒紧裤腰带自然不在话下,但益州新干部就不同了。

益州本土干部在长达二十年的刘璋时代,习惯了吃饱了睡,睡饱了吃,想上班就上班,想放假就放假,日子过得非常舒服,别人不来打自己(当然打的主要是老板)就烧高香了,从来就没听说过要主动打别人,更不习惯集中力量办大事,听说要勒紧裤带,别提心里有多么不乐意。

于是,就有两个人站出来说风凉话了。

这两个人不是一般的人,确切点说是两个半仙,一个是周半仙周群,另一个是张半仙张裕。

两个半仙在进攻汉中的问题上都持反对意见,但结局却大不相同,周半仙得到举荐为“茂才”的奖励,张半仙却被砍掉了脑袋。

其中大有玄机。

一个半仙的自取灭亡

周群是半仙世家,最擅长的就是占候看天象。

古代的占候与今天的天文学有点相似(都要看天象),但实质上不同,因为占候要把天上的天象跟地上的人事扯上关系。正因为如此,占候才显得神乎其神,成为古代的一门帝王之学,风光了几千年。

精通占候的人,往往会对未来和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一些预测,大到某年某月要发生什么灾难,比如地球要爆炸啊之类的(眼熟吧),小到你家的小猪娃向哪个方向走丢了,等等。有时说不对,正常嘛,没有几个人能说对,大家笑笑也就完事了;有时说对,那就神了,一传十,十传百,久而久之,就会被传说得神乎其神,算不上神仙,也是一个半仙。

当然,群众不是那么好糊弄的,周半仙是通过对当时的几件重大时政问题的正确预测,才奠定他的半仙地位的。比如,建安十二年十月,他预测荆州老板要换人了,第二年刘表就挂了,曹操占领了荆州;建安十七年十二月,他预测西方军阀要丢失土地了,结果三年之内韩遂、宋建相继败死,刘璋丢益州,张鲁降曹操。从此,周半仙的名气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冲出益州走向全世界。

不过仔细分析起来,周半仙的所谓预测,多半是关心时事政治得出来的。当时社会通讯事业不发达,教育也不发达,许多人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更不知道天底下在发生什么事,知道的事情多半是道听途说得来的。在这样的时代,周群同志出身好、受教育程度高,见识和学问已经比别人高出一头。如果再对时事政治加以研究,就能发现:建安十二年,曹操剑指荆州,根据实力对比和以往战绩,刘表败局已定;建安十七年十二月,曹操更是在一年前打败了马超等关中军阀,刘备也在一年前入蜀,许多人早就说是引狼入室了,依据这样的形势得出“西方专据土地者皆将失土”的预言,也就丝毫不足为奇了。这就像是今天关心时事政治的人,事先问他美国打阿富汗谁胜谁败,美国打伊拉克结局如何等等,得出美国胜利的“预言”一点也不值得稀奇。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千万要保持淡定,不能把持不住激动无比地以为遇见了半仙。

关心时事政治、有政治眼光的人也不在少数,但为什么群众偏偏要相信周半仙呢?一个重要原因是周半仙干事业舍得下本钱,不但刻苦学习一心钻研占候事业,而且利用家中财大气粗的优势,专门建造了一个占候实验室——小楼,每次做出预测之前都要上楼看上一阵天象。试问夜夜看天象,难道周半仙就不睡觉、不传宗接代吗?且慢——周半仙不是本人夜夜守在实验室,而是让家里的仆人二十四小时(不避晨夜)轮班倒休在实验室看天象,一旦有异常情况发生,马上报告,周半仙这才上去占候。

这样一套行头摆出来,再预测准几件天下大事,群众不信周半仙才怪。

不只是群众相信,连刘备也依照古代的传统习惯,在出兵之前玩起了求神问卜,问到了周半仙头上。

老板刘备相信占候吗?不相信吗?

进攻汉中能够成功吗?不成功吗?

周半仙实在拿捏不准,但有一条原则他是明白的——做出预测要含蓄一点,模棱两可,留条后路。

根据这一原则,周半仙做出了自己的预测:“当得其地,不得其民也。若出偏军,必不利。当戒慎之!”

之所以说这个预测十分含蓄,模棱两可,是因为“得其地,不得其民”算不上是成功还是失败;“当戒慎之”,究竟是让戒慎出兵还是戒慎偏军,也可以做不同的理解。

依据曹操一贯强行给百姓搬家的做事风格,周半仙预言“得其地,不得其民”是有一定根据的;而曹军战斗力之强悍,也是天下知名,预言“偏师不利”准确度也是可以预期的。更何况,周群发言前的建安二十年,也就是曹操占领汉中的当年,已经让驸马都尉杜袭迁走了汉中八万多人口。因此,这样一个回答与其说是占候得出的预测,倒不如说是对军事实力和以往斗争经验的客观总结和科学分析。

周群的这个回答,实际上是代表部分益州本土干部对刘备出兵做委婉的劝阻。这些干部还包括周群他爹周舒和杜琼、杜微以及后来的谯周等人,他们利用玄而又玄的占候、谶纬学说,表达了他们的政治观点——天下会统一于魏。这充分说明这帮人其实更看好曹操老板和他的事业,在刘备老板手下打工实在是因缘际会不得已,谁让自己生在益州、产业都在益州呢?不过,由于司马晋依样画葫芦又取代了曹魏,这些半仙高人们的“预测”最终大都落空了。

本土势力被外来势力领导有些不情愿是正常的,但在私人场合含蓄点说说也就罢了,另一个半仙张裕的做法,却可以说是自取灭亡。

张半仙听说刘备要进攻汉中,也不管老板有没有像问周半仙那样问他,就刚刚地站出来发言了:“不可争汉中,军必不利。”

语气十分肯定,态度异常坚决。

估计张半仙是一听要勒紧裤带打汉中就急了,说的这话都有失一个半仙应有的水准(模棱两可,留条后路)。

刘备究竟有多大程度相信两个半仙的话,我们不知道,只知道出兵汉中的计划最终付诸实施了,而且周半仙的预测基本应验。

张半仙的预测毫无疑问是落空了,而且就因为预测不准被砍头了。

刘备一向以仁义为本,为什么这次会因为一句话就杀人呢?

有人认为原因是张半仙曾经拿刘备开涮。当年刘备与刘璋在涪城约会时,一次张半仙也在座,大家饮酒作乐十分开心,刘备就在兴头上拿张裕的一把好胡子开了个玩笑,说我老家涿县,姓毛的人特别多,东西南北都是毛姓,县令大人就说:“诸毛绕涿居乎!”(诸毛谐音猪毛;涿谐音啄,指嘴)话音刚落,张裕立刻拿刘备胡子稀少加以回敬,说从前有一个上党潞长(万户以上的县一把手为县令,不满万户为县长),后来晋升为涿县县令,退休回家后有人给他写信,在填写称谓的时候很为难,要写潞长则少了涿令,要写涿令则少了潞长,只好写成“潞涿君”(指露嘴)。

刘备说张裕胡子茂盛,是个善意的玩笑,毕竟古代男人胡子多是好事,关羽还被人尊称为“美髯公”;但张裕的意思是说刘备作为男人有生理缺陷没胡子,这就有点过分了。再者,当时刘备与刘璋的官阶名义上是平级,还是客人,张裕这样加以讽刺,绝对是以下犯上。

于是,在某些人的眼里,加上后来预言攻取汉中不准,刘备杀张裕就顺理成章了,“完全是挟嫌杀人,毫无法制可言”(《刘备传》)。

这绝对是对史料的选择性失明。因为《三国志》在记载这一故事的一段文字的前面,还有一句:

(张)裕又私语人曰:“岁在庚子,天下当易代,刘氏祚尽矣。主公(刘备)得益州,九年之后,寅卯之间当失之。”人密白其言。

同在一段文字中,这句话位于段首,拿胡子开玩笑的故事在段中,很明显陈寿也是把这句话当做张裕被杀的主要原因,但为什么一些专家教授就偏偏对此视而不见呢?

这句话翻译成白话就是:刘氏的汉朝不过五六年(下一个庚子年是建安二十五年)就要亡国,刘备得益州也不过九年就会丢失。

天天喊着说国家要灭亡、领导要完蛋,别说一千八百年前的三国时期,就是今天在国家喊上几嗓子,看看结局会如何?

实在是活腻了。要是这样的事发生在曹操头上,恐怕张半仙就该三族男女老幼一锅烩了(参见孔融同志的悲惨遭遇)。

更为令人惊奇的是,张半仙算准了自己要被杀头(自知刑死),却管不住自己的嘴要造谣生事,这简直就是自取灭亡。

诸葛亮还为张半仙求过情,认为好歹是个人才,不如放他一马。刘备的回答很简单——芳兰生门,不得不锄。意思很明确,就算是芳兰,长错了地方,也要锄掉;就算是人才,才能用错了地方,就是找死。

可见,认为张半仙被杀是刘备挟嫌杀人,未免把刘备看得太简单了。

实际上,刘备杀张裕还有另外一层深意——震慑益州本土反对势力。张半仙造谣说刘备要完蛋,代表的是益州反对势力。刘备杀张裕,为的是杀一儆百,告诉这一部分同床异梦的干部,想吃饭就好好跟着干,不听话就送你上西天。

放在当时,用这样的手段巩固政权,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史上最强阵容

建安二十三年(218)春,刘备终于做好了准备工作,大举进攻汉中。

刘备兵分两路,一路由自己亲自率领,随军大将有赵云、黄忠、魏延等人,还有第一谋士法正随行;另一路由张飞牵头,将领有马超、吴兰、雷铜等人。

这是刘备史上最强大的阵容,被后世广为传颂的蜀汉五虎大将,除关羽远在荆州外,另外四人全部出征。

留守成都主持后勤工作的确定一定以及肯定是诸葛亮。

进取汉中,阳平关是战略核心。不论三年前曹操从北进攻汉中,还是此时刘备从南进攻,都把阳平关作为战役成败的关键。

阳平关,位于今陕西省勉县西北,北依秦岭,南临汉水和巴山,雄踞于西通巴蜀的金牛道口和北达秦陇的陈仓(今陕西宝鸡东)道口。与汉水南北的定军山、天荡山互为掎角之势,是汉中盆地的西门户,同时也是巴蜀通往关中的北端前沿,地理位置十分险要,战略地位极为重要。

为攻克阳平关,切断曹军汉中与关中的联络,造成关门打狗之势,刘备首先派遣张飞挂帅的西路军,迂回阳平关以西,进取曹军驻扎的重镇武都郡治所下辩(今甘肃成县西)。

下辩之战,拉开了汉中争夺战的序幕。

小小的下辩城,有曹操多员猛将镇守,其中最猛的是三位曹氏将领——曹洪、曹休、曹真。此时曹纯已死,曹操精锐亲兵虎豹骑的将领正是曹休和曹真。可以说,有曹休、曹真出现的地方,就有恐怖的虎豹骑。

看来一场硬仗在所难免。

刘备做好作战部署,吴兰率军屯住下辩,与曹军对垒,牵制下辩曹军主力;张飞率军驻扎固山,饲机切断曹军后路。后路一断,军需物资、补充兵源跟不上,哪怕虎豹骑精锐无比、一可当百,照样要马饿得跑不动路,人饿得拿不动兵器,看你还怎么纵横天下?

西路军主帅张飞还放出风去,告诉曹军说,我们就要切断你们的后路了,请做好相关准备。

张飞将自己的意图告诉曹军,当然不是要搞什么春秋时期打仗的君子之风,双方约好时间、地点,都准备停当,然后喊一二三(擂鼓)才开打。

张飞这样做是想迷惑曹军,让他们提防后路,不要轻易出击。如果能把曹军吓跑,那就再好不过了。因为此时张飞、马超的部队正在陆续集结,没有形成以优势兵力打击敌人的态势,曹军如果出城进攻,张飞的胜算不大。

怕什么来什么。放风出去没几天,曹洪、曹休两人一合计,识破了张飞的用意,当机立断决定率领虎豹骑主动出击。

驻扎在下辩的军队首当其冲,一战下来就被打垮,部将任夔等人阵亡。可怜吴兰将军,被虎豹骑的勇士穷追不舍,最后慌不择路跑到氐族的地盘去了,还没等缓过神来,就被当地土著连人带马干掉。另一位将领雷铜,应当也是在此战或此战前后被干掉的。

首战失败,逼近下辩的军队覆没,在固山的张飞形势不利,本想断曹军的后路,现在搞不好张飞会被曹军断了后路。

刘备决定让张飞退军,与大部队会合。既然全面进攻分散打击办不到,不如重点进攻阳平关,阳平关一旦拿下,下辩就成鸡肋。

此时刘备亲自率领的大军已经逼近阳平关,与刘备对峙的曹军统帅,是曹操汉中、关中军团的主帅——征西将军夏侯渊。

夏侯渊其人,不论是从长相还是经历来看,都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恐怖。

说到夏侯渊长相的恐怖,有一个故事。曹操因为个头矮(据推算只有一米五几),长相又比较委琐,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见人,尤其是见陌生人。不过,这个陌生人不是倾国倾城的美女,而是羌、胡等是少数民族的头领和使者。少数民族一向崇尚武力,曹操担心他们一见自己的长相,顿时对自己失去信心,本来说好要投降归顺的突然又改变主意节外生枝,所以就让夏侯渊在旁边作陪(每引见羌、胡,以渊畏之)。可见夏侯渊的长相,远远不止魁梧彪悍,而是众所周知人见人怕的恐怖。

说起经历,夏侯渊更是跌宕起伏,充满传奇色彩。夏侯渊是曹操第一大将夏侯惇的同宗弟弟。夏侯是当地豪强大族,夏侯惇就是贵族公子出身,不过夏侯渊却已经家道衰落,差不多是平民或者长工出身。夏侯渊为人很重义气,一次家乡发生大灾荒,夏侯渊家粮食不够吃,他为了养活自己死去的弟弟(可能是饿死)的女儿,就把自己的小儿子抛弃不顾(人间悲剧啊!不知道这时候夏侯惇做什么去了?难道地主家也没余粮?)。

后来,一向不安分的曹操在老家犯了法,要被抓去坐牢,也是夏侯渊站出来当了替罪羊。当然,曹家财大气粗好办事,来个调包计再使些银子,县令大人自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风头过了之后还把夏侯渊也无罪释放了。

从此,夏侯渊就跟着曹操混了。他跟着曹操南征北战,逐渐成长为一员出色的将军,官渡攻袁绍,徐州伐昌豨,庐江讨雷绪,关中战马超,因功封为护军将军,博昌亭侯。后来他被曹操委以重任,担任西路方面军主帅,又在陇西破韩遂,凉州灭宋建,曹操引用孔子的话称赞他说:“吾与尔不如也!”

夏侯渊的作战特点是长途奔袭,往往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率领骑兵直插敌人心脏,让对手在反应过来之前就停止呼吸,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闪电战”。当时军中有一句话形容他的闪击特点——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三国志》注引王沈《魏书》)。

除了夏侯渊,镇守汉中的还有曹魏“五子良将”中的两位——张郃、徐晃。

张郃虽然两年前在宕渠败于张飞之手,但此时依旧驻扎在巴、汉之间的广石一带,与镇守阳平关的夏侯渊互为犄角,而且作出出争姿态,可趁敌后空虚深入益州。

张郃是一根刺入益州的钉子,也深深地刺进刘备眼中。

为拔掉这根钉子,刘备派遣陈式等人率领十余营士兵断绝马鸣阁栈道,意图切断张郃后路,分割敌军,各个击破。

轮到救火队员徐晃出手了。

徐晃率领军队赶赴马鸣阁栈道附近的深山峡谷之中,直接对陈式展开突击,一举击溃刘军。士兵们为逃命慌不择路,甚至不惜跳进山谷,许多人不是被杀死而是被摔死的。

双方见招拆招,战事进入胶着状态。

几战下来,刘备吃亏更大。

难道阳平关就拿不下来吗?

为了夺取阳平关,刘备杀红了眼,不顾位高权重、年近六旬,依旧身先士卒,亲自上阵。老板这么拼命,员工自然不在话下。但领导上火线,总是十分危险的事情,身边的人纷纷劝刘备后退,刘备不但不听,反而勃然大怒。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一幕——战场上矢下如雨,刘备死战不退。

法正一看,这还了得?万一老板有个闪失,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他立即挺身跑到刘备前面为他挡箭。

刘备自己不怕死,却怕法正死,连忙大喊:“孝直避箭!”

法正也大声说道:“明公亲当矢石,况小人乎?”法正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劝刘备退下火线而想出的奇招,另一方面是患难见真情,情急之下以身护主。

刘备明白法正的用意,只好说:“孝直,吾与汝俱去。”这才退了下来。

纵然刘备亲率将士猛攻,照样没有取得多少进展。尤其是张郃让刘备吃了不少苦头。刘备率领一万多精锐部队,分为十部,轮番进攻张郃,仍然没能攻克。

看来夺取汉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现在已经杀到一半,如果此时退兵,不但付出的努力全部白费,而且必然人心不稳军心动摇,如果曹军趁势进攻益州,后果不堪设想。

开弓没有回头箭。许多时候,打仗能不能胜利,就看能不能坚持到最后,谁挺住,谁胜出。此时绝对不能退兵,成败在此一局!

前方吃紧,就从后方抽调。一定要拿下汉中!

老将也疯狂

主持后勤工作的诸葛亮,有点犹豫。

诸葛亮一向为人中正,办事稳妥。根据生活经验,有着这样性格优点的人,往往也有一个性格缺点——不敢冒险。

眼看前方失利,刘备在拿益州的全部力量作为筹码,与曹操进行一场豪赌,而对方的筹码只是一个汉中。

刘备要输了就差不多输得精光,而曹操即使输了也伤不到元气。

诸葛亮以为,这样的赌博实在是太不划算太冒险了。

于是,接到调兵命令的诸葛亮,犹豫不定是劝刘备退兵呢,还是按照领导指示发兵。

便与身边的同事杨洪商议。

杨洪的一席话让诸葛亮茅塞顿开。杨洪指出,汉中是益州的咽喉,夺取汉中关乎益州存亡,必须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对啊,汉中战役如此重要,还有什么犹豫不定的?诸葛亮立即坚定了立场,调遣预备部队和刚刚入伍的新兵支援前线。

刘备在调兵,曹操也没闲着。眼看战事进行了好几个月,进入持久阶段,双方杀得难分难解,曹操决定亲自前去会会这个老对手。

但已经是魏王的曹操今非昔比,再也没有当年在官渡战前忙里偷闲急行军一战打垮刘备的劲头了,一路进军十分缓慢。

当年七月曹操从邺城出兵,到达长安时已到九月。到长安之后,曹操并没有急着去见老对手,而是在这昔日的帝王之都停留了片刻。

片刻是多久?答案是半年。

曹操如此迟缓,倒不是一点也不担心前线,在长安街头优哉游哉看风景,而是事情实在太多了(领导嘛,可以理解),除了管朝政、抓军事,还要写诗歌、搞经济,而且偏偏这时候南阳一带的老百姓跟他过不去,要造反。

老百姓造反,好办。曹操从黄巾起义时就非常有经验,一群活不下去的泥腿子,拿起几根破竹竿就想翻身做主,改变命运,做梦吗不是?只要派遣纵横天下的猛将精兵上去,三下两下就能搞定。

但这次造反的不只是手无寸铁的老百姓,还有南阳郡治所宛城守将侯音、卫开等人率领的军队。

军民联合造反不多见,原因一般不简单,以《资治通鉴》的说法是因为“南阳吏民苦徭役”(不只是民,还有吏)。曹操常年征战,地方税收太重、徭役太多,人民忍无可忍,终于揭竿而起。这样的形势下老百姓造反,不但能获得本地将士(他们大多数也是当地人)的同情,而且能同仇敌忾团结一心。

南阳的造反军民在名将曹仁的镇压下,硬是坚持了三个月,还表达了归顺关羽的美好愿望。最后曹仁攻破宛城,在曹操的许可下,又干出一票耀武扬威、彪炳史册的屠城行动,全城男女老幼一扫而空。

这就是造反的榜样。看谁还敢造反?

在一些人眼里,暴力一直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却不知这个世界上有许多问题是靠暴力解决不了的。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此时暴力的胜利,已经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种子。

曹操在南阳造反平定之后,才从长安出发去汉中前线。

此前曹操给前敌总指挥夏侯渊写去一封信,勉励夏侯渊将军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信中有一句话非常有名:

“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春三月,曹操从长安出斜谷,进入汉中。

但曹操来得太晚了,一个多月前战事发生逆转,前敌总指挥征西将军夏侯渊,已经战死沙场。

干掉夏侯渊的是老将黄忠。

随着战事的进行,刘备后方军队源源到来,而夏侯渊部队虽然精锐勇猛,却越打越少,越打越疲,逐渐收缩防线,固守阳平关。

刘备虽然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但进攻汉中将近一年,不断损兵折将,却没有取得多少战果。

得到曹操即将前来的消息,刘备更加坐不住了。连夏侯渊都搞不定,曹操大军再来,这仗还怎么打?

穷则思变。一种策略失效的时候,换一种策略往往能柳暗花明。

为应对更加残酷的战斗,刘备听从法正的建议,率精锐部队渡过汉水,沿山路南行,驻扎在定军山上,居高临下,威胁阳平关侧后。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不是一句空话。正是这个策略,最终扭转了整个战局。

刘备占领定军山,是攻其必救。夏侯渊不得不与张郃率军出关扎营,被动防御。“三日五百,六日一千”的闪击将军夏侯渊很无奈,如今打的是“三月不动,六月坚挺”的阵地防御战。

留给刘备的时间不多了,必须在曹操到来之前见出分晓。领导的意志传达给将军,将领们个个感到形势紧急,不是敌军亡,就是自己死,当然每个将军都希望死的不是自己而是夏侯渊。

动员大会结束之后,刘备连夜对山下的夏侯渊大营发动总攻。

刘备军能上的人都上了,摆出了群殴的架势。能用的东西也都用了,飞箭、连弩、扎马钉等刘备军的惯用武器自不必说,当时广泛使用的先进军事技术——放火(眼熟吧),再次得到运用。

这次刘备军主要是用火烧毁曹军大营周围的鹿角和栅栏。烧开这些防御工事,就能直接冲进营盘群殴砍人了。

眼看鹿角被烧,几面围攻,夏侯渊只好分兵抵抗,急忙命令张郃守卫大营东面,自己守卫大营南面。

刘备军奋勇进攻,志在必得。尤其是老将黄忠,抱着必死的决心,拿出玩命的劲头,身先士卒,短兵相接,杀向夏侯渊。战争描写极为简略的《三国志》,也特意记录了黄忠奋战的场面:

“(夏侯)渊众甚精,(黄)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

通过这些简短的文字,可以想象出金鼓动地、杀声震天的古战场,黄忠身先士卒,杀气腾腾冲向敌军主帅夏侯渊,双方将士杀成一团,兵器交接铿锵不断,长刀入肉钝声沉闷,战士被砍中的怪叫,喷薄而出的鲜血,夏侯渊奋死抵抗无力回天,身中数创临死前喉管里不屈的低吼……

狭路相逢勇者胜。打仗本身就是拼命,尤其是短兵相接的时候,妙计奇谋、先进武器统统用不上,谁更狠谁就有更大的胜算。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都不过是为了激发出将士必死奋战的决心而已,取胜的关键还是勇气。

老将黄忠就凭借冠绝三军的勇气,阵斩曹魏名将夏侯渊,以及曹操任命的益州刺史赵颙,只手扭转汉中战役!

正是这一仗中的出色表现与卓越功勋,投效刘备时间不长的黄忠才能被称为五虎大将,更是在日后分封前、后、左、右四将军时,挤掉实力派竞争对手赵云,光荣上榜。

此后长达一千多年,黄忠继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之后,成为老将出马的正面教材,在后世广为传颂。

一身是胆赵子龙

黄忠阵斩主帅夏侯渊,曹军顿时军心大乱。张郃大吃一惊,明白大营是守不住了,急忙率残军败将逃回阳平关。

阳平关内也是人心惶惶,乱成一团。阳平关的守军,许多是夏侯渊的老部下,习惯了摧枯拉朽般的胜利,新来的也是久闻夏侯将军的威名,突然听说主帅阵亡、大军溃败,个个感到大祸临头,随时准备撒腿跑路。幸好杜袭、郭淮等人推举张郃担任临时总指挥,张郃亲自率领督战队在关内巡行,一边说些不要紧张曹丞相马上率领大军前来支援的好话,一边说些违抗军令就是找死的狠话,这才稳住局势。

定军山一战,成为汉中争夺战的转折。

获得辉煌胜利的刘备,信心大增,对手下将领说:“现在就是曹操来,也无能为力,汉中一定是我们的。”(曹公虽来,无能为也,我必有汉川矣)

为了扩大战果,刘备从定军山分军进逼汉水,准备渡江围攻阳平关。但曹军在郭淮的建议下,出关扎营,摆出等刘军半渡出击的态势。

作为一个统帅,需要在胜利的时候保持冷静的头脑。战场局势瞬息万变,以前的成功有可能导致后来的大败,先前的失败有可能换来日后的胜利。

刘备就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权衡利弊,最终取消了渡江作战的计划。

从此,双方没有进行大的战斗,都在等待着曹操的到来。

建安二十四年(219)三月,刘备得知曹操率大军进入汉中。

两个死敌又宿命般地走到了一起。

这是他们最后的交手。从二十多年前的壮年,一直打到现在,两人都已是老暮之年,还有时间彻底搞定对方吗?从徐州救援陶谦开始,两个人从徐州打到荆州,从荆州又打到益州,转战大半个中国,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定军山大胜之后,刘备一直占有战略优势。为保持优势掌握在自己手中,刘备下令凭险固守,不与曹操交锋。

刘备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凭借诸葛亮在后方的调度,自己的军需给养比较充足,大胜之后士气高涨,打持久战没什么问题。但曹操不一样,率领大军转战几千里,路途遥远,后勤跟不上,而且后方不稳,拖下去只有死路一条,只能速战速决(诸葛亮后来北伐,司马懿采取的就是刘备此时的策略)。

这好比一场足球赛,刘备现在1比0领先,只要守好球门不被曹操进球,坚持到90分钟比赛结束,胜利自然到手。如果刘备主动出击,不小心被曹操进球,就有可能改变比分打成1比1拖进加时赛,甚至被曹操逆转。

所以,刘备此时固守要地立足不败是万全之计。

凭你怎么着急,就是不跟你打,看谁耗得起。

当然,有好机会还是要抓住的。老将黄忠就发现了一个大好机会,确切点说黄忠发现的是米,数千万袋米。

作为刚立大功的心腹将领,黄忠对刘备的策略领会得十分透彻。所以他一看见米就很兴奋——米,是此时曹军的**。

黄忠决定斩断曹军的**——能抢就抢过来,抢不了就烧掉。

但黄忠老将军黄鹤一去不复返了。这急坏了事先说好约会时间和地点的赵云。

赵云左等右等不见黄老将军回来,率领几十名骑兵前去找人。

刚走到半路,赵云就碰上了一队曹军骑兵,不可避免地发生了遭遇战。

但双方还没有分出胜负,赵云就发现曹操亲自率领大军杀了过来。原来刚才碰上的是曹操的先头部队。

自己手下才几十个骑兵,敌军大批出动,怎么办?

相信很多人在这个时候会本能地选择掉转马头撒腿就跑。但此时刘军小分队的统领不是别人,而是常山赵子龙!

赵云在此时充分表现出一个名将的卓越素质——镇定。想必赵云读过《史记》或者《汉书》,知道飞将军李广百骑遇匈奴全身而退的著名战例,他即将对这一战例加以灵活运用和创造性的发挥。

赵云的办法是首先冲击敌阵,让曹操误以为自己是有备而来。此后,边战边走,从容不迫,让曹军更加坚定错误的判断——赵云诱敌。

凭借超群的智谋和过人的武勇,赵云一路边打边撤回到了己方大营,中间还营救出一位受伤的部将张著。

此时,赵云的计谋才刚刚进行一半,他还想把这个心理游戏继续玩下去。

尾随而来的曹操大军也来到了大营外边,他们还在观望,想确定赵云的大营中究竟有没有埋伏。

赵云清楚曹操的心理,否决了部将张翼闭门坚守的意见,命令手下偃旗息鼓,打开大门,欢迎远道而来的曹军。

片刻之前是赵云的几十名骑兵紧张,现在轮到曹操的大军发憷了。

摆在曹操面前的是一道选择题——要不要发动进攻。选择的残酷之处在于只能选对,不能选错,一旦选错代价将是手下将士的无数条性命,甚至是汉中地盘的归属。

望着空荡荡毫无防备的赵云大营,曹操在进行着强烈的心理斗争。

空寂的大营,死一般沉寂,究竟会成为谁的坟墓?

进攻还是撤退?撤退还是进攻?

犹豫片刻之后,曹操做出了选择——撤退。在他看来,进攻会中埋伏,撤退却无大碍,因为赵云大营没有出战的迹象,应该不会追击。

恭喜你,答错了。

很快曹操就发现自己错了,错得太离谱了。

曹操错在两点。一是高估了自己手下士兵的心理素质。夏侯渊战死之后,曹军就军心不稳。曹操到来之后战事没有改观,士兵们更加失去信心,开小差逃跑的人越来越多,还有人没到前线就发动叛乱,明显把上前线当成了送死。此时,曹操选择撤退,等于告诉士兵们前面有埋伏,我们开溜吧。本来就神经紧张的士兵们一听撤退的命令,集体来了个向后转的动作,个个使出吃奶的力气撒腿就跑(一百六十多年后淝水之战时,苻坚应该吸取教训才对)。

曹操的另一个错误是低估了刘备军队的武器装备。自从诸葛亮加盟之后,刘备军队的军事技术就突飞猛进,遥遥领先。其中有一样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连弩,一次发射十只箭的升级版连弩!

机关枪!绝对是冷兵器时代的机关枪!

赵云的确没有做好追击曹军的准备,不过他早已让士兵们准备好了机关枪,只要曹军发动进攻或者撤退,就让对方尝尝鲜。

连弩一匣子十只箭发射出去之后,再装箭是比较费事的(参见机关枪换梭子)。

不过不必麻烦了,赵云相信,只要连弩第一轮发射完毕,就用不着再装箭了——公军(曹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云别传》)。机关枪在后,箭如飞蝗,谁落在后边谁就死翘翘,曹军将士争先恐后地逃命,完全可以理解。

当然,装完箭再发射也是来不及的——曹军早就跑得干干净净,除了尸体,连弩射程之内已经没有敌军。

这一场心理游戏,以赵云完胜、曹操完败而结束。

赵云在此战中的表现,有勇有谋,智败曹操,比起历史上任何一位名将都不逊色。

第二天,刘备前来犒赏,视察阵地之后,感慨称赞:“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死心之战

《云别传》记载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至于黄忠老将军为什么约会迟到、劫军粮有没有得手等事情,压根儿没有提起。

这是非常不厚道的,我们不应该丢下年迈的黄老将军不管。不过我们通过对现有史料的分析,可以知晓黄老将军的下落——原来黄老将军劫军粮又得手了,耽搁时间是因为曹军粮草实在太多(数千万囊)。理由有五:

一是曹操大军突然出动。为什么突然之间曹操军队会大规模出动呢?很有可能是得到军粮被劫的消息,前去救援的。

二是赵云与曹操偶遇。赵云出营是去寻找黄忠的,他要去的应该就是黄忠劫军粮的地方——而曹操大军早不出动晚不出动,偏偏也在这个时候出动,而且去的还是同一个地方,这不会只是个巧合吧?

三是黄忠后来晋升后将军。当然,阵斩夏侯渊功勋卓著,但只凭这一桩大功就能把竞争对手赵云比下去吗?赵云可是智败曹操同样立有大功的。黄忠应该是断了曹军**又立大功,才功盖赵云。

四是曹操退军太匆忙。曹操三月才到汉中,仅仅过了两个月就退军回长安,路上耽搁半年多,到汉中只待了两个月,这也太着急了吧?曹操退军的原因固然很多,军心动摇,士兵逃亡,担心后方不稳等等,但这些因素都不是急事,如果过于担心,当时就不必亲自来汉中,派人率援兵来就可以了(比如后来派兵增援襄阳和樊城)。曹操惯于打别人军粮的主意,一向明白军粮的重要性,在汉中缺粮的原因,应该不是后勤工作没做好(在长安停留了半年,粮草调度应该比较充分),而是出了意外被人狠狠地抢了一把。曹操的匆忙退军,加上大批军粮被劫眼看就要断粮一条,才更加合理。

五是最有说服力的——第二天刘备前来赵云大营犒赏,非常高兴,“作乐饮宴至暝”。黄忠劫军粮,还带了赵云的一部分人马前去(数千万袋米不是个小数目),而且还与赵云约好返回的时间,那么黄忠有可能是和赵云一起驻守的,至少离得不远。所以,刘备前来犒赏赵云也就是犒赏黄忠,只不过《云别传》记载的主人公是赵云,因而忽略了黄忠而已。再者,刘备犒赏部将一直喝酒喝到天黑才回去,如果黄忠没有得手,他会如此高兴吗?如果黄忠失手,他能高兴得起来吗?

综合以上几点,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黄忠老将军在汉中又立大功,劫夺或烧毁了曹军大批军粮。

定军山之战的胜利,除了黄忠奋勇血战之外,还因为领导刘备调度得当,参谋长法正神机妙算。但劫军粮和打退曹操,光荣就完全属于黄忠属于赵云,丝毫没有领导的份。

对于刘备来说,这两场胜利不是事先的策划,而是意外的惊喜,两个大大的惊喜。

很快,曹操就撑不下去了,率领汉中、阳平关、下辩等地的军队全线撤退至陈仓一线,退守关中、凉州。

汉中争夺战,确立了天下三分的格局。从此刘备的势力范围扩张至陈仓一线,后来诸葛亮、姜维北伐,都是在这一带作战。

不过,曹操撤军时,按照一贯的做事风格,把汉中人口甚至武都一带的少数民族能带走的全都带走了。

刘备虽然夺得汉中,但得到的人口不多。人烟稀少的汉中,后来实行军屯,耕种土地,囤积军粮,成为蜀汉北伐的资本。

汉中争夺战,虽然以刘备的胜利而告终,实际上对刘备和曹操来说,都是一场死心之战——两个争斗了大半辈子的老男人终于死心了,到最后关头又使劲打了一场,结果还是谁也干不掉谁。

曹操留下“鸡肋”的评语无奈地撤退,他的死心不用多说。

对于刘备来说,这次也是真的死心了。动用史上最强阵容,连续作战一年多,拼死拼活才拿下汉中。却还是伤不到曹操元气,曹操到来时自己只能凭险固守,办不到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凭险固守一般是实力弱小或相当的一方采用的策略)。甚至曹操强行迁移人口时,刘备也只能眼睁睁看着,不能让曹操停止暴行。

陛下蒙尘,黎民遭殃,刘备虽然早就立志匡扶汉室,拯救万民,但此时他在心中隐隐感到,这个理想今生也许不可能实现了。

灭曹贼以兴汉室,此不能也,非不为也!

内心深处的这一看法,对日后刘备做出即位当皇帝、出兵伐东吴两个重大决定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做不到的先放一边,能做到的还是要尽力而为。

刘备在进入汉中的同时,乘曹操全线撤退的机会,派兵占领了凉州的武都郡。

另外,为打通汉中与荆州的道路,刘备命令在荆州的宜都太守孟达率领本部四千人马(孟达与法正一起迎接刘备入蜀时的那批军队),向西北方向进攻房陵(今湖北房县)、上庸(今湖北竹山)、西城(今陕西安康)等地。由于孟达人马不多而且不是嫡系,刘备派遣养子刘封从汉中沿汉水东下,与孟达会师上庸,并担任主帅。

很快,房陵、上庸、西城等地纷纷落入刘备之手。

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刘备终于走上了一生事业的最高峰。不过物极必反,走过高峰,就该走下坡路了。

皇帝看不到的表奏

当然,没有人能未卜先知(其实卜了也未必知),人生很多时候都是走一步看一步。

此时的刘备与手下的猛将谋臣,都沉浸在一片胜利的喜悦之中。

大家都想乘着战胜曹操的喜悦,再来个喜上加喜——拥戴刘备为汉中王。

这意味着刘备要在汉朝中央政府之外,另立政府,建立汉中王国。

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设坛场于汉中沔阳(今陕西勉县东),即位汉中王,拜大司马,立刘禅(阿斗)为王太子。

刘备即王位,当然少不了文臣武将陪同、大批精兵列阵等等可以编入计算机程序的固定项目。其特殊之处,在于一封表奏——上给皇帝的一封皇帝看不到的表奏。

表奏的内容很长,文辞很美,实际上是一封请愿书。刘备手下马超、许靖、诸葛亮、关羽、张飞、黄忠、法正、李严等一百二十位文臣武将组成请愿团,向远在许都的傀儡皇帝汉献帝刘协请愿,中心思想是告诉皇帝及全天下:曹操作恶,社稷遭难,只有加封皇族出身的刘备为汉中王,才能拯救汉室江山。

此时皇帝掌握在曹操手里,不但不可能批准这一份请愿书,而且很有可能连请愿书的影子都看不到。所以请愿书最后也写明,既然皇帝你做不了主,大伙就这么决定了。不论皇帝你批准不批准,刘备即位汉中王那叫一个民心所向众望所归大势所趋。

需要指出的是,刘备这个汉中王与刘协同志当皇帝之前的封号陈留王,虽然同样是诸侯王,王号都来自地名,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汉朝从刘邦建国以来四百多年,除了皇帝姓刘这一条基本国策没有改变,其他的很多制度都已非复旧容颜了,其中诸侯王制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西汉刚刚建立的时候,为了激励功臣,封了韩信(齐王,后改封楚王)、英布(淮南王)、彭越(梁王)等几个猛人为王,个个地方千里,兵强马壮。有这些猛人占着大片土地带着大批军队当王爷,刘邦晚上睡觉十分不踏实。但他不能不这样做。因为当时天下大乱,他要打败项羽,必须要给这些猛人开高工资,不然谁给他干活?

等到项羽败死乌江,就到了兔死狗烹的时候了,这几个异姓诸侯王最终都被刘邦一锅把全家给烩了。此后,刘邦定下了“非刘氏不得王”的铁令(很快就遭到他老婆吕后的带头破坏)。不过,诸侯王的封地和权力依旧很大,除了相国由中央政府任命,其他高级官职统统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差不多可以算是独立王国。以至于后来刘邦的孙子汉景帝不得不听从晁错的建议进行削藩,还激起了以吴王刘濞为带头大哥的吴楚七国之乱。到猛人汉武帝的时候,才通过推恩令等方法,逐步解决了诸侯王尾大不掉的问题,从此汉朝诸侯王只需要睡着拿工资,躺着享清富,没有多少权力了。

刘备即位汉中王就是“以汉初诸侯王制”,封地有汉中、巴、蜀、广汉、犍为五郡,建立起一个与曹魏分庭抗礼的独立王国。

刘备此时的地盘广大,偏偏以汉中、巴、蜀、广汉、犍为五郡作为封地,而且封号不叫“蜀王”不叫“巴王”偏偏要叫“汉中王”,很明显要勾起人们对于一个人的回忆,这个人就是他的老祖宗——刘邦。

刘邦当时被项羽封为“汉王”,封地就是汉中、巴、蜀三郡(当时没有广汉、犍为郡,地盘与刘备五郡大致相当)。后来刘邦兵出关中还定三秦,最终成就帝业,建立汉朝。

这是一个更加明确的信号,也是一种政治宣传的手段,刘备要以老祖宗刘邦为榜样,踏着刘邦走过的道路走下去,统一天下,建立帝业,而且他是要继承汉室江山,并不是改换门庭重新开张(虽然实际上与重新开张差不多)。

鉴于以诸侯王的身份掌握朝廷大权有点不伦不类,刘备同时还正式出任大司马。大司马位列三公,是天下兵马大元帅,刘备出任大司马,“董督三军,扫除寇难”就更加名正言顺了。

即位汉中王、大司马的最后一道流程,是刘备向汉献帝再上一封表奏。

这同样是一封皇帝看不到的表奏。不同的是先前的一封是请愿书,这一封是就职演说。

至于就职演说的内容,想必大家都很熟悉,无非是说些自己能够坐上这个位子,是领导和同事的信任,以后要更加努力,将革命进行到底,不辜负大家的期望,等等。

随着就职演说一起发出的,还有中央政府先前发给刘备的左将军和宜城亭侯大印。刘备交割清楚,从此不只在实质上还在名义上,与曹操彻底划清了界限,不在曹操把持的中央政府大锅里搅勺子了。

既然曹操的锅里不开刘备的饭,刘备只能另起炉灶。

领导的心莫测高深

即位汉中王后,刘备作出了一个决定,这个决定与三年前曹操放弃进攻益州一样,让许多人(不同的是这次是刘迷)扼腕痛惜,深感功败垂成。

这个决定就是没有乘着关羽出击襄阳(此时关羽还没有水淹七军,大获胜利)的时机大举进攻曹操,而是选择休兵回到成都。

其实刘备此时选择收手,绝对不是战略失误,而是形势所迫。经过一年多的苦战,军队需要休整,下一次大举进攻至少要准备几年。

此时的三巨头刘备、曹操、孙权,谁也不比谁强多少,谁都不具备牛烘烘一直打下去的实力。和老百姓过日子一样,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曹操虽然汉中失败,后院起火,刘备却也是筋疲力尽,需要休养。

这是人口减少、经济衰退的乱世的必然要求,也是意图乱世称雄者共同面临的时代难题。这与今天的就业问题一样,是任何一个当政者都会头疼的普遍性难题。

哪怕你豪情万丈,气势如虹,也得有军队才能打仗。而军队是要吃饭的,是要花钱的。要吃饭就得囤积粮草,要花钱就得聚集财富。除此之外,别无他路。

路是要一步一步走的。三步并作两步,成功了那叫实现飞跃,失败了那叫欲速不达。

是的,有些时候勒紧裤带再狠一把就能大功告成,但有些时候勒紧裤带再狠一把却是前功尽弃。

此时再狠一把结局如何?

我们不知道,刘备也不知道。

他只知道出外征战一年多,是该回家看看了。既然不打算大举进攻,作为一个领导,就应该回到自己的位子上去。

当领导不能学赫鲁晓夫,老在外边跑来跑去,结果回家的时候惊喜地发现,自己的位子已经鹊巢鸠占有人坐了。

不过,在回成都之前,刘备还有一件大事需要安排。

谁来镇守汉中?

与之前任命关羽留守荆州一样,论资历、论威望、论地位,甚至论刘备重用老弟兄的习惯,大家都心领神会,认为镇守汉中的人选非张飞莫属。

大将张飞同样心领神会,大有舍我其谁当仁不让的感觉。

但大家很快就惊得大跌眼镜,发现统统都会错了意。

人心高深莫测,领导高深莫测,领导的心那叫一个莫测高深。

这次刘备挑中的人选既不是老弟兄张飞,也不是有大局观的赵云,更不是为干革命不顾亲人的马超或年事已高的黄忠,而是提拔资历浅、威望小、地位低的后起之秀魏延为镇远将军,兼任汉中太守,担负起镇守汉中的重任。

刘备在汉中召开最后一次前敌高级军政干部会议,安排各位将领的驻防任务,并当众宣布对魏延的任命。

望着各位将领错愕的眼神,刘备想给魏延一个展示的机会,就问他:“我把汉中重任交给你,你有什么就职感言?”(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

魏延的就职感言简短而豪迈,让在场的将军们大有刮目相看之感,对领导的眼光更加佩服得心服口服:“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何其豪壮!江山代有人才出,蜀汉名将何止五虎!

只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事实证明,刘备的识人眼光确实不是一般的高,魏延也绝不是在吹牛皮。魏延在担任汉中太守的十多年时间,注重外围防御,一直拒敌于国门之外(当然也与蜀汉出击、曹魏固守的大形势有关)。甚至魏延冤死后,后来镇守汉中的王平等人沿用他的策略,也获得了击退曹爽的胜利。

刘备安排好员工的工作任务,是时候回成都了。

刘备以王者之尊回到成都,一路安排人手逢迎接驾,十分风光。

权势熏天风光上路的人,这个世界上远远不止一个。但很多人在表面风光的背后其实藏着一颗漠然的心。

对世事很漠然,对国家很茫然,只关心眼前的自己。

也许那些经过个人努力混出头的人,他们年少时的想法,掌握权力争取搏上位只是手段,实现理想一展抱负才是目的。

然而,很多人都在搏上位的过程中,被生存的压力和个人的所吞噬,异化、扭曲了人性,最终手段变成了目的,目的成为了虚无。年少时的理想,早已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有一件事——往上爬,不顾一切往上爬。

可悲的是,这个变化,他们自己并没有感受到,而是美其名曰“成长”。在他们心中,要“成长”必须和光同尘,必须放弃理想,必须泯灭良心。

但让人欣慰的是,至少还有一些人,通过努力得到了权力和富贵,却并没有丢失理想和良心。

比如刘备。不论是黄巾起义时的一个小兵,还是此时名动天下的汉中王,他一直是把天下的事都当成了他自己家的事,一直在路上奔波。

对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来说,在路上风光不风光不重要,重要的是还能在路上奔波多久,能奔波出个什么结果?

从二十四岁从军,我已经在这条路上走过了三十六个春秋。当初的有志青年,已经到了耳顺之年;当年的一介布衣,已经贵为汉中王。

付出的心血终究不会白流,一路的艰辛毕竟没有白受。

但天下依旧是个难以收拾的乱世,几多豪杰几多枭雄,你方唱罢我登场,如今天下鼎足三分,何时才能归于一统?

路的尽头是什么?我不知道。草根出身,却以天下为己任,究竟是幸还是不幸?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这条路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昨天一路走过,今天走在路上,明天还要继续走向前方。

唯一令人神伤的,是时间。这个明天,到底还有多久,只有天知道。

绑票计划的破产

建安二十年(215年),正当刘备顺利夺取益州,刚刚站稳脚跟,准备大展宏图的时候,一个不速之客找上门来。

如此一来,这桩政治婚姻就到头了。不清楚是百无聊赖的孙夫人先提出要回东吴,还是决心绑票的孙权命令她回去,总之刘备入蜀没过多久(张飞、赵云等后续部队出发之前),孙权的船队就开到了荆州,准备迎接孙夫人回娘家。

刘备不在荆州,孙夫人要回娘家,手下人自然无权阻拦。孙夫人要回一趟娘家也算合情合理,出人意料的是她打算带走阿斗。

不过孙权这么做,却是有一定把握的。原因当然不是刘备与刘表一样是人尽皆知的怕老婆,谜底在孙夫人身上——孙夫人虽然也是女儿身,却不是一般的女人,而是“才捷刚猛,有诸兄之风,侍婢百余人,皆亲执刀侍立”,以至于刘备每次回到家中,都忍不住有几分紧张,进卧室如同进狼窝虎穴。更有甚者,孙夫人带领手底下陪嫁过来的一帮亲兵亲将,还时常干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

虽然理想很难实现,但只要不断努力,总会一点点地接近乃至实现。如果不去努力,就永远没有实现的可能。

来人是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

诸葛瑾不是走亲戚串门看弟弟来的,而是肩负外交使命,代表老板孙权上门讨债来的。需要立即清偿的首批债务是刘备手中荆州五郡中的长沙、桂阳、零陵三郡。

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这个年头流行抢劫,孙权也决定顺应时代潮流加入强盗的队伍中去。确切点说,他是想当一回绑匪,干一出绑票活动,绑票的目标定为刘备的老婆和孩子。

鉴于孙夫人如此生猛,刘备与孙夫人产生深厚感情的可能性很小(两人没生孩子可以看做是一个例证)。不但没有多少感情,刘备还心中十分不安,特意任命一向办事稳重的赵云担任留营司马,掌管家务事。赵云担任护卫队长,限制孙夫人骄横不法的工作是次要的,首要的是保证刘备的生命安全。有赵云这样的虎将在身边,刘备才能放心,可见对孙夫人害怕到了什么程度。

刘备以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怕老婆品德的养成,不是先天因素决定的,而是要靠后天的不断培养,尤其是老婆足够猛的时候,哪怕你是从来不怕老婆的天下枭雄,照样也会怕得浑身哆嗦。当然,孙夫人这个例子是不可以学习的,因为她只让刘备感到害怕,而没了感情。

孙夫人从建安十四年(209年)年底嫁给刘备,但仅仅过了两年,刘备就率军入蜀了。从此,孙夫人就待在荆州孤苦伶仃守活寡,而孙权监视和牵制刘备的用意也就落空了。不只是孙夫人拿老公没有办法,孙权自己拿这个妹夫同样毫无办法。

孙权很生气,后果不严重。因为曹操还在北方虎视眈眈,只要孙、刘两家一开打,曹操就要出手当渔翁了。

孙权是个头脑冷静的人物,还不至于冒着生命危险出这口恶气。但心里那是相当的不舒服,地盘借了、妹子嫁了,换来的就是这样一个结果?在孙权看来,刘备就是忘恩负义的中山狼。

当然,绑走刘备的老婆,刘备不会太在意(甚至是求之不得),但绑走刘备的儿子,问题就大了。阿斗不但是刘备事业的合法继承人,而且是刘备唯一的血脉。要知道,在一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时代,断子绝孙意味着什么(可参见马超同志临终遗言:臣门宗二百余口,为孟德所诛略尽,惟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托陛下,余无复言。可以说是字字血泪、肝肠寸断)。

孙夫人带着五六岁的阿斗准备乘舟顺流东下,眼看孙权同志的绑票计划就要得逞,剧情却发生了意外——只见江面上开来大批刘备的水军船只,领头的将军是赵云和张飞。

大伙都清楚,这时候刘备的老婆就是孙权的妹妹孙夫人。当初孙权将妹妹嫁给刘备,是一桩典型的政治婚姻,不但希望加强孙、刘两家的团结,而且还希望孙夫人起到监视和牵制刘备的作用。

考虑到当时的社会是男权社会,除了个别怕老婆的男人,在一般家庭中女人的地位是比较低的。因此,想让女人牵制男人,就有点异想天开了。

妹夫刘备率领军队入蜀之后,孙权才确信自己被结结实实地忽悠了一把。当初他准备进攻益州的时候,刘备的一大堆冠冕堂皇的理由果然都是用来骗人的,真实的原因是刘备自个要去吃益州这块肥肉,连口汤都没打算留给大舅子。当时的刘备已经羽翼丰满,不但找了几个不着边的理由忽悠他,而且还公然出兵摆开打架的阵势把他堵了回去。随后,刘备就一个人开开心心地到益州吃肉去了,没带他玩。

  • 加入收藏
  • 目录
  • A+
  • A-